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养生之道,使广大群众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的吸引和动员更多的群众投身健康、科学、文明的健身气功活动中去。方法,通过访谈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专家从中得到一些新观点,再加上走访听取了多位习练人群的心得体会以及自己对此的感悟,来获得思路上的启迪。而后查阅多学科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所编成的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的健身气功功法。
展开全文
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的调心、调气、调形的原理符合藏象学说,尤其调心到达一定程度与《庄子》中的“心斋”有同工异曲之妙。这里的“心”指的大脑,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都能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心斋”和“坐忘”是虚静工夫的两种方式,就其养生而言,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都属于气功的调心内容。
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创编吸收了传统功法的精髓,并结合中西医、体育以及相关科学为理论基础。任督脉、手三阴阳经等在其动作的巧妙运用却能用经络学说得到阐释。具体到五禽戏功法中,则体现在手型的多变性上,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翅握固等的运用能不同程度加强手三阴阳经的气血运行。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应充分挖掘健身气功文化中蕴涵的合理成分和当代价值,有助于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而五禽戏是传统体育项目,对其进行理论构建能丰富传统体育养生的学科建设,指导科学健身。
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等相结合,达到养生功效。气功治病的基本原理是强调调身、调息、调心,强调'意气合一。气功能以意念指导放松、以意念诱导入静、以意念调整大脑和皮层下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气功既可通过脑和神经系统,也可直接作用于各组织系统、器官乃至细胞。
气功的独到之处就是意念的引导,由于意念具有正向信息作用,从而使整体功能趋向于高度协调、高度序化、高度激发的状态。气功的强身功效卓著,全身强健,容貌自然更加健美亮泽。气功可发挥良好的整体运行效果,使人体似日月、似自然、动静适合,运化自然,去病强身。
中医学,一藏象,二经络,三病机,四脉要,五诊候,六运气,七审治,八生死,九杂说。各门之中,分列细目,条理清晰,可供学习和研究《内经》参考。《黄帝内经》明确记载: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日常生活中的习武、气功、瑜伽锻炼都属于拉筋运动。
起势调息,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含胸拔背,两手自然下垂。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稍高于肩,手心向下,同时吸气。拉筋方法,气功,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两手轻轻下按,直到与肚脐平,掌心向下,同时呼气。
很多人希望能够从黄帝内经中获得养生的密钥方法和健康指导。内经逐句通过对这本中医经典之经典的逐字逐句阐述,让那些零基础的普通人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从前高深莫测的道理,绕过艰涩的文字障碍,直达道理精髓之所在。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中医学认为清志活动是以脏腑为功能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人体情志的变化异常能导致气机逆乱,从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和损伤。太极拳前人曾被称之为“知觉运动”,其原因在于其锻炼是与人意念感觉分不开的。
气功锻炼对这些病有较好的疗效,甚至有的病只用气功治疗便可痊愈。气功具有治疗疾病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中医里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东西,到了半夜就会饿得睡不着觉;同样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运动,直接上床睡觉,这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会扰动人的神明,人就睡不着了。
最初练习者要注意动作是否正确,再者要注意在练习中掌握每一个要领。如是否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等等。然而这只是初步的以意导体,以后渐渐地还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如《笔花医镜》所说:“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以三焦分,则舌尖部属上焦,舌中部属中焦,舌根部属下焦。脉诊上,《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尺部诊法,将尺部分为尺、中、上三部,分别主察下焦、中焦及上焦相应脏腑的病变,并指出“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中医学、现代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个不同的学科的原理来分析、诠释气功的现象和运动规律,意在揭露剔出其"玄妙"、"神秘"封建迷信的糟粕,挖掘其中健康积极的精华部分,鼓励有序地普及开展健身气功运动,为全民健身运动或疾病的预防及临床辅助治疗服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