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荣膺“河南省曲艺之乡”_曲艺_社旗县_社旗

社旗县荣膺“河南省曲艺之乡”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 王娟 通讯员 申鸿皓

社旗书韵悠,曲艺捷报传。4月23日,“河南省曲艺之乡”授牌仪式在社旗县赊店古镇举行,社旗县被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河南省曲艺之乡”。

社旗是一座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社旗县曲艺历史悠久,曲艺发展底蕴深厚,素有“书山曲海”和“戏窝”的美誉。东汉时,在当年刘秀赊旗的刘记酒馆里,刘秀曾经边品酒边听说书人的演唱;明清时期,赊店镇内戏楼茶社林立,县域曲艺曲种众多,各种民间说唱兴起并盛行,河南坠子、大调曲、大鼓书、相声、小品、三弦书、快板书、鼓儿哼等具有群众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民间社火各类文化活动广泛活跃于城乡并且盛名海内外。

近年来,社旗县把创建“河南省曲艺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大对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加快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特别注重对曲艺曲种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曲艺创作佳作频出,曲艺表演佳绩频传。为传承和发展曲艺事业,该县曲协大胆提出了“免费收徒、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使毕生所学不至于失传绝迹,流派、绝招、技巧得以传承发展”的新思路,曾创作曲艺作品360多篇、出版曲艺专著4部、荣获国家省市级艺术竞赛成果奖66项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社旗县曲协主席陈玉林免费收徒,并先后举办4期曲艺创作讲习班,帮助32人走上了曲艺创作之路;原县说唱团老艺人王书珍,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在坚持下基层进行曲艺演出的同时,组织举办曲艺表演公益培训班10期,培育曲艺演员100余人,带动了全县曲艺演艺事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年来,由陈玉林创作的三弦书《抢辣椒》《喜老头发愁》《找原因》等作品先后获得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和第十二届“晋冀鲁豫津·山河杯”曲艺大赛、首届“豫皖晋赣湘鄂”6省曲艺大赛创作一等奖;大调曲《神医末路》、三弦书《夜逗娇妻》、曲艺小品《魂断黑水河》等节目屡次在国省级赛事展演活动中获得曲艺大奖。

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社旗县有作家、曲艺、戏剧、书法、美术、摄影等15个大文艺家协会(学会)组织,近千人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队伍,每年举办的展览、采风、雅集、演出、研讨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近300场次,惠及群众达10多万人次;依托全县50余家专业曲艺团队和民间曲艺班社,持续广泛开展赊店书会、关公文化旅游节、农民文化节、端午文化节、新春庙会和“非遗”传统项目展演、曲艺“六进”等活动,曲艺社团组织坚持配合全县中心工作,活跃基层文化生活,进村组社区,到田间地头,去工厂企业,每年演出达600多场次,观众近50万人次,说书唱曲、拨琴弄弦、擂鼓鸣锣、击板打镲已成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文化新享受。

“荣获‘河南省曲艺之乡’荣誉,是社旗曲艺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曲艺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社旗县委书记张荣印表示,社旗县将以此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曲艺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力争创作更多紧跟时代、群众喜爱的作品,让璀璨的曲艺文化在社旗大地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积极争创‘中国曲艺之乡’,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曲艺事业发展贡献社旗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