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gsam(为了读懂中国,外媒造了哪些英文词汇)_旗袍_年来_中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cheongsam 旗袍 年来 中国

本文目录

  • 为了读懂中国,外媒造了哪些英文词汇
  • 以前男人也穿旗袍,现代女士非常喜爱的旗袍是如何演变而来
  • 女性朋友,你们穿过旗袍吗什么感觉
  • 为什么有人坚持认为旗袍是汉服呢为什么一直洗白剃发易服

为了读懂中国,外媒造了哪些英文词汇

你好!与其说是读懂中国,还不如说是从西方入侵中国开始,就有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被收录进英语大字典。

来自中文的英文词(大英文字典收录的的历史悠久的英文词)有大约三十个,其中少于十个常用。大部分是18世纪之后来自汉语,通常非现代系统化的罗马化中文或拼音。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1、官话借词

kung fu 1966年来自“功夫”

yin yang 1671年来自“阴阳”

tofu 1880年来自“豆腐”

gung ho或gung-ho1939年来自“工合”或“共好”

mahjong或mah-jong 1920年来自“麻将”

feng shui 1797年来自“风水”

tai chi 1736年来自“太极”

yamen 1747年来自“衙门”

kaolin 1727年来自“高岭”

kylin 1857年来自“麒麟”

petuntse 1727年来自“白墩子”

suan-pan 1736年来自“算盘”

Tao 1736年来自“道”

taipan(大商行的总经理) 1834年来自“大班”

typhoon 来自“台风”

tuchun 1917年来自“督军”

tung(油桐属) 1788年来自“桐”

Ho-ho bird 1901年来自“凤凰”

wampee(一种果) 1830年来自“黄皮”

whangee(一种竹) 1790年来自“黄藜”

Confucianism(儒教) 来自“孔夫子”

Lao-Tzu 来自“老子”

2、粤语借词

Chop-suey 1888年来自“杂碎”

Chow mein 1903年来自“炒面”

Lo mein 捞面

Paktong(一种钱币) 1775年来自“白铜”

Sycee(一种钱币) 1711年来自“丝”

Souchong(一种茶) 1760年来自“小种”

Fat choy 发菜

Bok choy 1938年来自“白菜”

Char 茶

Char siu 叉烧

Char siu bao 叉烧包

Cheongsam 长衫

Chop chop 速速

Chow 炒

Confucius 孔夫子

Dim sum 1948年来自“点心”

Fan-tan 番摊

Gung-ho 工合(工业合作社)

Gweilo 鬼佬

Har gow 虾饺

Hoisin 海鲜

Keemun 祁门

Ketchup 茄汁

Kowtow 叩头

Kumquat 柑橘

kung fu 功夫

Longan 龙眼

Long time no see 好耐冇见

Loquat 芦橘

Lychee 荔枝

Mahjong 麻将

No can do 唔可以

Pai gow 排九

Pak choi 白菜

Peking 北京

Sampan 舢舨

Shar Pei 沙皮

Siu mai 烧卖

Sifu 师傅

Souchong 小种茶

Tai-Pan 大班

Tofu 豆腐

Tong 堂

tung oil 桐油

Tycoon 大官

Typhoon 1771年来自“台风”

Wok 1952年来自“镬”(炒锅)

Won ton 1948年来自“云吞”

Yen (craving) 瘾

Yum cha 饮茶

3、闽南借词

cumshaw 赏钱,1839年来自“感谢”

tea 茶

kowtow 1804年来自“叩头”

pe-tsai 1795年来自“白菜”

lychee或litche 1588年来自“荔枝”

oopak “湖北红茶”

bohea 武夷茶,英文原意指高品质茶叶,但现已指劣质红茶

congou “功夫茶”

hyson 熙春茶,一种中国的绿茶

keemun 祁门,安徽南部靠近江西的地方,以盛产优质红茶著名

oolong 乌龙(茶),一种在干燥前局部发酵的中国红茶

pekoe 白毫,一种由芽旁叶子组成的高级红茶

pouchong 包种(茶叶名)

twankay或twankey 屯溪茶,安徽屯溪产的茶

sampan 1620年来自“舢板”

bing 茗

longan 1732年来自“龙眼”

sunglo或singlo 松萝,安徽松萝山

进入二十一世纪,无国界的网络推波助澜,网民们接触中国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比如上面提到的dama(大妈)。中国流行tuhao(土豪),有些时髦的老外,见到一掷千金买东西的国人也会说。

在线网游领域,更是神奇,由于中国玩家众多,很多游戏公频里使用的语言中文超过英文,外国玩家都要配套googletranslate来交流。比如dota2里,外国人遇到网速慢,会用kale(卡了)表示。当然了,骂人的话学得最快。

最新的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nozuonodie,youcanyouup之类,虽然不算进入英文,但是很多跟中国人打交道的人,也熟悉这些梗。这些短语不合语法,不懂的人会莫名其妙,可能热闹一阵子后就无影无踪。可是说不定有一天,就像longtimenosee一样,也会普及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里。Peoplemountainpeoplesea(人山人海),似乎就有这个趋势。

文化本无国界,语言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语言的障碍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不再是文化入侵,而是我的主流文化能够进入西方世界,与西方文明一道形成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以前男人也穿旗袍,现代女士非常喜爱的旗袍是如何演变而来

清末民初直至今天,国內国外的中国男人穿的外衣,短长一律称为唐装,女仕穿的长袍名为长衫-Cheongsam-大英百科全书译名。所有国外的英文字典凡旗袍一词的英译是Cheongsam。(附注)

旗袍是滿族旗人服式,是隨著清兵入主中原後的强制服式。它從早期的特别宽松倒三角型,到晚期的窄袖直身,主调一直是坚持过份地掩蓋女性的曲线。

旗人服式渐改为贴体,我认为是从上海租界开始。 当時上海已为欧美日列强分治。汇聚各国洋侨民-有东方巴黎美誉。上海欧美妇女都穿着法国时尚的:挺胸束腰-极贴体张扬女性曲线的服式。这与全身宽松掩蓋女性身段的传统倒三角型的满服旗装,是两个极端而大异其趣。

附图-正式的旗袍-宽袍大袖三角型。

下图-上海当时的国际化是世界之最,远超东京与香港。(注/世界第一条扶手电梯是在上海出現的)。上海妇女的服饰很自然地,从滿服的宽袍大袖转向国际流行欧式的贴体。

下图-大清国皇太后与欧美贵妇

清朝时期欧洲妇女-崇尚挺胸窄腰的服式。

粤人孙文(孙中山)领导革命结束了大清国皇朝。全国满族旗人立马改姓易名后四散民间。民初时旗人服式在国內也跟进香港不称旗袍,名为长衫。

內地近十多年出现美化了的清朝宫庭电视剧集。引致一种貼體剪裁如皮肤,与旗人传统服式刚好相反的长衫-潮流再起-复辟称旗袍。

我更欣尝一个在二百年前,从岭南的长衫传去曾经法属的越南,一种中法混血而生的长衫-已成为越南国服的-越式长衫-奥黛

附图-法国人把中国的长衫加以神来之笔成为今天越南的奥黛。

注/滿清政府以广州最早与欧美通商:著名13行掌握全国外贸。洋人最早最多接触的中国人是广东人。故此最早的英译几全是根据粤音来拼音而成英文。

女性朋友,你们穿过旗袍吗什么感觉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基本信息

中文名旗袍外文名Cheongsam、qipao别名祺袍(台湾地区)消费群体女性特性右衽大襟 立领盘扣 侧摆开叉形成时间20世纪20年代民国身份国家法定礼服现代身份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国际盛会礼服曾用名长衫、长袍

为什么有人坚持认为旗袍是汉服呢为什么一直洗白剃发易服

看您怎么理解这个“汉服”了。

如果您认为“汉服”的意思是“汉朝人穿的衣服”,那么旗袍当然不是这个“汉服”——但现在某些所谓“汉服”同样不是,这些“汉服”大多使用了汉代中国没有的材料,如棉布、化纤、雪纺……制作;同样,许多汉朝人真正穿过的服装也不是,比如马王堆汉墓里的素纱绢单衣显然不是深衣曲裾,而汉代的军服恐怕会被激进“汉服党”斥作“胡服“的。

如果您认为“汉服”的意思是“汉族人穿的衣服”,那么旗袍在20世纪的一半时间里的确是“汉服”,当时这种女装不仅被许多女性用作礼服,而且被不少都市女性用作常服、便服甚至校服,那时已经是共和国了,中国的国号不再是“我大清”,穿着旗袍的女性是中国公民,而不再只是满人、旗人,且这些中国公民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它不是“汉服”,难道那些除极少数发烧友外无人穿着,甚至发烧友们吃盒饭挤公交上公厕时也不敢穿着的“伪古装”才是“汉服”?抗战爆发时,许多北美华裔女性统一身着旗袍,高举抗战标语和中国国旗在北美大城市市中心街头走过,号召支持中国抗战,赢得热烈响应,不少和中国素无瓜葛的洋人踊跃捐款,甚至支援来华参战,相关新闻照片传遍全球,至今余音不绝——在国际人士眼中,这些勇敢的中国女性和她们身上的旗袍,就是不折不扣当代中国的符号,这不是“汉服”,什么是“汉服”?

严肃地说,我并不认同“汉服”这个狭隘的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成员,今天我们应该提的概念是“中国有代表性服装”,这个服装要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这个民族是指中华民族,而非其他)符号特点,为大多数世人所公认和一目了然。如果说中国的20世纪、尤其20世纪前半叶存在这样的“中国有代表性服装”,那么男性的中山装和长衫、女性的旗袍和列宁装当之无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