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云辇,既让合资跪地唱征服,也让ABB高歌爸爸的爸爸叫爷爷_比亚迪_搭载_发布

与其说比亚迪云辇发布及时,不如说新华社为云辇点赞来得关键。

4月10日,比亚迪的技术池塘里放出了一条大鱼,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发布。仅仅时隔一天,4月11日,新华社客户端为比亚迪云辇来了一次正本清源式的报道。

一旦思想得到统一,看问题就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行业目前针对车身垂直方向控制的研究,主要从单一技术或者单一硬件入手。比亚迪率先拿出了车辆垂直方向系统化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这句话讲得太明白不过了,云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地下冒出来的,它是基于行业在该领域的现状,完成了一次智能化、系统化的正向研发与全面进阶。闪耀着创新精神。

这意味着比亚迪成为首家自主掌握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的中国车企。

诚然,掌握造车核心科技重要,还有更重要的是有能力用科技改变生活,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量产为王

此前,比亚迪易四方技术发布,仰望U8在舞台上展示了横行+原地掉头功能。然后,奔驰大G,路虎揽胜早就可以实现原地掉头,比亚迪不是首创的言论出来了;这一次,当搭载云辇-X的仰望U9 “飘”着现身,还表演了原地起跳之后,奔驰魔毯系统、路虎全地形反馈系统、奥迪智能稳姿系统也可以的,于是几乎相同的说辞不请自来。

这些质疑的声音除了源于对比亚迪原创科技缺乏深入的了解之外,还是长期固化思维下不自信的表现。但它们反过来却印证了另外一件事情。

与比亚迪造车黑科技对标的几乎都是豪华品牌赖以成名的技术菜单中的头牌硬菜。

比如奔驰魔毯,是奔驰S级搭载;奥迪智能稳姿系统,是奥迪A8搭载。而比亚迪的云辇,发布之后的第三天就官宣,王朝系列中的汉、唐等旗舰车型可支持FOTA升级到云辇系统。

要知道,这些车型顶多也就算30万级。王朝也只是比亚迪的一个中高端系列,至于腾势、F品牌、仰望等高端品牌,都将全系搭载。未来,随着边际成本的降低,将会覆盖更多产品。

这就是比亚迪量产的力量。它代表着两层含义。

第一,没有PPT渲染,一如既往,比亚迪造车科技发布即落地。你有我也有,而且比你的更高级、更全面、更系统,更匹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第二,技术本身可以高贵,但技术应用就应该惠及大众。在高铁建设领域,在盾构机制造领域,我们都曾经做到过,现在轮到比亚迪在造车领域完成逆袭。

比亚迪为什么可以具备这样的力量?

垂直整合构筑核心竞争力,长期坚持研发高投入等,都可以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关于云辇,真的不一样。

我们知道,刀片电池、CTB技术,甚至e平台3.0等,这些都是关乎于电动汽车三电领域的核心技术。直白说,要想在这个圈里更好地讨生活,这些技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云辇真的可以不做。只要比亚迪愿意掏掏钱,弯弯腰,即便向外拿不来核心技术,也可以买到核心产品。空气悬架,电磁悬架都可以完全满足现阶段的市场需求。

所以,云辇是思想制胜的产物。

王传福说: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他看来,一切技术都是纸老虎。

云辇,耗时5年,耗资数十亿。从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设计、软件及策略算法开发、匹配验证等方面实现了全栈自研。就是为了彻底自主全面解决问题。

用户优先

云辇的研发与制造需要智慧,云辇的推出同样需要智慧。

云辇的产品矩阵包含云辇-C、云辇-A、云辇-P等,并从舒适、操控、安全、越野等维度提升驾乘体验。

其中云辇-C是智能阻尼控制,主要是利用电磁阀门调节减振器的软硬,在汉、唐、腾势D9的高配车型有装载,通过OTA升级软件就成为云辇-C。

云辇-A智能空气弹簧控制,在即将发布的腾势N7上搭载,可以智能调节悬挂的高低和软硬,并与座椅智能侧翼支撑调节组合,带来更高级的舒适感,提升支撑性与通过性。

云辇-P是智能液压控制,利用液压系统实现对单个悬挂的高度调节,实现超高举升、四轮联动、露营调平等强越野功能,这套系统将首次搭载在仰望U8上。

云辇-X是全主动车身控制,可实现车身“0”侧倾、“0”俯仰、三轮行驶、车辆跳舞与原地起跳等高阶功能,代表车身控制系统的最高水平。

这是比亚迪发布云辇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描述方式直观明了,没有云山雾罩的拽文,让用户清晰了解到这套车身垂直方向智能控制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以及现阶段与之匹配的产品。

基于此,我们认为云辇-X比云辇-C更高级。这样理解没有错,但这不应该是比亚迪的初衷。当然,我们要承认也正是因为场景应用的不同,造成云辇产品间需要实现的功能不同,因为功能不同而成本有所差异。

我们换一个思路看云辇的发布。

比亚迪可不可以只发布云辇-C,然后画一个很大很大的饼,比如通过虚拟3D影像展示云辇-X的功能。告诉大家,后期比亚迪将逐步迭代,全部实现展示影像上的所有功能和目标。

如果比亚迪这么做,那就是清晰传递出云辇-X比云辇-C更高级的信号。

事实上,从云辇-C到云辇-X,比亚迪和盘托出,只想通过场景应用的不同来区分云辇的各个产品。

举个例子。

云辇-C应用到腾势D9身上,而同为腾势品牌旗下的N7却需要搭载云辇-A。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只是因为腾势D9是一辆豪华MPV,而腾势N7定位于猎跑SUV。两款车应用场景,用户需求都有明显区分,所以云辇系统也应该服从于这种区分。

让云辇服务于全品类车型,让云辇分布于所有细分市场,才是比亚迪的初衷。从云辇-C到云辇-X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的专属化定位才能决定将云辇矩阵中的某一个与产品之间形成完美搭配。

比亚迪造车科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本质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

写在最后

我们时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比亚迪的车为什么可以不断制造爆款?

从云辇科技到云辇发布,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比亚迪不是简单地完成了油车与电车的交替。而是通过整个行业底层技术架构的颠覆,聚焦需求,以技术创新推动用户体验的变革。

所以,说比亚迪一直关注科技,不如说比亚迪始终关注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