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史话:茶具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的?_茶具_玉堂_饮茶

浅谈茶具

文/青城茶人(四川都江堰)

青城春茶: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朝贡的?

茶具是茶事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居茶艺六要素之一,所以才有了“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的俗语。纵观茶具的历史,它是随着品饮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不断制造新茶具,以适应当时的品饮需要。

关于“茶具”这个概念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普遍认为是在西汉时期的成都,在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茶尽具,已而盖藏。”的句子。说明在西汉时期的成都地区,富贵之家已经有了专门的茶具,在品饮完茶汤以后,茶具要单独放置。至于当时的茶具什么材质,什么样子已无从考证。但从三国张揖所著《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可见这个时期的茶主要作用是用来醒酒的,以此来推测这时的茶具应该是和食器一样的器具,只是分开来专门用于品饮茶汤罢了。

僮约

展开全文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的茶具应该是在晋代的都江堰地区,在杜育的《荈赋》中有“器则陶拣,出自东隅。”记载。前一句说明在当时的茶事活动中,已经注重饮茶用具的选择了;古人把方向分为“四正四隅”,灵山青城山的东隅,有东北的玉堂窑和东南的大邑窑。大邑窑以生产白瓷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作诗称赞大邑白瓷茶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玉堂窑以青瓷著称,以“南青北白”的使用习惯,所以推测出来应该是选择的源于晋、兴于唐、盛于宋的玉堂窑青瓷。

玉堂窑绿釉茶壶,是一种泡茶的茶具

如果说茶艺在晋代士大夫阶层已具雏形,那么到了唐代在茶圣陆羽《茶经》的影响下,茶事活动达到了新的高度。陆羽把茶具定义为采茶制茶的工具,烹茶饮茶的工具援引杜育的叫法“茶器”。在《四之器》中,把所有用具细分为二十四器,认为茶事活动中必须二十四器必备,缺一则废。品饮茶汤主要用碗,陆羽认为青瓷宜茶,因为黄色的茶汤在青瓷茶碗里显现出绿色。施肩吾《蜀茗词》有“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

陆羽的茶友皎然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两碗茶》:“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闲眠》:“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最厉害的要数亚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就是著名的“七碗歌”,他一个人在家关起门来也要煎七碗茶来喝。而皇室在茶事活动中已经用黄金茶器了,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器,算得上是金属茶具中的稀世珍宝。

白居易喝茶

到了宋代,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从前朝的烹茶煎茶变成了点茶,茶具也随之有了变化,品饮茶汤也由茶碗变成了茶盏。宋徽宗赵佶以皇帝之尊亲著《大观茶论》,详细介绍了点茶的各个步骤。这一时期还在点茶的基础上兴起了一个新的茶事活动“斗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余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目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苏东坡《行香子.茶》“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前者描写的是北苑贡茶苑的制茶师的比斗,胜者所制作的茶将作为贡茶进献天子。后者是写苏东坡和朋友在宴会后,用皇帝赐予的贡茶“密云龙”来斗茶,赢者获得千钟奖励。

蔡襄《茶录》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因在斗茶活动中,兔毫黑盏能够明显看出水痕,轻松判定胜负,所以为喜欢斗茶的人喜爱。以至有了“茶事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这一时期的饮茶用具又叫做茶具,是在审安老人的《茶具十二图赞》中,将点茶活动中所需要的十二种茶具分别赋予官职称谓,如茶罗叫罗枢密,茶碾叫金法曹,茶盏叫陶宝文,茶筅叫竺副帅等。同时瓷器名窑官、哥、汝、定、钧被称为五大名窑。遗憾的是我们都江堰玉堂窑不知道什么原因逐渐消失了。

明清以来的茶人对饮茶用具的称谓也延续了以前的叫法,从明代茶人的茶学书籍中就可以看出来。高元濬《茶乘》“卷之一”有茶具篇;黄龙德《茶说》有“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冯可宾《岕茶笺》有“论茶具”篇:“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程用宾《茶录》“首集”有茶具图赞、茶具十二先生姓氏篇。可见茶具的说法已深入人心了。而随着品饮方式从饼茶到散茶的改变,所用到的品饮用具也越来越简化,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茶具品质优良,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誉为“假玉器”而广受欢迎。

功夫茶的兴起,有了功夫茶“烹茶四宝”潮汕炉、玉书碨、孟臣壶、若琛瓯。这一时期的茶人曾有“茶必武夷,壶必孟臣”的说法,让宜兴的紫砂茶具在茶人的茶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茶具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由繁入简”的过程。首先汉代的食具当茶具,晋代的鼎、匏、茶碗,唐代的二十四种茶具,宋代的十二种茶具到明清的煮水灶、煮水壶、泡茶壶、茶杯,还有像冯可宾那样一壶自斟自饮的,到现在在家里饮茶的话,茶具的选择可以更简单,一个电煮水壶 、一个紫砂小壶或一个茶杯就可以了。当然茶艺表演的话就得按所选择的茶艺类型来准备相应的茶具了。

记得小时候我爷爷的茶具就一个五磅的温水平,一个喜鹊闹梅图案的瓷茶壶,和几个茶杯,一张一尺大小的麻布茶巾,(有一次洗碗,我拿到这张麻布,我奶奶给我说这是专门给爷爷洗茶壶的,因为和抹布一起都凉在一根废日光灯管上,奶奶清洗茶具是用麻布和盐。)泡茶用水是每天早上煮早饭的时候,先舀一瓶开水再下米,没有专门的煮水壶。那时爷爷喝的只有两种茶,一个是我爸去青城后山采回来蒸制的苦丁茶,另一种是供销社买的花碎。后来还买过几套瓷盖碗,记得爷爷说底下那个铜片片叫茶船子。那时我大姑父在灌县木材公司上班,单位上发福利,两包“三花茶”,知道爷爷爱喝茶,送了一包给我爷爷,爷爷觉得女婿孝敬的好茶,应该用好点的茶具,才买了盖碗。

本文配图供欣赏 如有涉权 请联系删除

到了今天,茶具也有了更多的种类,除了瓷器茶具和紫砂茶具外,有物美价廉的玻璃茶具,有竹木茶具,有金属的银茶具,铜茶具,不锈钢茶具等,还有独具特色的漆器茶具和景泰蓝茶具,可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现在和大家分享一首赵朴初先生包含唐宋和明清茶具的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文/都江堰市作协会员李国全

编辑/玉垒岁月都江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