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魏之间的潼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具体经过如何?)_潼关_东魏_西魏

东西魏之间的潼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东西魏潼关之战是南北朝时期,535年(东魏天平二年,西魏大统元年)至537年(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东、西魏军在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地区进行的战争。虽然东魏军人多势众,但西魏军兵贵神速,在东魏军尚未汇合之前,迅速击溃一部。东魏军的其他两部于是士气骤降,被迫而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东西魏之间的潼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具体经过如何?)

背景

韩陵之战后,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满居于晋阳(今太原西南)的大丞相高欢擅命专制,谋欲发兵讨之,高欢识破其谋,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六月先机督兵南下。七月,孝武帝勒兵迎战,兵败后西奔长安(今西安西北),投靠关西大行台宇文泰。九月,高欢亲领兵攻拔潼关,委行台尚书长史薛瑜镇守,自还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十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宇文泰率军攻潼关,斩薛瑜,俘其7000人还长安,被孝武帝任命为大丞相。同 月,高欢逼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闰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翌年正月,改元大统,史称西魏。从此,东、西魏相互兼并,连年征战。

过程

东魏天平二年正月,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大都督窦泰、秦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西魏宇文泰屯军灞上(今西安东)。司马子如等回军,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黄河渡口)夜渡黄河,攻华州(今陕西大荔),被刺史王罴击退。

三年十二月,高欢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向南朝梁请和。同时,乘关中饥荒,督军三路讨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领兵攻上洛(今商州),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亲领兵自晋阳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

四年正月,高欢军屯蒲坂,于黄河架三座浮桥,欲渡河。驻守广阳(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广阳村)的宇文泰得知后,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以架桥示渡,实为牵制我军,欲使窦泰军得以西入。窦泰为高欢之骁将,屡胜而骄,宜先击之。窦泰军败,则高欢不战自退。而诸将认为,高欢在近,舍而袭远不妥,不如分兵抵御。宇文泰率骑6000自广阳(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广阳村)回长安,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见。宇文深认为,若先攻高欢,窦泰赴救,我将腹背受敌。若以轻锐潜出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先击窦泰,高欢持重,难以及时出救。窦泰败,欢势自沮,回师击之,可获全胜。

宇文泰纳其策。遂扬言退保陇右,以迷惑东魏军,同时自长安潜军东出,是月十七日晨至小关。窦泰猝闻西魏军至,惊惶失措,急自风陵(今山西芮城西南黄河北岸)南渡迎击,宇文泰出马牧泽(今陕西华山北麓),纵兵袭窦泰,大破之。窦泰自杀,所部被俘万余人。高欢以黄河冰薄难以赴救,撤浮桥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军。

评价

此战,宇文泰审时度势,利用东魏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举获胜。东魏军缺乏协调行动,又骄傲轻进,以致失败。

《北史·卷九·周本纪上》:弘农建城濮之勋,沙苑有昆阳之捷,取威定霸,以弱为强。(小关之战的功勋堪比城濮之战,沙苑之战的大捷堪比昆阳之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