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怎么死的?为什么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牛的皇帝_房县_皇帝_宫廷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唐中宗 房县 皇帝 宫廷

李显怎么死的

唐中宗李显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毒死的,一种是病死的。景龙四年六月壬午,唐中宗李显逝世,终年55岁,葬于定陵。李显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人,是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共在位五年半。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李显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击败后突厥,使得唐朝再次开始长期控制漠南。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中宗李显的个人作品有:《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登骊山高顶寓目》、《幸秦始皇陵》、《立春日游苑迎春》、《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石淙》。

为什么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牛的皇帝

唐中宗李显

话说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牛X的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唐高宗李治,弟弟是皇帝唐睿宗李旦,儿子是皇帝唐少帝李崇茂,侄子是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圣神皇帝武则天,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位帝皇丸”。

李显生平

唐中宗(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卢陵王,流放至房州(今湖北房县)。

被废房州

李显流放房州与历史上的许多流放者不同,他头上还有一个“王”的桂冠而不是失国之君或囚犯。同时,这个时期是大唐鼎盛时期,国安民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之武则天并没有对李显“制约甚急”,所以李显在房州的物质生活是“别宫”式的,李显的住所不但建筑豪华,所用奢侈,就连嫔妃们也仍然妖娆、雍容。这些浓郁的宫廷文化特色,是影响和发展房州地方文化的基础。

李显流放房州十四年,为了远离纷繁复杂的政治漩涡,常常携嫔妃、子女,还有近臣、侍从寄情山水,在距房州城南的大山(今神农峡岩屋沟风景区)建起了“南山别业”,取名“南山别业”,一是因地处南山,二是含北望长安帝都,南面称尊之意,这里便成了李显的避暑胜地和避难之所。

房县轶事

房县地域依旧流传着李显的许多传说,相传,李显曾于关门外(今神农峡岩屋沟风景区入口处)向空中抛一石子,说:“我若还能当皇帝,石头不落。”结果石头恰好落在树枝上当真没落下来,后来李显也复位成功。后来此石取名“转运石”,旁边的亭子取名“石来亭”,即“时来运转”,站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对面的间歇彩虹瀑布。又因对面的峭壁面对东山,取名“东壁飞虹”,寓意“东山再起”,而李显最后也真的做到了“时来运转,东山再起”。

房县黄酒

房州自古出美酒但多为民间小酿,庐陵王嗜酒、善酒,被誉为“品酒郎君”,他在流放房州时,随行工匠有720余人,其中不乏宫廷御用的酿酒大师,精通各种治酒秘方。他亲率酿酒大师采集当地物产,使用青峰大断代流出的饱含丰富矿物质的深层温泉水,以南山(神农峡岩屋沟风景区)地区小气候特有的“神了草”为曲,加上当地历代供给皇家独享的优质贡米,不断改进宫廷酒方,结合当地酿造特色,提升发酵技艺,酿就了神奇独特的庐陵王酒。

公元705年李显复位后特封此酒为“皇封御酒”,故房县黄酒又称“皇酒”。后来此酿酒工艺流传到民间,至今千年有余。现湖北房县仍有庐陵王当年留下的名句“房州醇酒晡我身,吾酿玉液谢众人”。

房县黄酒性温和、酒味甘醇、绵长,有一种特殊的馨香,鲜甜可口,喝不赘头,有通经养颜,养脾扶肝,舒筋活血、提神、御寒、增进食欲、健体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李显流放房州时,所随人员300多人,其中不乏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这些人长期生活在宫廷氛围中,熟悉和掌握宫廷生活方式,他们代表着最高端的宫廷文化。来到房州后,他们通过与民间百姓的交往、交流而推广宫廷文化。民间则在向往中效仿宫廷生活、礼仪而接受宫廷文化,从而实现了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