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九旬痴呆老人跳河前,大喊:全体上刺刀!查明身份后引起轰动_日军_长沙_敌人

2014年冬天,寒风肆意,河边的街头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漫无目的地游走,头上带着一顶破旧的军帽,嘴里一直嘟囔着什么,时不时还发出一声低吼。

路上的行人大都不约而同地与老人家保持着距离,突然间一声呐喊,行人纷纷回头看向老人。

老人举起右手伸向肩膀,做了一个从背后抽刀的动作,但是手上却空空如也,紧接着怒吼一声:“全体上刺刀!”

看起来年近九旬的老人却爆发出惊人的速度,笔直的往河的方向冲去,手中像是有一把利刃,不停地挥舞。

“扑通”一声,老人应声落入河中,行人被老人家迷惑的行为惊呆了,一名男子反应过来后,不畏冰冷刺骨的河水,纵身跃入河中将老人家救上岸来。

一连串的问题萦绕着行人们,这名老人家是谁?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举动?

不久,老人落水的事情逐渐被传开,一名记者认为老人家一定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费了很大功夫终于联系上了老人,由于老人家患有老年痴呆,经过漫长的交流沟通,老人身上的谜底才终于被揭开…

亲历战乱决定参军报国

老人名叫孙秀清,1921年出生于南京高淳的一户普通人家,很小就被父母赋予很高的期望,眼看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父亲决定把家里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将孙秀清送到南京去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

展开全文

孙秀清

临行前一晚,母亲听到院子里传来抽泣声,开门一看,孙秀清独自一人在院子里偷偷抹眼泪,母亲走近抚摸着孙秀清的头说:“舍不得家吗,儿子?”

孙秀清看到母亲出来后,紧张地用袖子擦拭着眼泪,哽咽着回答:“妈,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把你们接到大房子里住,再也不用做劳工辛苦工作。”

母亲听到后十分欣慰,笑着说:“好,我们秀清最懂事了,一定能有一番大作为!时候不早了快睡觉吧。”

次日一早,孙秀清搭着一辆前往南京的马车出发了,到达南京后,孙秀清住到了叔叔家里,就此开始了在南京的求学生涯。

九一八事变

这一天,孙秀清正走在上学的路上时,突然听到旁边一个报童嘴吆喝道:“号外号外!日军发动事变,入侵我国东北!”孙秀清听到一路上许多人都在谈论日军入侵东北的相关事宜,这是孙秀清第一次听到有关于日军侵华的事情。

相安无事六年过去,转眼孙秀清已经16岁,这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去学校上课,走到一半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来,街上原本不紧不慢的行人瞬间乱作一团。

此时,由33架日军战机组成的轰炸机组驶入南京上空,一颗颗炸弹像下饺子一样落了下来,爆炸声此起彼伏地传来,孙秀清也开始慌了,从小到大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看到别人跑他也跟着在后边跑,所幸跟着人群跑进了防空洞里才幸免于难。

被轰炸过后的南京

人们争先恐后地挤进防空洞,随着避难的人越来越多,防空洞已经站满了人,就在孙秀清暗中祈祷他们能相安无事时,只见防空洞外一颗炸弹落在人群旁边,火光一闪而过,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爆炸声,很多人就这么被炸死了。

看着眼前的景象,孙秀清愣住了,不知从何时起日军、关东军这些词语,以及同胞是如何如何被残害的言论,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孙秀清的耳中,曾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今日军的轰炸机就在头顶肆意屠杀,他不再觉得战争离自己还很遥远。

日军的轰炸机接连轰炸了好几轮,孙秀清饥寒交迫的在防空洞躲了一天,直到夜晚日军结束轰炸后人们才陆续从防空洞出来,孙秀清也急匆匆地赶往叔叔家。

推开家门,孙秀清看到一家人相安无事后,总算松了一口气,叔叔见到他也很高兴,开口问他:“秀清,叔估摸着日本人马上就要打进城里来了,快点收拾东西跟叔走吧!”

孙秀清心里十分担心父母,于是同意跟叔叔一起返回老家避难,几天后,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大批的群众得知消息后也纷纷开始逃离南京。

12月13日凌晨,城关失守,日军涌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回家的路上孙秀清一直在想,日军如此的残酷无情,躲回老家也不是长久办法,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不想做亡国奴就只能站起来反抗,于是决定弃笔从戎,要参军报国。在此之前他还是先回家确认一下父母的安全。

日军攻破南京城

孙秀清回到老家高淳以后,看到父母平安在家,孙秀清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分别多年又再次团圆,一家人非常的开心。

晚上吃饭时,孙秀清突然放下筷子非常郑重地说:“爸妈,我想去参军!”

父母两人相视对望,一脸茫然,孙秀清遂向母父母述说了在南京亲眼所见日军的暴行。

母亲说:“救国肯定是要救,那不还有很多个路子嘛!”

孙秀清与母亲据理力争,沉默许久的父亲突然开口说:“去!国家都要被日本人给糟蹋没了,爹支持你!”父亲看到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心怀国家,被儿子说的也热血涌动,虽然担心儿子的安危,但还是支持儿子参军打鬼子。

国军征兵

说来也巧恰逢附近有部队正在招兵,收到消息的孙秀清匆忙收拾了一下行李,向父母辞行后来到征兵处。

“叫什么名字?”征兵处的一个老兵问道。

孙秀清心想,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希望将来有学问才取的,现在要去当兵了,为了激励自己在战场上英勇战斗建功立业,以后就叫孙建勋吧,随即回答说:“孙建勋(下文统称孙建勋)!”

不久后,孙建勋开始参加新兵集训,在集训中他表现得十分积极,希望能早点编入部队上战场,新兵训练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如何使用武器,只见新兵连的连长拿起一把枪说道:“有没有哪个会用,出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国军新兵训练

连队里鸦雀无声,此时孙建勋站了出来。

连长见孙建勋站了出来没好气地说:“看起来跟个书呆子似的,你见过枪吗?”

孙建勋没有回答,接过来枪后,拉动枪栓,扣动扳机一气呵成。这一连串动作直接让连长对他刮目相看,愣了许久才回过神来的连长说:“行,不是个孬种!”

原来,孙建勋的一个亲戚曾是部队的士兵,他也摸索过几次枪,还算有些了解。很快,孙建勋结束了新兵训练,正式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37军。

孙建勋本以为可以跟随部队打回南京,去解救还在忍受苦难的同胞,可是迟迟没有接到攻打南京的命令,这也成为了孙建勋一生的遗憾。

第一次长沙会战图解

保卫长沙!

1939年8月23日,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败于苏联,受挫的日军转头将枪口指向中国战场,调集大批军队准备对长沙发起进攻。长沙作为第九战区的中枢城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民政府当即决定调集部队赶往长沙展开保卫战。

9月初,日军聚集十余万兵力对长沙发起进攻,孙建勋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前往汨罗江南岸,负责驻守第二道防线。

经过战争的洗礼,孙建勋已经从那个16岁充满书生气的小伙子变成了28岁久经沙场的钢铁战士,也从当初的新兵蛋子变成了一位优秀的连长。

孙建勋终于来到这个让他铭记半生的城市,大战一触即发,军长陈沛前来为战士们壮行,一番讲话过后,斗志昂扬的孙建勋说道:“请长官放心,我将带领队伍与阵地共存亡!”身后百余名战士也跟着齐声呐喊:“誓与阵地共存亡!”

作品《长沙会战》

傍晚,乌云突然涌来,遮住了大半个江面,一场大雨即将来袭,孙建勋向战士们嘱咐道:“兄弟们,加把劲,争取在下雨之前把工事修筑好!”说完便带着战士们忙活起来。

夜晚,天空已经下起了大雨,连队指挥所里烟雾缭绕,孙建勋在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他还在思考应敌策略,此次任务艰巨,孙建勋不敢有一丝松懈,轻则阵地失守,重则后方的国民政府也不复存在,全连百余名战士的性命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突然,孙建勋的思绪被一声枪响惊醒,瞬间他就从椅子上弹起来拿着枪就冲了出去,外面险些乱成一团,他抓住一个士兵问道:“怎么回事?谁开的枪?”

士兵回答说:“连长,敌人从东边摸上来了!”

原来,就在孙建勋思索之际,敌人趁着雨夜发起了袭击,孙建勋见状立刻大声喊道:“都别乱,一排跟我走,其他人驻守阵地!”

艰难的阻击战

说完孙建勋便带着部队来到东边山坡,只见树林里十几个敌人已经近在眼前,哨兵已经倒地阵亡,孙建勋立刻组织队伍展开阻击,一轮战斗过后敌人被打的节节败退。

一名士兵嘲笑道:“小鬼子也不过如此嘛,这不三下五除二就被咱打得屁滚尿流。”

孙建勋却感受不到欣喜,叮嘱战士们说:“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这波敌人应该是来刺探军情的,接下来可能会有更猛烈的进攻!”小小的插曲过后孙建勋加强了巡逻岗哨兵力,以防敌人再次袭击。

次日,日军开始了对南岸防线的轮番轰炸,由于敌人的火力太猛,孙建勋只能带领队伍进入掩体躲避轰炸,即便是这样我军阵地仍然受到重创。

长沙会战指挥官薛岳

敌机轰炸停止后,我军战士趁机抓紧修筑工事,日军企图趁我军修整工事时发起突袭渡江,前方岗哨发现大批敌军袭来后,迅速赶回阵地向孙建勋汇报,他当即下令:“一排负责加紧修筑工事,剩下的人拿上枪支弹药跟我走!”

孙建勋带领部队来到前沿阵地,敌军已经近在眼前,随着一声令下,枪声密集响起,由于占据地理优势,敌军很快被击退。

死心不改的日军接连发动了数次冲锋,孙建勋看着身边的战士接连倒下,甚是心痛,可是日军的炮弹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我军武器装备相比敌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只能将日军放近了打,而日军依仗火力覆盖压得我军将士只有挨打的份。

《长沙会战》作品

炮火停止,日军又发起新一轮冲锋,孙建勋一边拍打身上的土渣一边说:“兄弟们,敌人开始冲锋了,为了我们战死的兄弟,给我狠狠地打!”

战士们士气高涨像打了鸡血一样,打得日军连连败退,日军长官气急败坏,为了能够快速渡江,开始动用生化武器,对我军阵地投放毒气弹。

我军对于生化武器毫无准备,孙建勋得知日军施放毒气后,立刻下令让战士们把衣物用水弄湿捂住口鼻,成功地破解了敌人的攻势,战士们在孙建勋的带领下,成功逃过一劫。

孙建勋所在部队的师长得知日军使用生化武器后,当即下令让孙建勋带领队伍撤退,孙建勋接到命令后带领队伍一路且战且退,成功撤回了阵地。之后全军将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二十多天,取得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成功粉碎了日军一举侵占长沙的计划。

长沙会战

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时隔两年后,日军调集十五万兵力卷土重来,指挥官薛岳决定诱敌深入,将日军包围歼灭,这样一来,就需要一支敢死队,负责将日军引入包围圈,任务尤为艰巨。

孙建勋知道此事后,主动请命带领队伍作为敢死队执行诱敌深入的任务,上级斟酌过后,决定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孙建勋连队,孙建勋接到任务后再三思索,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怀疑,对我军将士展开追击,必须要对敌人进行沉重打击,使其失去理智。

此时,孙建勋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当晚,孙建勋把所有将士召集在一起,掷地有声地说:“由我带领一队人去偷袭敌方阵地将敌人引出,其他人在敌人追击路上展开伏击,一步一步把敌人引到包围圈里。”

长沙会战

孙建勋紧接着鼓舞士气道:“兄弟们,我们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身后是四万万同胞,终有一天我们会将敌人赶走!”

说罢,孙建勋开始带领敢死队检查装备,一行人趁着夜色向日军阵地摸过去,离敌军阵地越来越近,敢死队行动也越来越小心翼翼,敌军阵地防守及为严密。

孙建勋带领队伍在外围摸索了好一会,终于弄清楚了敌人军火库的位置,一行人匍匐向军火库靠近。

“不能再往前靠了连长,前面一片空地,太容易暴露了。”旁边一名战士轻声说道。

孙建勋停下来大致估摸了一下距离,大概有五十米左右,随后说道:“差不多了,一会看我手势行动!”

第二次长沙会战图解

孙建勋手一挥,铺天盖地的手榴弹落在敌人军火库附近,轰的一声,军火库被手榴弹引爆,瞬间火光四射,敌军长官得知军火库被炸,恼羞成怒,直接倾巢出动追击敢死队。

见目的达到,孙建勋带领队伍且战且退,将敌人向包围圈引去,眼看就要撤入包围圈,孙建勋却接到急令:友军部队遭遇小股敌人阻击,包围圈尚未形成,命孙建勋部尽全力阻击,为最后歼灭争取时间。

之前为了提高部队机动性,孙建勋部队带的弹药并没有多少,能坚持的时间有限,但军令如山,孙建勋立刻带领队伍占据了有利地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展开阻击。

薛岳(图中)

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原本密集的枪声渐渐变得稀疏,孙建勋突然站起身,从身后抽出一把大刀,用盖过枪炮声的声音怒吼道:“冲啊!为了长沙,为了中国,跟他们拼了!”

战士们纷纷上刺刀,与敌人缠斗在一起,孙建勋首当其冲异常英勇,不断挥舞着大刀,敌人占据人数优势,对我军战士展开疯狂的围攻,双拳难敌四手,一番战斗过后,孙建勋身上也布满了伤痕。

敌人根本不给孙建勋喘息的机会,一个敌人从背后悄无声息的接近,刺刀近在咫尺,孙建勋只顾着眼前的敌人,丝毫没有感受到危险在背后靠近。

那个敌人将手中的刺刀猛地向前一次,不偏不倚正中孙建勋的后背,身后传来难忍的剧痛,孙建勋支撑不住倒在地上,挣扎许久后凭着惊人的毅力又站了起来,伤口还在往外冒血,他用尽力气挥舞大刀,将身后的敌人一刀毙命。

正在指挥长沙会战的薛岳将军

不知坚持了多久,部队终于收到撤退的命令,当战士们找到孙建勋时,他已经浑身是血地躺在地上,战士们小心翼翼地试了一下,确认他还有鼻息后,赶忙带上孙建勋撤离了战场。

孙建勋撤退路上已经奄奄一息,意识逐渐模糊,嘴里却还一直念叨:“全体上刺刀!保卫长沙!”

被送到后方时,孙建勋已经休克昏迷,医生看到他身上的伤口都不由得大吃一惊,受了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够活着坚持到这儿,真是钢铁的意志。

医生为孙建勋清理了伤口,随后进行缝合,经过漫长的救治,孙建勋终于被医生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不久后,孙建勋的事迹逐渐传开,连他们部队的师长都亲自到后方看望他。

黄埔军校

正是因为孙建勋带领队伍殊死抵抗,为组建包围圈争取了大量时间,最终使得敌军陷入包围圈,我军才成功将其挫败,取得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经历漫长的休养过后,孙建勋身体逐渐恢复,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返回战场参与战斗,在之后的战斗中奋勇杀敌,为抗日战场上挥洒自己的血汗。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迎来胜利,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战争胜利的喜悦中,孙建勋在数次战斗中的表现突出,师长见他是个可造之材,将他介绍到了黄埔军校进行进修。

在军校就读期间,孙建勋原本以为敌寇终于被赶走,人民不必再忍受战胜带来的痛苦,却没想到国内形势越来越紧张,最终爆发了内战,不愿与同胞在战场上作战的孙建勋,最终决定告别军事生涯,回家务农。

解放战争爆发

解甲归田

孙建勋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回到老家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对曾经的辉煌缄口不言,就像是从未经历过一样。

虽然嘴上不说,可是记忆却无法抹除,孙建勋经常会在夜晚从梦中惊醒,想起曾经奋战的画面。

晚年的孙建勋患上了老年痴呆,记性也越来越差,他开始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家人对此很是不解,

这天夜里,暴雨侵袭,伴随着电闪雷鸣,孙建勋在雨夜中惊醒,光着脚冲到院子里,将装满粮食的麻袋抱到院子里,一袋一袋地摞起来,口中大喊:“敌军就要发起进攻了!快抓紧时间修筑工事!”

孙秀清

儿子被孙建勋的叫喊声吵醒,推开门看到孙建勋冒着雨站在院子里,只见他一脚踩在麻袋堆成的掩体上,手上的姿势像是端着一把枪,食指对着空气来回活动,像是在扣动扳机,他仿佛身处战斗激烈的战场一样,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孙建勋的儿子愣了一会后才回过神来,冒着大雨将院子里手舞足蹈的孙建勋扶回房间,这已经是这位九旬老人的常态了。

2014年冬天,儿媳妇刚做好热腾腾的午饭,回屋去叫孙建勋吃饭时,却发现他不知什么时候跑了出去,儿媳妇不由得担心,老人家患有老年痴呆,万一走丢了可是个麻烦事,赶紧联系亲朋好友出去寻找。

孙秀清

孙建勋的儿子一路寻找都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突然看到河边聚集了一群人,赶过去凑近一看,一位老人浑身湿漉漉地坐在地上,手舞足蹈的呼喊着:“我誓与长沙城共存亡!”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孙建勋。

向见义勇为的男子道谢后,孙建勋被儿子接回了家,没过几天,一通电话打到了孙建勋的家里,对方称自己是记者,想要采访孙建勋。

此后,经常有记者来到他家对他进行专访,经过艰难的沟通,孙建勋的经历终于被公之于众,一位抗战英雄的事迹也终于成为一段佳话。

在城市的角落,或许还有很多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存在,他们不求名利,曾经默默无闻为国家付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正是因为这些无名英雄,我们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