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皇帝的名字的顺序帮忙列一下
- 为什么汉朝对皇帝的称呼为帝,后期朝代都为宗
- 为什么很多北魏皇帝帝号中都带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静帝等
-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 汉武帝最荒唐的儿子是谁
- 最被低估的汉朝皇帝是谁为什么
- 北齐和北周双雄对峙,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是北周
-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与皇帝关系如何
- 兰陵王既有军队又得民心,为何宁愿被杀也不起兵造反
- 皇建通宝价值多少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皇帝的名字的顺序帮忙列一下
解答:
1、秦朝:秦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秦王嬴子婴。
2、西汉:汉高祖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孺子婴刘婴。
3、新朝:新皇帝王莽。
4、玄汉:更始帝刘玄。
5、赤眉汉:建世帝刘盆子。
6、赵汉:汉嗣帝王郎。
7、成家:成家公孙述。
8、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孝殇皇帝刘隆、(恭宗)/孝安皇帝刘祜、前少帝北乡侯刘懿、(敬宗)/孝顺皇帝刘保、孝冲皇帝刘炳、孝质皇帝刘缵、(威宗)/孝桓皇帝刘志、孝灵皇帝刘宏、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孝献(孝愍)皇帝刘协。
9、三国魏:高皇帝曹腾、太皇帝曹嵩、太祖武皇帝曹操、高祖/文皇帝曹丕(资治通鉴记载为世祖)、烈祖/明皇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10、三国蜀: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刘备、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11、三国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太祖/大皇帝孙权、废皇帝/会稽王孙亮、太宗景皇帝孙休、末帝/乌程侯孙晧。
12、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世宗/景皇帝司马师、太祖/文皇帝司马昭、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孝惠皇帝司马衷、赵王司马伦(篡位)、孝怀皇帝司马炽、孝愍皇帝司马邺。
13、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肃宗/明皇帝司马绍、显宗/成皇帝司马衍、康皇帝司马岳、孝宗/穆皇帝司马聃、哀皇帝司马丕、废帝/海西公司马奕、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安皇帝司马德宗、恭皇帝司马德文。
14、前凉:恒王张重华、哀王张曜灵、威王张祚、冲王张玄靓、悼王张天锡。
15、后凉:太祖/懿武帝吕光、隐王吕绍、灵帝吕纂、末主吕隆。
16、南凉:烈祖/武王 秃发乌孤、康王 秃发利鹿孤、景王 秃发傉檀。
17、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
18、北凉:文王段业、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牧犍。
19、前赵:高祖/光文帝刘渊、废帝刘和、烈宗/昭武帝刘聪、隐帝刘璨、襄宗刘曜。
20、后赵:高祖/明帝石勒、太祖/武帝石弘、正帝石虎、成帝石世、仁武帝石遵、兴武帝石鉴、末帝石袛。
21、前秦:高祖景明帝苻健、越厉王苻生、世祖/宣昭帝苻坚、哀平帝苻丕、太宗/高帝苻登、越厉王苻生。
22、后秦:太祖/武昭皇帝姚苌、高祖/文桓皇帝姚兴、末主姚泓。
23、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厉武王乞伏暮末。
24、前燕:高祖/武宣帝慕容皝、烈祖/景昭帝慕容隽、隐宗/幽帝慕容暐。
25、后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宝、开封公慕容详、赵王慕容麟、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景宗/惠懿皇帝慕容云。
26、南燕:世宗/献武帝慕容德、太祖/穆帝慕容纳、文帝慕容超。
27、北燕:太祖/文成皇帝冯跋、昭成皇帝冯弘。
28、成汉:太宗/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昭文帝李寿、归义侯李势。
28、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少帝刘义符、太祖/文皇帝刘义隆、废帝刘劭(史称“元凶”)、世祖/孝武皇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太宗/明皇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皇帝刘准。
29、南朝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世祖/武皇帝萧赜、前废帝/郁林王萧昭业、后废帝/海陵恭王萧昭文、高宗/明皇帝萧鸾、炀皇帝东昏侯萧宝卷、和皇帝萧宝融。
30、南朝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临贺王萧正德、太宗/简文皇帝萧纲、豫章王萧栋武陵王萧纪、世祖/孝元皇帝萧绎、闵皇帝/贞阳侯萧渊明、敬皇帝萧方智、废帝萧庄。
31、西梁:中宗宣皇帝萧詧、世宗孝明皇帝萧岿、惠宗孝靖皇帝萧琮、萧铣。
32、南朝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世祖/文皇帝陈蒨、废帝陈伯宗、高宗/孝宣皇帝陈顼、长城炀公/后主陈叔宝。
33、北朝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南安隐王拓跋余、高宗拓跋濬、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皇帝元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肃宗元诩、殇皇帝元姑娘、幼主元钊、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废帝元晔、烈宗元恭、安定王元朗、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34、北朝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
35、北朝西魏:文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36、北朝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世宗/文襄皇帝高澄、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皇帝高演、世祖/武成皇帝高湛、后主高纬、安德王高延宗、幼主高恒。
37、北朝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皇帝宇文毓、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宣皇帝宇文赟、静皇帝宇文阐。
38、隋朝:高祖/文皇帝杨坚、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恭皇帝杨侑、皇泰帝杨侗、秦王杨浩。
39、唐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武周代唐)、中宗李显、殇皇帝李重茂、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景宗李柷。
40、五代后梁: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朱全忠、朱晃)、废帝/郢王朱友圭、末帝朱友贞(朱友瑱、朱瑱、朱友锽)。
41、五代后唐: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李嗣源)、闵皇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42、五代后晋: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43、五代后汉: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暠(刘知远)、隐皇帝刘承佑。
44、五代后周: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恭皇帝柴宗训。
45、辽朝: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亿(耶律阿保机)、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贤、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绪、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耶律宗真、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46、北辽: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德妃(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神宗(梁王)耶律雅里、英宗耶律术烈。
47、西辽:德宗耶律大石、感天皇后萧塔不烟、仁宗耶律夷列、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末帝耶律直鲁古、恭帝屈出律。
48、北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赵匡义、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
49、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简宗皇帝赵旉、孝宗皇帝赵昚、光宗皇帝赵惇、宁宗皇帝赵扩、理宗皇帝赵昀、度宗皇帝赵禥、恭宗皇帝赵显、端宗皇帝赵昰、怀宗皇帝赵昺。
50、西夏:太祖 神武皇帝李继迁、太宗 光圣皇帝李德明、景宗 武烈皇帝李元昊、毅宗 昭英皇帝李谅祚、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崇宗 圣文皇帝李乾顺、仁宗 圣德皇帝李仁孝、桓宗 昭简皇帝李纯佑、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顼、献宗 李德旺、末帝 李睍。
51、金朝: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太宗完颜晟、熙宗完颜亶、废帝/海陵炀王完颜亮、世宗完颜雍、章完颜璟、卫绍王完颜允济、宣宗完颜珣、哀宗完颜守绪、昭宗完颜承麟。
52、元朝:烈祖也速该、太祖成吉思汗、睿宗监国拖雷、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晋宗也孙铁木儿、兴宗阿刺吉八、文宗图帖睦尔、明宗和世琜、宁宗懿璘质班、惠宗妥懽帖睦尔、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53、明朝:太祖朱元璋、惠宗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54、南明: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由崧、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朱聿键、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朱聿鐭、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55、清朝: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仁宗颙琰、宣宗旻宁、文宗奕詝、穆宗载淳、德宗载湉、废帝溥仪。
为什么汉朝对皇帝的称呼为帝,后期朝代都为宗
谥号,君臣皆有,简单一个字描述此人的功过,属于盖棺定论的,庙号,简单说来是四时祭祀的牌位号,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这个资格的,魏晋以前,庙号很吝啬,称祖的,是有功与社稷的人,称宗的,是有德于天下的皇帝,歌功颂德一词就是这么来的。西汉十二帝,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其他八位皇帝没有庙号,如果以庙号称呼皇帝,显然称呼行不通。
自唐朝开始,庙号每个皇帝都有,称宗道祖,似乎都成为习惯了,不过满人这小子不地道,甲申国难,混水摸鱼抢了老朱家的天下,还把崇祯皇帝的庙号给消了
为什么很多北魏皇帝帝号中都带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静帝等
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仍然以儒家为正统思想,儒家讲忠孝,家国同构,忠孝一体,儒家认为只有在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从太武帝开始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奉其为正统。
孝文帝时,全面推进汉化政策,姓汉姓,说汉话,穿汉服,行汉礼,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死后,定庙号为孝文帝。以后历代皇帝都实行汉化政策,以孝治天下。所以死后大都叫孝+帝。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东汉确实和西汉关系不大,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西汉已经亡国很多年,刘秀是在推翻新朝后建立了东汉王朝。那么刘秀为什么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而不自己重新定一个新的国号呢?
王莽篡国,西汉灭亡
(窃国大盗王莽创立新朝)
强悍的大汉帝国到了汉元帝时期,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之时,年轻的成帝无心政事,耽于享乐,将国政委于母后王政君。于是,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成帝专宠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姐妹,两人迷惑成帝,使其无心政事,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王氏外戚把持朝政,权倾朝野,而王政君之侄王莽,更是凭借其在士大夫心中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声望,而得到太后王政君的信任与重用。汉哀帝死后,已经总揽西汉大权的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位小皇帝,众多被他虚伪表面所迷惑的士大夫竟纷纷请求他代汉自立。而已经被称为“摄皇帝”的王莽,表面上仍以周公辅成王形势事汉,背地里却加紧了篡汉自立。终于在初始元年(8年),撕下伪装面具的王莽废孺子婴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登基称帝,建立新朝,统治了214年的西汉王朝宣告灭亡。
不过,王莽食古不化,是一个狂热的复古分子,他推行所谓新政改革盲目崇古,对周礼春秋大义的推崇近乎癫狂,新政不切实际不得人心,还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不断,水祸、旱灾肆虐,导致过去经济繁华的中原地区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新朝的统治勉强支撑了几年,终于在天凤年间(14年--19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绿林、赤眉、铜马等大小数十股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这些力量都给予了新朝统治以沉重打击。
新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从始元元年(8年)建立到地皇四年(23年)被绿林军推翻,仅历一帝,只有短短15年国祚,时间上距离西汉灭亡不远,因此,随着王莽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民间上思汉之潮益盛,不少农民起义军都打着恢复汉朝统治的旗号反抗新朝的统治。
皇族之后,致力兴汉
(长沙定王刘发,刘秀乃刘发之后)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第六子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了一项旨在巩固中央集权的政令,即推恩令,这是在“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地方宗室诸侯势力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其目的在于将诸侯国的辖区不断分化,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大大不如过去。
推恩令推行后,刘秀的先祖便从列侯开始递降,到了他的父亲刘钦这一辈,早已经褪去了皇族的光环,只能当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不过,刘秀毕竟是皇族之后,天黄贵胄,身份肯定比其他人要高贵太多,虽家庭式微,其西汉皇族之后的身份却永远都不变,虽然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但这一种身份却给他日后重兴汉朝创造了先天条件。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李通从弟李轶等人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在群雄逐鹿的中原很快成长为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
以汉为国号,收拾人心,巩固统治
(东汉开国之君,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刘秀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起兵反抗新朝,以西汉皇族后裔的身份闪亮登场,很快便引起不少人的注意,而推翻新朝,恢复汉朝,几乎是当时大部分农民起义军一致的选择。
刘秀与他哥哥刘縯为首的南阳宗室子弟起兵的时间比较晚,当时绿林、赤眉等起义军都已经发展的很不错,纷纷拥立了各自的皇帝。刘秀原本奉绿林军拥立的皇帝刘玄为天下之主(更始帝,玄汉政权),而刘玄也是西汉皇族之后,与刘秀同出一脉,都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他还是刘秀的族兄。而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则拥立了汉高祖第十一世孙,西汉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刘盘子(建世帝)为帝。
刘秀势力大盛后,很快便与更始帝决裂。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邢台柏乡)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国号仍为汉,一个新兴的王朝就这样诞生了。而刘秀以“汉”为国号,其意思和目的是很明确的。
1:名正言顺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作为西汉皇族之后,继承大统名正言顺,因此,以“汉”为国号正是对外宣示自己作为西汉皇族后裔登基称帝的合法性。
2:不忘初心
当初刘秀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表明自己作为西汉皇室后裔,志在恢复高祖基业,使汉朝统治传之千秋万代。确实这个旗号在当时是高瞻远瞩的,毕竟王莽的统治早已不得人心,而西汉不过数年,人心皆思汉,此时打出这个旗号,对于壮大刘秀的势力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刘秀在“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积攒了雄厚实力后顺天应人称帝,不忘初心,以“汉”为国号,兑现了自己当初在起兵时许下的豪言壮语。
3:收拢人心
西汉统治天下凡214年,而新朝却只有15年,朝代虽然经历了更迭,但是百姓却在经历了王莽统治的倒行逆施后,反而怀念西汉,这是民心所向。刘秀以“汉”为国号,这是顺应民心,汉朝的影响力深入人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秀是一个深谋远虑之人,以“汉”为国号,对凝聚人心,实现统一和稳定天下具有非常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总结
(东汉疆域)
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便重兴汉朝,更是一个奇迹,都说时势造英雄,但是刘秀的成功却不仅仅是时势,还有他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刘秀以自己是汉朝皇室后裔而自豪,并将之视为自己将来定鼎天下先天的政治优势。尊奉汉元帝为皇考,以光复汉室为己任,顺应时势,收拢人心,经过长达十二年的统一战争,陆续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建立东汉王朝,实现了天下一统。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将“柔道治国”贯彻的最彻底的皇帝,在位年间,政绩优秀,天下承平,开创了著名的“光武中兴”,是东汉王朝最杰出的皇帝。
汉武帝最荒唐的儿子是谁
提起这货我就忍不住发笑!汉武帝雄才大略,偏偏在儿子们身上伤透心。长子卷进巫蛊之祸,汉武帝到死都搞不清儿子是黑是白;次子命短,白瞎了汉武帝给他的最肥的封地;老三心怀叵测,被汉武帝骂得狗血喷头;老五本来有机会做接班人,却被舅舅李广利玩废了;最后汉武帝迫不得已,选了幼儿园才毕业的小儿子接班。
那么老四呢?老四就是本文的大神,广陵王刘胥。提起刘胥,估计汉武帝恨不能把他塞进他妈肚子里回炉!他妈是谁呢,史书记载叫“李姬”。
西汉初年嫔妃的等级比较简陋,分皇后、夫人、姬三种,后来汉武帝把夫人改称“婕妤”,又增加娙娥、傛华、充仪等级别,姬,相当于后来良人、长使、少使这些低级别的嫔妃。很显然,这位李姬一点不受宠,如果不是因为有儿子,史书连“李姬”两个字都不会留下。
有意思的是,这位位份最低的李姬,是唯一给汉武帝生了两个儿子的女人,老三刘旦和老四刘胥都是她的成果。可见对一个女人来说,抓住机会出成果是很重要的,要不然估计连“姬”都捞不到。
老妈不受待见,儿子跟着吃锅烙,汉武帝把刘旦扔到燕地挨冻,把刘胥扔到广陵挨热,而把当时最丰腴的齐鲁之地,封给了老二刘闳和老五刘髆。
刘旦和刘胥哥俩是“有志青年”,老爸不给自己要努力。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刘旦,大哥死后他上窜下跳,先自荐太子,后聚兵谋逆,还给老爸送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非说老六刘弗陵不是汉武帝的骨血。
刘旦蹦出高血压,也没能如愿,反而把自己作死时,远在广陵的刘胥忍不住发出嘲笑声:蠢货一枚,皇位那么高大上,要想弄到手,你得有点技术含量嘛!
你可能错愕:就他这个“兽行”,跟技术沾得上边吗?你被刘胥迷惑了,表面上他天天上午耍大鼎,下午跟野猪熊瞎子打架,晚上跟女人较劲,其实人家在日理万机之余,最关心的就是“科技”,并且将它运用于光荣的谋反事业。
刘胥不知道从哪儿招聘了一位“顶级人才”,名叫李女须。这么有个性的名字,肚里起码得有二两香油,一听她的职业,一般人都会哆嗦——女巫!
面试那天,李女须小试牛刀,她当场作法,请来汉武帝附身(孝武帝下我),把王府的人吓得跪倒一片。“汉武帝”还通过李女须明确表态:“吾必令胥为天子!”搞得王府一片欢腾。
刘胥高兴疯了:当今最贵的是什么?人才呐!你开价,本王保证你充足的科研经费。就这样,李女须拿着大把的经费,展开科研攻关项目——关于促使汉昭帝在非武力状态下自动驾崩的咒语魔力实验。
当然,这个超越人类极限的实践不会一蹴而就,李研究员花了好几年时间,经费如流水一般从她手上流进她家。就在刘胥都有点失去耐心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年仅20岁的汉昭帝真的驾崩了,没留下一儿半女!
李女须得意洋洋,咱这技术你服不服吧,连特朗普都得跪!刘胥说,别介,那么远的事咱管不了,朝廷那边又立了刘贺,你先替我把他搞定了吧。
原来汉昭帝刚一驾崩,霍光做主,立昌邑王刘贺(刘髆之子)为新帝了。李女须一拍肉嘟嘟的胸脯,毛毛雨啦!这一回科研进度明显加速,李研究员只用了27天,就把刘贺从皇位上“赶”下来。
刘胥那段时间美死了,大鼎耍得如雪花,黑瞎子打死好几只,美女们见到他就不要命地跑。他扒着指头盘算了好几遍:老大、老三家戴了黑帽子,没戏了,老二、老六家绝户了,老五家刚被废,就剩我刘老四了,哈哈!
刘胥左等右等,手指头都扒出血泡了,也没等来朝廷迎接他的高马驷车。就在他狐疑之际,一道圣旨传来:前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汉宣帝)登基即位!
刘胥傻了,怎么回事?大哥家当初巫蛊之祸,已经被列入黑户了,怎么能把一个监狱长得大的犯罪分子家属立为皇帝呢?霍光,你TM眼瞎了,没看到我这个孝武帝唯一在世的儿子吗?继续给老巫婆加科研经费!
汉宣帝登基后,对刘胥这个叔爷真不错,大把赏赐不算,还加封他的四个儿子为侯,又另封刘胥的幼子刘弘为高密王。一家出了两个王,西汉一朝绝无仅有。可刘胥不干,多少个王也不如一个皇,少来贿赂我,老巫婆,加快科研进度。
就在刘胥眼巴巴等待成果出笼时,出大事了。刘胥有个女儿,嫁给了楚王刘延寿的小舅子。这位刘同志也是个不安分的家伙,他一心捧“岳丈”刘胥的臭脚,指望刘胥能登基,自己跟着沾光。俩人隔三差五就含情脉脉地递小纸条,一不小心,小纸条落到汉宣帝手上了。
刘胥裤子都吓湿了,恨不得李女须立刻引爆原子弹,可惜老巫婆总是拿“快了快了”搪塞他。奇怪的是,案发后汉宣帝仅仅处死了刘延寿,却没动刘胥一直手指头,反而赏给他黄金五千金,明确不予治罪。
被大刀片从头皮上空划拉了一下,刘胥怂了:敢情干这事还有风险,那啥,老巫婆你被解雇了!
就这么结束了?那多没劲!数年后,刘胥又把李女须召回来,重启“核试验”。原来两件事让刘胥深深不满,他决定要对汉宣帝这孙子展开核打击。
第一件事,刘胥有个儿子叫刘宝,这小子因为杀人被剥夺封爵,没地方吃白饭了,刘宝只好回到老爸身边讨生活。刘胥一介王爷,满身大膘吃不完,根本也没当事。没想到这个刘宝胃口太好,一边吃着老爸的白食,一边吃到了老爸的床上,把刘胥一个叫左修的小妾叼走了。这件事被有关官员告发,刘宝被捕入狱,审判后被砍掉了吃饭的家伙事。
第二件事,刘胥兼并老百姓的田地,被丞相暴胜之告发,朝廷下旨,强行将他兼并的土地,全部分给贫民。
刘胥怒了,我们家小左被狗舔也好,被狼叼也好,我乐意,关你朝廷什么事?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夺田之恨恨入骨髓,把老太婆给我找回来。
李女须正愁这辈子再也找不到刘胥这种冤大头时,居然喜从天降:妥了,明年又可以置办一栋豪华大别墅了。那什么,王啊,当初实验中断,这回重启时间可能要长一点,花费要多一些咯。
李女须的长篇咒诅,一搞就是几年,汉宣帝不光没崩,还从霍家手上夺权,越干越有滋味,把刘胥搞得心情焦躁无比。
有一天,他惊讶地发现,王宫里总是怪事不断:枯死的老枣树,突然长出十几根嫩茎,彤红彤红的,叶子惨白惨白的。鱼池里的水突然变红,一池子的鱼集体表演仰泳,全死了。不知道哪儿跑出了一群老鼠,大白天在庭院里跳霹雳......
就在刘胥被不祥之兆笼罩的时候,果然又出大事了,内线偷摸给他传来消息:您的实验室曝光了!
刘胥这才重新找回当初裤裆湿乎乎的感觉,绝不能把证据流露出去,他令人给李女须传话:为庆贺阶段性成果,今晚犒劳所有科研人员和服务人员。李女须天天枯坐在那里装神弄鬼,也够累的,听到宴请,高兴得智商都忘了带,就急匆匆赴宴去了。
包括李女须和她的助手,以及府里知情的,二十多人全部被刘胥杀人灭口!
纸里包不住火,汉宣帝刚满月就生活在残酷的斗争环境里,牢房里长大,吃百家饭,跟老狐狸霍光斗智斗勇,什么不会?刘胥的一举一动哪逃得过他的眼线!官员们不费事就把案件还原得清清楚楚。
终于有一天,朝廷派来的两位大佬,廷尉和大鸿胪齐刷刷地站在王府门前:王爷,给你道喜,跟我们去监狱待会儿呗!
刘胥这会儿反冷静下来:这些年我确实犯了不少罪,这么的,你们给我一夜时间,我好好回忆回忆,别遗漏了。
那一夜是刘胥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夜,他关上府门,摆上宴席,令几位宠妾、女儿、儿子陪伴,悲歌强饮,还留下了一首遗作《瑟歌》:
“欲久生兮无终,长不乐兮安穷!奉天期兮不得须臾,千里马兮驻待路。黄泉下兮幽深,人生要死,何为苦心!何用为乐心所喜,出入无悰为乐亟。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看起来这刘胥,肚子里不全是草。天亮之时,刘胥留下遗言:“上遇我厚,今负之甚。我死,骸骨当暴。幸而得葬,薄之,无厚也。”
这会儿他全活明白了,可惜晚了。当廷尉和大鸿胪走进王府时,刘胥的头套在白绫中,舌头伸得老长。
最被低估的汉朝皇帝是谁为什么
谢谢邀请。
从刘洵由囚徒到皇帝的传奇人生,看这位最被低估的汉朝皇帝。
一,江充低估了刘洵的存在,才使刘洵免于被害。
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的孙子。由于“巫蛊事件”,太子刘据被宠臣江充陷害自杀。其家人全都被捕入狱,刚出生的刘洵也不倒外。由于宰相丙吉等忠臣的暗护下,在其家人都被杀害时,才保住了一条性命。四年后才被大赦出狱。
二,民间也低估了刘洵的能力,不十分看好他。
刘洵出狱后过的是民间生活,他儿时虽聪明好学,却喜欢干些斗鸡走狗花花公子干的游戏,且成天在民间交朋结友。他的这些行为与世俗人心目中的皇子形象是格格不入的,根本想不到他日后有大作为。
三,霍光低估了刘洵,才遭致死后霍家被灭。
霍光是汉权倾一时的大臣,他当时选择刘洵即位,目的就是觉得刘询年纪小又能力不够,好继续自己控制朝政。霍光死后,其家族势力严重威胁到刘洵的政权,所以,刘洵诛杀霍家,巩固了政权。
四,刘洵的治国能力,也是人们没想到的。
1.在吏治上,他实行“久任制“、奖励制,改善了政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汉世良吏”现象。在惩治贪腐上也很有作为。
2.他为政宽简,废苛法,平冤狱,缓解社会矛盾,社会出现了祥和清平局面。
3.在军事上,降服匈奴。让西羌归顺。设立西域都护,实现西域归汉管辖,这是中华史上一个划时代事件。
4.经济上,抑制富人土地兼并,保护了贫民利益。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了百姓负担,改善了百姓生活。
总之,刘洵的治国能力是出人预料的?
五,我的感慨
刘洵执政大有作为,政绩裴然,与他的遭遇是分不开的,与他的苦难,尤其是他在民间长大,了解社会,了解百姓生活分不开的。这也应了孟子的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北齐和北周双雄对峙,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是北周
因为北周的“神经病”相对少一点。
宇文泰和高欢分家后,高欢仗着实力强,瞧不起宇文泰,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一连打了宇文泰四次。
这四次大战,宇文泰赢下了前两战,但后两战输得很惨。尤其是第四次“邙山之战”,西魏军被斩杀六万,宇文泰仓皇而逃,关中的鲜卑族精锐几乎是一夜之间死绝了,西魏政权受此影响,也是岌岌可危。
所以这次大惨败后,宇文泰便改变策略,他不再拘泥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搞出了“八柱国”制度。
所谓八柱国制度,网上的介绍很详细,这里不赘述了。这个制度的意义在于,宇文泰主动把权力下放,激励了关陇实力派抵抗高欢的积极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关陇汉人也在这次改革中被吸纳进了西魏高层,成为统治阶级。(八柱国中的李虎、李弼、赵贵都是汉人实力派)
汉人的人口基数可比鲜卑人多的多,有了关陇汉人的加入,西魏军队无论是兵力,还是活力都比之前强出了几个档次。
公元546年,高欢第五次找茬,这一战在历史上被称为“玉壁之战”。
西魏军当时严阵以待,指挥得当,最终以斩杀七万多人的战绩,逼退东魏军。
而玉壁之战后,高欢闷闷不乐,长时间的抑郁导致他在次年年初病倒,不久便病死。
临死之前,高欢嘱咐儿子高澄,务必要替自己报仇。同时他还特意强调,说侯景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个人有用,但就是不听话。如果他有什么异动,不要仁慈,直接把他宰了。
事后,果不出高欢所料,他尸骨未寒,侯景就起兵叛乱,并派人联络宇文泰,打算把东魏给拆了。然而,由于高澄早有防备,再加上宇文泰也知道侯景是个什么玩意,根本不想跟他联手,所以侯景的叛乱很快就被高澄扑灭。
后来侯景走投无路,只好出逃,投奔南梁。
侯景来到南梁后,梁武帝收留了他。高澄一听这事,想到父亲高欢的临终嘱托,一定要宰了侯景,便立马挥师南下,与梁军大战。
这一战,魏梁双方都死伤惨重,高澄感觉自己拿不下南梁,便主动提议和解,条件就是交出侯景,东魏便撤军。侯景听说后,害怕梁武帝会出卖他,就先发制人,发动叛乱把梁武帝囚禁,将他活活饿死在了皇宫里。
就在南梁发生内乱之时,东魏也发生了同样的内乱。高澄被厨师刺杀,他弟弟高洋趁机上位,攫取大权。
西魏的宇文泰听说这事,匆忙出兵,打算到东魏掳掠一番。结果高洋早有准备,宇文泰的军队刚开到国境,高洋的大军就严阵以待了。宇文泰没占到便宜,只好退兵。
逼退宇文泰后,高洋威望大涨。他在志得意满的情况下,就废了傀儡皇帝,改变高欢和高澄处其实而不慕其名的作风,直接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高洋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发混账的时候是禽兽不如,清醒的时候又是雄才伟略。宇文泰感觉这个精神病难对付,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已经内乱的南梁。同时高洋也觉得宇文泰是个老狐狸,不太好对付,所以他也把目标定在了南梁。
于是南梁就这样被西魏和北齐两头野狼同时盯上,成了一只虚弱的待宰羔羊。
公元551年,侯景的军队攻打荆州,当时南梁的荆州刺史萧绎(梁武帝的第七子)感觉打不过,就派人向宇文泰求援,表示只要宇文泰肯出兵,他就割让汉中给西魏。宇文泰见有便宜占,当即给出支持。
随后得到了支援的萧绎发动反击,派大将王僧辩率军东下。同时陈霸先率精兵三万人助王僧辩,两人携手大败侯景。最后,侯景被部将所杀,历时近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乱宣告结束。南梁又恢复了和平。萧绎在这一大功基础上,在荆州称帝,宣示自己为正统。
不过众所周知,汉中是巴蜀门户,萧绎把汉中割给了宇文泰,巴蜀还能保住?所以宇文泰趁萧绎与侯景大战时,就派兵把巴蜀攻陷了。高洋看到宇文泰下手了,他也出兵,攻陷了南梁的淮南地区。南梁的国土,有一半就这么被西魏和北齐趁乱夺了去。
萧绎一直以正统自居,可是南梁的地盘丢了一大半,这让他很没面子,也让他在江南实力派面前挺不起腰杆子。当时的人都骂他是内战内行,外站外行。有本事杀兄弟,没本事驱逐外虏,算个什么东西。于是萧绎为了给自己争面子,就写信给宇文泰,把宇文泰大骂一顿,要求宇文泰把强占的地盘都还回来。宇文泰脾气也爆,他吃下去的岂能再吐出来?所以他看到萧绎的信后,直接就让八柱国之一的于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还有他的侄子宇文护围攻荆州。
当时,萧绎的兵马都在扬州,荆州防务极其空虚。所以这一战没有任何悬念,荆州长江以北的地盘也被西魏夺了去。萧绎兵败投降后,被蒙在一个袋子里,活活得给闷死了。
西魏占了荆襄,高洋听说后,眼红了,就也带着大军,风急火燎的直奔南京,想趁势把南梁灭了。
北齐军行军途中,高洋给镇守南京的王僧辩写了一封信,让他投降。起初,王僧辩对高洋的提议是拒绝的,不过他和高洋打了一仗后,被打怕了,于是他就大开城门,表示愿意归顺北齐。
陈霸先听说这个事后,大为不满,他不想束手待毙,便整军发动反击,把王僧辩和北齐军都打趴了。之后陈霸先扶持萧绎的第九子萧方智为傀儡皇帝,他成为南梁的实际统治者。并在两年后篡位自立,建立了南陈。
就在陈霸先和高洋对抗时,宇文泰死了。临死之前,他觉得儿子宇文觉还小,便把国事委托给侄子宇文护负责。在此时的宇文泰看来,宇文护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然而事实却证明,宇文泰看走了眼。
宇文泰刚死没多久,宇文觉就废掉西魏傀儡皇帝,自称天王,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同时宇文护还逼宇文觉退位,拥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继位,并把宇文觉给杀了。后来宇文护觉得还是不放心,他就又掀起了一通大屠杀,把宇文毓也杀了,改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
宇文护专横跋扈期间,八柱国之二的赵贵和独孤信暗中策划,打算将其除掉,后因事泄而被宇文护双双处死。而这件事也导致了北周实力派与宇文氏离心离德。用当时群臣的话说:宇文氏自相残杀,是他们家事,不干自己屁事。
这种态度,也直接导致了后来杨坚篡夺宇文氏皇位时,没人再愿意出手帮忙。
北周在内乱,北齐也一样。
公元559年,高洋喝酒喝高了,死了,传位给儿子高殷。(陈霸先同年去世)
高殷继位没多久,他六叔高演篡位,先把他废黜,后找茬杀死。
高演篡位前,曾与他母亲娄太后(高欢正牌老婆,高洋、高演、高湛生母)有约定,就是篡位可以,但不可以杀高殷。结果高演说话不算话,人品败光。后来高演病死时,本想以退为进,对弟弟高湛说,我可以主动传位给你,但请你不要杀我儿子。高湛表面上满口答应,可等他继位后,还是学高演,杀了高演的儿子高百年。
六年后,高湛病死,皇位传给了高玮。北齐的这一次传位倒没发生血色事件,但是高玮是著名昏君。他在位的几年里,北齐的老百姓可被他祸害惨了。而在这种背景下,北齐的国势又岂能不衰?
公元572年,陪北齐一起“疯”了十几年的北周决定不玩了。因为这一年,在宇文护的阴影里隐忍了多年的宇文邕发动政变,在大殿上亲自动手,捅死了宇文护。
宇文邕是一代雄主,有统一天下之志。所以他亲政后,北周拨乱反正,国力蒸蒸日上。
相比于北周,北齐人民在高纬的统治下,则继续着半死不活的日子。
高玮这人到底有多昏庸呢?他一登基,就把前朝的公卿大臣全罢免了,然后把这些官全赏给了自己狐朋狗友。除了赏官外,高纬还给他的每个狐朋狗友都赏赐宰相才有的“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北齐被他这么一通胡闹,莫名其妙多出了一千多个宰相,好几百个王爷。发展到后来,甚至连高纬养的鸡狗马都有封号,狗全是县令级别,鸡全是开府待遇,马全住别墅。
高湛时期的功臣见高玮这么胡闹,当然是要出面劝诫的了。可是高玮杀心四起,谁劝他就杀谁。比如兰陵王高长恭,就是这么被高玮赐死的。
皇帝当成这幅德行,后来宇文邕打来时,北齐自然是百官将士没人愿意为高玮卖命。最终高玮兵败晋阳,他逃跑时,北齐将士宁可投降北周,也不愿意随他逃亡。此时的高玮可谓是人心尽失。
从晋阳逃到青州后,高玮见自己可能真的要完了,就问身边的宠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不做亡国之君。然后马屁精就对他说,你把皇位传给了你儿子高恒不就好了,这样亡国之君就不是你,而是你儿子高恒了。
高纬想了想,好像也对,然后他就真的传位给了高恒……
公元577年,北周大军围攻青州,高纬不想被抓,就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跑路,准备投奔南陈,结果在逃跑途中,高玮和高恒被北周大军截住,当场抓获。
事后,两人皆被赐死,北齐也自此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北周灭北齐时,南陈响应宇文邕的倡议,趁机出兵淮南,收复了淮南。
可是北周消灭北齐后,立马翻脸,宇文邕连战马都没有下,就马不停蹄地挥师南下,猛攻南陈。陈军奋起抵抗,但最终还是惨败。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就在南陈被打得喘不过气时,宇文邕忽然去世了。而继位的宇文赟又是个跟高玮有得一拼的昏君。这位小混蛋无心征战,专心祸乱朝政,导致大权逐渐旁落,落到了外戚杨坚手中。
后来杨坚密谋篡位,也无心南征,南陈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躲过了一劫,又续了十年命。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与皇帝关系如何
中国历史上有五百多位帝王,其中太上皇就有二十多位,我只说其中的两位,李渊和乾隆。
李渊是我国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帝王,同时也是争议较多的帝王,他打下江山,废除隋恭杨有,即(隋炀帝孙)建立唐朝。后来却因亲生骨肉的互相残杀,因此得后人褒扬,还被李世民请下丹墀,所以被人认为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
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太子之位,一个月后,李渊成为太上皇,名义上是禅让,而实际上是时势所逼,无奈之下,不得不作出选择。李渊的悲哀,就是自己打下江山,却未能做到最后,虽然也做了九年太上皇,终不是他的意愿,最后郁郁而终。
乾隆是,自诩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他成为太上皇,是受缚于自己誓言的秘密,他以为自己活不到八十岁,曾起誓,如果他真能活那么久,他一定在第六十年将皇位交出去,到了第六十年,乾隆帝虽不愿意,但君无戏言,一言九鼎,最后不得不将皇位传授给了嘉庆,只好做他的太上皇。皇位虽给了嘉庆,然而他却带走了玉玺,这样他又以太上皇的身份,执政了三年,直到梦中而薨!???
兰陵王既有军队又得民心,为何宁愿被杀也不起兵造反
兰陵王功高震主,太后便将皇帝的妃子赐给他,使用美人计,准备刺杀兰陵王,没想到最后鸡飞蛋打,白白便宜了兰陵王。
北齐皇帝
东魏权臣高欢,北齐基业的奠基人,一共有15个儿子,正妻娄昭君所出的嫡子有6个。
兰陵王之父高澄是高欢嫡长子,在高欢死后成为高欢继承人,很快完成了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
不料,高澄为人太嚣张,不将他人放在眼中,在禅位前夕被厨奴刺杀,年仅29岁。
1.高欢死后,老二高洋力挽狂澜,继承了高澄的位置,并彻底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成为北齐开国皇帝,是为齐文宣帝。
2.高洋死后,15岁的太子高殷继位,是为齐废帝。
3.高殷继位不到一年,高澄的弟弟高演兵变篡位,废了高殷,自己称帝, 是为齐孝昭帝。
4.高演也没当到2年皇帝便病逝,临终前将皇位交给弟弟高湛,是为齐武成帝。
5.高湛当了5年皇帝之后,于29岁传位于太子高纬,自号太上皇,高纬即为北齐后主。
从高洋于551年称帝,到高湛565年退位,算上废帝高殷,一共才经历15年时间,算上高纬在位时间,整个北齐不过享国28年,国祚短暂,所以这些皇帝之间,血缘关系都很近。
兰陵王与北齐后主高纬
兰陵王,本名高肃,又叫高孝瓘,字长恭,是高澄第四子。
高纬是高湛嫡长子,所以二人是堂兄弟关系。
但是从前面几位皇位更替上可以看出,北齐国祚虽短,但是皇室之中的龌龊却一点不少,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北齐皇帝的丰功伟绩。
1.高洋
虽然高澄没有称帝,但是对北齐的建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洋称帝之后,将其追封为文襄皇帝。
这也是后来高长恭被高纬所忌惮的原因之一,从法理上来说,高长恭身为文襄帝高澄之子,也是有权力继承北齐皇位的。
你以为高洋追封了哥哥,就真的是对他心怀感激,所以会善待他的妻子、儿女吗?
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高洋也就不是高家之人了!
在高澄死后不久,高洋虽然将嫂子元仲华封为靖德皇后,但是却将其当众强暴。
2.高演
高洋死后,高演联合弟弟高湛,在母亲娄昭君的帮助下,夺取了侄子高殷的皇位。
起初,高演答应过娄太后,要留下高殷一命,后来却食言而肥,终究还是杀死了高殷。
3.高湛
高演以己度人,担心自己死后,年幼的太子不能守住皇位,果断将皇位传给弟弟高湛,希望能保住儿子一命,谁知道高湛最终还是活活虐杀了高演时期的太子高百年。
不仅如此,长兄高澄的两个儿子也都被高湛所虐杀。
当然,高洋的遗孀以及子嗣他也没放过。
高湛先是以李祖娥的儿子高绍德性命威胁,逼奸高洋的皇后李祖娥,使李祖娥生下一女。
李祖娥羞愧难当,亲手杀死了自己与高湛的女儿,让高湛兽性大发,当着李祖娥的面亲手杀死高绍德,并将李祖娥扒光衣服,乱打一气,然后扔入臭水沟中。
有高家几位先帝的珠玉在前,高纬又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堂兄、宗室重臣高长恭呢?
高长恭之死
高长恭是高澄第四子,也是庶子,非嫡非长的出身,让高长恭起点较其他兄弟要低一些,他的发迹主要是靠自己打下来的。
从齐文宣帝高洋开始,到后主高纬继位,十几年的时间,高长恭为北齐立下汗马功劳,一步步走到了宗室之首的地位。
公元572年,高长恭被任命为大司马(从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开始,大司马就是掌握天下兵马的官职,到东汉末年开始为在三公之上。)
在兰陵王的成名之战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
高长恭拍拍胸脯,说道:“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北齐书》
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高长恭自以为自己是皇帝的堂兄,所以以自家事来对待国事,殊不知却被后主高纬所忌讳。
加上兰陵王的英勇事迹被改编为《兰陵王入阵曲》,在士兵之中口口相传,更是让后主高纬如鲠在喉。
不仅仅是后主,连高纬的母亲胡太后也对兰陵王的存在忌惮不已,想方设法要除去他。
有一次,胡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将一个叫张香香的妃子赏赐给他,并私下让张香香刺杀兰陵王。
谁知道,兰陵王将张香香迎回府中之后,对她一直恪守君臣之礼,不为所动,最终张香香反而被兰陵王的忠心报国所打动,主动交代了胡太后的阴谋。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胡太后的堂兄胡国舅等人暗中收买杀手赵五,在兰陵王行军路上准备刺杀兰陵王。
后来,赵五得知胡国舅等人为了除去兰陵王竟然不惜与敌人勾结,不仅没有暗害兰陵王,反而救了他一命,兰陵王敬佩赵五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将他收为义子。
573年5月,眼见数次刺杀行动都无功而返,后主高纬终于掀开了面具,直接给兰陵王赐下毒酒一杯,一代美男子就此香消玉殒。
兰陵王为何不起兵造反?
兰陵王生前最高官职是大司马、太保,按理说有统帅全国兵力的权力,实际上并非如此。
定阳之战时,兰陵王就自知功高盖主,在统军之时常常收取贿赂,聚敛财物,希望以此自污,降低后主对他的猜忌。
亲信便劝他:“朝廷如果要猜忌您,您收受贿赂反而更容易让人当成把柄,为自己招来灾祸!您声望太大,最好假托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国家的政事。”
兰陵王觉得亲信所说有道理,已经功劳够高的了,又是宗室出身,继续参政的确很难让人相信他无心皇位,于是便开始隐退。
所以在后主高纬赐下毒酒的时候,他的王妃也只是劝他向皇帝解释,并没有让他起兵造反。
主要是,他现在没有起兵的机会,已经交出了兵权,处于退隐的状态。
另外,兰陵王身为高澄之子,是亲眼见到北齐的建立,对于他来说,北齐还真是自家产业,他也不希望因一己私欲导致国家动荡,所以才会心甘情愿退居二线,不理政事。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后主高纬比他想象中还要迫不及待将自己置之于死地,竟然不顾内忧外患,自毁长城。
正如《北史》所言,要是兰陵王不死,北齐与北周谁能一统北方,还真是说不准呢!
文襄诸子,咸有风骨。虽文雅之道,有谢何、平。然武艺英姿,多堪御侮。纵咸阳赐剑,歼覆有徵。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而终见诛翦,以至土崩,可为太息者矣。——《北史》
皇建通宝价值多少
古钱币历来都是备受收藏爱好者推崇的收藏品类之一,在收藏界占据很大的比重。衡量古钱币的价值高低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年份、品相、稀缺程度、历史背景等。
历时上出现过两个“皇建”,要注意区分。
第一个“皇建”是北齐昭帝高演的年号,公元560年到561年。
第二个“皇建”是西夏襄宗皇帝李安全的年号,公元1210到1211年。
从历史资料来看,北齐没有出现过带有“皇建”二字的货币。另外古西夏国铸造的是“皇建元宝”,而不是“皇建通宝”。皇建元宝由于铸造发行时间短,因此存量非常少。
皇建元宝材质为铜,铜色发赤,背面没有文字和图案。价值从百元到千元不等。(价值的差异取决于该币种是普通平钱还是评级币)
皇建元宝正面▲▲▲
皇建元宝背面▲▲▲
皇建元宝字体精美,是西夏制作较为精湛的钱币之一。
汉字体的西夏钱币目前一共有八种,分别为“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佑“、“天庆“、“皇建“、光定“。其中元德重宝为折二钱,其余七种都是小平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