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人问“你学这个有啥用”时,究竟在问什么_有用_德克_东西

饮食男女,社交需求,以及其他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事情,即一切有利于满足生存+愉悦需求的,都可称为有用。

这其实没什么争议。

妙在人类社会极其复杂,所以对一个东西是否有用的判断,可以因人而异。

像饮食男女这种人类生理需求,人所共知,都知道有用,大家都没异议。

但有许多行为,许多东西,是建立在高度分化的社会基础之上的;若没有这点基础,就无用了。

比如我外婆会养鸡,会种花,会摊煎饼,会砌花圃,会编藤椅。

我懂点英语法语,也看得懂简单的西班牙语,会写点东西,有几个乱七八糟的学位。

在1980年代的中国江南城乡结合部,我会的这点东西毫无用处,我外婆比我厉害多了。

所谓有用无用,离不开基础。

所以有那个段子嘛:一个富翁跟水手吹嘘自己会这会那,说水手不会各种技能,真是人生褪色了一半啊;结果船翻了,水手问富翁会游泳吗,富翁答不会,水手耸耸肩:那您的人生彻底没了。

一个砂锅居煮白肉的特级厨师,扔他去沙特阿拉伯,那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嘛。

因此,身处不同境地的人,对一个东西是否有用,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实在也无法强求。

容我讲一个NBA的故事吧。

德克·诺维茨基15岁时,跟霍尔格·盖施温纳老师学篮球。那老爷子代表德国国家队参加过1972年奥运会。他跟德克说的是:

“我知道你要打篮球,但我也要你完成中学学业!你还得去上乐器课,读文学经典!”

听上去很奇怪是吧?

“我要让你有一个完善的人格……我还要你学会,如何去学习!”

五年后诺维茨基进了NBA,不久成了明星。又三年后,他回维尔茨堡过暑假,霍尔格·盖施温纳又来了:

“我们去看德国击剑冠军赛!你要学着练击剑!”

然后,他让德克做美国啦啦队姑娘那种大劈叉、双手倒立走半场。

以及最奇怪的一个:让德克站在罚球线,靠一只脚起跳投篮。

——稍微懂点的都知道了,这就是德克后来天下无对的金鸡独立投篮。

展开全文

然后:穿上10公斤重的加重训练服,再跳,再投!

——为什么要穿这玩意?“你现在超过210公分,却只有103公斤,太轻了;你接下来几年得长个10公斤体重,你得提前适应这分量!”

当时小牛的老尼尔森教练对这些训练很赞同,虽然不知道具体的目的,但是,“他们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有规划的,看着就行了!”

各种柔韧性训练。奇怪的投篮姿势。提前为增加体重做准备。

完善的人格。懂得如何学习。

这些都不是当下就能立竿见影的东西。但对德克·诺维茨基漫长的职业生涯有巨大的帮助。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可以吃,渔不过是技能,没法吃,但久了之后,能捕到更多的鱼。

有些人判断有用无用,是看眼前的鱼;有些人判断有用无用,是预测自己能不能考渔技捕到更多的鱼。这就很容易在是否有用的问题上,产生认知差异。

鱼的好处人所共知,渔的好处就得稍微琢磨一下,可能还要发挥点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有渔具之类的基础。

所以任何一个行当,行业内外往往有巨大认知差异。

比如我一个酷爱唱歌弹琴的朋友——是那种手头没钢琴时,戴着耳机弹电钢琴都能自己摇头晃脑的人——很难跟他的二姨解释弹琴或听琴的乐趣,又无法公开违逆,只好听着二姨念叨“哦哟弹琴很赚钱的吧,我还是要让孩子多考考级”,不停点头附和。

在音乐的乐趣带来的益处方面,双方显然有认知差异,同时他又深知解释为难,只好附和二姨“好像很好赚钱的哟”这点众所周知的好处。

即,许多人做某事,其实是出于自身乐趣使然;但因为外人未必能领会,所以,也只好附和着,“大概是因为很挣钱或者很招女孩子吧?”“对对对!”

这再次证明,饮食男女与经济利益上的有用,人所共知;复杂一点的、精神上的有用,就不是每个人都能领会的了。

所以无法解释清,也心安理得好了——对有用的认知差异无限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细化的必然趋势,个人是无法左右的。哄罢熟人,继续走自己的路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