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在诺贝尔奖坛上,第一次写下了两位中国人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消息传到国内,亿万炎黄子孙为自己的同胞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杨振宁获奖,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对此,他自己曾说:"当时,我获得诺贝尔奖,帮助改变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响许多年轻学子投身物理,也对学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杨先生的确对世界影响巨大。有杂志曾评选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有20人上榜,杨名列第18位,且是该榜单里唯一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与李政道在1957年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7年后,1964年春,杨振宁加入美籍,成为美公民。(1962年,李政道入美籍)
在杨振宁加入美籍之前,新中国曾数次邀其回国,其父更是三次赴瑞士日内瓦与其相见,任务之一就是劝其回国。不过,都未果。
杨(振宁)的父亲名叫杨武之,杨武之先生是非常有名的数学教育家,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先驱者之一。华罗庚先生曾说:”带领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
展开全文
谈起父亲杨武之,杨(振宁)多次说:”我能有如此成就,和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父亲对我们子女们的影响很大……我小时候受到他的影响而早年对数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我后来搞物理学工作有决定的影响。”
而对于父亲三次赴瑞士日内瓦与其相见,劝其回国,但都未果。杨振宁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都没宽恕过我!”
杨振宁于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出生在合肥县城。
1945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之后赴美留学。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之后,杨振宁打电话到上海给父亲,告诉他此消息,杨武之十分兴奋。
1957年夏,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去日内瓦参加会议时,写信请父亲也去日内瓦和他们见面。
得到有关部门的允许,杨武之以带病之身,经北京、莫斯科、布拉格,一路住医院,于7月初飞抵日内瓦。
这一次见面,杨武之给儿子介绍了新中国的许多新事物。他劝儿子看清形势,要他不去台省,最好回到祖国大陆来,为国效力。
振宁听了父亲的告诫和劝其回国的想法后,半天不说话。良久,说:"因种种原因,目前不能回到祖国。”
1960年夏及1962年夏,杨武之又两次赴日内瓦劝儿子回国。
见面时,杨武之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已在研制原子弹)。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
尽管杨武之与儿子畅谈了许久,但由于各种原因,毅然没能使儿子回国。
多年后,杨振宁在《父亲和我》的文章里,细致描写了关于他加入美籍之前,父亲三次与其相见,劝他回国的事情:和父亲、母亲在日内瓦三次见面,对我影响极大……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他又十分矛盾……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父亲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杨振宁还说:从1945至1964年,我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9年,包括了我成年的大部分时光。然而,决定申请入美籍并不容易。我猜想,从大多数国家来的许多移民也都有同类问题.但是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作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
2017年2月,95岁的杨振宁放弃了美籍,恢复了中国国籍。
2019年,杨振宁97岁了,精神矍铄,身体状态依旧很好。
对于放弃了美籍,恢复了中国国籍。他坦言:"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且,我知道很多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籍……父亲虽已故去,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