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的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_郑和_船队_下西洋

关于郑和的简介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回族人。永乐二年,成祖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给郑和。郑和七下西洋年表:1405年7月11日,34岁的郑和奉成祖命,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1407年10月13日,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1409年9月,时年38岁的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1413年,时年42岁的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1417年,时年46岁的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时年50岁的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1431年,时年60岁的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4、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

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

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扩展资料

主要角色:

1,郑和

12岁的郑和被净身送往京城,燕王朱棣举兵用武力夺得皇权。郑和成为朱棣的得力助手,并将朱棣下西洋的构思变为现实:消灭海盗陈祖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想穿越大西洋,但因航线有误等原因最终失败。

2,朱棣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他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