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传海
绝对的老字号,至少比我来的早。原来是个路边摊,在环城南路建设厅门口,那时候还没有旁边的和平国际大酒店,可以肯定的是和平小吃部跟大酒店没有互相隶属关系,和平小吃部的历史还要久远些。
这个字念sha,音同啥,字典里查不到,是皖北宿州、淮北、蚌埠一带的人臆想出来的。大概的意思是月月熬、天天熬,非一日之功也,没有人认得这字,都问:这是啥汤?也有人说跟乾隆有关,南巡的乾隆认不得,就问:这是啥汤?卖汤的识出皇上,就答:sha汤、sha汤,给您盛一碗!味道绝美自然不用说,也少不了夸赞,sha音就流传了下来。皖北以砀山的月䪞汤为代表,主料有羊骨头、麦仁、面粉,佐料有八角、良姜、胡椒等,头天傍晚把羊骨头熬上,凌晨加麦仁,天亮了加用水和好的面粉,边倒边搅,浓稠状即可告成。盛汤前先打一个生鸡蛋,搅散,滚汤冲入。热热的喝进肚里,汗毛孔即刻微微的冒点小汗,就上几个牛肉粉丝水煎包,这一天的舒服劲就开始了。冲蛋是月䪞汤的灵魂,也是个技术活,蛋冲的九成熟,嫩度恰好,与羊骨汤融合成一道无与伦比的美味!
和平小吃部的老板是固镇人,乡音相近,几次去便熟络了,每次去都是以老乡相称。第一次去大概在1994年,是电信局的同学带我去的,电信大楼与建设厅一条路之隔。那段时间经常找理由去电信大楼附近蹭饭,夜里睡同学的宿舍,为的就是次日早晨的一碗月䪞汤。有一个周六的早晨,我和同学喝的正快活,远远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自行车过来。走近了,竟然是我的顶头上司陈副处长,车后座是他爱人张大姐。两个人也是来喝月䪞汤的,他们似乎早就来过多次了。还有一次,看到一个教育厅的老者,因为腿脚不便打车过来喝汤,打车来回10元,月䪞汤、锅贴饺加起来不过6元。直至今日,和平小吃部的月䪞汤在合肥市仍然是最高水平,最合乎北方人的口味!
工作原因,东南西北到处走,喝过临沂的糁汤,牛肉做的,跟砀山的味道接近,已经做成方便食品,超市有售。喝过淮北的、阜阳的、亳州的、徐州的、郑州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无一处没有。这个字的替代字有撒、挲、潵、砂等,用“月䪞”的不多,蒙城是的,有一家老字号上过央视。为此专门路过蒙城去喝,纯母鸡汤熬的,没有麦仁,不搅面、也冲蛋,很鲜!准确的说就是鸡、蛋汤!最接近老家味道的是徐州,而且夜宵也有卖,当地人半夜居然拿着锅排队买,配根大油条,那叫一个“得”!总结一下,最好喝的几处共同点是:羊骨为主、有麦仁、搅面粉、冲蛋、胡椒适量。几样简单的食材,在匠人的手里就能化平凡为神奇!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老家人为了“月䪞”入字典煞费苦心,有人四处奔走求助,终究没有解决。想来这是一个有相当悠久历史的传承,曾经有一段时期,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才会有这样静心、精心的熬煮,飨会南来北往的商客。确有必要上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月䪞”就念“sha”(二声)!编入<<新华字典>>!
于是有一种冲动,深度挖掘汤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背景,确立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汤的历史地位,固化为民族的文化基因。等退休了,跟和平小吃部的固镇老乡潜心研究“月䪞”汤,把汤的做法标准化,打造品牌,把老祖宗的遗传发扬光大!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加美好的生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