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的规矩是哪位皇帝定下的呢?_明朝_外族_国门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明朝 朱元璋 明朝 外族 国门

  说到明朝历史的时候,熟悉这个朝代历史的人肯定会忍不住想起一句话来,那就是“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说,皇帝充当起了国家的看门人。听起来好像很搞笑,但却属于很符合史实的一种说法。可能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能理解,觉得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曾经把大明的都城定在南京。那可算不上是能称得上是国门的位置,怎么就会冒出来这么一句话呢?

  其实,“天子守国门”的情况是从朱棣即位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朱棣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地理位置接近明朝北部的疆界,故而便有了这么一种说法。那么,称帝后,朱棣做出“天子守国门”之举,这有何利弊呢?

  其实不光明朝在建国后会面临以下这种军事威胁,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朝代基本上也都有面临这种军事威胁的可能。这种军事威胁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来自于外族势力的入侵,第二种则是来自于内部的各种阶层闹出的纷争。

  我们就拿明朝来说,它在建国后曾经分封了很多藩王。所以,它有可能会面临来自内部的军事威胁,那就是诸如藩王割据、起义和农民起义等情况。而外部威胁就比较明显了,即外族势力的入侵。

  朱元璋建立和统治明朝期间,明朝的实力堪称强大得很。所以当时即便他没有做出“天子守国门”之举,也没怎么闹出过太严重的外族势力入侵事件和地方势力起义事件。但是到了朱棣继承皇位的时候,他就比较担心会闹出这些情况来。

  因为毕竟他原本也只是个藩王而已,就是靠着谋夺自己侄子的江山才得以登上帝位,自然在他成了皇帝之后,就很害怕这种事情将来也会发生在自己和子孙身上。

  为了避免这种后顾之忧,朱棣思考再三,便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去。因为这样一来,他就既能防范北方外族势力的入侵,又能震慑为防范北方外族势力入侵而屯聚在北方疆界附近的兵力。但凡上述二者有任何一者闹出异动来,那朱棣无疑都能立即收到消息并出兵讨伐或者镇压。

  起码从理论方面来讲,这能给予朱棣很大的安全感,让他这个通过篡位方式登上帝位的皇帝有时间去过两天清静和舒心的日子。这就是他做出“天子守国门”之举的主要原因,应该算得上是兼具一箭双雕之功效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有利的一面。其实说到这么做的有利一面,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也已经提及过了,即既能防范北方外族势力的入侵,又能震慑为防范北方外族势力入侵而屯聚在北方疆界附近的兵力。

  此外,这样做其实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稳定民心和给百姓留下一个好印象。试问,朱棣之前出现的大部分皇帝,哪个不是躲在距离边防之地甚远的地方享清福呢?这样一来,最先遭殃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而朱棣这样做以后,无疑发生外族势力入侵和边防势力造反情况时,最先受到冲击的人会变成皇帝。现在天子直接肩负起守国门的职责了,那还能不令百姓们佩服和感动吗?

  其次,我们来说说弊端。“天子守国门”之举也有弊端存在,而且弊端还不算少。比如说,这样做的话,一旦明朝之后继位的皇帝较为无能,那当外族势力入侵的时候,最先遭殃的就会是明朝的核心部分。若核心部分都被摧毁了,那整个大明岂不是就覆灭了?

  再比如,都城北迁后,北方的发展还得仰仗富庶的南方经济的支撑。甚至连朝廷所需的文臣,也多“盛产”自南方。这样时间久了,不仅北方朝廷的发展会比较缓慢,而且南北文臣和武将之间的隔阂也会因为地域差异而变得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明朝所谓的“天子守国门”也并非是什么万全之策。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人感到好奇,并想找出一个万全之策。只可惜就目前我们所能掌握到的情况,各朝代帝王采取的方法,都无法被称为是万全之策。看来想要做到这件事,难度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大。不知道大家看完上述内容后,对此有何高见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