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为什么非要致拓跋弘于死地?_拓跋_汉族_太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古代 北魏 拓跋 汉族 太后

  冯太后为什么非要致拓跋弘于死地?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拓跋弘死北魏死得最为蹊跷的皇帝,至今仍旧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对于拓跋弘的死法各种史书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被冯太后派人毒杀的,也有的说是被逼自杀的,还有的说是被诱入宫中囚禁后秘密处死的。这样的说法子啊当时流传很广,使得史书上也无法确切记载。但是综合这些史料可以发现,拓跋弘的死因与冯太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算不是冯太后亲自派人处死,也是有着间接的原因。除了拓跋弘的死因以外,很多人还关注冯太后和拓跋弘的仇恨。很想知道到底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才出现了这种母子残杀的惨剧。

  实际上冯太后并不是拓跋弘的亲生母亲,而是拓跋弘的嫡母。她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由于未生子,便以拓跋弘为嫡子。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后,他的母亲李贵人按照北魏的传统被赐死,以防止母族得势干预政务。因此拓跋弘实际上是冯太后养大的,在最初两人的关系都还很不错。在即位之初,冯太后还帮拓跋弘除去了独霸朝政的太原王乙浑,保住了拓跋弘的皇帝位。按理说虽然 这对母子并非亲生,但关系应该是很密切的。可到了后来两人的关系闹得越来越僵,最终走上了互相残杀的道路。

  历史学者门解读这对母子的关系变化,很多人关注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冯太后在除掉乙浑后乘机临朝听制,掌握了朝廷政权,直到拓跋弘生下儿子拓跋宏才让其亲政。即便如此冯太后在朝中留下了大量的官员,掣肘拓跋弘的皇权,使得双方矛盾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冯太后年纪轻轻就守寡,身边有很多男宠。拓跋弘找机会除了了冯太后最宠爱的李弈,及其兄长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使得母子俩矛盾激化,甚至成为拓跋弘禅让皇位的导火索。但是从史书上看,这两方面的史实都是两人矛盾的表现,并非根本原因。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来看,冯太后和拓跋弘之间的矛盾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北魏权贵内部的胡汉之争。从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开始,北魏内部就有两股势力反复争斗。一股是随鲜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各部,其中以匈奴各部的数量和势力最大。另一股是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后留在北方的门阀士族,他们的子弟成为拓跋圭建立北魏的重要汉族官员。在北魏初年,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较大,就连皇后大都来自于这些北方部族的贵族女性。到了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焘时代,以崔浩和高允为代表的汉族门阀官员逐渐崛起。

  在拓跋焘时代,胡人和汉人的势力基本上是处于平衡态势,两边都有各自的代言人。胡人贵族的代言人是皇太子拓跋晃,而汉族门阀士族的代言人是大臣崔浩。通过平衡双方的势力,拓跋焘始终掌控着国家大权,也让北魏国力第一次达到巅峰。但是在拓跋焘末年南征刘宋铩羽而归后,国力在多次用兵中出现空虚,使得国家政局出现了动荡的隐患。文成帝拓跋濬在政治斗争中即位后,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开始让北魏的国力恢复。这些改革措施中比较典型的有两条,一条是引入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另一条是大量启用汉族官僚。

  从史料记载来看,拓跋濬的措施很得力,只花了十多年时间便让北魏的国力恢复过来,可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拓跋濬让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是为了填补中原因战争了出现的人口空洞现象。人口空洞直接影响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在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缺少壮劳力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的收成,进而影响到国家的财力和军队的后勤补给。他重用门阀士族出身的官僚,是因为这些大家族中掌控着大量的汉族人口和资源。这其中不但有农业需要的农民人口,还有各种手工业,如打铁、建筑、木工等技术性人才。

  在国家发展的同时,北魏内部的矛盾也不断积累,等到拓跋濬去世,拓跋弘即位后,这些矛盾便开始凸显。在北方少数民族方面,他们是不太愿意过汉人的农耕生活的。除了鲜卑族比较开明愿意接受外,其他的如匈奴、柔然等族都有大量的落后部族反对。即便实在鲜卑族内部,也有这种反对的声音。而汉族士大夫方面,因为冯太后的临朝听制,使得大量汉族官员被重用,这也冲击了鲜卑和少数贵族在北魏朝廷的政治利益。双方的矛盾从民间扩展到了朝廷之中,胡汉之争的新一轮政治斗争越发的激烈起来。

  其实胡汉之争在拓跋珪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这实际上是从五胡乱华和西晋灭国便延续下来的深刻矛盾。北魏的前三个皇帝逐渐让胡汉双方的势力趋于平衡,很多胡人贵族在中原当官又逐渐被汉化,所以胡汉之争在拓跋焘的末期已尽远不如北魏建国初那么激烈了。但拓跋濬新一轮的从北疆以外的少数民族往中原移民后,使得不接受胡人的贵族数量激增。他们进入朝廷后与汉族官僚发生冲突,使得胡汉之争重新爆发。再加上宗教信仰让么,胡人贵族信奉佛教,而汉族士大夫信奉道教,双方的矛盾也就更深了。

  冯太后是拓跋濬皇后,也是北魏第一个汉族出生的正宫皇后。她的家族本是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北燕皇帝。北燕被拓跋焘灭国后送人宫廷当奴婢,然后才一步步的成为拓跋濬的皇后。她在临朝称制后重用以高允为代表的汉族士大夫,延续了拓跋濬时代该畜牧业为农耕的经济政策,使得经济再度飞速发展起来。但是这种偏向于汉化的政策,却引起了少数顽固的鲜卑贵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部族首领的反对,是的胡汉之争更加激烈。史书上写的很多拓跋弘时期延续的拓跋濬的国家政策,实际上是由冯太后及其属下强推实行的。

  由于冯太后及其属下长期把持朝政,拓跋弘的个人政治理想无法完全实施,这才使得两人开始有了矛盾。而在对待鲜卑和少数民族贵族方面,冯太后和拓跋弘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冯太后是希望能通过教化,让这些胡人贵族学会汉族文化,完成汉化的目标。而拓跋弘则更加宽容,允许胡人部族保留一些塞外的生活制度和方式。可以说从政治倾向性上看,拓跋弘更像道武帝拓跋珪,而不是他的父亲拓跋濬,所以母子俩在胡汉之争上站在了不同的阵营。这种斗争不是个人政治利益的斗争,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在国家顶级层面的斗争。

  如果沿用鲜卑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则需要保留很多少数民族的制度,这是保证少数民族贵族及其部落利益的需要。可保证了胡人贵族的利益,就损害了汉族士大夫的利益,汉族门阀集团自然要出来反对。在拓跋濬和冯太后掌控朝政时期,汉族士大夫集团已经压过了胡人贵族,成为了国家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愿意将到手的政治利益吐出。而冯太后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势,也会力推汉化的策略,在朝廷中重用汉族大臣,这就与胡人贵族发生了利益上的冲突。因此在拓跋弘执政时期,其实是胡汉矛盾非常激烈的时期。

  从拓跋弘在执政中后期的表现看,这种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在国家的中下层,尤其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军队阶层,拓跋弘还有很高的号召力。他多次带兵出征,甚至一度把柔然军队打到漠南去。可是在聚集了汉族士大夫和接受汉化的鲜卑贵族的首都平城,却没有多少大臣支持他。这也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举步维艰,最后不得已用禅让皇位的办法来组建小朝廷,与冯太后分庭抗礼。这种策略既是为了抓紧君权,也是为了自己摆脱平城朝廷中的不利地位。可是从结果看,拓跋弘还是挡不住汉化的大趋势,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

  虽然史书上对拓跋弘之死众说纷纭,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证据。但是从政治利益归属,和拓跋宏时代初期的政治走向看,很明显冯太后是最后的胜利者,而汉族士大夫更是遍布整个北魏朝廷。这也使得北魏很快的获取了汉化的红利,国力飞速增长,再度压过了南方的刘宋。冯太后的重用汉族门阀的政策,也使得汉文化在鲜卑贵族中流行起来,为后来的拓跋宏改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从大方向看,冯太后的选择是适合历史潮流的,而拓跋弘则是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意思。这种路线之争你死我活,胜利者只属于顺应历史潮流之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