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茨科普夫(海湾战争那么有名,为什么很少听说是哪个美国将领指挥的)_伊拉克_科威特_美国

本文目录

  • 海湾战争那么有名,为什么很少听说是哪个美国将领指挥的
  • 海湾战争对全世界军事变革有哪些启示
  • 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 打仗时,总统和陆军,空军,海军总司令谁说了算
  • 兵败如山倒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 集束炸弹在实际战争中,究竟有多可怕
  • 现代特种兵的鼻祖是谁哪一场战争真正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是特种部队
  • 现代战争中有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的范例
  • 美国的军人为什么缺乏野心,没像泰国缅甸等国家一样拥兵自重
  • 俄罗斯军事那么强大,美国敢与俄罗斯开战吗

海湾战争那么有名,为什么很少听说是哪个美国将领指挥的

海湾战争是由美国将军话曼.施瓦茨科普夫指挥的。
海湾战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次由美国将军指挥的战争,他颠复了原来的作战模式,在施瓦茨普科夫的组织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飞机轰炸和100多个小时的地面作战,多国部队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速度,歼灭伊军数十个师,并且将伊军赶出了科威特,使美国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的胜利。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参加作战的军兵种之多,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之高,组织协同之复杂,均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之最。仅美军参加空袭的机种就有三十多个。而施瓦茨科普夫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军事行动,实施了成功的组织指挥,开高技术条件下指挥多国部队协同作战之先河!
海湾战争结束后,施瓦茨科普夫被美国人誉为民族英雄,后来施瓦茨科普夫退出现役,定居于风景秀丽的佛罗里达州海滨,与家人一起过着宁静和谐的幸福生活。
海湾战争也给中国人上了一课,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许从海湾战争后,我们对现代战争的研究才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也才使我们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在美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施瓦茨科普夫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军人,自从他退出现役后,就很少抛头露脸了,但美国历史上记住了他——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海湾战争对全世界军事变革有哪些启示

从战役上来看,海湾战争并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根本性的新内容,它的作战模式实质和二战中的大型机械化战役并无明显区别,都是力图通过运动战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通过在突破方向上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力和空前的火力支援最终保证达成对敌方防线纵深的突破,对敌人形成包围的态势,尤其是切断敌方关键的补给线路,使其最终发生崩溃,开始战略后撤,进而在运动战中将其歼灭。从作战态势图上,联军的作战计划可以说是和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和“黄色方案”如出一辙,始终定义有一个明确的突破重点,并力图歼灭敌军,而不是正面的击溃。

但是相比于以往的战争,海湾战争中联军和伊拉克军队的伤亡比达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和伊拉克军队的损失相比,联军部队可以算是毫发无伤。伊拉克军队损失达30个师,坦克4000辆,被俘9万余人,美军的阵亡人数不到300人,除去被伊拉克飞毛腿导弹集中兵营而导致阵亡27人以及友军误伤阵亡35人外,真正死于这场进攻战役的只有250人左右,不到一个营。而在二战中,即便像德军这样极为擅长机动作战的军队在完成一次成功的合围战后,自身也会付出很大的损失。

究其原因,那就是空中优势的强弱,海湾战争中联军的空中轰炸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不仅摧毁伊拉克军队的指挥网以及相当一部分的伊拉克地面部队,还摧毁了驻扎在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和交通线,使这支机械化大军完全被孤立在战场上,并没有任何补给和增援,这实质已经宣告了这支军队的死刑,失败是迟早的事。这场战争实质和1944年诺曼底战役极为相似,盟军同样是用绝对的空中优势摧毁了德军的地面防线,并利用装甲部队的迂回来迫使德军发生崩溃,唯一不同的是德军经过苦战迟滞了盟军的合围,解救了一部分部队,而不是像伊拉克军队那样全军覆没。当时盟军的空中优势虽然很大,但还远没有达到海湾战争中联军空军的猛烈程度,所以德军地面部队还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海湾战争带给世界的教训就是空权时代的彻底来临,制空权已经成为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没有空中的掩护,任何大规模的地面行动都将变为自杀式的行动,发展空军和地面防空力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最优先的举措。但是装甲部队仍旧是地面部队不可或缺的主要突击力量,美军投入的军级以上的机械化部队爆发出强大的作战能力,最终切断了伊拉克军队的后路,迫使其退出正面的筑垒地域进行后撤,并摧毁了伊拉克的精锐装甲师。而要想阻止联军这样强大的装甲部队的纵深突击,防御一方也只能依靠同样规模的装甲部队,其他地面部队都没有这样的机动力和火力与之相抗衡。从海湾战争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冷战时期苏军非常注重军队的野战防空能力,苏军正是意识到北约军队在空中方面的巨大优势,以及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在防空方面的巨大缺陷才如此的。

当时的情况来看,除了苏军有能力应付美军的空中优势外,其他国家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给那些维持着庞大地面兵力的国家而言,确实算得的上是一场军事变革,逼着他们不得不去发展建立一支现代化的空军和防空体系。

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只能说黄忠赢了一场不该赢的仗,于禁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

当黄忠围定军山的时候,法正报于成都的意见是围城打援,歼灭更多曹军的援军和有生力量。并且,夏侯渊是大汉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还是夏侯渊顶包让曹操躲过一劫。按理说曹操不应不救,所以围定军山就是为了打曹操援军,刘备也是在定军山周围埋伏重兵,只等曹操来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军山败局已定,再救属于送死,且曹操熟知定军山地形,山地险要,沟谷纵深,易设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对来史所说,徐晃会带兵三万救援,那么这三万人只能排纵队进入,那么入伏之后便会毫无还手之力,而弱派轻骑五千前去又无济于事,因此只好放弃救援。

而黄忠捡了个便宜,就是攻下定军山后劝降夏侯渊不成,将其斩首。这一仗是法正精心设的局,没等来曹军援军,只好让黄忠捡一大功。

于禁之败也非演义里的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正史里就是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当然,关羽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灭掉了于禁部队。

而于禁投降属于走投无路,对比庞德求死的意气风发,显得是有点无名将之风,连曹操也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庞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许也不会让于禁如此难堪。

更为惨痛的是,于禁后来又投降了孙权,而孙权把于禁送回曹丕处,曹丕令其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挂了一副巨画,画中是庞德大义凛然,求死心切,地上跪着于禁摇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后,于禁便羞愧而死。

打仗时,总统和陆军,空军,海军总司令谁说了算

当然是总统说了算,他是最高领导人。

现代政治制度有别于古代个人独裁制度,战争行为、过程、决策,都需要不同的国家机构进行审批、议论、放权。

当权力经由国家拍板,由领导人为主席方签署命令后,才能下放到相关作战部队头上。

然后各级部队开始按照规程进行运转,在权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战争。

因为各个国家的政治结构都有区别,因此每个国家的战争运转方式可能都有些不同。

比如美国,美国是典型的国家元首式军政结构。

总统在名义上拥有五军统帅身份,并拥有海军陆战队的全权委派能力。

但一切军事相关的动员,都需要美国国防部进行指令。

按照书面解释,国防部是美国总统领导及指挥全军的办事机构,亦是发布总统、国防部长命令的指挥机关。

朝鲜战争以前,美国管“国防部”叫“战争部”,通过美国战争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盟军司令部委任的军官,甚至可以成为盟军总司令,如艾森豪威尔、史迪威等。

国防部里真正决定美军的军事行为、战争战术、装备后勤、训练大纲的机构,是参谋长联席会议。

参谋长联席会议是国防部的下属的办事机构,它囊括了美国全部军种的最高长官,如海军参谋长、陆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陆战队司令、国民警卫队司令等,也被称为“上将的圆桌”。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副主席被定义为“总统军事顾问”,同时也是美军最高级的军事长官。

按照1986年的《尼古拉斯法案》,联席会议的主席是各军种首脑的上峰,乃军权最高者;其副主席为“军队第二领导人”和主席临时顺位者。

不过,尽管参谋长联席会议直接作用于军队,是彻头彻尾的军权组织,但它不能代替国防部长签署总命令,亦必须听命于国防部和国防部长。

通过美国政府—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方式,美国总统便可以完成政治到军事的国家管理。

但是,总统也没权力独断专行,毕竟美国联邦政府是个三权分立机构,总统之外还有国会、联邦法院。

也就是说,假如美国要打仗,总统说了不算,还得国会投票通过,联邦法院认为合法才行。

(一般联邦法院不掺和总统与国会的事情,只进行基本的司法审核与解释,从历史来看总统和国会硬要打仗他们压根不拦着)

等这三家都通过了,才能下发命令授权国防部打仗,然后国防部长再下令参谋长联席会议做战争活动,继而才是五军总司令的事。

比如懂王要发动战争,他需要先咨询国防部长和联席主席,后者会拟定一个初步计划。

懂王如果觉得满意,便会初步署名这个计划,然后把文件拍到美国大法官和国会的桌子上。

大法官那看看没啥问题就会通过,也许为了某个准备中的战争,他们还会与白宫一起出文件要求立法以方便司法解释。

国会可能会卡一卡,美国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参议院也多半没问题,因为议长都是副总统兼任,懂王直接将文件甩给彭斯就行了。

麻烦的是众议院,议长是民主党的佩洛西,懂王必须与之达成利益一致,或者除非能让共和党撕赢她,否则别想国会通过议案。

等这些全部搞定了,战争授权也就到手了,总统可以立即授权给国防部和联席会议,将管理权和顾问权变成武装统辖权。

处于战争状态的美国总统,其拥有接近于独裁的权力,这被称为“宪法赋予的处理战争事务的完全权力”。

比如二战的罗斯福,他一个命令就能让全国的日侨、日裔被关进集中营。

反恐战争时的小布什,可以一个命令就违宪成立“特别军事法庭”,将抓来的俘虏关在关塔那摩肆意折磨。

据说懂王也一度做过这种打算,想通过战争状态的总统权力实现连任。

总统有权了,国防部也就有权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各军种大佬也就有权了,他们才能不断调集军队,拉出装备,制定各种详细的战争计划并发动攻击,那些带兵的地区司令才能动手。

但即便总统全权,关于战争财政支出、部队装备列装等情况仍然需要国会拍板,总统虽然有一定的采购和拨款干预权,但大部分时候只是行政执行者而已。

比如美军的M16步枪,一会儿国会嫌全自动浪费弹药,改三连发,一会儿国防部大骂国会是敌人,又通过总统容许的采购案改回全自动,不停的变来变去

当然,如果美国突然挨别人打了,那么美军当机立下就能反击,总统可以立即指挥,而国会也会马上通过战争决策。比如日军袭击珍珠港后,美军当即反击,罗斯福随即在国会通过了宣战议案,发表了战争演讲。

如果非要绕开国会动武也不是不行,对内可以使用国民警卫队,对外可以使用海军陆战队。

美国总统有在紧急情况下召集国民警卫队的权力,像拜登的就职活动、特朗普平息疫情暴乱,都招来了若干国民警卫队。

国民警卫队编制上是缩水的预备役,但在武装水平上与正规军没什么不同,从坦克到F35应有尽有。

但面对总统的召唤,国民警卫队同样有拒绝的权力,他们受各地州长钳制,州长不松口,国民警卫队压根懒得动。比如懂王召唤国民警卫队时,就有几个州明确拒绝了出动。

海军陆战队与总统更亲,他们的职责与明朝锦衣卫有点类似,总统亲军,仪仗门面,还负责军舰上的独立驻扎,进行使领馆的对外安保。总统可以直接指派他们出动,完成烈度不算太大的军事行动。

陆战队规模有限,成规模的任务往往需要海军的配合,所以做归做,实际能力是个瘸子,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也总是跟着海军做小弟。

总的来说呢,战争时期肯定是美国总统最大,他说了算,国防部长等职务流程上也是总统任命,国会通过。各军种司令也都在国防部的管辖下,根本不可能独断专行。

但反过来,总统也就是个国策执行者,涉及到具体的指挥,还是司令官们的事儿,总统也没必要插手。

兵败如山倒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在沈阳“剿总”师以上军官会议上说:再不听我的话,一个个都让林彪把你们抓了去!

蒋介石一语成谶,20多天后,在广袤的辽西平原上,国民党军最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兵败如山倒。

战场上人挤马踏,车翻炮仰,到处都是被丢弃的作战物资以及姿势各异,冰冷僵硬的尸体。

溃败的国民党军,如同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空气中飞扬着马粪末子,地上躺满了受伤的国民党兵,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感染破伤风,牙关紧咬,身体后张,无比痛苦的呻吟着慢慢死去。

那些还算健全的国民党军,根本无暇顾及受伤的战友,他们的编制早已被打烂,能否在战场上活下来全凭运气。

常常是一窝蜂般的向一个方向盲目狂奔,一旦见势不妙,又潮水的倒退回来。全然没有主见。

在解放军战士们“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在怒吼声中,战场上到处都是国民党军齐刷刷举起的双手。

解放军6纵16师48团的两个排,在旷野中持枪摆成一座解放门,全无斗志的国民党军,垂头丧气的从门下经过,短短半天时间,就有5个军,9个师的番号共2000多名国民党军,乖乖的做了俘虏。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官们,更是丑态百出。

国民党新三军参谋长李定陆,和一个工兵营长又渴又饿,在偷喝路旁牛脚坑里的马尿时,做了解放军的俘虏。

兵团司令廖耀湘,被俘虏时头戴一顶破毡帽,穿着一件油渍麻花的破棉袄,赶着一头小毛驴儿,上面驮着两袋花生。

国民党军陆军副总司令,“剿总”副司令范汉杰,逃命时还没有忘记把妻子带上,头带破毡帽,身穿一件露棉花的破棉袄,一条刚盖住膝盖的短棉裤,肩上披着一条破麻袋,手里拿着一个萝卜就这么一直啃着。

那些做了俘虏的国民党并非常的顺从,现在投降就意味着可以保全性命,而那些没有投降机会的散兵游勇,十有八九会死于非,土匪心狠手辣自不必说,就连普通老百姓也痛打落水狗,反正战乱年代,没人会在乎几个溃兵的死活。

以至于哪些编制还算健全的国民党兵,总要想尽千方百计去做俘虏

东北野战军2纵六师的一个骑兵排,奉命火速赶往沈阳,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天亮的时候发现这支队伍已经有1000多人马,那是国民党军的一个骑兵团。

团长看到解放军排长激动的眼泪都流下来,敬礼敬烟外带行贿,说他带弟兄们整整追了一夜,总算被“解放”了。

此刻沈阳城中也乱作一团。第十二纵队的一个班9名战士,分成三个战斗小组,闯进三个国民党兵营。

每个兵营里兵力少则四五百人,多则七八百人,他们看到几名解放军战士后,兴奋的欢呼:解放军来了。大家快出来缴枪。

几百人蜂拥而上,把三名战士围在中间,七嘴八舌的问:枪缴在哪里。

解放军战士们随便往东一指,很威风的说:枪堆在那里,要码整齐了。然后又向西一指:人都到那边去集合。三个人把几百名俘虏管理的服服帖帖

一纵的一名战士,只身冲进市中心“剿总”战车团大院,战车团上千名官兵集体做了这名战士的俘虏,汽车、坦克、装甲车整整齐齐。

驾驶员们诚惶诚恐的站在战车旁边,生怕这名解放军战士扭头而去。

而此刻第一纵队第3师第8团政治部主任张振铭也带领一名战士,俘虏了敌人一个坦克营,坦克营84名士兵一个不少,8辆美制坦克都完好无损。

投降的坦克营,严格执行了解放军俘虏政策中“不准破坏武器装备规定”。

集束炸弹在实际战争中,究竟有多可怕

在最滥杀滥伤的武器中,集束炸弹仅次于核武器。从飞机上掉下来,一枚炸弹突然变成数百枚甚至数千枚更小的炸弹,覆盖了三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现在,不管是故意的还是偶然的,其中30%或更多不会爆炸,可以休眠数年甚至数十年,只是等待一个不幸的人踩上或捡起它们。

它们不是用来摧毁建筑物的,而是用来袭击步兵、道路或简易机场的。还可以布设雷区,耐心等待目标靠近。正因为如此,集束炸弹是随意的,附带损害几乎可以保证。冲突结束多年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仍然遭受它带来的苦难。

据估计,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92%的集束炸弹伤亡是平民,其中一半是儿童。 在2003年某国入侵伊拉克期间,在巴格达上空引爆了1500多枚集束炸弹,其中一些最终落在居民区。美国空军将军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宣称只有一名平民在袭击中丧生。他指的是空中发射的集束炸弹,但他没有提及地面发射的集束炸弹,据信这些炸弹造成了更多的平民伤亡。 2008年,一项联合国公约100多个国家禁止使用这些武器。

现代特种兵的鼻祖是谁哪一场战争真正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是特种部队

现代特种兵的鼻祖应该是英国的“哥曼德”特种部队,不过真正让大家了解特种部队作用的,还是二战德国斯科尔兹内组建的弗雷登塔尔部队解救墨索里尼之战。

在二战爆发以后,由于英国陆军实力不济,暂时无法和德军正面对抗,因此丘吉尔决定组建一支特种部队深入敌后,进行偷袭作战,以作为对德国的反击,并将其取名为“哥曼德”特种部队。

训练中的“哥曼德”特种部队,他们的训练重点和其他部队有些不同。

1940年6月23日,“哥曼德”特种部队第一次出击,袭击了德国占领的布伦、贝尔克两个城市,打死了2名德军哨兵。7月14日又突击了格恩济岛,兵不血刃就控制了该岛。而在1941年3月的逻弗敦群岛之战中,“哥曼德”特种部队一举捉获了216名德军,自己仅有一人因为枪支走火死亡。“哥曼德”特种部队还多次渗透到德军后方,对德军的港口、机场、交通线等目标进行了攻击,虽然这些攻击规模不大,但是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北非战争里的“哥曼德”特种部队,他们袭击德军的运输部队,给隆美尔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不过现在网上传说的希特勒因为“哥曼德”特种部队下了“第46号指令”要把捉到的英国特种部队士兵全部枪毙不是事实,“第46号指令”针对的是东线的苏联游击队,而不是英国人。虽然如此,“哥曼德”特种部队还是刺激德国人组建了自己的特种部队——弗雷登塔尔部队。

而弗雷登塔尔部队在二战里干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在解救了被政变的意大利所囚禁的墨索里尼。虽然这一结果对于德国的战略影响不大,但是纳粹还是充分利用此事进行宣传,其指挥官斯科尔兹内因此成名,所以又被称为“欧洲最危险的男人”。特种部队的威力也被各国所认识,二战后特种部队基本就是各大国的标配了。

希特勒接见斯科尔兹内

现代战争中有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的范例

海湾战争中的“沙漠军刀”行动听说过没有?

我们都知道,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人利用高科技武器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通过大规模空袭和电子战彻底夺取制空权,从而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但真正让伊军放弃抵抗举手投降,依靠的还是最后100小时的大规模地面战斗。

在消灭伊军地面主力的地面战中,美国人没有选择硬碰硬的正面突击,而是避实击虚,巧妙利用伊拉克的弱点,通过战略佯动吸引其注意力,继而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挥出了一记致命的“军刀”。

地面战前的伊军部署

战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认为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很可能通过两栖作战的形式从科威特沿岸登陆,之后逐步推进迫使伊军退回伊拉克,继而解放科威特。而在战争发起前,联合国又连续做出多道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的决议,则更加让萨达姆深信不疑美军会从正面实施两栖登陆。因此,萨达姆把伊军主力部署在了科威特境内,将防御重点放在了反登陆作战上。

根据伊拉克的部署,其由东向西建立了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在这三道防线中,伊军总共部署了40个师的兵力,以及大量坦克和火炮,另外有数个装备T72坦克的共和国卫队师被放置在第三道防线后,作为预备队使用。

一旦美军登陆科威特,伊军凭借工事就地实施阻击,通过梯次配置的纵深防御节节抗击,逐步消耗美军作战力量。待美军进攻停止后,以逸待劳的共和国卫队则展开反突击,歼灭或者击溃登陆部队,完成反登陆作战。即使作战击败,伊拉克军队也可以利用预设阵地阻拦美军进攻,有组织成建制地撤出科威特,最大程度的保存军队战斗力。

使用T72坦克的伊军装甲部队

美军的计划

由于萨达姆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军会从海上发起进攻,因此伊军集中部署在科威特境内,忽略了沙特和伊拉克边境的防御,只部署了几个师的兵力,而靠近科威特的伊沙边境地带,甚至没有军队防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档,将科威特境内伊军的整个侧翼暴露出来。

沙阿边境长达400多公里

当美军通过侦察发现伊军防线的这个弱点后,通过研判战场环境提出了一个新颖而大胆的作战计划:从沙特方向发起作战,突入伊拉克境内后向东进攻,截断科威特和伊拉克的联系,包围并歼灭科威特境内伊军主力。该计划充分利用了伊军的心理盲区,从防线侧翼发起进攻,既可以避开可伤亡巨大的正面战斗,又能缩短战争持续时间,同时还对伊军有生力量造成毁灭性打击,使其无法再次威胁中东地区安全。

这个计划提出后立即得到了时任海湾战区总司令,前美国陆军上将诺曼·施瓦茨科普夫的鼎力支持。在他看来,如果不彻底消灭伊军主力,就无法取得海湾战争的胜利,因此一直在强调要打击伊军的有生力量。他还曾对自己的部下说过:“科威特就像一个小小的庭院。我就是要把萨达姆的那些师包围在科威特庭院内,然后吃掉他们。”经过多轮评估和分析后,该计划最终被采纳,并正式付诸实施。

前美国陆军上将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在确定了具体进攻方向后,美军开始进行战略部署。

明修栈道—战略欺骗

为了迷惑伊拉克,使其误判美军的主攻方向。在政治上美国大造舆论,要求伊军退出科威特,并设定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截止日期,甚至还举行多方会晤。利用国际压力迫使伊拉克将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有关科威特的谈判中无暇他顾;在军事上,美军大张旗鼓地表示要从科威特登陆,组织大量船只运输登陆所使用的物资和装备。为彻底打消伊军的疑虑,美军还在波斯湾进行了多次大规模两栖作战演习,组织海军陆战队模拟登陆科威特海岸。

这次成功的战略欺骗让萨达姆果真上当,在他的命令下,伊军不仅没有加强侧翼的防御,反而将兵力收缩在一起,为后来的歼灭战创造了条件。

海湾战争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暗度陈仓—集结主力

在吸引伊拉克注意力的同时,美军开足马力向沙特运送作战部队。得益于美军高超的保密性,再加上伊军丧失警惕,也缺乏侦察手段,在短短数个月内沙特境内集结了十多个国家超过50万人的地面作战部队,并由东向西依次摆开,形成了5个进攻集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地面部队逐步到达进攻位置,到1991年2月上旬,作为地面战主要突击力量的美国第7军也到达预定集结地。美第7军是一支强大的重型机械化地面作战单位,其下辖7个重型装甲/机步师,总兵力20万人,坦克装甲车辆超过2000部,担负着突入伊拉克境内,包围和歼灭伊军的任务。

随着第7军的就位,多国部队已完成了所有战前的准备工作,而此时的伊军还蒙在鼓里,幻想着如何反登陆作战。

“沙漠军刀”行动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多国部队从萨达姆没有料到的沙科、沙伊边境同时发起了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

下午1时许,第7军从沙特边境发起进攻,对伊拉克脆弱的右翼实施突破。行动中,第7军先是直插伊拉克腹地,随后挥师东进,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伊军主力的后方,彻底切断了其后勤补给线,将科威特境内的伊军部队包围起来。而作为防御一方的伊拉克军队,根本没有预料到美军会从这里发起作战,因此几乎没有任何有效抵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后路被断。紧接着,多国部队发起全面猛攻,最终迫使全线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放弃抵抗,举手投降。

随着科威特境内伊军的失败,萨达姆宣布停火,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至此结束。

成功的“左勾拳”

在将近90个小时的地面行动中,第7军以伤亡239人的代价,歼灭伊军10余个师,俘虏2.2万人,击毁坦克1300余辆、装甲车1200余辆,尤其是消灭了萨达姆最为倚重的共和国卫队,彻底打断了伊军反攻的意图。

在骗开伊拉克人的注意后,美国第7军以这记猛烈的“左勾拳”,成功达到了战略和战术目的,在避开正面防线的同时,又歼灭了伊军主力部队,对海湾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以上的过程来看,整个“沙漠军刀”行动,其实很暗合着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通过明面上的战略欺骗/战术佯动,吸引注意力,使对方麻痹大意,丧失警惕性;在暗地里则不动声息的悄悄部署,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突袭,最终达成战略/战役突然性,取得胜利。

美国的军人为什么缺乏野心,没像泰国缅甸等国家一样拥兵自重

美国的军人在政治地位上是不高的,这个应该说是美国的那些开国先贤设计的各种制度直接限制了军人干政的这个问题。

华盛顿当年的确有人劝他做皇帝,不过华盛顿不干,传统上说是华盛顿高风亮节,也有说法是华盛顿被当时的政敌给挤到的干不下去了。

美国在开国之初,由于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大陆军司令,而且当时毕竟是16世纪,如果是华盛顿弄个黄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的,好在一方面华盛顿有风度,做了两任总统不干了,还有就是当时的美国国会设计了各种制度,限制总统的权力,同时大规模裁军,当时美国的军队一共没几个人,像发动政变并不容易。

从美国开国开始对于军队就已经是限制的非常多,这个传统在去年的冲击白宫事件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美军是非常顾忌卷入国内的政治,就算是就算是救灾这种非常正面的事情,美军也是极力避免参与,这就是美国的政治传统使然。

一方面是政治传统,还有就是美军将领很少在一个单位呆很长的时间,这样就避免形成一个固定的关系网,同时也避免出现那种类似于“私兵”的局面,想要发动政变其实并不容易,发动政变需要手下的人和发动政变的人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想要使手下人和自己产生人身依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发钱,而美军的将领手里没有财权,每年国会审查军费的时候,把军费定的很死,基本上没有什么活钱。没有钱就很难收买手下人。

南北战争中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后来通过竞选成为了美国总统。

艾森豪威尔也是成功当选总统,美国的政治传统还是通过选举产生总统,而且竞选程序也是比较成熟,像去年特朗普那么折腾也无法改变大选的结果,美国这种权力的相互制约应该说是非常好的。

麦克阿瑟也想竞选总统,不过他的名声很大,但是一去选总统,得票就少得可怜了,这个应该和1932年镇压退伍军人有关,不管怎么辩解,这个事是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美国军人如果想参政也有其他的办法,就是退役以后,走这个路线的成功的就是艾森豪威尔,还有南北战争中的格兰特,而不成功的就是麦克阿瑟。对于美军退役将领特别是大战过后那些战争英雄,民主、共和两党都会上门去找,希望他们能够担任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像海湾战争后的施瓦茨科普夫就是这样,包括鲍威尔也有人去找,只不过这对战争搭档都没有参政而已。

海湾战争的两个战争英雄鲍威尔和施瓦茨科普夫都有人找去竞选总统,两个人都没干,鲍威尔是黑人,在当时美国人还没有做好出现一个黑人总统的准备。

施瓦茨科普夫在美国军内特别是文官中的印象不佳,什么让下级军官给他排队什么的都让人觉得他的谱太大。

图片来自网络。

俄罗斯军事那么强大,美国敢与俄罗斯开战吗

从这次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来看,俄军已距离现代化作战体系越走越远,如果真的和美军正面交战,在不使用核武的前提下会输的很惨!

1991年1月17日由美军领衔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美国让全世界认识了什么是现代战争,美国四星上将施瓦茨科普夫指挥的由海陆空天组建的立体式信息化作战体系很快摧毁了伊拉克的作战系统,让世界目瞪口呆,伊拉克军队可是经历过长期两伊战争,有着丰富作战经险,号称中东最强的军队。

反观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已接近一个月,俄罗斯在损失包括一名中将在内的7名将军后仍然举步维艰,为了提升士气把核常兼备,高超音速可精准打击的“匕首”都派上了战场,这样的作战效率怎么和美军比?

说实话,核大国之间不可能正面开战,因为战争不可控,美国也不敢赌。因此美国的策略是围堵并拖垮你的经济,让你从内部坍塌,同样的策略他也用在了咱身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千万别让他牵着你鼻子走,目前俄罗斯已经着了他的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