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有人评价孔子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的信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拒绝做隐士
- 为什么有人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明知可为而不为之”哪种更值得鼓励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的含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 为什么我们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有人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怎么回答这句话
-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及其截教门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有何依据
- 《陈情令》里魏婴曾说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为什么有人评价孔子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名人志士很多:前有“问天无语”的屈原,后有试图“挽救国运”的文天祥,“六出祁山”而不成的诸葛亮等等。但孔老夫子,绝对算得上此中的另类。
那么,为什么说孔子也是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呢?咱们不妨从被称为“实录”的《史记》中来寻找答案。
一,生活年代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后期,此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人的精神信念的缺失,这些,虽然一方面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孔子“仁”与“礼”的政治思想不能得已推行。
当然,这是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的现实,所以能看得透,看得清。但孔老夫子身置其中,他当时并没有看透眼前的一切。
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不妨通过一个简单的路线图,来直接明了地了解一下孔子失败的从政,施政之路。
鲁国(官职为乘田)→鲁国内乱,逃往齐国→齐国(太子欲加害孔子,逃回鲁国)→鲁国(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后被弃置不用,开始周游列国,试图推行仁政)→卫国(反复来回几次,险遇不测)→鲁国、卫国(均呆不下去,短暂停留)→曹国(不得用)→宋国(不得用)→郑国(不得用)→陈国(不得用,差点被饿死)→楚国→蔡国→叶国→卫国→鲁国。
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在六十八岁的这一年,最终无功而返,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如果说,老夫子在周游列国前期,对“不可为”看的不透,情有可原。因为没有亲身经过,他总以为自己会遇到贤明的君主,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到后来,他真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信念,他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之中,也认为别人也在成长,成熟,遇到明主,施行仁政,是迟早的事情。他更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去教化他人,推行“仁”与“礼”的道德思想,就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孔老夫子才敢于迎难而上,他实施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他进行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自然阻力重重,终究一力难支,功败垂成。
结语
太史公司马迁说,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每每阅读孔子的书籍,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无疑,孔老夫子的思想学说,虽然在当时没有产生巨大成效,但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铁证。
我们都应该崇敬孔子,学习孔子,学习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也要学习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一种风骨,是宝贵的,是高尚的。
我是“登攀”,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的信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拒绝做隐士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出自《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在一般人看来,孔子迂腐,不识时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实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先驱者必孤独,大智者必少知音,理解他的人远在后面的世纪!
孔子为什么拒绝做隐士?隐士们认为世界无救了,只能救自己。但孔子知道世界还有救,即使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暂时无救,但坚持追求,在未来,这个世界也一定会有救!所以他是那样的坚决,那样的“倔强固执”。
尽管为了理想处处碰壁,灰头土脸,“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但孔子依然推行“大道”,至死不渝。这就是孔子这位“悲剧英雄”令人敬佩的地方。
是啊,天下“洪水滔滔”,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天下无救了吗?我们都只能等待,“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吗?世人都会象“隐士哲学家”道家所想的那样自我完善而天下大治吗?不,总得有人挺身而出,积极入世去拯救这个世界啊。是的,螳臂当不了车,但这只“螳臂”可以释放一个信号,甚至可以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种呐喊,向世界宣告:这里还有“喘着气的”,人,并没有死绝!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有人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大概都有那种
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还有那
决一死战的冒险心态。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明知可为而不为之”哪种更值得鼓励
谢邀,这是一个抽象而不具体的问题。首先要有一个主项。
什么不可为而为之?
什么可为而不为之?
如果是正义,公平而受邪祟欺辱,那就不可为而为之。
如果是邪崇那就可为而不为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的含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如果理解为“明知道做不到却非要做”的话,是负面的一句话,因为里面含有冷嘲热讽的意子。也可以说是一句带有埋怨的语气。也可以说是疑问句:“明知做不到非要做吗”。
为什么我们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人往往都有纠结的一面。有时候明明知道不应该做的事,却又身不由己地跟着心走。有时候也许是一种心里的渴望,亦或许是想探知什么?往往心里和行为都有某种冲突。一面认为不可为之,另一面却又渴望去触碰。
所以,有些事是无法预知的,没有身临其境就无法预知结果。明知不该为之却偏为之的人大有人在。
有人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怎么回答这句话
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所以总有人后悔曾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鸿门宴中刘邦去见项羽是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可奈何,九死一生。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例子,从主动来说更多的是显示它的执着与固执,从被动来说主要是无奈,分析事情具体情况,再做回答。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及其截教门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有何依据
当通天教主因“万仙阵”失败,企图开辟第二世界时,他内心肯定是愤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绝对是他那时的呐喊。
可惜,鸿钧老祖出现并阻止了他。
通天教主并不是不知道“天意”,开辟第二世界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而纣王无道必导致灭亡,又岂可逆天而行?于是在师父面前和元始天尊、老子签下“封神榜”后,他急速回碧游宫,特意于洞府贴上两句话警示门人: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
从某种意义上,通天教主为了门人已经透露天机。但其门人太讲情义,看到截教弟子殒身于阐教门人手上,个个义愤填膺,在申公豹的煽动下,纷纷下山,前仆后继。
截教弟子中深明大义者,莫如三霄娘娘中的云霄。云霄曾劝过赵公明不要强出头,可看到胞兄惨死,阐教弟子又咄咄逼人,自己最终也忍不住出手,摆下九曲黄河阵。
通天教主也是如此,起初还责怪自己门下弟子不听其言,导致杀身之祸。可在广成子的三次挑衅下,加上多宝道人等弟子的撺掇,他也按耐不住一口气,忘记了不可逆天而行,先后摆下“诛仙阵”和“万仙阵”,结果导致截教的灭教之灾。
只能说,冲动是魔鬼。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陈情令》里魏婴曾说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这句话语源出于《论语·宪问》。原文是这样的如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翻译过来大意如下:大晚上子路住在石门,这个石门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地方。然后看门的人看到他住这里,觉得好奇就问:“你从哪里来呢?”子路就回答说:“我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孔子,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孔子一生做过许多这样的事情,比如周游列国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比如开私学。这在孔子之前都是闻所未闻的。他的理想有的实现了,有的失败了。但是无论成功与失败,他的这份信念坚持下来了并被后人继承。
云梦江氏的家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江澄的眼里看来就是认清大局、保存自身实力最重要,不好听一点就是明哲保身,而且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当然不是说江澄这样的想法就不对,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只是想保全家人和江氏基业,并没有什么错。故而虞紫鸢说他不如魏无羡对江氏家训理解得好。
但是很多时候,人需要这样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明知道可能做不到,但是知道那是值得去做的,就一定要坚持。就像魏无羡的一生,坚持自己的大道,也许最后会身殒形灭,但是他做到了自己想要实现的东西:保住了江澄,也护下了阿愿。
其实我们都知道,江氏覆灭与魏无羡无干,不是江氏就是蓝氏或是金氏聂氏中的一个。无论哪一个都是必然,逃是逃不掉的。错的不是他魏无羡的理想,错的是那个本就肮脏的世道。
比起江澄的保全小家,魏无羡想要的是挽救整个世道。故而他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贯彻得很彻底。江枫眠的教养,他一刻都没有忘记。改变世道都是这样要付出代价的,魏无羡的颠覆导致了他的毁灭,这就是那个代价。而江澄的小我保全,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只不过在世道面前,小我终究还是没有保全,一家人就只剩下他自己了。
魏无羡的悲剧是每一个改变世道者的悲剧,就像谭嗣同说的,古今之大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商鞅如此,吴起如此,王莽如此,王安石也如此。这之间,只有商鞅成功了。魏无羡用自己的毁灭换来了仙门百家势力的重新洗牌,所以说他的流血还算是成功的。
这样的不可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算是整个中国的大历史里面,刚刚说的变法,成功的就商鞅一个。所以这样的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的,所以大多数我们都只能做江澄,保全小家就已经是满足。只能说行从当下,志当高远,尽力而为即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