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传统布艺绽异彩 妇女能顶半边天_香包_周庄_布艺

社旗:传统布艺绽异彩 妇女能顶半边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通讯员申鸿皓 王心一

”老姐妹们加油干啊!”2月15日,暖阳和煦,春雨过后的社旗县格外清爽,大冯营镇周庄村女子工坊里,负责人杜元敏正带领十多名“绣娘”,有说有笑地飞针走线、描红绣绿,巧手翻飞间,一个个精巧艳丽、幽香扑鼻的特色香包脱颖而出,“咱的传统布艺有了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这块‘金字招牌’,以后肯定会更火!”

就在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河南共有5个入选,社旗县的中原周庄非遗工坊——传统布艺:妇女能顶半边天名列其中,这也是南阳市唯一一个入选项目。

周庄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平原小村,虽没有山环水绕,却不失钟灵毓秀,这里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的故乡。从2011年开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周庄乡贤陈福广、陈涛父子提出了“文化周庄不是梦”的构想,建文化大院,成立妇女协会,创非遗工坊,开乡创小院,办农民文化节……树起了一面精神革新的旗帜,在文化的熏陶渲染下,曾经一度沉寂萧索的偏僻小村,开始慢慢“靓”了起来、“活”了起来。

近年来,中原周庄非遗工坊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以市级非遗项目传统布艺香囊、虎头靴制作为主,把即将失传的艾香香包、虎头鞋、虎头靴、婴儿棉衣帽、婴儿肚兜、千层底布鞋、工艺团扇等纯手工传统女红产品重新传承起来,同时邀请省市专家老师到周庄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研习营”,系统地指导传统女红技能。通过灵巧的双手把这些民俗文化转变为文创产品,并利用电商平台、作为旅游伴手礼、活动纪念品等多种渠道,产品远销省内外,有力的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传统布艺,实干兴业,创新出彩;周庄非遗工坊,向着美好生活,一步一个脚印。2018年,工坊被河南省妇联、省扶贫办确定为“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在2019年的南阳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上,工坊的月季香包作为大会指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城市;2020年,工坊推出“万只香包防疫请”生产计划,以艾叶、白芷、檀香、香附等为囊药,赶制的纯手工防疫情“创意香包”一经投放市场便广受青睐;2021年,工坊又设计制作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香包,远销井冈山等红色基地……

“全手工打造的传统布艺产品虽小,但做工上一点儿都不含糊。”杜元敏介绍,就香包而言,从最基本的绘画、涂色、构图,再到针法、配色等核心技艺,严格按照“一只香包,4个时辰,8个步骤,24道工序,走线30米,飞针1900”的标准流程制作产品。近年来,工坊通过加强工艺培训,开展研学体验,拓展产品销售,带动本村及周边女红(布艺女艺人)400余人制作布艺产品兼职挣外快儿。“周庄村的妇女同志,农忙时节田里忙,农闲时候做女红,顶起了家庭的半边天。”杜元敏如是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周庄村依托“文化周庄”的品牌影响,坚持以传统工艺为重点,探索实践“非遗+”的产业富民模式,大力发展农耕文化体验参观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先后建成农耕文化展览馆和酒坊、五谷工坊、女子工坊、木工坊、礓石工坊、醋坊、酱菜坊、粉坊、油坊、蜂蜜坊、卤(腊)味坊、粗布坊等“十二工坊”,这些独具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也使周庄村集体及村民收入日益增加,工坊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加速器”。

文化提升产业,产业推动文化,文化和产业两相宜、两促进。周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江涛介绍,从2013年至今,周庄村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已先后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余场,并成功举办了6届农民文化节和乡村文明论坛,“欢腾的周庄”“和谐的周庄”“知礼的周庄”“诚信的周庄”“奋进的周庄”“振兴的周庄”……每一届文化节都围绕一个主题,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理念推广普及到广大村民群众心里,践行到了实际行动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