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如果做甩手掌柜的话 国家又会是什么样的_玄宗_宰相_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古代 皇帝 玄宗 宰相 皇帝

  66历史网小编了解读者都很感兴趣古代皇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做皇帝的人想当甩手掌柜,国家会成什么样呢?

  常言道“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在大唐盛世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危机,很多历史学家把天宝时期,看作是唐玄宗统治由盛转衰的时期。那么在这一时期唐玄宗在对待国家政务问题上,跟从前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呢?

  (唐玄宗画像)

  首先,唐玄宗对政务没那么热心了。

  我们大家都了解,开元盛世能够出现,这和唐玄宗本人勤于政务、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开元初年的时候,唐玄宗为了选一个好宰相,常常是苦思冥想仔细斟酌的,为此,常常是夜不能寐。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掌握了朝政大权。

  不过,唐玄宗本来就不是那种事必躬亲型的皇帝,他习惯的是选一个好宰相,然后委以重任。

  选谁当这个宰相呢?经过一番细致的考量,唐玄宗看上了姚崇。

  一次唐玄宗到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检阅大军。一到那里,他便密召当时担任同州刺史姚崇前来见驾。

  姚崇到后,便与唐玄宗评论天下大事。他侃侃而谈,不知疲倦,唐玄宗心中十分赞赏,有意任命他为宰相。

  姚崇提出可十项政治主张。唐玄宗都欣然接受。次日,唐玄宗就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姚崇也不负皇帝的信任,做了宰相以后,佐理朝中政务,革故鼎新,大力推行政治改革,兴利除弊。

  他从整饬制度着手,罢去了冗多的官职,选用有才能的官吏。并且注重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的增长。

  他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这些都是开元时期的事了,现在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可就没这个劲头了。

  (《杨贵妃》中的高力士)

  史书上记载,天宝三载的时候,唐玄宗曾经有一次跟高力士闲聊,他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意思是说:我没有离开长安城将近10年了,天下平安无事了。所以从今以后我想去修身养性了。我想把政事全部交给李林甫去做,你看怎么样啊?

  高力士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人物,他一听皇帝这样说,觉得事情很不妙,马上劝皇帝:天子不能老待在京城里,他应该在全国到处的巡视,这是古代留下来的制度。

  作为皇帝,绝对不能把手中的权力随便地交给哪一个人。因为如果你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别人了,那么这个人一旦养成自己的权威,你这个皇帝斗很可能驾驭不了他了。

  高力士这些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句句都是好话啊。可唐玄宗就是听不进去。这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啊!

  如果这是开元年间的话,唐玄宗一定会把这话好好地写下来,然后贴在御座旁边最显眼的地方,天天提醒自己。可现在是天宝三载了,唐玄宗不但没有听进去,他反而生气了,气得变了脸色了。

  高力士在皇宫里那么多年,谨小慎微、善于察言观色。一看皇帝变了脸色,他马上跪下谢罪。

  事情的结局当然是:唐玄宗看在高力士跟了自己好几十年的份儿上饶恕了他。

  但在高力士的心里,可就真正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了。从那以后,他在唐玄宗面前说话,就再也不敢这么坦率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唐玄宗他自己已经厌倦于做事了,如果能找到一个好宰相的话,应该说政事也不会太坏。

  可是我们也了解,天宝年间,政治方面的第二个大问题恰恰正是当朝宰相也跟皇帝一样,失去了政治理想,只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力,保全自己的官位了。

  (李林甫)

  天宝年间的宰相是谁呢?就是我们提到过的李林甫。

  开元初年,唐玄宗任命姚崇当宰相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姚崇一上来就提出10个条件,意思是,皇帝你答应我就干,你不答应拉倒。

  姚崇怎么会这么硬气呢?那是因为他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有责任担当,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当宰相就是要为国家谋福利,如果不能为国家谋福利的话,他这个宰相不当也罢。

  换句话说在姚崇心里,他把社稷看得很重,官位看得很轻。

  可是现在的宰相李林甫跟姚崇可不一样。李林甫只要能够保住他宰相位置,让他干什么事都行。

  那怎么样才能保住自己这个宰相位置呢?首先,当然是要讨好当今皇上。

  李林甫为可讨好皇帝,就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精力、金钱去买通皇帝身边的人,比如宦官、妃子什么的。这样,他每天对皇帝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斗了如指掌。

  李林甫提前了解了皇帝的想法,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这儿还没开口呢,李林甫就抢先把皇帝要说的话给说出去了。

  唐玄宗一看,这个人行啊,从来没有一个宰相能跟我这么一致呢,这不是就是心有灵犀吗?所以唐玄宗对李林甫那是超级的满意。

  (李林甫)

  还有,想保住位子只有皇帝喜欢还不够,还得确保没有人会在皇帝面前说你的坏话,要让上下一致,都喜欢才行。

  那怎么样才能能够保证,没有人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呢?李林甫想来想去,最后他觉得谏官最危险了,谏官最有可能说他坏话了。

  为什么呀?要了解,谏官的职业就是挑别人的毛病呀!那怎么样确保那些谏官不说自己的坏话呢?他想了很久,心里有了主意。

  一天,他召集谏官们开会,跟他们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当今陛下是个圣君明主,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呢,顺着他就行了,我们大家就不要多言多语了。

  大家看没有看见过仪仗队的那些马吗?它们吃着三品的饲料,平日里养尊处优的,日子很滋润,可是哪一天,只要他敢叫唤一声,保证就要从仪仗队里给剔除出去了,到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他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啊?明摆着,就是威胁这些谏官,告诉他们,你们就像仪仗队里的马一样,当个摆设就行了,千万不要乱说话。否则,我就把你赶出朝廷,那时候你就悔之无及。

  那些谏官一听,宰相说都出这样的狠话来了,谁还敢乱说乱动啊。

  (晚年的唐玄宗)

  就这样天宝年间,皇帝已经没有心思处理政务了,当时的宰相呢又一味地巴结皇帝,排斥异己,这样,唐代的政治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混乱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