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为何弱小的西魏能最终发展壮大?东魏西魏哪一个汉化水平更高_西魏_宇文_北周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西魏 西魏 宇文 北周

本文目录

  •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为何弱小的西魏能最终发展壮大
  • 东魏西魏哪一个汉化水平更高
  • 隋朝的府兵制对西魏北周的府兵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和发展
  • 西魏八柱国都有谁八柱国对于西魏及之后的王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 《说唐全传》中瓦岗(西魏)实力如何,猛将该如何排名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为何弱小的西魏能最终发展壮大

无他,西魏的宇文泰善将将耳,懂得用人才。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投奔而来的魏孝武帝,立魏孝文帝之孙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昭帝,改元大统,创立西魏。

此时的中国又一次变成了三国演义,宇文泰的西魏,高欢立元善见为帝的东魏,还有梁武帝的南梁。

从面积和人口来说,梁武帝的地盘最大,相当于占据了蜀、吴的全部地盘和魏的淮南之地。

东魏的人口和经济水平高于西魏。

宇文泰的西魏是最弱小的,仅占据关中、陇西、陕北和河套以西一带。

1,西魏刚开始是新三国最弱小的一个。

宇文泰原来是贺拔岳的部下,是北魏六镇之乱后崛起的北方豪族。

贺拔岳被杀后,宇文泰继承了他的军队,与高欢对抗。

贺拔岳、宇文泰军队的核心力量是北魏六镇的武川镇军人。

北魏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用来抵御草原上的柔然,保卫首都大同。

宇文泰只继承了武川一镇的力量。

六镇的主要力量被东魏的高欢控制。

所以,一开始,是高欢骑在宇文泰的头上撒欢。

宇文泰的西魏有一点地理优势,隔着黄河和潼关与高欢的东魏相望,隔着秦岭与南梁相邻。

当时正是一个小冰河期,冬天非常冷,宇文泰的西魏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经常出现饥荒。黄河冰封的时候,宇文泰派军队把黄河的冰不停地砸碎,怕高欢的骑兵从黄河上过来。

宇文泰一脸的苦大仇深,唉,创业艰难啊!

(宇文泰)

2,六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宇文泰经过这个成功学的教育,彻底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

宇文泰善于识别人才,善于招纳各路人才。

但宇文泰一直有一个核心团队:武川镇。

武川镇跟随贺拔岳、宇文泰多年,出生入死,忠诚度极高,这是宇文泰的核心盘。

李虎(唐高宗的爷爷)、达奚武、赵贵、宇文导等人,都是武川镇来的。

但宇文泰不仅仅局限于武川镇的人才,哪里有真人才,宇文泰就想纳入手中。

真人才还是篡权者,这是个问题!

南梁武帝,就是没看清侯景,认为侯景是自己可以只手玩得团团转的猴子。结果梁武帝被侯景饿死了,梁朝国力大损。

3,北魏孝武帝带来的山东人才。

北魏孝武帝不满权臣高欢的专横,带着一万多人来长安投靠宇文泰,结果发现宇文泰比高欢还恶劣。

宇文泰虽然毒死了北魏孝武帝,但对北魏孝武帝手下的人才却非常重用。

隋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就是跟随北魏孝武帝从洛阳西迁的一员。

宇文泰见了杨忠一身是胆,留在身边做亲信。

4,宇文泰从关陇土豪中选拔人才。

创业一定要落地,要本地化。

宇文泰的基地在关陇,所以必须提拔关陇人才。

(苏绰)

关陇人才第一,当属苏绰,他出身陕西武功大族,历史记载:

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尉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

宇文泰拜苏绰为大行台左丞。

苏绰兼通儒家和法家,为宇文泰做了制度设计,核心是六条诏书:

“先治心”。帝王之道。

“敦教化”。精神文明建设。

“尽地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擢贤良”。用人才。

“恤狱讼”。法制化。

“均赋役”。税收公平。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东魏西魏哪一个汉化水平更高

与其比较东魏和西魏,倒不如直接比较北齐和北周。毕竟东魏和西魏都是傀儡政权,而且存在时间太短了。

北魏末代皇帝元修被高欢扶持上台以后,发现高欢就是曹操的翻版有没有?不甘心做傀儡的元修,暗地里联系上了长安的宇文泰。

宇文泰当年是北魏名将贺拔岳的部下,贺拔岳挂了以后,宇文泰成为了关中的扛把子。他一听说元修要来投靠自己,那叫一个兴奋啊,白送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换你你要不?

于是乎元修便浩浩荡荡地带着北魏皇族一股脑地投奔了宇文泰。到了长安以后,本以为可以坐稳大位的元修,忽然发现,宇文泰这家伙跟高欢一模一样,原来大家都有一颗成为曹操的心。

元修心里苦啊,想要跟宇文泰拼了,结果被宇文泰给毒死了!皇帝挂了没关系,宇文泰立马把元宝炬改立为帝,自此建立了西魏。

而高欢得知元修跑了,也觉得如释重负,至少弑君这一步不用自己干了。于是他便将元善见扶植为皇帝,迁都邺城,建立了东魏。

所谓东魏、西魏是后来史学家为了区分两者,根据地理位置,给他们取的名字。他们其实都称呼自己为魏国,各自认为自己才是北魏正统的延续。

东魏存在了17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西魏存在了22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了北周。由于时间太短,所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要想研究两者的文化,我们可以从北齐和北周入手。

一、北周比北齐尚武。

其实睁眼一看,我们就能搞明白一点,北齐比北周文明太多了。北齐的建立者高欢,好歹是汉族,可宇文泰就是正儿八经的鲜卑人了。

关中那地方,在南北朝期间被北方胡人统治了接近300年之久,已经完全失去了汉文化的传承习惯。

那个时候要想在关中地区存活下来,必须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汉人胡人化,只有跟着胡人的脚步走,才能够保证自己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你比如说,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他本身姓杨,可是为了生存,他必须要改姓普六茹,因此准确来说,我们应该称呼他为普六茹坚。

而唐高祖李渊,其实也是这么个情况,他们家虽然也是汉族,可是为了在西魏、北周生存下去,也只好接受赐姓大野。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呼李渊为大野渊,李世民则是大野世民。

由于西魏立国的时候,实力弱小,为此宇文泰按照府兵制的方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府兵。所以北周立国的基础,就是尚武。

他们对文化这一块儿其实并不看重,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要建立强大的军队,这是当务之急。所以北周对汉文化的吸收,明显是比不上北齐的。

北周地区的文化,更加接近鲜卑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就是崇尚武力。在乱世当中,这种文化似乎更容易生存。当初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就是这个原因。

二、北齐完美地传承了汉文化。

高欢本身也是鲜卑化的汉人,他也有一个鲜卑化的名字叫贺六浑。他本人对鲜卑文化也比较推崇。比如说在他的军队中有鲜卑人和汉人,可是鲜卑人的战斗力明显要强于汉人,所以他更加愿意重用鲜卑人。

这事儿给北齐留下了不小的隐患,不患寡而患不均,内部搞出个三六九等来,你觉得北齐能不内乱吗?

但是在文化方面,北齐却完美地继承了汉文化。由于他所统辖的地区,是汉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包括了现在的山东、苏北、皖北、河南、河北等地。

这些地方虽然长期被北魏占领,可是汉文化并没有因此灭绝,反而得到了延续。再加上当地平原比较多,农耕文化也被完美地继承了下来,成为了北齐政权的主要收入来源。

北魏王朝本身就已经汉化很明显了,从北魏孝文帝元宏开始,他们皇族就不用拓跋这个姓氏,改用汉姓元了。此外元宏还搞了一堆汉化活动,使得北魏王朝正儿八经地成为了一个汉化的鲜卑王朝。

而北齐则继承了北魏的绝大多数政治和文化资源,其汉化程度自然也就相当高了,接受汉文化自然也就更加容易。

三、科举制度的原型,或许就是北齐发明的。

科举制度影响了中国1300多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一般来说,我们现在认为发明科举制度的时代,是隋文帝时期。

可是隋文帝杨坚又是从哪儿找到的灵感呢?要知道,隋文帝还没做皇帝的时候,是给北周打工的。北周对汉文化并不尊重。

所以说北周是不可能给杨坚带来科举制度的灵感的。而北周后来把北齐给灭了,这下子就不一样了。北周兼并北齐以后,也同时融入了北齐的文化。

北齐文化中,就有一种选拔官吏的办法,引起了杨坚的注意。原来北齐时期,就开始从寒门子弟中选拔优秀者做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考试。

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乃请试经业,问十条并通。擢授国子助教,迁太学博士。依魏齐制度,秀才、孝廉考第有上、中上、中、下四等,中上以上方可叙官。---《北齐书》

北齐时期,考上秀才,就能够到北齐朝廷里来做官,这便是科举制度的原型。杨坚或许就是从这儿找到的灵感,这才有了建立科举制度的想法。

总结:所以说东魏汉化水平,比西魏更高。

实话实说,宇文泰的西魏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高欢的东魏已经开始之乎者也了。毕竟高欢是北魏最后一位大丞相,继承了北魏绝大多数的政治和文化资源,这是宇文泰比不上的。

宇文泰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在他的军队中,鲜卑人和汉人拥有一样的待遇。这倒是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宇文泰是鲜卑人。

所以说越缺什么就越想着弥补什么,这样的集团才能走得长远。相对来说高欢在军中搞三六九等这一套,直接为北齐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北周书》、《北齐书》

隋朝的府兵制对西魏北周的府兵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和发展

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以后,为了巩固夺取而来的皇帝之位。他除了大力改革北周留下的弊政之外,还对北周的军制,也就是府兵制度进行了改革。

一系列的改革下来,为杨坚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还使隋朝自建国到杨广即位这二十几年来,发展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堪称最强的国家。

隋文帝并没有完全照搬北周时期的府兵制,而是根据当前的历史需要,对府兵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隋朝的府兵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一、废除赐姓制度,全面恢复汉姓

宇文泰于549年创建府兵之后,效仿鲜卑旧制“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将府兵的将领之中立功较多的赐姓鲜卑三十六国的姓氏,立功较少的将领赐姓为鲜卑九十九姓,他们的部下也跟随着他们一起改姓。

正是这一种情况,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

赐鲜卑姓的做法,有利于宇文泰将府兵转化为鲜卑部族私兵的形式,达到控制军队,维护统治的目的。

但这种做法,并不适合杨坚的统治,所以杨坚在580年代周文告中提出所有被改姓的人,全部恢复旧姓。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之后,再一次明令以前被赐姓的人,全部恢复旧姓。

杨坚废除鲜卑赐姓,全面恢复汉姓行为,一方面消除了北周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有利于维护和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二、整顿私人部曲,纳入府兵体制。

隋朝初期,除了国家直接掌控的府兵之外,各地还存在着非常多的属于私人部曲性质的乡兵。这种私人军队的存在,非常不利于隋朝的中央集权。

隋朝初期,整顿私人部曲就是一个摆在隋文帝面前的重要问题。

杨坚称帝之后,立即开始着手整顿乡兵,部曲。

他给这些乡兵的首领们授予府兵的官职,并将这些首领统领的乡兵纳入府兵系统。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扩大了隋朝中央掌控的兵力,另一方面又消除了地方的不稳定因素。

三、兵民合一

将府兵编入户籍,这是隋文帝杨坚对北周府兵制度最重要的改革。

在590年,杨坚就向全国颁布了关于军人编入户籍的诏书。

西魏北周时期的府兵,经常是居无定所的,长期驻扎在军营之中,他们的家属也跟随着他们居住在军营之中。在不断地南征北战之中,军队也在频繁地调动,导致军人们无法长久地居住在某地。严重影响到了军人家属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把军人编入民户,成为了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度的首要任务。

在灭陈之后,隋朝基本实现了和平,隋文帝立即着手开始这项改革。

隋朝的府兵与西魏北周时期的府兵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将军籍,民籍相结合。

在平时,隋朝的府兵跟一般的民户一样,从事着生产劳动。而到了应征服役期间,则在军府的管理和组织下进行军事训练,执行战斗任务。

最开始隋朝按照北周旧制,规定男子18岁为成人,就要开始服兵役到60岁方能免服兵役。不久之后,杨坚将服役的年龄提高到了21岁,并将每年服役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月减为20天。

开皇十年年间,杨坚改革府兵制度之后,又下令把服役年龄从原来的60岁缩减为50岁。

这样使得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投入农业生产劳动中,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上就是隋文帝杨坚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改革。

西魏八柱国都有谁八柱国对于西魏及之后的王朝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受邀作答,不胜荣幸!

西魏八柱国指当时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八柱国的概况与其所代表的势力

在八柱国之中,宇文泰是柱国之首,地位远较其余七人为高,可看作实际统治者。元欣则是因魏宗室的地位而挂名,并无实权,因此实际上是六柱国。

六个柱国以下各督二个大将军,共有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套制度即是最初的府兵制,由宇文泰设立。通过府兵制,八柱国将统治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八柱国所代表的政治势力,远不止这八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军事贵族集团,即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大部分出身于北魏六镇,尤以武川镇为多。八柱国十二将军中,大半出自武川。

八柱国及关陇集团的影响

  • 从王朝更迭上看

以八柱国为首的关陇集团胡汉融合,文武不分,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利益共同体,是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立国基础(唐朝立国没有完全依靠关陇贵族,但李渊的成功与其关陇出身是分不开的)。

由于北周、隋、唐都由关陇集团成员建立,因此三朝皇室与朝中重臣具有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这也减少了政权更迭带来的杀戮与混乱。

  • 政治形态方面

关陇集团既是王朝建立的支持者,也是皇权的制约者。南朝的刘裕代晋、侯景之乱,北朝的国史之狱、河阴之变,都使世家大族受到削弱,关陇集团却延续了中国古代贵族政治的寿命。

  • 从制度而言

关陇集团的强大迫使皇帝转向扶持寒族,助推了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完善。而关陇集团赖以生存的府兵制,与租庸调制一并成为唐朝前期兴盛的制度因素。

  • 从文化上说

关陇集团最终完成了胡汉融合的历史进程,为唐代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

自五胡乱华始,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便已开始,但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只是生活习惯与器物上的交流。孝文帝改革是民族融合的一次相对成功的尝试,但在六镇之乱和尔朱荣等人的叛乱中,改革成果毁坏殆尽。

以八柱国为首的关陇贵族形成后,初步建立胡汉融合、鲜卑为主的文化格局。随着关陇集团内部的势力转变,汉文化最终成为主流,各族文化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中融合。

文化融合使胡人的刚勇之气与汉人的深厚文化底蕴相结合,使唐代汉文化具有特别的活力与包容性,造就了唐代在文化和武力上的强盛。

由于关陇集团在八柱国的主导下形成,因此上述关陇集团的影响也可看作是西魏八柱国的影响。

《说唐全传》中瓦岗(西魏)实力如何,猛将该如何排名

在古典小说《说唐全传》中,瓦岗势力分前后两期,前期为“大魔国”,国主为程咬金,称“混世魔王”;后期为“西魏”,国主为李密,称“西魏王”。

大魔国的建立充满了偶然性,也比较突然,虽然实力强大,但更像个草台班子,内部乱七八糟,毕竟程咬金就是个混不吝,也不是个做“主公”的料。后期李密颇有才能,瓦岗也开始像一个政权,可惜李密不争气,加上瓦岗诸将对李密缺少归属感,所以最终西魏四分五裂,被王世充趁机攻灭。

瓦岗猛将如云,除了参与大反山东的贾柳店结拜的众兄弟,还有不少后来加入的。由于人物众多,所以我们只选取其中最强、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和大家逐一进行介绍。

裴元庆

瓦岗“天保将军”,巡天都太保八臂哪吒临凡,大隋朝第三条好汉,使三百斤一对银锤,虽然年幼,却有万夫不当之勇,在遇到李元霸之前,未逢一败。

很多人认为裴元庆的锤是三百斤一个,一对是六百斤,实则不然。

这元庆虽只得十多岁,他用的两柄锤有五升斗大,重三百斤,从未相遇敌手。

我觉得只要理解能力没问题,就应该能看懂,三百斤是一对锤的重量。

其实我一直认为裴元庆才是李元霸之下的武力天花板,号称“天下第二”的宇文成都是≤裴元庆的。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宇文成都败给裴元庆是因为和海云锡大战了一天,已经接近力竭。没错,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拿这个说事,我想说的是通过李元霸的间接对比。宇文成都三次被李元霸一招击败,甚至有一次被空手夺白刃。而裴元庆能接住三锤,是普天之下唯一一个,连李元霸对此都盛赞不已。

有人说裴元庆只是力量比宇文成都大,技术远远不如,所以综合实力还是宇文成都更强。但是通读全书也没看到哪里说宇文成都技艺出众,所以这样的说法无疑是一种苍白的“强辩”,小说武评,战绩为先,从这点讲裴元庆好过宇文成都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了,无论是否强过宇文成都,裴元庆瓦岗第一将的身份是无人能撼动的。

罗成

大破铜旗阵后加入瓦岗,补邱瑞的缺为“五虎大将”之一。白虎星临凡,大隋朝第七条好汉,使二百四十斤丈八滚云枪,七岁能打猛虎、破番兵,威震外邦。

罗成的排名,个人觉得也不妥。他和排名在其上的海云锡没有交过手,也没有间接的战绩可以做比对。不过罗家枪在书中是很高的武艺,论技术罗成应该不虚三人,而第四雄阔海一对钢斧一百六十斤,第五伍云召的丈八蛇矛也是一百六十斤,第六伍天锡的混金镋二百斤,这样看来,似乎罗成的力量也不逊色于三人,也就是说,起码表面看来,罗成在技术和力量上对比海云锡三将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为何会排在三将之后呢?

很多人认为罗成和杨林武艺属于一个档次,原因就是在破长蛇阵时,二人一度打得有来有回,不分胜负。关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杨林举棒相迎,大战十余个回合,杨林只战得平手。

只战得平手,说明杨林拼尽全力最多也只能战平,而且十余合不败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伍云召对战韩擒虎也打了十合,那么第九合时也是不分胜负,所以以此认为杨林实力和罗成伯仲之间有些欠妥。另外,同样是对战程咬金,罗成比杨林要高明得多。

罗成看见大怒,一马冲来,摇枪便刺。咬金躲过枪,当的就是一斧。罗成拦开斧,耍的一枪,正中咬金左臂,叫声:“啊唷。”方回得马要走,不提防耍一响,左腿上又中了一枪,大叫一声:“风紧,风紧哩!”

不分皂白,举宣花斧照杨林头上劈来。杨林大怒,把囚龙棒一架,咣的又是一斧,当当当一连三斧,把一个老大王砍得盔甲歪斜。“好厉害的响马,怪不得前番失了王杠。”

不过就像裴元庆和宇文成都的对比一样,无论罗成是否强过海云锡,是否与杨林同档次,都不影响他瓦岗第二高手的地位。

之所以介绍裴元庆、罗成时说了很多看似无关的话,主要是因为这二位的实力远远强过其他人,随便哪个都能打剩下的所有人联手,对比起来没什么意义。

邱瑞

“五虎大将”之一,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个人物。在《说唐》中没有邱瑞是秦琼姨夫的狗血设定,在征讨瓦岗时,邱瑞曾和秦琼展开了一场龙争虎斗,最终平局收场。

叔宝把枪一架,两人搭上手好杀,大战了四十回合,不分胜负……正战之间,邱瑞把鞭两条并为一条,打将下来。叔宝举枪往上迎,把两条鞭架住,趁此把枪往后一拖,将邱瑞的马拖近,叔宝双手一把扯住了邱瑞的甲带,要提过马来。那时节,邱瑞若把双鞭再举打将下来,这叔宝岂不被他打死么?幸亏邱瑞见叔宝扯住甲带,心中慌了,却把鞭放下,一把捧住了叔宝的头。

能和巅峰的秦琼打得五五开,甚至还差点要了秦琼的性命,可以说邱瑞应该在十八好汉空缺的五个位置中占据一个席位。而在归降瓦岗之后,邱瑞也凭借精湛的武艺成为了五虎大将之一。

秦叔宝

“五虎大将”之一,左天篷大帅星临凡,名气很大,不过由于前期高手众多,所以被很多人血虐过,挡不住杨林三两棒,最多一次拼死也只挡住魏文通十五刀,北平府演武更是连罗成一枪都接不住。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秦琼在瓦岗寨的武力地位,由于裴元庆、罗成和邱瑞都是后加入的,所以秦琼是创业期的武力天花板。后期随着各路高手相继陨落,秦琼虽然患了痨病,却隐隐成了天下第一高手,能与之比肩的只有尉迟恭和伍云召之子伍登。

程咬金

原为大魔国“混世魔王”,有三年君主之命,三年到了后抽风似的死活要让位,正巧李密因误杀杨素被杨玄感押赴江都途径瓦岗,程咬金斧劈杨玄感,让位李密,被封为“五虎大将”之一。另外,程咬金是土德星君临凡,有遇土不死的特殊能力。

程咬金原本只有一身蛮力,不会武艺,尤俊达教了好几天也教不会。后得神仙梦中传授“三十六路天罡斧法”,可惜只有前三招有威力。

凭借三斧子,程咬金在成名前战绩十分出色,曾两斧击败单雄信,三斧令杨林险些遮拦不住。纵观全书与程咬金交过手的大将,只有三个无视“三板斧”,一位是裴元庆,一位是罗成,一位是琉球国太子、日本国驸马鳌鱼,这三位都是在程咬金三斧子没砍完就将其击败。

后期老程名满天下,世人皆知他只有三斧子的本事,所以只要死命顶过去,基本都能赢过他,当然了,这也需要一定实力,不然一斧也接不住。

程咬金自带福将体质,一直活到《薛刚反唐》,在武则天被逼还位李唐后,中宗下旨重开薛家的铁丘坟,时年一百二十八岁的程咬金与已是半仙之体的樊梨花诉说生平过往,从贩私盐到定瓦岗,从扶保李世民到开创大唐盛世,直至亲眼目睹重开铁丘坟,一生已无憾事,遂大笑三声,坐在椅子上不动了……

单雄信

“五虎大将”之一,青龙星临凡,天下第十八条好汉,使一杆金钉枣阳槊,曾是绿林总瓢把子。

说起单雄信,就多少有些“意难平”,义薄云天的单通由于与李唐有仇,最终与昔日兄弟站到了对立面,接着被秦琼“闪”,被徐茂公“坑”,最终被罗成“擒斩”,不得不承受“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

就武艺而言,单雄信的天下第十八多少有些水,战绩比他好的很多,而且除了大反山东在黄泥岗断后杀了不少朝廷“杂鱼”之外,几乎没赢过。当然,单雄信也倒霉,对战过的几乎都是武艺在他之上的。

很多人看到罗成擒斩单雄信,一定会提出质疑,因为在多数人印象中,擒斩单雄信的是尉迟恭。其实那是改写版《说唐》中的内容,在原本正是因为罗成背义忘恩,杀了单雄信,彻底点燃了青龙的怨恨之火,以致之后青龙两次转世与李唐作对,并引发了青龙、白虎之间的三世争斗——单雄信与罗成、盖苏文与薛仁贵、安禄山与郭子仪。

不少朋友说苏宝同或者杨蕃也是青龙转世,网上还有“青龙四转世,白虎三保唐”的说法。《薛丁山征西》中明确指出杨蕃是五鬼星转世,而苏宝同为青龙不知出处在何处,总之我没有在原著中看到过。

王伯当

五虎大将之一,使一杆银戟。王伯当的武斗本事很普通,扬州武举战被名不见经传的铁木金三合就给打败了,不过他的神射功夫天下无双。大反山东时一张弓堵住唐壁府门,延误了官军对贾柳店兄弟的追击,之后接应秦琼和单雄信,连发两箭射穿了魏文通的双手,将其惊走。

杨林被罗成破了长蛇阵,负伤而走后,保举魏文通接替他征讨瓦岗,结果魏文通在追杀秦琼时再度遇见了王伯当,被射中咽喉而死。

不少朋友的印象中,瓦岗擅射的是谢映登,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评书和《说唐》的设定不同。


瓦岗能拿得出手的大将其实只有上述七人,其余七彪、八猛、十二骑更像是凑数的,而大家熟知的罗士信、秦用等人并没有在《说唐》中出场,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