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赵国独占两个,却为何还是最终国破家亡)_秦国_名将_廉颇

本文目录

  •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赵国独占两个,却为何还是最终国破家亡
  • 战国四大名将是谁,为什么是这四位
  •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 战国四大名将最后结局如何
  • 千百年无人认为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现在为什么捧成第一
  • 战国四大名将放在中国历史上排名怎么样
  •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谁他们的功勋有哪些
  •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哪四位
  •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都出在秦赵两国
  •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谁谁最厉害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赵国独占两个,却为何还是最终国破家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46条回答。

其实一个国家的名将过多,未必是好事。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国家经常打仗。

而古代打仗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你就算百战百胜,对于本国的实力也有很大的消耗。

战国四大将中,赵国有李牧和廉颇。

战国也是仅次于秦楚以外,战国第三个强国。

这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赵国的位置不好,北面就是强大的匈奴、林胡等少数民族,还有燕国、齐国、秦国等不好惹的邻国,战争不断。

其他不谈,单单匈奴、林胡这些少数民族入侵,就是很难对付的。

赵军之前对付匈奴,都是输多赢少。

而李牧之所以出名,就在于他诱敌深入,一仗歼灭10万人。

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少数民族问题,赵国还是遭到匈奴人的骚扰。

再看廉颇,他的主要作为是打败了秦军,后来在长平之战初期维持局势。

然而,廉颇也好,李牧也罢,他们的出名同赵国军事实力的不断消耗,是分不开的。

如统一六国初期,秦军击败赵国杀死10万大军,李牧紧急赶赴前线指挥。

李牧虽多次击败秦军,又抵御了韩国和魏国的进攻,稳住了局面。

然而连续战争后,赵国阵亡的士兵就有几十万人。

最后,赵国除了首都邯郸尚且完整,国土都消耗得厉害,乡间人口稀少,几乎看不到男丁。

秦国发动总攻时,赵国实力已经很弱,就算李牧不被赵王杀掉,恐怕也难以有什么作为。

甚至因为常年征战和灾荒,赵国连军粮都无法维持供应,还能不输吗?

相反,秦国虽也有一定损失,但国力强盛,人口众多,比赵国强的太多。

要知道,秦国人口可是赵国的一倍,粮食产量甚至是好几倍。

战国四大名将是谁,为什么是这四位

廉颇,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们的历史功绩:

廉颇 :提起廉颇就想起了中学时代学的《廉颇廉蔺相如列传》,他襟怀坦白,勇于知错就改。他一生征战无数,坚守城池 ,进攻围困燕国都城 ,为赵赢得十五座城池。作战勇猛,是赵国难得的大将军,功高盖世。

白起 :秦国大将军,军事奇才。精通兵法,善于用兵。战功显赫。大破魏韩联军;伐楚战役中,攻陷楚国的国都郢城;在长平战役中,重创赵国军队主力,攻下的城池有70多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巨大贡献。

王翦 :秦国杰出军事家灭赵国 ,是秦国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材。平灭燕国赵国,战胜楚国。打仗百战百胜。长胜将军。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

李牧 :赵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具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以从不失败的计录多次重创敌国军队。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

这四位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显示了他们杰出的军事才能,功高盖世,其历史功绩被后人所传颂,他们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当之无愧。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白起、李牧均因离间计而死,廉颇也是被离间计所害,后流亡;为什么只有王翦封侯善终?

白起之死

白起在战国每一次出现,基本上都是伴随着敌方的灭国或者彻底的被击溃,白起的人生履历,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史:据研究认为整个战国时期战死的将士大概200多万,白起指挥屠杀的就有100万之多,其虽未亲自灭掉六国,但他却是彻底让六国丧失抵抗能力的秦之最利之剑,其功劳之高,不仅使战国时代的各个敌国为之胆寒,穿越2000多年的悠悠历史后,依然让人们内心震颤,试想一下,当时的秦昭襄王是否也为之忌惮?当时的权臣范睢是否嫉妒?

尤其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之时,白起的下一步战略构想是,在邯郸举国惊恐无措之际,乘胜胜利的兵锋,灭掉赵国,倘若真如其构想,从长平到邯郸无兵可守,刚刚战败又没有足够组织准备时间的情况下,赵国要么放弃邯郸立马转移,要么直接投降,如果选择转移就是溃败,顺势占领赵国大部分土地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时候赵国实在想不出抵御白起的办法,就在此时,赵国的统治者,终于被失败冲清醒起来,想起了秦国对赵国用过的离间计,离间范睢与白起的关系,并且许秦以优厚土地城池。

此时恰逢大胜的亲昭襄王,更是深知权利斗争的险恶,倘若白起顺势灭了赵国,其功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功高震主不可不防,于是命令白起撤军。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无败绩的白起,即使此时赢得了长平空前绝后的胜利,而被迫放下更大的荣耀,其内心也难免孤愤难平,于是回到咸阳,对亲昭襄王的战略抉择提出了十分不满的抗议,内心有怨气也难免。 然而当,秦兵撤退之后,赵国外联了六国,重新组织好阵地之后,出尔反尔,对先前承诺只字不提,反而以秦为敌,感到被愚弄的秦昭襄王大怒,决定启用白起再次攻赵,但这一次被白起以生病为由拒绝,根本原因在于白起认为已经失去了灭赵的最佳时机,赵联合六国,秦军难胜,此时白起心中虽然更看重其战无不胜的荣耀,但之前对君王的怨愤也不无原因。之后秦国攻赵大败,期间秦王反复征招白起,招到拒绝,于公元前257年,被赐死于杜邮。一代战神陨落。

李牧之冤——死于庙堂

李牧一生先是北抗击匈奴而闻名, 公元前234年,秦赵大战,赵军刚刚经历一场大败,损失十万,主将被杀,赵王急调赶回中原战场,李牧临危授命,重整赵军,组织反击,在宜安之战大破秦军,得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侵赵,李牧率军抗击,依托漳水及赵长城,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再次大败秦军。李牧在赵国庙堂依然封神,他们认为只要李牧指挥赵军战无不胜。

公元前229年,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李牧率全赵之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仍未占到丝毫便宜。双方僵持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庙堂已经坐不住啦,由于先前对李牧的期望值太高,时间一长,牢骚声不绝。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行离间计,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赵相郭开,散布流言污李牧准备背叛赵国。而后设圈套诛杀李牧,也有说是李牧自杀,具体死法已经没有意义,而后王翦...公元前222年,赵国亡。

秦之白起、赵之李牧都是一代帅才,可惜为将者手握重兵,难免不为主君猜忌,赵自赵武灵王以来赵国反复出现数次军事政变,赵王更是忌惮手握兵权又功高盖主者,秦国适时使用离间计,纵使军事艺术已炉火纯青的李牧,死于己方政治,让我想起孙子那句“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反面。

廉颇之愤

说道廉颇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赵王因离间计罢黜廉颇,长平大败后,赵孝成王再次启用廉颇,在邯郸之战中,廉颇率十万赵军,抵御秦军,最后大败秦军,守住了邯郸。 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廉颇愤然发兵打击赵王派来的接替者后,率部下逃亡,先在魏国大梁躲避,后流亡楚国,可以想象八十多岁的廉颇肯定曾经日日盼望着来自邯郸的召唤,这位长平之战最后的幸存者,就这样在等待中耗尽了最后的余生,没有历史记载廉颇是哪一年离世的,上天赋予了这位老者不可思议的长寿,却让其背井离乡,孤苦终老。廉颇的悲剧,与其性格有莫大的关系,但领导的好恶也是主因。

王翦之幸--一个有吞并天下胸怀的上级是多么的幸运。

王翦一生平内患、扫三晋,灭楚国,说其功高盖主一点儿不为过,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军成长起来的最优秀的将领,然而在狂飙突进的急流中,王翦又勇于放低姿态取悦始皇,人生巅峰的始皇又勇于退下,终得以封侯善终。

然而为什么我会说他应该庆幸自己有个好领导?在灭楚之战发动前,秦国高层进行了一次关于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的大争论,李信为首的少壮派认为20万足够;而王翦则认为至少需要60万,嬴政开玩笑说:王将军老啦,李信果敢,于是派李信、蒙恬率军20万伐楚,王翦称病告老还乡。战争开始时秦军一路高歌猛进,后在公元前225年被项燕大败,损失十多万,始皇闻讯后亲自跑到王翦老家,许60万兵请王翦出山。后续的事情是王翦二次伐楚,灭了楚国不详诉。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灭楚之战失败的李信,始皇并没有迁怒与他,而是给这个20多岁的年轻将领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在灭,公元前222年李信随王翦之子王贲灭燕。公元前221年,李信再次与王贲灭齐。一个好的领导,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决定导致的失败迁怒与下属,自己一个人承担,勇于认错,亲自跑到王翦老家承认错误,并且给年轻人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跟着这样的领导打江山是幸运的,当然从四大名将的遭遇看,就吞天吐地的气量而言,也只有始皇陪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所以我说王翦除了自身明哲保身的智慧外,他也是幸运的。

战国四大名将最后结局如何

大家好,我是超哥说成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战国四大名将是指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四大名将都战功赫赫,但是结局只有王翦好些。

1、长平之战,是白起的经典之战,后来秦昭王在王陵攻打邯郸失败后,又找到白起,想让白起带兵,而白起却称病不起,楚昭王大怒,强制让白起带兵出兵,走到杜邮时,楚昭王认为白起不尽心,就派使者赐白起自杀。

2、王翦的主要战绩是消灭燕、赵、楚,功绩卓著,不过王翦在最后灭楚前,向秦王多多讨要良田美宅和各种封赏,让秦王认为他别无所求,不会对秦王造成威胁。灭楚后,王翦急流勇退,得了善终,没有像其他功高震主的将领一样下场很惨。

3、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领兵几十万围攻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抵抗秦军。王翦用重金收买赵王近臣郭开,散布流言说李牧要背叛赵国。赵王竟然不加调查,暗中设圈套杀了李牧。

4、廉颇后来在赵国不得志,到了魏国,但是也没得到重用,等赵王想重用廉颇的时候,又是那个郭开向赵王说廉颇打不了仗了,赵王也就没再用廉颇。楚王偷偷把廉颇接到了楚国,但是廉颇在楚国没有战功,最后客死楚国寿春。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大家喜欢。

千百年无人认为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现在为什么捧成第一

对李牧的记载主要来自《史记》,而司马迁遭受了汉武帝非人的待遇,在《史记》中借古人抒怀。在《史记》中,司马迁对那些怀才不遇,或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十分同情。他不论贵贱,都把他们收入书中。在中国的古代史书中,《史记》是唯一给刺客、游侠立传的。因此,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无韵之离骚”。

在战国,名将众多,四大名将的水平也就白起为最高。而能够与其他三位将领比肩的则很多。而李牧后来被人追捧,不仅仅是他在战国时与秦军的战绩,更多的是源自于他和匈奴的战绩。

在赵国末年,秦王派兵灭赵。赵军在屡战屡败后,只得将留在北方防备匈奴的将领李牧调来,以对抗秦军。李牧也不负众望,在第一次与秦军交手时,面对两路秦军,他北拒王翦,南破秦军,使秦军南路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北路的王翦只得撤军。

在第二次交手时,秦军虽然依然兵分两路,可是面对李牧,谁也不敢先进。在相持一段时间后,秦国使出反间计,贿赂赵王身边的宠臣,诬陷李牧要谋反。听信谗言的赵王更换赵军主将,诛杀了不愿意交出军权的李牧。秦军这才打败赵军,灭了赵国。

李牧的经历,十分符合司马迁的需要,所以他对李牧不吝赞美之词。这使得我们对李牧的才能十分钦佩,对他的遭遇十分同情。我们甚至产生了如果李牧不死,赵国都不会灭亡的观念,对自毁长城的赵王深恶痛绝。

不过,我们从后面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李牧的事迹也并不是来自信史,也是司马迁以史料和传说归纳而来的。比如说李牧破匈奴的故事,我们从《史记冯唐列传》里就可以看到,是来自冯唐大父的口述,他的大父曾经是赵国的官将,和李牧关系友善。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李牧破匈奴的故事里有多大的水分了。冯唐讲述李牧的故事,主要是对汉文帝的用人政策表示质疑。他那李牧当时对敌匈奴的时候,赵王对李牧的信任来对比汉文帝对边将的苛刻。他说的李牧用兵十几万,全部赋税都交给李牧,赵王根本就不问李牧的行动。这纯粹是夸大之词,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在整个战国时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而且汉文帝当时对如何抵御匈奴殚精竭虑,可却不知道不久前的历史上,居然还有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李牧,这也未免过于蹊跷。所以说,李牧对匈奴的战绩并不十分可信。不过,李牧抗击秦军的战绩可信度要高得多。

李牧和秦军的战绩,完全可以让他在四大战将中排第二,仅次于白起。这是因为,廉颇对秦军根本就没有打胜仗的记录。王翦是秦军的佼佼者,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他担负了最重要的任务。可是,他遇到李牧却一仗也不胜,反而还被李牧逼退两次。这就说明了李牧比王翦的军事能力要高。

至于说我们对李牧产生错觉,这就要感谢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了。他对这些受冤屈将领的同情,左右了我们的感情。如果排除这些因素,李牧在四大将领中排第二是名至实归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战国四大名将放在中国历史上排名怎么样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杀神白起、战神李牧、帝师王翦、忠将廉颇。这几位将军都是从最底层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各个国家的大将,也代表了战国的最高水准

白起

白起是秦国人,对军事兵法十分擅长,在伊阙之战的时候,白起在战场杀斩杀了二十多万韩魏联军,还攻破楚国的大都,屠杀了三十多万楚国的军队,可以说白起一共在战场上杀了165万其他六国的军队,因为白起在战场上歼灭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被赋予了杀神的称号。

李牧

李牧是赵国人,他是战国时期其他六国中比较强的存在了,能够抗击秦国的军队,保护赵国的一方平安,并且在抗击匈奴这块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维持了赵国的一方安稳,所以赵国的子民都非常敬重这位将军,而且李牧指挥的任何一场战役都没有失败过,也就能看出他的军事实力的强大,也被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将领,被封为战神。

王翦

王翦是秦国的名将,他最经典的一战就是利用六十万大军击破楚国的大军,这一战也被记录在三十六计之中。而且王翦的祖先是周灵王太子宗敬,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孙,所以秦王还要叫他一声老师,所以王翦的地位还是蛮高的,同时他的能力也非常的强,又被皇帝称为老师,所以称之为帝师。

廉颇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可以说是四大名将中武力值最高的,而且在谋略方面丝毫不差白起,所以廉颇在赵国受到了重用,当时赵王拍他攻打各国,他以他的才智狙击了各国的部队太多太多,而且廉颇在攻打齐国的时候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只可惜新登基的新皇帝不重用廉颇,导致了赵军节节败退,结果使得廉颇在长平大败。

所以我认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排名应该为:白起、王翦、李牧、廉颇。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谁他们的功勋有哪些

战国时期,名将辈出。金戈战马的沙场豪情,中华英雄的铮铮铁骨,在功成名就之后虽然有的能够全身而退,但有的却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容我简单说一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位名将。

一、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二、廉颇

一位瑕不掩瑜的历史人物。“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史记》里如是评价廉颇。名将廉颇的整个人生跟其他的名将一样也带着悲壮的色彩,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为赵国效力,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他的整个人生,他在早期是相当辉煌的,而到了晚期,他的处境甚至可以说称得上叫做凄凉。

三、白起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春秋时期楚君僭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白起号称“人屠”。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司马迁曾言:“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白起一生杀敌无数,然终被秦昭王赐死,惜哉、痛哉。

四、王翦

王翦一生战绩虽然比不上白起那么显赫,他属于大器晚成,帮助秦始皇平定六国,功高震主,却能够得以善终,终究是因为他过人的政治头脑,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善于揣摩帝王之术得以善终。司马迁评之谓:“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哪四位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军力最为鼎盛,名将辈出的时代之一,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此四人也后来被评为战国四大名将!

1、白起,战国时秦国郿县人,与秦国当权派魏冉关系极好,在秦昭襄王时期大放异彩,一生歼灭三晋及楚国近百万大军,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也为日后秦王政统一奠定军事基础。

白起用兵善于大规模运动歼灭战,最为出彩的便是于昭襄王二十八年攻拔楚故都鄢郢之地,获封武安君,逼楚王逃往陈地,重挫楚国;昭襄王四十七年接任长平之战指挥权,大破赵军四十五万,仅仅放回二百多名幼兵,震动列国。

长平大战之后,遭到秦王及相国范睢的猜忌被免职终被赐死。

2、王翦,秦国频阳人,秦王政时期统一六国重将,六国中有五国被王翦及其子王贲所灭,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

王翦最引以为傲的战绩就是以六十万大军以逸待劳攻灭楚国。

白起王翦都是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结局却不尽相同,战场上罕逢敌手这也可能是与其对阵列国多是平庸之辈!

3、廉颇,战国时赵国苦陉人。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为将,多次击败击退燕齐大军,为战国攻城掠地忠心耿耿,结局更是落得身死异国。

经典战役长平大战前期攻秦不克立即采用龟缩防守战术,使秦军始终无法攻克赵军防线,后期赵国临阵换将才导致赵军大败,在燕国趁火打劫之际,毅然以疲弱之兵迎战燕军并且斩杀燕国丞相,迫使燕国割地求和。

4,李牧,赵国隆尧人,和廉颇一北一南为赵国出生入死,同样不被赵王所信任,最终死于秦国反间计。

李牧前半生为赵国防守北部边境多年,善用兵,多谋划,以步兵为主一举歼灭匈奴近十万,使其终不敢南下赵国边境。

赵悼襄王时期,赵奢、蔺相如先后亡故,乐乘廉颇出走他国,成为抵抗秦军的唯一屏障,大破秦将桓齮杨端于宜安,使秦王不惜千金求购败逃的秦将首级,获封赵国武安君。

李牧的成功抵抗,让赵国得以残喘,可惜的是赵国不惜自毁长城,中秦国反间计捕杀李牧,不久,赵国也被秦国所灭!

四大将秦赵各半,可见秦赵之间对抗激烈,结局除了王翦好些更多是悲惨!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都出在秦赵两国

战国,是一个距今十分久远的时代,我们只能从前辈留下的只言片语来感受这个时代的魅力;战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诸侯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战国,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卿大夫多行僭越之举;战国,也是个才人辈出的时代,文有百家争鸣,武有百战名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战国的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相信可能有读者朋友会有疑惑:“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是这四人,而为什么他们都出自秦赵两国呢?”不要着急,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一、用军最精,驰誉丹青

《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而这四人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战绩:

白起,战国时秦国郿人。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受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为打开秦国东出之路,白起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升任国尉;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白起受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白起与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白起攻打赵国,得光狼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白起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破楚国都城郢,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同年,还夺取了楚国巫、黔中郡。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后又击败赵国援军,溺毙赵卒二万;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攻占韩国野王。

长平之战,白起使诈,坑杀赵降卒四十万,被称为“人屠”。可以看到,白起自左庶长起,爵至武安君终,一生征战沙场,共歼灭六国军队约一百六十五万有余,参加了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因此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翦,少时喜好军事,侍奉秦王嬴政。秦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攻攻邺,取九城,攻阙与,克之;秦始皇十八年(前229),王翦攻赵,碰到了赵国另一位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军势如破竹,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赵国亡国;秦始皇十九年(前227)荆轲刺秦失败,秦王政盛怒,王翦领兵伐燕,大败燕代联军,攻取了燕都城蓟,燕国名存实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王翦领兵伐楚,虽是垂暮之年,但仍然是老当益壮,大破楚军,杀名将项梁于蕲,一年后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其子王贲也是一员名将,魏国就是被这位“小王将军”所灭,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四国为王翦带兵所灭,剩下一国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并且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因此得以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一生征战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年是抗击匈奴,《千字文》中“宣威沙漠”所指的就是李牧破匈奴、东胡,降林胡,灭襜褴的事迹。事实上,蔺相如、廉颇、赵奢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赵孝成王二十年(前246),李牧入朝任职,同年他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赵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李牧带兵攻取了燕国武遂、方城;赵王迁三年,秦国大将桓齮再次攻赵,为李牧所败,桓齮兵败潜逃,李牧则因功受封武安君,意为“能安邦胜敌者”,白起也曾获封。赵王迁四年(前 233),秦再度大举出兵攻赵,李牧出击,秦军败逃。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没有死在沙场上为国捐躯,而是受到小人的污蔑,惨遭冤杀,令人惋惜。

廉颇,第四位战国四大名将,同时也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领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国因为完璧归赵一事耿耿于怀,于是两次发兵赵国,占城杀卒,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赵王畏不敢往,廉颇与蔺相如鼓励之,壮了赵王的行色。渑池会上,有蔺相如巧舌如簧,秦王在口舌上没占到一点便宜,廉颇又列兵赵国边境,秦王不敢轻举妄动,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廉颇伐魏,攻陷防陵,随后又攻取了安阳;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69),秦王发兵攻几,廉颇救几,破秦军;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王趁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廉颇因功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

赵孝成王去世后,其子赵悼襄王即位之初就立刻解除廉颇的兵权,并想用乐乘代替他,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等到赵王再想用廉颇时,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为表自己能用,立马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但使者却暗中受贿,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使他不能再为母国出力,廉颇闷闷不乐,最后客死楚国。

二、时事造人,英雄止战

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以武将闻名于世,一生无一败绩,乃是因为秦国、赵国败不起。其实战国时期,哪一个诸侯国都败不起,初期最强大的魏国,以弹丸之地达万乘之势,也不过是盛极一时,其后便是大衰,魏惠王时期,大片领土丢于秦国,从曾经的一流强国沦为弱国,还得处处看秦国脸色。赵国,素来被匈奴所扰,中原诸国又虎视眈眈,正是李牧、廉颇为将,赵国才能多次击败秦军“不败”神话。秦国,发迹于西陲,本是蛮夷小国,被列侯不齿,但也正是处于战国乱世,白起、王翦得以横空出世,为秦国从只求立于不败之地,到实现天下一统的野心,是乱世造就了他们,同样,他们也肩负着平定乱世的责任。

三、国君知人善用,武将为国捐躯

此四人,都是从最低的武将开始做起,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他们能够崭露头角,征战四方,也离不开国君的支持,每战必克的背后,除了武将熟知战事兵法之外,亦有国君为之倾国之力,比如长平之战,为了力挫赵国,秦王下令征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为兵,自己还御驾亲征。李牧一直奉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若不是赵孝成王、赵悼襄王的忍让与器重,可能李牧早就被奸人所害了。

战国四大名将都出自秦赵两个,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这四人战功赫赫,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同时秦、赵变法彻底,普通人也可以凭借战功封侯拜爵;两国的国君知人善用,发挥了四位名将最大的作用。然而可惜的是,四人除了王翦急流勇退,得以善终外,其他三人都是冤死,没能战死沙场,反而受自家人所害,令人惋惜。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谁谁最厉害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秦国和赵国都是战国时代的大国和强国,相互之间都有也有很多的战争,从结局来看,毋庸置疑还是秦国的更厉害些。总体来看,在战国时代发生的战役中,白起的战功最为显赫,应该是最为出色的一位。

据记载白起一生经历大小70余战,一直是常胜将军,没有败绩,凭借军功,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挥包括:公元前289年,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这一数字估计也已经创造了世界记录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