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举和平、友谊的旗帜,交流与合作。这是600多年前人类的波澜壮阔的远航。他七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世人永恒的记忆;这也是中华民族600多年的光荣与梦想。这个人就是6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而支持他下西洋的主要皇帝是永乐皇帝朱棣。对某些人来说,这件事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第一:郑和身世,三宝太监的说法,永乐六次,宣德一次
1:史料介绍郑和生平
郑和生于明朝洪武八年,籍贯云南昆阳。
原来姓马,出身伊斯兰教家庭。始祖赛滇池曾跟随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帐下立下许多伟业。故任云南平章,为大官,郑和为其后裔。郑和家族都是非常虔诚的回教徒,他也是明朝皇帝派遣他下西洋的最合适人选。
2:在明朝历史上,关于三宝太监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史料中关于郑和为三宝太监的说法不下五种。
展开全文
第一个是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王景洪、侯宪下西洋。这三个太监被称为三宝。三宝指三个人,郑和是其中之一;第二种说法是郑和下西洋,得到三种宝物,故称三宝;得到了永乐帝的信任。他被封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然后直接封为太保。这就是三宝的由来;第四个论据是穆斯林的,根据宗教,它是三宝;第五种说法是三宝不指郑。而且,可是王景洪,显然最后一个不是。
3: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六次完成于永乐年间,最后一次是在宣德年间
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是在永乐年间,最后一次也是在宣德年间。
永乐三年,朱棣第一次派郑和下西洋。这一年,郑和才三十一岁;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四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宣德五年,郑和很久没有下西洋。宣德皇帝是永乐皇帝带大的,所以他也支持郑和再次下西洋。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原因
1:第一种说法,疑似建文帝逃往海外,欲西航寻踪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请求郑和下西天帮忙寻找。
这说明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了出来。至于他是死了还是活到现在,仍然是个谜。但他一生六次派郑和下西洋,不可能每次都找到建文帝。
2:第二种说法是对付西方强大的帖木儿帝国
郑和下西洋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向西包抄帖木儿帝国。
当时,在中国西部,有一个强大的帖木儿帝国,虎视眈眈中原帝国。与成吉思汗相比,这个帖木儿更希望恢复元朝的版图。不可战胜的奥斯曼帝国被其打败,本想利用元朝宗室本雅士利给东方的明朝致命一击。首先,洪武末年,明朝使节被扣留。但多年后,他被释放了。《明史记》中有明确记载,永乐初年,要求明军驻守甘肃,以防帖木儿进攻。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3:第三种说法是在海外炫耀军队,在天朝建立礼制。
朱棣的终极理想来自于中国传统儒家的世界观。通过郑和宣扬天下秩序的影响,达到了建立天朝礼制的目的。所以,郑和的军队所到之处,不侵犯对方的土地,不掠夺对方的人口,也不掠夺对方的财产。恰恰相反,中国当时的政策是重交换轻报。意思是我给你很多财产,不求你给我多少回报。
第三: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遗物,无敌舰队
1:郑和下西洋与海外各国的关系
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所谓的朝贡贸易关系,既包括朝贡,也包括贸易。
名义上是他来中国进贡,然后中国对他进行了封赏。所谓进贡,其实在很多前来进贡的国家看来,都是来做生意的。另外,进贡也不能这么随便。进贡贸易有人数限制。有的一年进贡几次,有的几年进贡一次。
2: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物和遗址。其中,在北京德胜门西侧,有一条三不老胡同。
这条胡同在明代叫三宝老底胡同。第二个是福建长乐的显应宫,那里发现了一组明代的雕塑。现在已经出土考证,郑和就是其中之一。
3: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之多,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
据史料记载,郑和的舰队是由100多艘舰船组成的联合舰队。63号宝船,较大的一艘长138米,宽56米。据李约瑟先生所著的《中国科技史》第四卷记载,郑和的舰队之长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这并非神话。
明朝鼎盛时期,其海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亚洲国家,甚至同时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更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航海运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中国近代非常有名的梁启超先生写了一本郑和传。郑和当时被誉为海上巨人,比哥伦布早60多年,比达伽马早70多年。只是可惜,郑和之后就没有郑和了。宣德以后,明朝逐渐由盛转衰,航海图被当时一位名叫刘大侠的大臣焚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