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孔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对教育产生怎样的理解和主张_孔子_村长_楚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列国 演义 孔子 村长 楚国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 孔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对教育产生怎样的理解和主张
  • 明代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是100%真实的吗
  • 周朝为什么要分封列国,直接自己统治不好吗
  •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地是什么宣传他的思想吗
  • 春秋和战国与列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 孔子周游列国,六国人都讲什么语言,互相能听懂吗
  • 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 以色列国土面积有台湾大吗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两部作品各有千秋,切入点不同,演绎的故事不同,反映的历史也不同,在文学史上定位也不同,不能拿正来类比。

孔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对教育产生怎样的理解和主张

据《论语》记载: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不被重用时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回国继续从事教育的宣言。

孔子周游列国,难以实现他“仁政”的治国理念,处处碰壁,在陈国时,甚至没有饭吃,已“知天命”之年的他此时意识到,自己已与政治无缘,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认为,国家要长久安定,要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在他的故乡鲁国,他说有很多年轻人,胸怀大志,其中也不乏很有文采的人士,但是他们需要很好的教导和引导,才能匡正自己,走向正道,所以既然我周游列国都不见用,不如用剩下的时间回去继续教育他们。孔子回国后专心教育,删订《诗》《书》、著作《春秋》,桃李满天下,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教育史上“大成至圣先师”的崇高地位。

当教师有什么不好!认真读一读孔子的传记,我认为孔子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他个性耿直,很容易得罪人,而且也没有非常硬的后台,虽然他的某些政治主张为后世的封建统治者拿来麻醉老百姓,或者为封建统治装点门面,但他所谓的“仁政”、“克己复礼”的治国理念至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合时宜的。由此看来,孔子顶多算是一了不起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合格政治家,然而他却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经历了半生的政治磨难后,最终给自己找到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

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魏书生也是当代了不起的教育家。上世纪60年代,魏书生初中毕业后失去了读高中、入大学的机会,18岁上山下乡,19岁曾在小学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在工厂工作期间,因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说过孔子的好话,而被打成“准反革命”,挨过批斗,受到诬陷和迫害。为了能当一名教师,在工厂工作期间,他曾先后写过150次申请,最后一次是在1977年9月份,是在他被确定为厂级领导接班人有望走上仕途以后,那时的教师地位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他递交申请的时候,恰是“宁挣三斗糠,不当孩子王”、“好好干,我让你去当售货员”的年月。魏书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口头、书面向领导提出申请多达150次。有人可能要问:魏书生怎么啦?别人看不上、瞧不起的职业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答案是魏书生热爱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正是由于这份爱,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换一个角度看,在当今教师队伍中,的确也有一部分人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有些教师热衷于搞政治,想尽千方百计向上爬,目的是混个行政级别,弄个一官半职,精力根本没有用教学和教研上。这种人干脆就不要再当老师了,直接去考公务员有何不可?有些教师满脑子经商思想,浑身铜臭气,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第二职业,有的甚至利用教师职业之便,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这种人干脆辞职,去经商也许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当今社会,许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原因是教师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客观地讲,教师这个职业是艰苦的,也是清贫的,然而教师的精神却是富有的。他虽然不是政治家,然而却能培养出当政治家的学生;他也不是百分富翁,然而却能培养出百万富翁的学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得是人才,靠得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才从哪里来?靠千千万万个像孔子、魏书生、于漪等一大批淡泊名利、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教育质量,教师为本。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质量的优劣,在许多人都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当今社会,我也想对适合当教师的优秀人才们大声疾呼:“归与、归与”,孩子们需要你们,国家的未来也需要你们!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明代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是100%真实的吗

哪里的话!东周列国志只是一部小说,好多情节看起来精彩热闹,但不可当真!例如:举起烽烟,要诸侯来救,在古代交通条件下,待各路诸候到齐,周天子早沒命了!

根据出土竹简,周幽王出兵攻申国,申国自知不敌,勾结犬戎击败王师,杀了幽王,并没有“烽火戏诸侯“之事“:

据正史,秦、晋二国合围郑国,郑派人说退秦师,晋兵因孤立也退了;但东周列国志却写成晋继续进攻,迫郑投降;

越国送西施给吴王,在《史记》里也无记载,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传说;

在东周列国志里,孙武似乎是吴军攻楚的总指挥,但在《左传》里没有孙武的名字,吴王亲自指挥了攻楚之役;

晏子使楚,舌战楚国诸臣,在正史里仅有“缚一人过王而行“,其余多是杜撰;

“二桃杀三士“版本有好几个,一看就知是传说!若三人气量真这样小,晏婴有一千种办法来除掉他们,何必当着鲁君的面出本国的丑?

正史里有“扁鹊见蔡桓侯“,东周列国志里成了齐桓公…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更不必说其中许多神仙鬼怪传说了,怎可当真?但当成一部消闲书籍,还是很不错的。

周朝为什么要分封列国,直接自己统治不好吗

谢谢邀请。

自己统治这想法好倒是好,但问题是法家的中央集权这一治国理念当时还没有。

直到春秋战国之时,礼崩乐坏,周天子的话没人听了,很多人才站出来指点江山,也就是中国文化达到鼎峰时期的百家争鸣。

那时有个小故事挺有趣的,如今看来,其实是法家和儒家的第一次较量。郑国有个大夫,叫子产,郑国七穆之后。当时郑国处境堪忧,就如夹心饼干一样,长年遭到两个大国晋国和楚国的挤兑。郑国君臣从上到下是心力憔悴,唯恐避之不及。子产才华出众,尤其是外交,常能为郑国化险为夷。后来,他被举荐成为郑国的执政大臣,即二把手。

子产心想只搞外交不行啊,还得发展自身国力啊。而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就是当务之急。那时都按周礼来统治国家,而这个度就掌握在那些卿大夫手中。老百姓犯不犯法、如何处罚都由那些卿大夫们说了算。于是,卿大夫的权力就很大,老百姓得小心翼翼地伺候他们。当然,如果卿大夫秉公处理,那么老百姓也无怨言。虽然周公当初设计周礼时,的确是这样要求国君和卿大夫的,但是这样的大夫又有多少呢?老百姓成日担心受怕,还有什么积极性发展生产呢?

子产思考很久,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也就是公布于众。这样,老百姓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了。刑书一公布,便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然而卿大夫们却不干了,不但是郑国大夫郁闷,就连其他国家的大夫们也是认为子产坏了规矩,让整个中原的贵族们很被动,权力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后来子产过世,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再后来,就是后面的申不害、李悝,还有吴起、商鞅了。

春秋之时,法家这概念才萌生,而且变法之路荆棘满路,何况是周朝建国之初呢?所以说,周朝建国之时还不具备由中央统一统治国家的治国思想。

周朝为何要分封诸侯呢?周朝与秦朝统一天下的方式不同。

如果将整个中原看成一个乡镇,里面有很多村落。其中纣王就是乡长,诸侯们就是村长。商朝末年的时候,纣乡长自从有了苏妲己相伴,不理政务了,有两个乡里的领导好心劝说,挖心的挖心,炮烙的炮烙,一个比一个死得惨。那些领导平日里和村长们沾亲带故的,关系很铁。村长们眼看着乡里的靠山倒了,心里悲愤之余,还担心什么时候就牵连到自己头上了。

村长们私底下通气,商量对策。这时,有人就说了,岐山那边有个周村长,世代为农,人不错,要不我们去投奔他。就这样,几十个村长来到岐山。周村长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劝他们回去安心过日子。这事儿传到了崇老虎的耳朵里,跑到纣乡长那里,诬陷周村长要造反了。

纣村长勃然大怒,便将周村长抓了起来,一关就是10年。幸亏周村长以前在河边遇到了个杀猪的吕老汉,他鬼点子比较多,让村民们收罗天下美女财宝,孝敬给纣乡长,才把周村长赎回。

周村长在牢里呆的久了,搞出了一套流传几千年的周易。也许是算出了什么,周村长回家后,就不再安心种地,带着村民收拾了周边的几个刁村长,特别是那个打小报告的崇老虎。

可惜事业未成人先死,毕竟周村长快100岁了。大儿子死得早,村长之职就传到了他的二儿子手里。话说,老周村长打了这么多年了,其他的村长们就盼着他早日打到朝歌城。

过了一年,新任周村长说,我要去会会纣乡长。其他的村长们不由得喜出望外,没收到周村长的请柬,就不约而同地跑到了黄河边上的孟津渡口,多达800村长。正当群情激昂,准备一起杀到朝歌城去之时,小周村长却认为时辰没到。这不,乡里还有好几个有名的领导还在呢!

又过了几年,那几个领导都被迫害的差不多了,连纣乡长的弟弟、儿子都来投奔小周村长了。小周村长才带上几万村民,渡过黄河,直接扑向朝歌。这次来的村长和村民更多了,牧野郊外到处是愤怒的人群。

纣乡长这才急了,带着70万村民出来应战,没想到,那些村民看见杀猪的吕老汉,纷纷倒戈相向。纣乡长看见大势已去,爬上鹿台,穿戴上金银珠宝,自焚而死。

然后,周村长就变成了周乡长。

那么,秦村长是如何做上秦乡长的?并不是,其他村长选举出来的。而是将其他村长统统打趴打死,秦村长才升级成秦乡长的。

因此,周村长是被其他村长推选出来,替代原来的纣乡长。从老周村长有想法到小周乡长的即位,一共就花了不到20年的时间。

而秦村长则是靠着自己的武力征服了所有的村长,登上了乡长的宝座。从秦献公这位老村长到秦始皇乡长,共历时160多年。

选举产生了周朝,分封是为了安抚其他诸侯的情绪

既然周乡长是通过选举而产生的,他能废掉其他村长吗?他当时有这个力量来废掉所有的村长吗?显然是没有。那怎么办?幸好老周村长娃生得多,加上宗室,可谓是人丁兴旺。于是乎,为了安抚村长们的情绪,周乡长当即就大规模分封,据说多达1000多家。当然,肥水尽量不流外人田,老周家的后人大都被安置在黄河一带。因为纣乡长在位时,中原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垦,所以不用怀疑当时的土地够不够分。

结语:

同样是统一天下,秦朝采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周朝却大肆分封,究其原因有二点。

  • 1)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萌芽于春秋,兴起于战国,周朝不可能采用;

  • 2)商、周的更替主要源自于其他诸侯们自发的选择,诸侯们还有自己的话语权,而周、秦的更迭是因为秦国使用武力征服了天下,秦国可以自己说了算。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地是什么宣传他的思想吗

孔子五十五岁时,巳过天命之年,本该是安心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度晚年,不应该外出颠沛流离。可是当时的诸侯征战,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他不能坐视不管,他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于是孔子带着弟子开始了艰难的周游列国,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孔子的周游列国就是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向往三代明主的和平盛世,他向往周公的礼乐文明。他要实现克己复礼为仁,通过恢复周礼,由当时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他要实现和平无战争,建立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

孔子要通过宣传他的政治思想,让各诸侯实施德治仁政的治国平天下。以民为本,使老百姓的修身齐家,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以巩固社会的和谐与有序地发展。以德教化万民,减少刑罚,让民众自我教育,自我制约,自我监督,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以实现人人遵守礼制。

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为着广收门徒,更好地开坛讲座。既扩大他的政治影响,也能培养出更多的政治精英。他要通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更多的鸿儒硕学,来实现他的抱负和理想。

孔子当时的思想有着积扱入世的意义,无奈当时的诸侯只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勃勃,只有以法治国的武力统一。也许是孔子的思想过于超前而脱离现实,所以没有一家能接受孔子的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孔子的周游列国,历经磨难,百折不挠。他也深知自己的希望非常地缥缈,但他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年近古稀,这是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令后人赞叹不已。十四年的凄凉落魄难道如同有些网友所说,是孔子为了跑官,为着升官发财,为着图名图利?不是,真的不是。

孔子十四年的坚守不忘初心,为的是当时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的是当时天下苍生百姓的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春秋和战国与列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要弄清楚春秋和战国与列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先要了解周朝的历史:

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前221年秦统一结束。

周朝分为两个时期:西周和东周。西周自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东周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东周又分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自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分界,主要是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晋、宋、秦、楚诸侯相继称霸。经过诸侯旷日持久的争霸兼并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76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为标志,此后进入了战国时期。

列国是指周朝某一时期并存的诸侯国。比如,西周时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我们就说有一百多个列国。再如,战国时期最强的诸侯国是齐丶楚丶燕丶韓丶赵丶魏丶秦,史称“战国七雄”。我们也可以说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六国人都讲什么语言,互相能听懂吗

孔子周游列国而不是周游六国,尽管孔子能掐会算,但他”善易不卜“。

春秋时期的孔子,不会预测战国时期会出现七雄争霸,更不可能提前周游六国连横抗秦。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岁,辞掉了在鲁国以大司寇代理鲁相的工作,开始了周游列国,大致走过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基本的周游路径是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经过十四年的游历之后,孔子回到了鲁国。

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及到过的地方来看,主要活动范围就在今天河南省内。

在大部分时间里,孔子听到的都是河南腔。见人都会被问:“侬弄啥来?”孔子往往也是回答:“俺是山东滴,刚想来耍耍”,尽管彼此听着有点别扭,但孔子大部分还是能听得懂的。

孔子一呆就是十四年,回到鲁国后,恐怕也是一口河南腔。

虽然河南腔不很标准,但这绝对是中原核心地带,几乎可以说,这里的语言就是官方用语的普通话。

对于题主提到的语言问题,从孔子周游的足迹看,可能去过晋国和楚国,这个方言味道浓一点,但难不倒孔子。

《战国策·秦策》记载:

“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三字经》也说“昔仲尼,师项橐”。说得就是孔子拜七岁的项橐为师的故事。这在敦煌考古发现的《孔子项橐相问》记载了这个故事。

不过,项橐是鲁国的神童,孔子在去晋国的路上,遇到这小孩用瓦片碎石筑造的城,小孩说没有城给车让道的道理,逼着孔子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这小孩不简单,说可以做自己的老师。

虽然这个路线与孔子周游的线路似乎不太对付,但也佐证孔子曾经想去晋国。

据《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就想继续西去拜访在晋国主政的赵简子。

来到黄河边就听说窦鸣犊、舜华被杀,孔子面对黄河而感叹道“美哉,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啊!我不能渡过黄河,这是命中注定的啊。!”

于是,孔子就打道回府,回到陬乡,撰作了《陬操》的琴曲以哀悼被害的晋国大夫。

可见,孔子想去晋国,只来到了黄河边,并没有渡过河去。这大概还是在中原地区,当地人基本还是河南腔,询问孔子依然是“侬来做啥来?”

孔子活动范围北面以黄河为界,南面以淮河为界,南面可能到过楚国,这恐怕是孔子遇到的最大的语言障碍。

《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迁居蔡国第三年时,吴国讨伐陈国,楚国救援,听说孔子停留在陈、蔡之间,楚昭王就派遣使者聘请孔子。

陈、蔡听说后,害怕孔子到了楚国,对自己不利,就横加阻拦,孔子受困于陈,由于断粮,陷入困境。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孔子派遣子贡出使楚国,楚昭王就兴师动众迎接,孔子才得以脱困。

楚昭王准备把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楚国令尹子西插了一杠,力谏昭王不要这么做。

楚昭王取消了这个打算,孔子最终没有能够留在楚国。

孔子是否去过楚国没有具体的记载,楚国当时的都城在郢,在今天荆州市西北的纪南城。

这应该是深入楚国腹地,远离了中原地区。地方方言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虽然他们不清楚孔子到来是想“搞啥子搞”,说起话来就跟鸟语一样,但这难不倒孔子。

孔子弟子三千,能人不少,其侄女婿公冶长就会鸟语。

鸟语都能懂,何况是类似鸟语的楚国方言。

孔子那是无事不晓,无事不通的圣人,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孔子的语言才能,但孔子周游列国,通晓几国语言,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况且其弟子来自四面八方,说啥语言的都有,即便孔子听不懂楚国的语言,其弟子也有楚国人为之翻译。

其中七十二贤之一、排名第十七位的任不齐,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人。

任不齐死后葬在桃乡(今山东济宁城北房葛铺),也有说法任不齐是山东济宁任城人。

但是,豹眼认为语言问题不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障碍,河南地区是中原地带,有方言但与齐鲁,特别是鲁国相处较近,沟通起来木有一点问题。就算孔子到了楚国,由于楚国跟中原等诸侯国交往密切,既然秦楚之间都能频繁沟通,没有语言障碍,诸侯国之间自然是有许多语言大师掌握这些方言。

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当时都是顶尖的人才,就像今天一样,只要是人才,谁还不会点英语啥的呢?

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孔子的儒学本来就是为统治者量身定做的,结果周游列国一个也不接受啊,而后来的周文王经过包装后打包给了底层民众。由期望统治者向民众施以“仁义礼智信”,颠倒黑白为老百姓向统治者。封建统治者从来不与民众谈物质,谈分配,谈所有制,只跟你们谈仁义礼智信!

以色列国土面积有台湾大吗

以色列的面积是20777平方公里。

台湾面积36000万平方公里,很显然,以色列没有台湾大。

这个人口只有900万,土地仅为台湾2/3大的小国家,不仅和周围邻居不断干架,还一直在内部搞生产。最牛逼的,他不仅架都打赢了,还楞哼哼地把沙漠之国建成了欧洲的厨房,出口的果蔬占据了欧洲40%的市场。

现如今,以色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万美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中,来自以色列的企业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除了领土小一点,以色列在其他方面都很强劲,这点台湾可能比不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