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聪明的嘉靖皇帝为何堕落了45年?_嘉靖_明朝_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古代 明朝 嘉靖 明朝 皇帝

  明朝最聪明的嘉靖皇帝为何堕落了45年?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公元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明朝发生了一件亘古未闻的奇闻。当日,明朝第11位皇帝朱厚熜正在翊坤宫熟睡,突然觉得有人死死按住自己。朱厚熜大惊,睁开眼一看,有七八个宫女分别按住自己的头、胸膛、手臂和腿脚,然后另一个宫女用一条花绳套住自己的脖子。

  朱厚熜这时已经反应过来,这几个宫女是要勒死自己!

  大明皇城之内,皇帝御榻之上,竟然有宫女组团要谋杀皇帝,简直不可想象。

  朱厚熜正要喊叫,嘴巴已经被布团塞住,他拼命挣扎,可对方人太多,朱厚熜没想到自己当了二十多年皇帝,最终会死在这群婢女之手。可是,接下来“意外”发生了,宫女们太过紧张,手忙脚乱间把绳子打成死结,竟然勒不死床上的皇帝,宫女们大急,只得取下簪子来刺皇帝。正在这时,有个宫女害怕,偷偷告诉了方皇后,后者带人赶来,将她们全部制服。

  这就是著名的“壬寅宫变”。宫变中被刺杀的皇帝朱厚熜,也就是明世宗,因年号为嘉靖,后世常称之为嘉靖帝。

  《明史·世宗本纪》对这件事记载的非常简单:

  冬十月丁酉,宫人谋逆伏诛。

  嘉靖时期,有一位太医叫许绅,在《明史·许绅传》中记载的比较详细:

  二十年,宫婢杨金英等谋逆,以帛缢帝,气已绝。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

  原来,谋逆的宫女之首叫杨金英。她们刺杀皇帝,离成功只差一点点。嘉靖帝当时“气已绝”,昏迷不醒,后来被许绅救了下来。

  事实上,嘉靖帝不仅绝处逃生,而且他又活了24年,在中国古代近500位皇帝中,嘉靖共在位45年,在位时间列第10位。

  壬寅宫变对嘉靖帝影响很大,从此他独居西苑,专心修道,开启了天子“不上朝”的序幕。虽然不上朝,但明朝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关于嘉靖帝朱厚熜,历史上争议很大。当年明月曾评价他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孟森却认为他是一位昏君。

  海瑞也曾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历史上的嘉靖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本文笔笔者从正史出发,来讲述这位“奇葩”的皇帝。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来,明朝皇位有过三次不正常的传承,第一次是靖难之役后,朱棣取代侄子朱允炆。第二次是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取代哥哥朱祁镇(8年后明英宗复辟)。第三次便发生在本文的主角朱厚熜身上。

  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后,取代了弟弟朱祁钰。八年后,英宗崩,传位于长子朱见深(明宪宗)。朱见深死后传位于三子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chēng]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创造了“弘治中兴”,同时,朱祐樘是史上罕见地坚守“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的后宫之中,除了张皇后,并无其他嫔妃,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朱祐樘的子嗣十分单薄。

  朱祐樘有两个儿子,都是张皇后所生,其中次子朱厚炜生下来便夭折了,膝下仅有长子朱厚照(明武宗)这一个儿子。朱厚照登基后,平定了宁王之乱,不料31岁那年便病逝了,没留下子嗣。

  对于明武宗朱厚照,历史上对他误解较大,本文不评价朱厚照。通过以上介绍,笔者想告诉大家两点:

  第一,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

  第二,明武宗朱厚照没有亲兄弟。

  所以,到了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古代皇位传承,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明武宗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皇位该传给谁?

  历史记载,明武宗朱厚照是在平定宁王之乱后,回京的路上感染肺炎而死,从生病到死亡,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起初并不认为自己战胜不了病魔,当意识到自己无药可医时,已经来不及过继子嗣。明武宗也不是糊涂人,根据《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记载:

  武宗无子,临崩遗诏曰:“朕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有孤先帝付托,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

  也就是说,明武宗朱厚照临终前,知道自己死后皇位传承会很尴尬,于是留下遗言,叔叔(兴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是和自己血脉最近的宗亲,“伦序当立”。这件事最终通过张太后的准允,大臣紧急磋商后,连忙派人去接朱厚熜。

  朱厚照为何要把皇位传给朱厚熜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明武宗朱厚照和朱厚熜是堂兄弟,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是朱见深的第四子,因明孝宗朱祐樘是朱见深的第三子,因朱见深前两个儿子都夭折了,因此,朱祐杬这一脉和明武宗血脉最近。

  第二,朱厚熜的哥哥早夭,他是朱祐杬的独子,早早就被立为兴王世子,明武宗去世去世前,朱厚熜早已继承了兴王爵位。

  注意,明武宗在遗言中 ,只是说朱厚熜“伦序当立”,意思是让朱厚熜来当皇帝,但没有说让朱厚熜以什么身份来当皇帝。又因为事态紧急,内阁首辅杨廷和紧急写下诏书,就派人去接朱厚熜,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漏洞,这就被朱厚熜钻了空子。

  明武宗驾崩后,张太后和杨廷和派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前往安陆接兴王朱厚熜来京城即位,朱厚熜接受众人叩拜后,辞别母亲蒋氏,立即启程。

  在从安陆到京城的路上,朱厚熜早已下定决心,他决不能做海昏侯刘贺,而是要做一个不受任何人掣肘的帝王。

  听说新皇帝快到京城了,大臣们都准备迎接,不料,接下来出了大问题。礼部让朱厚熜以“皇太子”之礼入宫,朱厚熜却质问道: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出自《明史·世宗本纪》)

  包括首辅杨廷和在内,都认为,朱厚熜既然来继承皇位,当然要以明孝宗之子、明武宗之弟的身份继位。但是,朱厚熜却说:遗诏上没有这么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别人(孝宗)儿子的。

  大家就僵持在了那里,杨廷和让朱厚熜从东华门进皇城,朱厚熜偏要从大明门入。在明朝,东华门是皇太子的入宫路线,而大明门则是南大门,是“国门”,是天子入宫的地方。

  朱厚熜最后撂了一句话:不让我从大明门入宫,我就回安陆继续当藩王,这皇帝我不当了。

  开玩笑,遗诏都宣读了,大臣也都磕过头了,说不干就不干,巍巍大明朝,岂不沦笑柄?但朱厚熜不管这些,他不在意大明朝有没有颜面,他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最后,张太后觉得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她决定让一步,先上皇帝登基再说。于是,朱厚熜从大明门入宫,正式登基为帝,改明年为嘉靖元年。

  这一年朱厚熜仅仅15岁,他不仅仅是聪明,还很狡猾。

  因明清以来,大多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习惯把该皇帝的年号代指该皇帝,例如,用“康熙”代指玄烨。同样,对于朱厚熜来说,后人习惯称之为“嘉靖”。

  嘉靖一朝,影响最广的事件,莫过于“大礼议事件”。这件事的根本,不仅仅“皇考”和“皇叔”之争,还有嘉靖帝的小心思,因为他要摆脱其他人的掣肘。

  嘉靖登基后,立即召集礼部大臣,让礼部商议自己生父朱祐杬的封号。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人认为,明孝宗朱祐樘一脉本是大宗,朱祐杬一脉是小宗,如今嘉靖以小宗入继大宗,必然要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叔”,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杨廷和甚至以北宋宋英宗“濮议”之例来劝嘉靖帝。

  可是,嘉靖一口咬定,遗诏上明明说的是“嗣皇帝位”,既然自己是皇帝,那就可以尊生父为皇考。换句话说,他是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并不是以明孝宗朱祐樘的儿子身份继位的。嘉靖不仅要尊父亲朱祐杬为皇考,还要尊母亲为太后。

  礼部尚书毛澄当然不同意,他带领60多位官员集体向嘉靖发难。根据《明史·毛澄传》,毛澄说:

  “自称‘侄皇帝’名……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毛澄坚决让嘉靖在生父面前称“侄”,还放下狠话,如果有人提出异议,得而诛之。

  如此一来,皇帝和大臣互不相让,形成僵持的局面。这期间,杨廷和、毛澄也曾放低姿态,做出部分妥协。例如,毛澄提出,只要嘉靖将来生下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延续明朝宗庙,第二个儿子就可以继承生父朱祐杬一脉的香火。但这个建议和嘉靖所欲相差甚远,嘉靖只是不想“委屈”生父,不是担心生父会断绝香火。

  为了达成目的,嘉靖也曾想试图安抚杨廷和、毛澄等人,例如《明史·杨廷和传》记载:

  然每召廷和从容赐茶慰谕,欲有所更定,廷和卒不肯顺帝指。

  嘉靖多次召杨廷和入宫,赐他喝茶,好生劝慰,希望杨廷和能够给自己一个面子,可惜,杨廷和“不肯顺帝指”。嘉靖还曾派人贿赂毛澄,结果毛澄也不给面子。

  既然皇帝和大臣拗上了,聪明的嘉靖帝当然明白,自己不能输,若是自己输了,以后还不任凭这帮文官拿捏?所以,他要一步步逼大臣们让步。具体来说,嘉靖一共走了三步:

  第一步,投石问路。嘉靖利用张璁来造势,张璁是新科进士,没有后台,没有关系,他利用大礼议事件,想抱嘉靖的大腿。在嘉靖和大臣们争论不休时,他曾提出“继统不继嗣”的说法,得到了嘉靖的青睐。

  张璁的观点是:杨廷和把嘉靖和宋英宗比较,根本站不住脚。宋英宗是宋仁宗的养子,早已有了“养子”的名分。而明孝宗朱祐樘从来没有抚养过嘉靖一天,嘉靖一开始就是明孝宗的侄子,再加上先帝遗诏上也没有说让嘉靖过继给明孝宗,所以,嘉靖帝尊生父为皇考,一点问题都没有。

  张璁不仅建议嘉靖尊生父为皇考,还建议追尊生父为帝。嘉靖帝看到张璁的奏折后,大喜:

  “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

  但张璁的势力毕竟很小,嘉靖还需要做第二步。

  第二步,敲山震虎,嘉靖派人到安陆迎接生母蒋氏来京,他以皇太后的礼仪迎接生母。当时,朱祐樘的张太后仍在,嘉靖这么做,遭到杨廷和等人的强烈反对,不料,嘉靖又撂挑子了,《明史纪事本末》云:

  帝闻之,涕泗不止,启慈圣皇太后,愿避位奉母归,群臣惶惧。

  嘉靖向张太后哭诉,说自己宁愿不做皇帝,也要做一个孝子,如果大臣不同意他的请求,他就跟母亲回安陆。大臣们见状,惶恐不已。

  换句话说,嘉靖以“孝道”为掩护,以“辞去皇位”为威胁,逼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就范。最终,果然达到了目的。

  其实,嘉靖能以太后之礼把生母接到皇宫,就证明文官们已经输了。

  第三步,釜底抽薪。嘉靖三年正月,朱厚熜利用张璁等人,持续为自己造势,然后提出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考兴献帝。杨廷和抗议无效,提出告老还乡,嘉靖竟然毫不挽留。如此以来,文官集团又弱了一分。

  三月,嘉靖追封朱祐杬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注意,清朝时期,光绪尊生父奕譞为“本生皇考醇贤亲王”,其实“本生”二字,仅仅代表二人乃生物学父子,其本质上还是委婉承认嘉靖过继给了明孝宗的,所以,嘉靖认为自己已经让步了。

  但大臣们还是不同意,由于明世宗颁布谕旨的时候,正逢早朝,百官便在文华殿门口跪着请嘉靖收回成命,杨廷和之子、“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更是呼吁: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出自《明史》)

  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左顺门案”。

  嘉靖在文华殿外听到大臣们哭声震天,命太监传旨,让大臣们退朝。大臣们哪里肯退。正值七月,烈日炎炎,大臣们伏地不起,试图胁迫嘉靖屈服。嘉靖忍无可忍,命锦衣卫逮捕。结果双方酿成冲突,贬官、杖责、下狱的官员,多达上百人。

  大礼议事件历经三年,嘉靖帝软硬兼施,步步紧逼,最后不惧威胁,以雷霆的手段强行结束,终于达成所愿。(到了嘉靖十七年,嘉靖把朱祐杬供奉在太庙之上,位于明武宗之前。这就意味着,嘉靖取得了最终胜利。)

  大礼议事件的结束,明武宗时期的旧臣损失大半,嘉靖在大明朝的地位根深蒂固,文官集团的“风骨”不存。

  公平地说,嘉靖在位的前几年,除了“大礼仪之争”外,在其他方面还是做出一些成绩的。例如,嘉靖改革弊政,为明武宗时期的许多冤案平反。他还大赦天下,减免百姓田赋。明武宗时期,百姓欠朝廷的税赋较多,嘉靖一纸诏书,将这些欠款全部豁免。

  很多人认为,嘉靖初年的诸多政绩,是靠明武宗留下的旧臣,例如杨廷和等人推行的,另外,嘉靖赦免罪犯、减免税赋,有收买人心之嫌。

  但笔者认为,评价一个人,不能诛心,不管嘉靖出于什么目的,他只要为百姓做实事,就要认同他的这份成绩。

  嘉靖皇帝是极为聪明之人,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后,很快发现宦官权力太过强大,而且厂卫的职权太过泛滥。于是,嘉靖开始约束宦官,抑制司礼监的权力,并且明确了厂卫和法司的职权。另外,嘉靖还做了两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第一,明确改革外戚封赏制度。明朝自仁宣之治以来,对外戚多有封赏,有的外戚没有功劳,仅凭身份就能获得世袭爵位。嘉靖认为这不合理,他规定,明朝的外戚的爵位“令其一人终身,其子孙不得再承袭爵位”,可以说意义深远。

  第二,嘉靖整肃科举制度,推行三途并用。所谓“三途”,即举荐、征辟、科甲三种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让明朝的人才遴选更加灵活。

  所以说,嘉靖最初执政的几年里,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明史》云:

  (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纵观历史,几乎所有在位时间较长的帝王,晚年都会出现怠政的情况。纵然如汉武帝、康熙这样的皇帝,也不例外。但是,嘉靖却例外了。

  笔者说嘉靖例外,并不是说嘉靖没有怠政,而是说嘉靖没有到晚年,就提前怠政了。

  在大礼议事件之后,嘉靖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一方面有黑化明武宗的嫌疑,另一方面也想用道教来神化自己。他迷信方士,崇尚道教,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宋徽宗外,第二位给自己加封道号的皇帝。

  嘉靖给自己取的道号为“万寿帝君”,希望通过吞食丹药来延长自己的生命,这样,他就可以有更长的时间来掌控大明朝。

  明朝也不是没有“明白人”,例如,太仆卿杨最就上书斥责皇帝求仙之荒谬,结果嘉靖大怒,差点将杨最活活打死。此后,大臣们再不敢劝阻。嘉靖为了遂自己的愿,对于那些进献道士和丹药的大臣,多有封赏。大臣们闻风而动,为了谄媚皇帝,纷纷寻找方士,引荐入宫。

  嘉靖聪明归聪明,但没有用在朝政上。

  在嘉靖朝,有一个词叫“青词宰相”,“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仪式的时候,烧给天界的奏文。当时的内阁成员,例如严嵩、李春芳、郭朴等人都擅长给嘉靖写青词,因此才有了“青词宰相”这个称呼。明朝中后期“非翰林不入内阁”,作为内阁宰辅,都是十年寒窗的进士,饱读诗书,最后却都把精力用在写青词上,果然是“学有所成”,充满讽刺。

  本文开篇提到的“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宫女冒死要勒死嘉靖,可能和修道有关。不过,正史上对于宫廷秘闻一直很少记载,人们只知道“壬寅宫变”的过程,却不知道具体原因。

  根据《交泰殿之谜》《紫禁城》等野史记载,嘉靖听信方士之言,要用少女的经血炼丹,严重摧残宫女的健康,宫女们才铤而走险,酿成“壬寅宫变”,不过这是野史。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宫婢杨金英等谋弑伏诛,帝曰:“朕非赖天地鸿恩,遏除宫变,焉有今兹!朕晨起至醮朝天宫七日。”

  意思是说,“壬寅宫变”后,嘉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死,全靠道君保祐,接下来对修道更加沉迷。从此,嘉靖几乎每天都身穿道袍,专心在西苑修道,把朝政都交给内阁和司礼监来打理。

  但需要说明的是,嘉靖虽然不上朝,甚至不见大臣,但他对明朝的掌控并没有减弱,他控制身后的东厂和锦衣卫,大臣们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

  不上朝、不出席典礼、不见大臣,一心修道,却能牢牢掌控皇权,嘉靖的智商是顶级的。可惜,再聪明的帝王,如果不勤于政务,也一样会辜负锦绣山河。

  所以,到了嘉靖中后期,一方面朝廷奸臣辈出,另一方面因为嘉靖大修土木,不管百姓死活,明朝民生凋敝,财政吃紧。帝国的经济,已面临崩溃。

  由于长时间的怠政,再加上严嵩等贪官常年把持朝政,贪腐成风,明朝边事废弛,倭患渐起。在嘉靖年间,有“南倭北虏”之说。从嘉靖二年开始,东南沿海开始发生倭寇之乱,此后数十年,倭寇不断袭扰明朝。《明史》云:

  秋七月乙巳,倭陷南陵,流劫芜湖、太平。丙辰,犯南京。

  嘉靖三十四年,仅有53人的倭寇团伙从浙江绍兴登岸,先后洗劫了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最后还攻破了几个县城,在大明朝的国土上横行80多天。明朝先后有四五千名士兵死于这帮倭寇之手。

  但由于朝廷在财政等各方面支持不足,再加上倭寇机动性极强,嘉靖长时间都没能摆脱倭患。

  嘉靖后期。俞大猷、戚继光等将领的出现,才逐渐荡平倭寇。

  如果说一个倭寇之乱就足以让嘉靖头疼的话,那么,北方的鞑靼兵乱,就让嘉靖更加寝食难安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蒙古持续用兵,蒙古各部落被大明朝打得苟延残喘。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国力衰弱,明朝对蒙古的策略变为消极防御,这样一来,明朝将领和蒙古人之间冲突不断。嘉靖三年,“大同兵变”爆发,十四年,又爆发“广宁兵乱”。这时,蒙古的鞑靼部落日益强大,他们拥兵十万,不断冲击明朝的防线。《明史》记载:

  (嘉靖十九年)辛亥,吉囊寇大同,杀指挥周岐。夏六月辛巳,瓦剌部长款塞。秋七月癸卯,吉囊入万全右卫……(嘉靖二十二年)春,俺答屡入塞。秋八月,犯延绥……冬十月,朵颜入寇,杀守备陈舜。

  在蒙古铁骑下,大明王朝腐败的边防,就像是筛子一样,被人打穿一次又一次。到了嘉靖二十九年,鞑靼人为了逼迫明朝互市贸易,再次率兵攻打大同,大同总兵张达战死。新上任的大同总兵仇鸾十分惶恐,竟然出重金贿赂鞑靼人,希望鞑靼部落能够绕过大同,改由其他地方入侵明朝。

  随后,鞑靼可汗果然“信守承诺”,放弃大同,一路向东,改由古北口入侵,他长驱直入,杀掠明朝百姓无数。他们在怀柔和顺义连续杀掠八日,明朝兵马一触即溃,直到鞑靼人收获满满,又得到明朝互通贸易的承诺后,才高傲地退兵。这就是著名的“庚戌之变”。

  南倭北虏,民不聊生,皇宫中的那位“道士”,还在犹在地求仙问道,享受生活。

  嘉靖是一位非常在意个人享受的帝王,他虽然专心修道,却嫔妃无数。史书记载,嘉靖共有4位皇后、3位皇贵妃、3位贵妃、41位妃、31位嫔,再加上其他不在册的低位份的嫔妃,嘉靖的后宫嫔妃总数,至少在200人以上。

  除此之外,嘉靖特别喜欢给自己“盖房子”。严嵩任首辅期间,嘉靖先后建造了20多处斋宫秘殿,每次建造宫殿,都要耗费二三百万两,匠人数万,明朝国库本就紧张,再加上严嵩等人中饱私囊,这些沉重的负担,最终还是要明朝百姓来买单。所以,海瑞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不是没有道理的。

  嘉靖四十年,嘉靖居住的永寿宫发生火灾,他被迫搬到玉熙殿居住,他觉得玉熙殿没有之前的永寿宫宽敞,便萌生了新建宫殿的想法。嘉靖于是问徐阶的意见,徐阶认为重修永寿宫很有必要。嘉靖大喜,正好当时他准备收拾严嵩父子,因此加封徐阶为少师,不久担任内阁首辅。

  嘉靖选徐阶,不是因为徐阶能做好大明朝的首辅,而是因为徐阶能服务好自己。

  毛主席曾评价嘉靖:

  “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

  笔者认为,嘉靖非常聪明,但是,他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自己的私欲上。

  嘉靖帝的大礼议事件,本质上是为了给自己的父亲争取名分,是为了自己;

  嘉靖帝大兴土木,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是为了自己;

  嘉靖帝修道炼丹,本质上是为了让自己多活两年,有更多的时间掌控朝堂,是为了自己;

  嘉靖帝通过厂卫控制朝堂,不放过任何一个操纵群臣的机会,本质上是他想让自己的权力更加稳固,还是为了自己。

  笔者认为:有明一朝,嘉靖帝朱厚熜是最聪明的皇帝,他把帝王权术运用到了极致,但是,他没有把聪明劲用在老百姓身上,这是嘉靖朝百姓的悲哀,更是一个王朝的悲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