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铿:现在不存在“通缩”不能说未来不可能出现“通缩”_通缩_我认为_经济

4月18日,看过了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统计数据的新闻发布会。对于所发布的一季度统计数据和发言人的解读,我总体上赞同。

但是,说“现在不存在'通缩',未来也不会有'通缩'”我不赞同。

一、现在尚不能做“通缩”判断

现在不能做“通缩”判断,我赞成。因为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3%,同比仍然是正0.7%;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环比仍然持平。这样的数据非但不符合“通缩”定义,而且有较充分的显性原因做解释。

经济学意义的“通缩”是指物价连续负增长、失业增加的经济衰退现象。而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增长4.5%,比上年(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经济增长率都要高。说明经济显然处在复苏之中。

价格趋势走弱(有学者认为是“萎靡”)有以下显性因素可以解释:

一是今年春节提前在1月,一般春节之后一两个月居民消费会弱一点;

二是因季节因素蔬菜和猪肉供给充足,价格下降;

三是国际能源价格下跌,对中国有较明显的外溢影响;

四是一季度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低于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五是外贸出口有所减弱。

上述因素是今年一季度,特别是3月份物价“萎靡”的重要原因。

但是,物价走势与货币走势(M1和M2)不吻合,货币上升,物价下降。我认为是因为货币没有进入居民口贷所致。显性因素中之四、之五值得重视,要深入分析。或许是经济衰退的“先行”指标。

展开全文

二、中国经济需要转型,需要“休养生息”

1998-2008年,中国经济两位数快速增长。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也开始露头。

朱镕基总理2002年10月在国家统计局考察时,曾指出:现在房地产有点热,要警惕房地产过热。

2003年政府换届,新一届政府非但没有警惕,甚至提出了“房地产是主导产业”的思想。

于是,渐渐产生了“部分地方政府炒地,部分有钱人炒房”现象。并且逐渐严重,形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扭曲和政府、企业、居民债务全面加重。

供给侧结构扭曲和债务累积,使经济运行出现了困难。加之美国金融危机的外溢影响,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急速下滑。

为了扭转经济颓势,国家匆忙出台了“四万亿”措施。

从此,我国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期。而我认为,实际上是出现了“经济滞胀”。

为了应对滞胀,十多年来几乎年年都在“稳增长”。基本措施是财政积极、货币宽松。主要措施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际上未能塞其“起弊之源”,所有办法作用都十分有限。

其间,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和“房住不炒”,我认为是良策,可惜没有落实到位。

三年疫情使国民经济雪上加霜。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需要“休养生息”。建议:改变发展思路,放弃凯恩斯主义。建议实行“积极的财政保守主义”与“相机抉择的货政策”组合。

去年年底,各省市自治区召开“两会”,为了“拼经济”,提出的办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综合观察,多数是传统办法:招商引资,抓项目,搞“百县千镇万村”发展工程。发挥金融“活水”作用,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当然也有部分地区有新的发展思路:提出锚定“ 一改两为”,要求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为人民办实事,为企业优化环境。并且下力气培养企业标杆,引导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我认为,如果不改变发展思路,不调整宏观政策,经济很难走出困境。所以我今年一直呼吁转变发展思路,可能还得罪了一些地方领导。

三、有出现“通缩”的可能性

前面提到两个先行指标 :

一是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

二是对外贸易萎缩,尤其进口几乎没有增长。这两个“先行指标说明,需求收缩还没有明显改善。

当前,特别是三年疫情以来,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就业不充分和有效需求不足。这是可能引发“通缩”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国失业率调查不全面,局限于“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而我国“农民工”将近3亿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两棲型”,找到了工作就蜗居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就回到了农村。回到农村基本上无地可种,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我们的失业率调查却将其排除在外。使得决策机构和经济学家们对失业状况可能出现误判。

另一个情况,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景气。造成了“中产阶层”的财富缩水,从而加重了“有效需求不足”。

结语:

由于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还没有明显改善,有效需求不足依旧是突出矛盾。我认为,未来出现“通缩”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而是很可能有。

当前,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应该聚力在“改善民生,激活市场主体”。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有效需求。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与货币政策都要精准发力。我认为,为了防止和治理通货紧缩,财政政策应该着重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发力,货币政策应该着重在激活民营经济方面发力。

责任编辑:李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