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想,爱国是刻在每个国人骨子里的气血,激发国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截然回到中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一身。
当时那个落后的中国科,面临苏联拒绝为我国提供相关原子弹模型与资料,并且国内也毫无任何相关资料的困境,邓稼先毅然回国,带领中国的科学家,研制属于我们国家的原子弹。
其实和邓稼先同一时期的,还有一位在科学界影响极大的物理学家,他就是杨振宁。杨振宁先生在恢复中国国籍时,表示:我本就是中国人,很高兴恢复中国国籍。
为他痴迷的物理,前往美国深造。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并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其中陈省身,华罗庚等都是他的学生,杨武之曾赴美国斯坦福,芝加哥大学求学,并成为了第一位在美国获得教授学位的中国华人,杨武之在杨振宁小时候预言过“此子似有异禀”。
果不其然,杨振宁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在初二时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联大物理系直接录取;在当时的那个中国,应局势而合并的西南联大集中了当时中国优秀的物理学家,这也为杨振宁的物理发展之路提供了很多机会。
展开全文
因为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与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至交好友,杨振宁和邓稼先也成了要好的朋友,并且在西南联大一起上学,他们会一起讨论学术上的问题,杨振宁沉迷于物理研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杨振宁对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局面不了解。
而邓稼先除了专注学业研究,还对当时的政治,中国局势颇为关心,或许就是因为这点差异,在今后的选择上,让两位好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杨振宁选择了留在美国继续深究他所痴迷的物理,而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回国为中国科学奉献终身。
七七事变之后,国内形势愈发的紧张,美国当时的科研资源和科研能力在国际上上处于领先地位,想在科研之路上有更深的研究,留下美国继续深造,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继续深造,那是他的选择,别人没有理由干涉他的选择,人生选择颇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罢了。
他的成就震惊了科学界,也鼓舞了中国的信心。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获诺贝尔奖的他年仅35岁,他是中国人的骄傲,证明了中国在科学方面的发展也是人才辈出的,为当时乃至今日的科学研究者增加了极大地信心。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中,他和莫言的对话中说到了这样的话“做科研首先要饱含真情”“真情妙悟著文章,道尽科研必经之路。”从这些看出杨振宁对于科研的态度是热爱,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饱含真情,为所热爱的事业奋斗终生,因为喜爱,所以坚持。
在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说过: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志于现代科学。杨振宁向邓小平同志的建议,设立了科大少年班计算机软件专业,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学奖”“陈省身数学奖”,兴办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为国家发明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并于当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商任后,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致力于高水平的纯理论学术研究。
杨振宁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对于祖国的科学教育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也做出了颇多的贡献。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地鲜活的源泉,人才培育成了重要的手段,和关键的资源。
恢复中国国籍既是对父亲的回应也是爱国的拳拳赤子心。
1964年他加入了外国国籍,杨振宁的父亲得知后,曾三次前往美国劝住,直至临终前仍对此无法释怀。我们无法想象杨振宁加入他国国籍时,承受过怎样的压力,我想为了他痴迷的物理,他所有的决定从未后悔过。
有人说杨振宁的大半辈子都在美国,到了晚年才回中国享福,甚至在其妻子去世后,82岁的他娶了28岁的翁帆为妻,这段“爷孙恋”似乎并不被看好,却默默地走过了十三余载,著名画家毕加索也有过一段“父女恋”“爷孙恋”,这样跨越年龄的爱在今天也并非没有,这样一位物理界的泰斗,我们难道不该更多关注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而非盯住别人的生活议论纷纷。
后来杨振宁在95岁时恢复了中国国籍,或许很多在这个年纪的老人,每天清晨迎着鸟儿的鸣叫,漫步街道,享受着生活的惬意,但这位老人依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贡献量,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或许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依旧放不下的心结,让已逝的父亲安安心心地走,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份对于中国的拳拳赤子心,正是因为心中有祖国,有对中国深深的爱,恢复中国国籍是忠心赤胆爱国的最好证明。三毛说过:心若没有栖息地,到哪都是流浪。而正因为心中有祖国,即便身处他国,心中也一片坦然和心安。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回归。家是安心地,国是心间城,曾经因为所爱的物理选择了出国深造,如今因为心念的祖国回归怀抱,无论过程怎样的曲折,结果都是沁人心脾的芳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