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奇女散财募兵打赢成都保卫战,丈夫却遭冤杀,如今与杜甫同居_成都_节度使_朝廷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泸州刺史杨子琳趁西川节度使崔宁入朝之际,率领数千精兵偷袭成都。节度留后崔宽(崔宁之弟)无力抵御,成都危在旦夕。

这位杨子琳原本就是个打家劫舍的山贼,后被朝廷招安,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官员。两年前,杨子琳曾经与崔宁发生过交战,几乎被打丢了底裤。

崔宽常年给哥哥打酱油,吃喝玩乐很在行,行军打仗根本一窍不通。尽管崔宁一再叮嘱他要留意杨子琳,可崔宽的心太宽,完全不拿哥哥的话当回事,结果酿成了大祸。

中唐时期,枪杆子是军阀的胆,地盘是军阀的根,如果成都丢了,崔家兄弟的好运就算到头了,剩余的时光只能自求多福,保命吧。

就在崔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个女人火急火燎地赶来:你摸索个啥子嘛,等杨子琳给你送请柬呐?

崔宽急头白脸地说,你说得轻松,人呢?咱一共就万把人,被杨子琳搞掉了大半,内城防守都不够,向周边征调又来不及,你说怎么办?

女人双手叉腰:咋办?凉拌!你个水垮垮的死娃儿,撩你的妹儿去吧,姐来。

展开全文

哪个女人敢对崔宽这么说话?此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崔宁的妾室任氏,一位民间传说中的神奇女子。

☞浣花夫人的神奇传说

成都城内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河岸边,女人们常常三五成群来此浣洗。

附近有个信奉佛教的浣洗女,某一天从溪边回去后怀孕了,第二年生下一女孩,正史里管这个女孩叫“任氏”。

岁月流逝,女孩出落得楚楚动人,她面似桃花,目如碧水,谁见了都乐意瞅,吴老二瞅一眼浑身发抖。

某一天,溪边来了个臭烘烘的和尚,浑身长满疥疮。和尚脱下脏兮兮的僧衣,让女孩帮他洗一洗。

女孩儿一点都不嫌弃,微笑着接过僧衣。却不料,僧衣刚一接触溪水,立刻化作莲花朵朵。

女孩大吃一惊,再回头一看,和尚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踪影。

消息传开,人们都说,这女孩儿得到了佛的护佑,于是人们将这条小溪叫做“浣花溪”,称这个女孩儿为“浣花女”。

18岁那年,浣花女正在河边劳作,岸边来了个男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此人不是吴老二,而是崔老大,大唐西川节度使崔宁。

崔宁此时刚刚打跑前任节度使郭英乂,按照当时大唐帝国的惯例,他就是川西的土皇帝了。

崔宁此刻比较郁闷,前两年郭英乂“不讲究”,把他那些如花似玉的姬妾们都办了,害得他虽然当了老大,“后宫”却空空如也。

所以,见到浣花女任氏的一刹那间,崔宁的心差点从喉咙蹦出来。就这样,浣花女成了崔老大的妾室。

妾室的地位很低,怎么敢训小叔子跟教训孙子似的?

原来,任氏很特别,在平民堆里长大的她不光吃苦耐劳,而且性情泼辣,行事作风跟男人似的,很有胆识,深得崔宁的宠爱,地位如同正妻。

崔宽平时也对这个嫂子多有敬畏,如今大哥不在,任氏自然能顶半个主人。既然她愿意出头,崔宽也乐于甩掉烫手的山芋。

☞散财募兵赢得成都保卫战

任氏一个女人家,从来没接触过军队,更不用说上战场了,她能做好无米之炊吗?

任氏展现出她不同凡响的智慧和“魁伟果干”的人格魅力,她散其家财十万贯,发出招募令,一夜间得勇士千人。

一千人虽然不算多,但却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猛士。任氏很懂得“兵不在多在精”的精髓,她将这些人按行伍、将校编制,并自领将军。

如果你手上有一千人会怎么办?死守?不,任氏眼光独到,她干脆将这支队伍拉出城外,跟杨子琳直接扳手腕。

当然,她不会跟敌人对攻,而是打袭扰,今天袭营,明天断粮道,后天打闷棍,反正就是让杨子琳四处漏风,顾头不顾腚,再也无心攻城。

这时候杨子琳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他也就几千人,打偷袭可以,硬攻兵力也显得捉襟见肘。同时他远道而来,粮草供应是短板,时间久了难以支撑。

老天又“拉偏架”,阴雨绵绵,导致道路泥泞,运输更加不便,杨子琳顿于城下,很快粮食就耗尽了。

再这么耗下去,估计部下就要反水了,于是杨子琳不得不下令撤军,“引舟至廷,乘而去”。

当崔宁匆匆赶回来的时候,杨子琳已经跑得无影无踪。就这样,一个弱女子竟然神奇般地打赢了成都保卫战。

唐代宗也高兴坏了,咱大唐就是人才荟萃,一不小心就蹦出个天选之女,赏,得往死里赏!于是一道圣旨抵达成都:崔宁封冀国公,任氏封冀国夫人。

任氏授封冀国夫人,事实上就等于将她的地位提升到与嫡妻同等的地位。可是为何是“冀国”,而不是“蜀国”?冀,是指河北,崔宁明明在蜀地嘛。

崔宁出身于河北博陵崔氏,按照“光宗耀祖”的惯例,一般以家族所在地作为封邑。这就怪了,崔宁既然是河北人,怎么跑到蜀地当了军阀呢?

☞救得了国家却救不了丈夫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唐朝的藩镇军阀大多出身于“行伍世家”,崔宁是唯一一位出身于“五姓七望”豪门大族的军阀。

自从藩镇制度取代府兵制后,大唐就进入了“行伍世家”对豪门士族集团的反攻时代。您仔细研究一下藩镇将领们的履历就会发现,他们的家族世世代代服务于藩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行伍世家”。

崔宁却是个例外,崔氏从来就不是“行伍世家”,而是豪门大族。同时蜀地也不是崔氏的势力范围,崔宁是凭借个人才华,异地开花结果的“有志青年”。

崔宁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纵横家的诡辩之术,因此被信奉儒家思想的崔氏家族所鄙视和排挤,实在混不下去了,一咬牙,跑到蜀地当了一个步兵。

这事一点不亚于博士生毕业当快递小哥,但崔宁真不简单,愣是混出了“人样”。

宝应初年,吐蕃占领柘州、静州,朝廷命令节度使严武必须夺回失地,严武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崔宁。

崔宁抓住了机遇,他以少胜多,“昼夜穿地道攻之,再宿而拔其城。因拓地数百里,下城寨数四”。

一战成名,崔宁迅速跻身为剑南节度使帐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并且深得严武的信任。不料,就在崔宁步步高升之际,恩公严武却英年早逝。

严武的去世导致剑南军分裂,一部分人主张拥立郭英干,而崔宁则主张立王崇俊,最后朝廷却派来郭英干的弟弟郭英乂。

郭英乂一上任就展开报复,他先杀害了王崇俊,又派人招崔宁到成都报到,企图连他一起出掉。

崔宁很害怕,借口要对付吐蕃人,拒绝调令。郭英乂就将崔宁全家强行迁移到成都,并且将他的小妾们全都那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崔宁被迫与顶头上司郭英乂干上了。

郭英乂为人贪腐,为了个人享乐,他在成都大肆搜刮民财,搞得民怨沸腾。他还做了一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居然霸占了唐玄宗留下的行宫,还将唐玄宗的金身铸像给毁了。

崔宁抓住这个舆论优势,分化瓦解郭英乂,并对他展开进攻,并一举打跑了郭英乂。树倒猢狲散,兵败后的郭英乂被部下杀害,崔宁趁机占领成都,并迫使朝廷任命他为西川节度使。

跟一般的藩镇节度使不同,崔宁没有跟朝廷撕破脸,而是通过巴结宰相元载,巩固朝廷对他的信任。

史书说,那些年崔宁在蜀地活得相当潇洒,比郭英乂有过之而无不及,居然将部下的妻妾几乎玷污了一个遍。

我很怀疑史料的真实性,崔宁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部众的拥戴。一个频繁往部下闺房跑的将领,不被砍死才叫奇迹,怎么可能得到拥戴?

可惜的是史书没有交代,面对雄性激素超标的丈夫,浣花夫人任氏是什么态度。

就这样,崔宁当了十二年的土皇帝。大历十四年,崔宁再次入朝,不料这一脚踩进了死亡陷阱。

藩镇节度使从来不敢入朝,生怕被朝廷做掉。之前崔宁仰仗元载的庇护,一点不担心,此番宰相换成了杨炎,他依然大咧咧地入朝了,结果被“困龙网”收了。

朝廷用一个宰相的大帽子,强行换走了崔宁的西川节度使,从此崔宁成了无牙的老虎。

失去权力的崔宁其实挺本分的,一点怨言也没有,更没有反抗举动,还曾经帮朝廷巡抚朔方等地。但朱泚之乱爆发,他却因为得罪奸相卢杞,遭到了打击报复。

卢杞先让人诬告崔宁有投靠朱泚的倾向,又伪造崔宁与朱泚勾结的信件。该着崔宁倒霉,朱泚为了离间朝廷,故意对外发布任命崔宁为中书令的“诏书”。

卢杞抓住这个机会,状告崔宁背叛投敌。猜忌心理极强的唐德宗居然不做调查,将崔宁召入宫中秘密杀害了。

崔宁的冤死引来很多非议,也加剧了武将对朝廷的不信任,以及藩镇的离心离德。

☞与杜甫草堂合居的浣花祠

崔宁遇害后,任氏的结局史书并未交代。但这已不重要,她凭借成都保卫战的功绩,已然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女神,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人们在浣花溪边修建了“浣花祠”(冀国夫人祠),世代供奉纪念。

当年杜甫流落成都时,正是在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边修建了“成都草堂”。而浣花祠刚好占了杜甫草堂的部分院落,这一来浣花夫人与杜甫成了“邻居”。

事实上,任氏与杜甫同时生活在浣花溪边,说不定他们真的见过面,甚至相互认识。至于生前他们是不是邻居,那就不得而知了,想来也不会离得太远吧。

五代时期,诗人韦庄重修草堂,后经历代翻修、建祠,杜甫和浣花夫人居然“同居”一院一千多年,您说神奇不神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