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学术地位有多高?_对称性_核力_原子

提起物理学家,很多人会随口说出:牛顿、爱因斯坦。

如果是对物理学有一些了解的人,还会说出:伽利略、开普勒、惠更斯、莱布尼兹、达朗贝尔、哈密顿、泊松、拉普拉斯、傅里叶、卡诺、开尔文、卡文迪许、法拉第、托马斯·杨、克劳修斯、麦克斯韦、亥姆霍兹、赫兹、洛伦兹、吉布斯、玻尔兹曼、普朗克、劳厄、玻尔、薛定谔、玻恩、索末菲、德布罗意、海森堡、泡利、费米、狄拉克、费曼、朗道、……

上面的名单里,基本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可惜没有中国人。

但这只是宣传方面的问题(其实也算是大问题),中国科学家其实并不输于上面的那些人,代表人物就是:杨振宁。

网友很奇怪

不知道为什么,杨振宁先生总是以奇怪的方式被关注,被某些人搞得像娱乐明星一样,甚至还真把杨振宁先生和娱乐明星往一块儿联系。

还有些人,似乎只关注杨振宁先生的家事。更有些人,似乎只关注杨振宁先生回国的时间,觉得杨振宁先生就是回国养老。

我只想说:杨振宁先生是一位科学家,大家多关心他的科学成就不好吗?

展开全文

不过说起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网上也有一种很离奇的说法:

一牛、二爱、三麦、四杨

牛:牛顿

爱:爱因斯坦

麦:麦克斯韦

杨:杨振宁

这是在给物理学家搞排名,用来凸显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这种做法确实很直观,不过基本没有任何意义,我想说的是:任何给科学家搞排名的行为,都毫无意义。上面的“一牛二爱三麦四杨”的说法自然也毫无意义。

想要真正了解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或者说是“价值”),就必须对他的物理成就有所了解。

最能体现杨振宁先生的地位的成果就是:杨-米尔斯方程。这个方程很复杂,不过我们可以简单了解这个方程的价值。

别慌,本文不会出现任何具体的公式,只会出现那些公式的名字。

在正文开始之前,我还想提一下“西方伪史论”。

有一批人大力宣传“西方伪史论”,把中国古人搬出来,力图证明西方的一切科学成就都出自《永乐大典》,以此来寻找“自信”。

他们的动机看起来很高尚,但是他们却对现代人物视而不见。近现代,明明有那么多举世公认的中国科学家,他们却非要在古代找“自信”,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还原论的故事

杨-米尔斯方程是规范场论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它的价值确实很难理解。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读者不具备相应的基础:

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

规范场论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上,杨-米尔斯方程又建立在原有的规范场论之上。所以我必须在此简单介绍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更古老的经典物理。

贯穿物理学的是一种被称为“还原论”的思想,还原论就像“庖丁解牛”:

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就是整头的牛。

多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物理学也是如此。

最开始,人们看到世上有山川河流,有时会刮风下雨,白天和黑夜相互交替,太阳和月亮会升起又落下,不同的动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气候时冷时热,闪电劈到树上会着火,……

一段时间后,人们开始把自然界的划分成一些大类,比如:声、光、力、热、电。开始逐个研究它们的规律。

再往后,物理学家设想了一种模型:原子。

假设世间万物都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让原子又组成分子。声音只是分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的振动,分子运动越快,宏观物体的温度就越高,冷热只是分子运动速度的体现。

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本质上是原子之间的作用力,这种力会影响分子的运动,使宏观物体表现出固态、液态、气态。在不同的宏观物体接触的时候,分子之间的力又表现成弹力和摩擦力,影响宏观物体的运动。

不要忘了,运动需要有场地,所以世上还存在空间。另外,运动有快慢之分,所以世上还存在时间。有了空间和时间,才有运动。

于是,很多自然现象都被“还原”成:

原子

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空间

时间

天体运动、电现象、磁现象,可以让不接触的物体相互影响对方的运动,这和弹力、摩擦力不同,似乎不是由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暂且可以把“非接触的力”分别称为:引力、电力、磁力。

更深入的研究(电化学实验)发现原子内部具有电荷,电现象、磁现象只是电荷之间在通过电磁场传递电磁力,而且电磁场的波动就是我们熟知的光。

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也有了来源,就是电磁场。只不过原子内部的电荷分布很复杂,让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和电现象、磁现象表现得不太一样。

于是,自然现象又被“还原”成:

原子

电磁场

引力

空间

时间

这五种“东西”,就是一百多年前的物理学家所知的一切自然现象。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正式谈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了,它们其实就是对上面的五种“东西”做进一步的“还原”。

在真空中,电磁场的波动速度(光速)不会变化,这引出了狭义相对论,让人类发现了空间和时间是一体的,不能分开考虑,应该合成一个概念:时空。

狭义相对论与原有的引力理论不兼容,因为原有的引力理论是一种瞬时传递的引力,而狭义相对论规定了光速是极限速度,引力的传递速度不应该超过光速。

于是,广义相对论诞生了,它统一了引力和时空,引力不过是弯曲的时空。

至此,所有自然现象被“还原”成:

原子

电磁场

弯曲的时空

对原子的进一步探索,引出了量子力学。

物理学家发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电子、原子核。电子似乎在绕着原子核转动,由于电子带有电荷,在转动时会辐射电磁波,撞到原子核上,这让原子很不稳定。

但是原子明明很稳定,于是量子力学诞生了,电子不再被当成粒子,而是一团概率波。不能准确指出电子的位置,只能知道电子出现在某个位置的概率。

电子被当成概率波,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属性,被称为:波粒二象性。相应的,原子核也有波粒二象性,可以把电子、原子核,这些组成实物的“粒子”称为:费米子。

电磁场也有波粒二象性,通常把电磁场看成是连续的波,现在还可以把电磁场看成“粒子”,可以把这种“粒子”称为:光子。

如今,一切自然现象都被“还原”成:

费米子

光子

弯曲的时空

可以用不同的公式去描述它们。

光子

麦克斯韦方程组

弯曲的时空

爱因斯坦场方程

费米子

狄拉克方程

上面的表格,是按那些方程诞生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在狄拉克方程出现之时(1928年),物理学家甚至认为物理学将在未来6个月之内结束。

当然,物理学并没有“按时”结束,恰恰相反,精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因为随后发现了两种基本作用力:弱核力、强核力。

杨-米尔斯方程就是描述弱核力、强核力的方程(当然,这里说的是“广义”的杨-米尔斯方程,杨振宁先生本人提出的方程是用来描述弱核力的方程)。

规范场的故事

规范场论,基于一条重要的原理,这条原理很难用一句话表述,它是关于“不可观测量-对称变换-守恒量(选择定则)”的原理。

下面的表格直观体现了这条原理。

本质上就是对称性,上面的表格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对称性,完整的对称性应该包括4个大类:

置换对称性(粒子置换)

连续时空对称性(时间平移、空间平移、空间旋转、洛伦兹变换)

分立对称性(时间反演、空间反演、电荷反演)

幺正对称性

对称性是非常强大的思想,从连续时空对称性出发,可以得到整个相对论(弯曲的时空,不过就是连续时空对称性的必然要求)。

我没有在上面给幺正对称性举例子,是因为它是规范场论的“重头戏”。

上文提到过,一切自然现象都被“还原”成:

费米子

光子

弯曲的时空

弱核力(补充)

强核力(补充)

上文已经提到,弯曲的时空,对应连续时空对称性。至于光子、费米子、弱核力、强核力,对应的就是幺正对称性。

幺正对称性很难理解,我只能说,它的种类有:U(1)对称性、SU(2)对称性、SU(3)对称性、SU(n)对称性。这些对称性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如今的顶级物理理论)的基础。

光子(麦克斯韦方程组)对应的是U(1)对称性,最初建立规范场论的物理学家(外尔、薛定谔、福克、伦敦)的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U(1)对称性的重要之处。

杨-米尔斯方程则是把规范场论推广到了SU(2)对称性,可以用来描述弱核力(当然,还要和克莱因-戈登方程联手,才能真正描述弱核力)。

在那之后,其它物理学家在杨-米尔斯方程的基础上,把规范场论推广到了SU(3)对称性、SU(n)对称性。SU(3)对称性可以用来描述强核力。

从U(1)推广到SU(2),可一点都不简单,比SU(2)到SU(3)的跨越要大得多。因为SU(2)和SU(3)都是非阿贝尔群(不满足“乘法”交换律),U(1)却是阿贝尔群(满足“乘法”交换律)。

从U(1)到SU(2),就相当于从小学生学的数的乘法,跨越到二阶矩阵的乘法。

从SU(2)到SU(3),就相当于从二阶矩阵的乘法,跨越到三阶矩阵的乘法。

所以说,杨振宁先生在规范场论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仅此一项成果,就足以让杨振宁先生跻身科学巨匠的行列,更别提杨振宁先生的成就还远不只于此。面对这样的科学巨匠,我们应该尽量尊重。

来自:认知皆模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