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有用之用为之器,无用之用为之道”?《庄子》的文学价值好在哪里请用一段话分析_之用_无用_都是

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有用之用为之器,无用之用为之道”
  • 《庄子》的文学价值好在哪里请用一段话分析

如何理解“有用之用为之器,无用之用为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能用言语表达的都不是“道”的本质,什么是道的本质呢?自然生长之道,顺应天理循环的自然规律,宇宙的本源,本质就是“道”。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也好,器皿也罢。都是有形有质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人力创造出来的,这都是有用之用的器物,是可以名状的道,是常道常名。

无用之用是什么呢?怎样才叫做无用之用?

有一句话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多助就可以理解为,无用之用,外力也。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为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怎么理解这个“外力”?不是我们借助别人帮助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符合事态发展自然规律的“大势”。

还是这句得道多助,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得“民心”就是符合“大势”的规律。

姜太公曾对周文王这样说过: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其他的文言文相信也比较浅显易懂,这个能生利者,道也是什么呢?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就是大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嘛,所以民心是什么,是免人之死,解人之难的这些利益,就是民心,真是不白给。

《道德经》提倡虚怀若谷,上善若水,以无私成其私。这是无为而达有为,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的道理。

凡所有事,都逃不脱自然的规律,懂得了这个“道”就可以为无用之用。人性也好,社会规则也罢都是顺应自然发展的结果,亚当斯密曾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这一现象。或者说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顺势而为,借势而起者都是另辟蹊径而达此道,这就是无用之用。

古人也常用术和道来区分它们,术者,如三十六计、阴谋阳谋,有迹可循。道者,如天下大势,自然规律。如羚羊挂角,返璞归真。

股神巴菲特说过: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贪婪就是看到表面的大势,这是术。股神反其道就是见微知著,谓之道。

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是分享文化领域内容的木木,关注我,我们一起成长。

《庄子》的文学价值好在哪里请用一段话分析

“春山壮花庭中画 , 秋水南华架上书 。”又云:“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可见,《庄子》在国人心中的份量。个人认为,《庄子》的文学价值好在这三个方面:

一,个体心灵自由及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处世,大存在,大境界。一种存在的澄明与豁达,恬淡与自然。

二,想象奇瑰,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超然峻拔的寓言风格。“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是出现在先秦的散文方面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

三,齐万物,去得失,泯是非,一死生的独特视角。这种齐物论,本身就是一种超限思维,一种心灵境界,一种艺术手法。为人即为文,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打破了思维的界限便打开了通往大道的路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