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后人的崇拜,所以,在研究炎帝的同时,不能不涉及黄帝。
事实上,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作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炎帝和黄帝,很多经典都说轩辕黄帝崛起于炎帝之后。
“神农氏没落没,黄帝尧舜氏作”和“轩辕代替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些记载说轩辕黄帝是在炎帝之后崛起的,并不是黄部落是在炎部落衰落的时候出现或崛起的。
而是轩辕黄帝取代了炎帝,成为世界上部落的新领袖。《史记》中的论述已经很清楚了,无需赘述。
事实上,以黄帝为杰出代表的黄部落,和以炎帝为杰出代表的炎部落一样,是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古代部落。起源不次于炎部落。
展开全文
就现存文献和经典而言,黄艳生平事迹最早见于《国语》中的《晋语》篇。据此,有人说炎、黄两帝是兄弟。
至于是不是兄弟,后来的《帝王世纪》说法不一,说炎帝和黄帝虽同父,却是异母。
因此,历史学家吕思勉、钱穆都认为炎帝即神农氏,黄帝即轩辕氏,出自少典氏,实为同族。
如果是这样的话,黄部落和炎部落一样,也是一个起源于西羌的古老部落。据《国语·晋语》记载,轩辕帝生长的地方是姬水,所以以姬为氏。
又因古音“姬”与“岐”同音,所以有学者认为姬水即岐水,相距不远。两人都在宝鸡,可以“用师相济”的方式互相帮助,这也符合炎帝和黄帝双胞胎的理论。
至于黄帝的出生地,问题比较复杂,至今没有定论。
有好几种说法,第一种是寿丘。
那么,寿丘在哪里?张守节说,黄帝出生在今天的山东曲阜。这种观点似乎很难经得起历史事实的检验。
但《黄帝传》一书中,分析得很精,很有说服力。
他们认为:第一,黄帝出生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当时山东是夷人的大本营,黄帝作为姬姓后裔,不可能出生在夷人活动的地区。
第二,在周成王“残奄”之前,没有迹象表明姬姓势力已发展到山东。
第三,又有人提出了“黄陵论”的新观点。
原因是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农业,人们自然非常重视土地。人们完全有理由、有可能把自己最喜爱、最信任的出生在黄土高原的领袖称为黄帝。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他出生在黄土高原,所以才被称为黄帝。
我们认为,把黄帝的“黄”和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联系起来,似乎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西北黄土高原地域辽阔。怎么推断黄帝一定是出生在黄土高原上的特定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黄陵县?
证据还很薄弱,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有人认为中国原始人口的主体属于蒙古人种,即黄种人;并且认为我国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在黄土高原。
因此,中国人崇拜黄土和黄色。也有人认为黄帝“帝”字的本义是“地”字,黄帝是“黄土地”,即“后土”,是对大地母亲崇拜的一种表现。
无论你怎么解释黄帝的名字,谁也不能否认黄帝和黄土高原的关系。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黄帝出生、成长、生活在黄土高原,所以才有了黄帝的称号。黄帝为什么取名轩辕?
据《帝王世纪》记载,因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得名。
我们认为轩辕名字的由来与大车有关。很清楚,轩辕就是有篷顶的大车。黄帝造车时,仍以人力搬运,故称轩辕。
一些学者认为,轩辕一族要比黄帝一族更加古老,直到轩辕一族的后一代领导人夺取了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的领导权,才正式称为黄帝。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大车发明后,为黄部落的游牧迁徙提供了交通工具,这是黄部落最鲜明的特点。
传说黄帝的后裔奚仲,因为精通传统的造车技术,被于夏禹任命为车正之官。这些材料恐怕都可以算是轩辕起源与大车有关的证据吧!
其次是黄帝轩辕氏以龙为图腾,几乎各种文献和传说都说黄帝轩辕氏与龙有关。
黄部落的所有分支,如女真、百越、匈奴、汉族和鲜卑,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黄土高原孕育了这个部落,经过发展,人越来越多。
随着它的成长,有的人留在原地,有的人沿着渭北高原慢慢向东迁徙。他们经过渭水中下游,然后沿着河南和山西交界处的黄河中游两岸向东发展。
黄部落东移到现在的郑州地区时,可能已经待了很久。因此,在郑州,有许多关于黄帝的传说和遗迹。据其他史料记载,新郑还有轩辕山遗址。
此后,他们以河南郑州为新的据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其中一个可能是重要的一个穿越黄河,沿着太行山东侧的台地慢慢向北。当他们到达深鹿、阪泉时,他们又遇到了蚩尤。
《汉书》曾载,蚩尤部落的确势力强大,黄帝也难以抵挡,只得涉江避让,长达三年之久。
《盐铁论》中说,蚩尤取胜后,还袭用了炎帝的名号。所以《归藏》里误说“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
实际上这时的炎帝是自立为帝的蚩尤,而不是姜姓的炎帝。
蚩尤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的利益,却促成了炎帝和黄帝军事同盟的形成。于是,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组成军队,对蚩尤展开了反攻。
据说战争激烈到“血流数百里”,最后蚩尤被杀。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两个部落联手入主中原。
虽然两个部落的相遇对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冲突和摩擦的几率也相应增加。
在古代,大部落或氏族的聚居地往往被一个相对宽阔的中间地带隔开。
因为中间地带的存在,部落或宗族之间互不相干,很容易实现和平,互不侵犯。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聚集中原,打破了中间地带的孤立状态。
再加上两个部落生产方式的矛盾差异,即以游牧为主的黄部落靠草原的存在而生存,以农耕为主的炎部落靠开垦草原而生存。
这样,如果农耕部落和游牧部落生活在同一个地理空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一个要放火烧荒地,开垦草原;人们应该保护草原,放牧牛羊。
当时,虽然华北大平原西半部无疑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以当时的人口估算,人均土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炎帝和黄帝、黄州两个部落,如果通过友好协商,把自己的生产行为限制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区域内,置身事外,仍然可以和睦相处,共存共荣。
但如果炎部落在多风干燥的冬春季节烧荒地,就很难保证黄部落的草原牧群不会被误烧。如果黄部落因为大火损失惨重,肯定会反应强烈。
“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炎帝于火而死”。
这可能反映了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之间的冲突,和炎帝灭亡的直接原因。传说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在原野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但是,农耕部落毕竟难以抵挡游牧部落的猛攻。战争结束后不久,炎部落败退至今河北深鹿城东的阪泉。
黄帝“三战然后得志”,“诛炎帝而兼其地”,取得了完全胜利。阪泉之战以后,黄帝取代炎帝,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共主,开始被称为黄帝。
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了原地,而少数人则迁移到了其他地方。我们认为炎部落的失败有两个客观原因。农耕部落虽然文明程度更高,但体格不如游牧部落勇猛。
第二,由于炎部落的文明程度更高,社会进步速度更快,阪泉之战时,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氏族制度崩溃和奴隶制动荡时期的边缘。
但文明的进化相对落后于炎部落的黄部落,氏族制度可能依然完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炎部落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造成的懒散无力的状态。相反,黄部落武力强大,足以称霸天下。终于取代了炎帝的领袖地位,“诸侯尊轩辕为天子”。
时代的结束,武力霸权时代的开始。黄帝战胜炎帝也可以说是游牧部落战胜农耕部落。
然而,炎部落的文明程度高于黄帝。炎帝与黄帝的融合将反过来深刻影响黄部落本身,加速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盐铁论》
2.《帝王世纪》3.《史记·五帝本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