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河阴之变,南朝侯景之乱,拓跋魏走向衰亡,梁武帝含恨而终_北魏_南朝_西魏

南北朝前期,南朝强于北朝,南朝宋的疆域也到达了黄河一线,到了南朝梁时,发生了侯景之乱,奠定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南梁皇室为了争夺帝位,又引北方的北齐和西魏军队南下,直接导致了南梁的灭亡,南朝的疆域也大大缩水,到陈朝时,分界线变成了长江一线,最终,南朝被北朝统一。

南朝的强弱局面分水线是侯景之乱,侯景之乱前的南朝有和北朝一争天下的实力,侯景之乱后,南朝直接能被北朝灭一国。

然而,北朝实际上也经历了大的变化,那就是北魏的分裂。南北朝的结局可以说是北朝的胜利,但不能说是北魏的胜利,北魏的统一形成了南北朝的格局,但北魏早在南朝灭亡前就被分裂了,北魏和南朝打了一百多年,最后两者都被灭亡了,这么看来,北魏更像是个工具人。

这其中的转折点就是河阴之变,如果往前追溯的话,就是六镇起义,正是因为爆发了六镇起义,导致了军阀尔朱荣的崛起。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中,将汉化后的北魏贵族和皇室以及北魏官员全部消灭,彻底改变了北魏统治集团,这才让高欢和宇文泰趁势崛起,分裂了北魏。

相应的,南朝不久后也爆发了侯景之乱,这两件事对各自来说,影响都是巨大的,彻底改变了北朝、南朝的格局。

河阴之变

孝文帝改革之后,鲜卑就与汉族同化了,然而,北魏的衰机,也是起于此。

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一是北魏的皇室贵族,南迁以后,渐渐奢侈。游牧民族迁徙到文明的地方,吸收文化难,沾染上物质上的奢侈却是容易多了。这时候又是佛法大兴的时候,北魏贵族建造佛寺,迷信佛法,更加助长了奢靡之风。

展开全文

二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部落兵发生了分化。北魏建国,依靠的是以鲜卑族为主的部落兵,孝文帝改革之后,迁入洛阳的为羽林、虎贲,勋贵与士族同列,而那些不愿意内迁、世代镇守边陲六镇的则有“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于是,郁极思变,就酿成了六镇起义。

在六镇起义中崛起了一个大军阀,便是尔朱荣。

尔朱荣,北秀容人,“世为部落酋帅,其先居尔朱川,因为氏焉。”,北秀容,在如今的山西朔州。

尔朱荣雄健有才略,讨平部人之乱,做了并、肆等六州都督。

此时,孝明帝与胡太后嫌隙日深,于是,孝明帝秘密诏尔朱荣入京,要诛杀胡太后。胡太后先下手毒死了孝明帝,这才导致了尔朱荣举兵进入洛阳,立了孝庄帝,杀了胡太后和她立的幼帝元钊,以及北魏王公大臣两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

如此看来,这元凶自然是胡太后了,尔朱荣是孝明帝的岳父,女婿都被杀了,尔朱荣自然忍不了,又手握兵权,不造反还等什么?看似正义,实际上也是为了争夺权力。

古人说女主乱政,放在胡太后身上,倒是有点道理了。所以北魏王朝一开始就奉行“子贵母死”制度。虽然看起来残忍,但为的是防止母族和外戚专权。

宣武帝好佛,胡氏生子元诩,被立为太子,并没有杀她,而是把她立为贵嫔。

北魏宣武帝死后,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年仅六岁,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想要杀掉胡氏,被中给事刘腾阻止了,胡贵嫔感激他,并和刘腾等合谋,杀了高肇,并弑杀高太后。于是,胡氏自称太后,临朝称制。

胡太后生活奢靡,她看上了清河王元怿,将朝政都交给了元怿,引来了元乂的嫉妒。于是,元乂和刘腾联合起来除掉了清河王元怿,囚禁了胡太后。刘腾死后,胡太后在高阳王元雍的支持下杀了元乂,重新临朝称制。

这时,胡太后生活作风愈发奢靡,她大肆营建佛寺,自身行为又不检点,搞得民怨沸腾,地方更是民不聊生。又和孝明帝之间渐生嫌隙,互相猜忌。

尔朱荣的一个女儿尔朱英娥嫁给了孝明帝,孝明帝就秘诏尔朱荣入京,想要杀死胡太后,夺回朝政大权。不料密诏被泄露了,胡太后先下手毒杀了孝明帝。

这样的亲娘还真是可恶,孝明帝是胡太后的亲生儿子,她为了个人私欲和权利,竟然和情人合谋杀了自己的儿子。可见,古代不让女主参政是有一定的道理。

尔朱荣于是举兵进入洛阳,胡太后害怕,自己躲到了寺院中,被尔朱荣找到,押到了河阴。胡太后还想狡辩,尔朱荣更气,直接把胡太后扔进了黄河淹死,还有她立的幼主元钊。

尔朱荣立了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

尔朱荣握有兵权,势力极大,他也想学刘裕,但是北魏此时已经经过了汉化,像他这样的胡族很难有立足之地,根基不稳。杀了胡太后和幼主也让他名声受损了,既然起兵了,怎么能再和北魏皇室和解呢?但胡太后名声更臭,如果到此为止,尔朱荣还能落个拨乱反正的名声,但他下一个做法才真正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

当时的名将费穆对尔朱荣说:“你的兵马不过万人,如今长驱直向洛阳,前面没有军队敢于阻挡,正是因为你推奉主上,顺应民心的缘故。既没有战胜者之威严,群情一向都不佩服。京师凭着将士之众,百官之盛,听说你的兵力情况,必然对你有轻视侮慢之心。如果不大行诛罚,建树亲党,你回到北边的时候,恐怕不等到越过太行,内难就会兴起。”

尔朱荣听信了费穆之言。于是,他以孝庄帝的名义将文武百官引至河阴淘渚,用骑兵团团围住之后,尔朱荣大骂群臣:“天下丧乱,先帝暴崩,都是你们不能辅弼造成。而且朝臣贪虐,个个该杀!”

尔朱荣大开杀戒,将北魏的文武百官全部诛杀殆尽,史称“河阴之变”。

史书记载,河阴之变中,尔朱荣杀了两千多人,上至北魏皇室,包括当时的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包括孝庄帝的兄弟,不分良奸,全部杀个精光。 除此之外,还把迁到洛阳已经腐化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

尔朱荣的这一举动直接把北魏朝堂废了,北魏皇室被杀完了,汉化的北魏贵族也被杀了,汉族官员也被杀了。

河阴之变发生在公元528年,六年之后,公元534年,北魏就分裂了。

然而,尔朱荣让北魏走向灭亡,但他却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反而让宇文泰和高欢趁势崛起。

尔朱荣得不到所有人的支持,高欢支持他称帝,贺拔岳反对他,尔朱荣只能重新支持孝庄帝。孝庄帝在两年之后,诱杀了尔朱荣,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联合尔朱世隆又杀了孝庄帝。

于是,高欢反对尔朱氏,攻入洛阳,推翻了尔朱氏,立了孝武帝,孝武帝被逼走,跑到了长安,投靠了宇文泰。于是,东西魏开始了,北魏分裂。

河阴之变对北魏的影响巨大,正是因为河阴之变,改变了北魏统治集团的的素质结构,促使北魏分裂,最终改变了北朝的历史走向。同时,汉化的鲜卑贵族在北朝的统治势力也被消灭殆尽,这才有了后来的北齐、北周取代东魏、西魏,再重新被汉族统一起来的结局。

侯景之乱

北朝有河阴之变,南朝有侯景之乱,两者仅仅隔了20年。一切就像注定一般,北朝既然分裂了,南朝也不能一家独大。于是,侯景之乱彻底改变了南朝,加剧了北强南弱的格局。

中国有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外国有农夫与蛇的故事,放在侯景身上,简直的无比的贴合。

侯景就是故事里的狼,而东郭先生就是梁武帝。

侯景

侯景本是东魏大将,早期他是尔朱荣的部下,后来投靠了高欢,高欢对他也颇为重用,但当时的世子高澄与侯景不合。

高欢死后,侯景立马反叛东魏。

刚开始,侯景想要投靠西魏,他以河南六州为礼,想要引西魏的兵攻打东魏,但西魏比较慎重,并没有被他说动而出兵,于是,侯景改投南梁。

侯景以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因此起了收复中原,恢复北方的雄心。

收复中原一直是南朝诸多雄主的梦想,这与南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情结一样。可从南朝宋到南朝梁,这都一百多年了,南朝始终没有恢复北方,梁武帝为什么认为自己就一定可以呢?

可能,自信过头了吧。

梁武帝接受了侯景,让自己的侄子萧渊明去接应,讨伐东魏,东魏派慕容绍宗讨伐侯景,萧渊明被擒,侯景逃到了寿阳,承诺的河南十三州也没了。

但梁武帝是好佛之人,即便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也对侯景仁至义尽,还任命他做了豫州刺史。

梁武帝不仅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也给梁朝埋下了祸根。

侯景在南梁,见到南朝兵备废弛,便有了反心,再加之南梁与东魏再次和好,侯景害怕自己被当作换回萧渊明的筹码。于是,公元548年,侯景起兵反梁。

梁武帝命临贺王萧正德去讨伐侯景,萧正德是梁武帝的侄子,武帝收为养子,本来打算立他为太子的,后来因为太子萧统出生,武帝便将萧正德归还给了兄弟,于是,萧正德怀恨在心。

萧正德不仅不听武帝的命令,反而引侯景渡江,将他开门放入建康城。

于是,侯景攻入建康,围攻台城,立萧正德为皇帝,武帝被饿死在了台城。

侯景又杀了萧正德,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简文帝。简文帝是侯景手中的傀儡,侯景娶了简文帝的女儿,还自封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江南诸郡县此时陷入战乱。

南梁皇室开始了争夺皇位的战争。

实际上,梁武帝一死,南朝梁也算亡了,梁武帝一人就当了47年皇帝,比南朝齐国祚都长了一倍,一人用光了整个王朝的寿命。

此时,梁朝宗室诸王各据一州,互相吞并,他们不想着去建康讨伐侯景,却想着争夺皇位。

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占据荆州,他攻克河东王萧誉于湘州、邵陵王萧纶于郢州,形势颇强。

公元551年,侯景溯江而上,陷江州、郢州,攻巴陵,被王僧辩打败。

侯景返回建康,杀了简文帝和太子,立了豫章王萧栋,不久之后又杀了,自立为帝,自称汉帝。

湘东王萧绎即位于江陵,是为梁元帝。

始兴太守陈霸先起兵讨伐侯景,梁元帝派陈霸先和王僧辩分道进攻侯景,公元552年,侯景被击败。

侯景这样的人,落个怎样惨败的结局都不为过,他本是降将,被梁武帝收留,不思报恩,反倒背叛,连杀梁朝两位皇帝,梁武帝也是被他害死。

侯景死后,王僧辩将他的双手砍下交给北齐的高洋,头颅送至江陵交给梁元帝,尸体在建康被百姓分食。可见,当时的人们,不管是北朝还是南朝,都对侯景愤恨至极,连他留在北方的儿子都被高澄残忍杀害了。

这样的待遇,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侯景虽然死了,但他造成的毁灭性局面却无法被弥补了,南朝梁已经名存实亡了。

梁元帝攻打岳阳王萧詧,岳阳王向西魏求救,元帝罢兵。

梁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发兵攻打江陵,元帝向西魏求救,西魏发兵入成都,武陵王败死。于是,益州被西魏所取,而东方州郡,也大半被东魏所取,自巴陵至建康,以长江为界。

此前,南北分界线是以黄河为线,侯景之乱后,南北分界线以长江为线,南朝的疆域大大缩水。

公元554年,西魏伐梁,攻破江陵,梁元帝被杀。

西魏立岳阳王萧詧于江陵,是为西梁。

王僧辩和陈霸先立敬帝于建康,东魏又将萧渊明送回,立为梁帝,王僧辩本不愿意,但是被东魏打败,于是,王僧辩投降了萧渊明,废了敬帝。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重新立了敬帝。

公元557年,陈霸先就取代敬帝,自立,建立了南朝陈。

南朝陈与北朝的分界线也是长江一线,北强南弱的局面再也无法改变过来。

侯景之乱的影响,首先是对南朝梁来说,南梁四分五裂,几年之后就被西魏所灭,陈霸先崛起,完成了梁陈的易代。

其次,侯景之乱对南朝的经济破坏是巨大的,对百姓来说,更是重大灾难,更是加剧了南朝的困境。

侯景之乱的长远影响在于对当时南北朝格局,它不仅加剧了北强南弱的政治格局,还让西魏政权强大起来,西魏强于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终北周灭北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西魏统治者利用侯景之乱,攻占了南朝大片领土。550年占汉东,552年,取剑北之地,553年占领巴蜀,554年攻陷江陵,杀梁元帝,灭南梁。西魏的版图在这一次侯景之乱中,扩充了一倍以上。

不仅仅是版图的扩张,在经济上,西魏也得到了富庶的蜀地,取得了荆益之地,西魏在这次事件中所占据的领土,恰恰是秦国统一六国、汉朝灭项羽统一天下的领土格局。这便注定了由西魏及后来的北周、隋朝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北朝的河阴之变和南朝的侯景之乱,发生时间仅仅相隔20年,可以说是同一时期的重大政治军事事变。这两次事变共同的影响在于导致了宇文氏的崛起,河阴之变中,拓跋鲜卑被削弱,走向灭亡,导致了宇文泰的崛起,20年后南朝的侯景之乱再次让宇文氏的西魏、北周变成西方强国,最终,由北周而来的隋朝完成了统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