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第28个读书日。特殊的时间节点,舆论场上紧扣主题的声音不少。有人大方分享优质读物清单,有人娓娓道来“劝学”,有人晒出读书打卡记录,当然也有不少人自嘲:去年读书日买的书竟还没拆封!
“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开卷有益,读书可以获取知识、扩宽视野,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书籍会带我们领略;读书可以充实时光、沉淀气质,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五彩斑斓,潜移默化影响人的胸襟谈吐。然而,尽管人人皆知读书好,但我国人均读书量长期在5本左右,甚至不如“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人均数的十分之一。每每念及此处,总有人忧心嗟叹:中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
在纸质书本似乎被冷落之时,我们却看到了别样的火热。比如,《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综艺持续出圈,《但是还有书籍》等知识类视频广受好评,还有这样那样的话题热帖之下总是充斥着让人折服的专业分析。诸如此类看似与“读书”无关,确皆是我们这个社会典型的“求知”场景。说白了,在互联网深度介入生活的今天,衣食住行皆有所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亦是如此。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不知不觉间,读书变“轻”了。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独有的阅读载体与体验记忆。从古至今,人类传递知识的媒介几经嬗变。从洞穴墙壁到竹简丝帛,从手抄本到印刷本,从广播到电视,再到电子书、短视频,载体愈发多元多样,传输效率持续提高,至于内容更是极大丰富。俗谚有云,“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如今人们获取知识轻松便捷,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大可不必汗牛充栋,这不得不说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赋予现代人的幸福。曾经案头端坐、翰墨书香,如今随时随地、开机即得。不管阅读是“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视野,遇见更诗意的世界,皆是益事。
当然,同样必须承认的是,阅读媒介的不同,往往对应着不太一样的阅读感受。“轻”阅读之轻便轻灵是优点,而其广受诟病的碎片化、浅阅读也真实存在。毕竟,手机之上的功能太多,这推送那提醒之下,专注力极易消失,严肃电子书很容易被搞笑短视频取代。与此相比,读书虽有一定门槛,但正是这单调的白纸黑字,呼唤极强的专注力,深思考也多半由之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不必执着于获取知识的形式,但书籍,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在流量时代更加意味着一种思维的深潜。当你付出更大的精力,去理解去思考,便更有可能为人生增重、为心灵赋彩。
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知识智慧来铺陈。所知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的广袤或是贫瘠。“轻”“重”阅读并不矛盾,可以兼得。网络时代的世界读书日,或许提醒我们的正是,读“书”无论形式,重在不断求知。
图源:视觉中国
----------TheEnd-----------
撰文:杜梨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