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斩杀毛文龙之后,为何厚葬毛文龙并带头痛哭不已?尚方宝剑有多少特权,到底能不能,斩杀各地的高级官员_尚方宝剑_袁崇焕_尚方剑
本文目录
- 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斩杀毛文龙之后,为何厚葬毛文龙并带头痛哭不已
- 尚方宝剑有多少特权,到底能不能,斩杀各地的高级官员
- 袁崇焕用尚方宝剑将私通敌国,且拥兵自重的毛文龙正法,何错之有
- #提问律师天团#尚方宝剑和圣旨同时出现,到底听谁的
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斩杀毛文龙之后,为何厚葬毛文龙并带头痛哭不已
毛文龙在皮岛升起了帅帐,把天启帝给的尚方宝剑挂起来,威风凛凛。通过史料记载,在天启朝,虽然屡次有弹劾毛文龙,说他空耗国家钱粮,没有起到在后方袭扰后金的作用,但是毛文龙屡次出击后金,最北打到了后金旧都赫图阿拉,气的努尔哈赤调集重兵去报复。可是毛文龙抢了就走,后金骑兵到了海边上,望洋兴叹。
毛文龙独掌大权时间久了,心里就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了。明朝政府是个穷财政,给士兵官员定的粮饷都不高,就这还经常拖欠。毛文龙带兵,没钱可不行,于是他就开始了走私生意。一来二去,毛文龙竟然发现走私生意来钱又快又多,比起打仗砍人头换朝廷赏银容易的多。所以,这人的初心一变,就难再回头了。
(毛文龙)
毛文龙在海外,管着几万人马(号称十万,实际四万,剔除老弱,得兵2万),作威作福,大收义子,岛上几千人都姓毛了。同时,朝廷的粮饷也不能少要,每次写奏章都是催饷,偶尔出去打一次后金,也存在着杀良冒功的情形。
毛文龙吃空饷、走私的情形,朝廷怎么能不知道呢?之所以不动声色,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还不是因为毛文龙只要存在,后金每次出兵都不敢倾巢而出。其实,就是毛文龙死后,甚至是袁崇焕死后,东江镇兵也没有被裁撤,一直存在到了1637年,皇太极每次进关,都要在老巢留着一支兵马,防止被抄了后路。
毛文龙在海上发展的顺风顺水时,在山海关一带,也逐渐兴起了又一颗将星。袁崇焕虽然是进士文人出身,却很有韬略,跟晚明战略家孙承宗共事多年。他学了不少兵法,后来被推荐到兵部任职。
毛文龙进驻皮岛的同一年,袁崇焕进了山海关。毛文龙在袭扰后金的时候,袁崇焕在筑城;毛文龙在做生意的时候,袁崇焕还是在筑城。两年后,宁远、锦州等城筑成,并以这些城池为基础,修建了大量的壁垒,避免与后金军野战的同时,逐渐蚕食后金的领地。
努尔哈赤一开始没明白袁崇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等到城修的差不多了,他才明白过来,立刻带兵来打。结果,明军凭城固守,打了一场“宁远大捷”。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升任辽东巡抚,脾气也见长,日见骄横,与满桂、王之臣都发生了矛盾。朝廷为了避免他们闹不和,就把满桂和王之臣都调离了。
(宁锦大捷)
努尔哈赤至死都没能跨过宁远城,皇太极即位后,深感后金情形不妙,被明朝、朝鲜、蒙古三面包围,袁崇焕也想缓和一段时间继续筑城,于是双方达成了休战协议。皇太极掉头去打朝鲜、毛文龙。
朝鲜直接投降,并派兵帮助后金进攻皮岛。毛文龙扛不住,派使者求援。朝廷就派还在筑城的袁崇焕发援兵救援。这是毛文龙与袁崇焕第一次有了交集。毛文龙转危为安,击退了后金军。皇太极又掉过头来打袁崇焕,一边打宁远,又分兵去打锦州,一连几个月,缺少攻城装备的后金军,只在城墙下用刀砍了几块砖头,损失惨重。后来朝廷议功,袁崇焕因为得罪了魏忠贤,没有评到,愤而辞官。
崇祯皇帝登基后,锐意辽东兵事,立过“宁锦大捷”的袁崇焕被重新启用。崇祯这年19岁,正是热血青年;袁崇焕44岁,正是年富力强。平台召对时,袁崇焕夸下海口,说五年可复辽东。后来觉得自己失言了,就再次上书说收复辽东不容易,需要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几个部门同心协力才能有所成功。崇祯都答应他了,让他做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成为毛文龙的顶头上司。
(袁崇焕)
袁崇焕走马上任,在出发之前,他对年轻的崇祯皇帝说了一席掏心窝子的话。他说:“平复辽东,臣子们努力去办,皇上用人就可以。可是怎么才能用人而不三心二意,相信而不怀疑?因为驾驭边防大臣与朝廷大臣不同,军中可惊可疑的事特别多,只应当谈论成败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细小过失。事情的责任既然重大,招致怨恨实在多。各种有利於边疆的事情,都是不利於自身的。况且谋取敌人急,敌人亦从而离间,因此作边疆的大臣很难。”
崇祯明白,这是袁崇焕要权力呢!所以,崇祯收回了之前赐给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对袁崇焕说:“放手去做,朕是你最大的靠山。”
毛文龙劣迹斑斑,袁崇焕是早有耳闻,如今袁崇焕成了大明帝国军事第一人,要当这个家,自然就得要管起来。经过辽东数年的历练,袁崇焕褪去了进士文人的酸腐,变得果决起来。
他翻开账本,仔细盘查,发现其他军镇粮饷支出都还算合理,只有皮岛孤悬海外,人数无法核查,报过来十万兵马,费用不低。袁崇焕想请毛文龙来宁远的办公室谈谈工作,毛文龙推说军务倥偬,脱不开身。袁崇焕就说那也行,就派个书记官帮助毛文龙管理粮饷。这完全就是要监视毛文龙的节奏,毛文龙自然不愿意了。
袁崇焕觉得毛文龙这个刺头不好处理,还是先礼后兵吧,就再次邀请他来谈谈人生理想,希望能感化他,一起为国效力。毛文龙也觉得长官给面儿,老是拖着不去不合适。于是就来拜谒。两人见面后,彼此寒暄,互相客套那是免不了的。可是毛文龙一介武夫,根本不懂得谦虚礼让,丝毫不给袁崇焕面子。袁崇焕心里很不舒服,觉得毛文龙尾大不掉,他决定整治这个有军阀作风的“刺头”。
袁崇焕掐断了皮岛毛文龙的经济命脉。京城拨给毛文龙的饷银,先得经袁崇焕审核才放行(审核是假,扣留是真),而且禁止任何商船驶入皮岛。没有朝廷的拨款,自己做走私生意的财路又被断了,只能说袁崇焕断人财路的本事真是够毒,釜底抽薪,由不得毛文龙不从。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困死毛文龙”,袁崇焕轻轻松松就做到了,于是“岛中大饥,取野菜为粮”。不管毛龙龙写多少鸡毛信求援,袁崇焕都假装看不见:“(毛文龙)上章请饷,又累奏宁远转饷不便,崇焕不听。”
到了1629年6月,已经饿得两眼发绿的毛文龙终于等到了袁崇焕的来信:“我知道你在挨饿,准备给你十万两饷银,你来双岛来取吧,顺便咱们再开会研究一下怎么向后金进攻的策略。”这个双岛在今天的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西南海中,袁崇焕把会面地点定在这里,是要打消毛文龙的顾虑。
(毛文龙孤悬海外)
收到袁崇焕的来信,毛文龙还是有顾虑的,于是就把儿子毛承禄叫来商量:“原先找他要钱粮,他七扣八扣削减数量,而且削减数量后还是一毛不拔,现在又主动要给,我看这事有猫腻!”毛承禄回答:“我听说袁崇焕早就已经上书朝廷要跟后金议和(渠为抚臣时,已有和议疏),现在又说要开战,这里边一定有阴谋,您还是别去了!”
要不怎么说武将玩不过文官呢,跟袁崇焕的老谋深算比起来,毛文龙就是个“傻帽”,他还替袁崇焕辩解:“自古以来是战是守还是合,都是见机行事,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再说了,我们都是为朝廷出力,没啥好担心的!”于是带着二十名部将、一百家丁、三千精兵就去了双岛,也就进了袁崇焕的连环套。
第一天见面,两个人又是互相吹捧,直喝到半夜才散。第二天再见面,袁崇焕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给毛文龙带来的三千多人每人发了一两银子一石米三匹布,乐得毛文龙自己掏腰包请袁崇焕喝酒。可是刚刚端起酒杯,袁崇焕手下来报:“大清兵万余将渡河东!”袁崇焕马上把自己带来的兵马全部“派出去迎敌”,身边只留下了几百人的卫队。毛文龙这下子可是放下心了:“袁太保真的对我是毫不设防呀!”
第三天轮到袁崇焕请客,并且拍着胸脯跟毛文龙打包票:“今后贵镇与本部院以旅顺为界,东行贵镇印,西行本部院印。”毛文龙乐得心花都开了,可是还没等他乐出声来,又有人来报:“河西有警!”袁崇焕身边此时已经没兵了,琢磨了好久,这才很不好意思地跟毛文龙开口:“愿借贵镇兵一往。”毛文龙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三千精锐全派了出去(文龙即令疾救)。
到了第四天,面对已经成了“光杆司令”的毛文龙,袁崇焕终于图穷匕见了。他历数毛文龙十二罪状,以尚方宝剑斩杀毛文龙。当时岛上还有毛文龙的私兵,却都惧怕袁崇焕的威风,不敢上前一搏。袁崇焕走出帐门,向皮岛将士喊话:“只诛毛文龙一人,其他人无罪。”
(对既成事实崇祯只好认账)
毛文龙死后的第二天,袁崇焕哭拜,念念有词:“昨杀汝是朝廷法,今祭奠是本院情”。这一来是做给毛文龙在岛上的将士们看的,想要告诉他们,本部院杀毛文龙是合法的,是朝廷要毛文龙死,用大义的名义把擅杀边将而引发兵乱的风险降到最低。
袁崇焕把毛文龙的士兵二万八千人为四协,任用毛文龙的儿子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光祚为首领。收回毛文龙的敕印、尚方宝剑,令继盛代他掌管。又犒劳军士,传檄安抚各岛人民,全部废除了毛文龙的苛政。
尚方宝剑有多少特权,到底能不能,斩杀各地的高级官员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确实出现过许多享有特权的御赐物品,诸如“黄马褂”、“丹书铁券”、还有今天所讲的“尚方宝剑”。而这些享有特权的御赐之物均是皇权的象征,当然是有特权的,但因文学文艺作品的夸大以及杜撰,这些御赐之物的特权往往被放大,这里所说的“尚方宝剑”最大的特权就是“先斩后奏”,但先斩后奏也是在国法之中执行,并不代表着可以超越法度随意斩杀朝臣和大将,而“上斩昏君、下斩佞臣”更是无稽之谈。
尚方宝剑由来
“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汉书.朱云传.颜师古注》尚方宝剑的由来要追溯到秦朝,当今一些辟谣言论说尚方宝剑只出现于明朝其实是不正确的。“尚方”二字实为“上方”,在秦制中是专职管理和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属,汉承秦制使这一官蜀被继承下来,并加以细化,将其职责定为“掌御刀剑及玩好器物”,汉末时又分为中、左、右三尚方,均属于少府的下设机构,其首长官员为“尚方令”和“尚方丞”,大家所熟知的蔡伦就担任过尚方令一职,而这一机构一直延用到唐朝仍有设置。
关于尚方剑的最早记载就源于汉代,当时的尚方剑名为“尚方斩马剑”,至于名字何以由来,我个人认为是一方面突出剑之锋利,可以战马,要知道历史上记载最为锋利的刀剑是唐朝时的陌刀,史载为“人马具碎”,因此可以斩马的剑应当是锋利无比了;另一方马是古代比较珍贵的资源,以斩马命名也突显了皇帝御用之剑的名贵。
专斩佞臣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汉书.朱云传》朱云请尚方剑所要斩之人是成汉帝的老师,当朝丞相张禹。成帝因此怒斥朱云“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这里虽然汉成帝驳斥并拒绝了朱云的请剑,但能看出的是尚方剑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可以由下斩上的象征,这应该也是诸多影视剧中“尚方宝剑”可以任意斩杀各种高级官员的“把柄”。但就当时的记载来看,皇帝并没有认可这种特权!
但在宋淳佑十年时,有一名为刘黻的太学生上书皇帝,痛斥陈垓、蔡荣为奸佞之臣,建议宋理宗尽早解除此二人官职并治罪,否则“异时虽借尚方剑以砺其首,尚何救于国事之万一哉”。由此可见,尚方宝剑在宋朝时已经被认为是斩杀奸佞之臣的象征。到了宋开庆元年时,时任国子监主簿的徐宗仁评价此举为“是以廷绅抗疏,学校叩阍,至有欲借尚方剑为陛下除恶”。这就坐实了尚方剑是真的可以斩杀佞臣的,不仅仅是“清君侧”的象征。
而影视剧中所说开封府包拯手中有一把尚方宝剑可以斩杀佞臣,这个说法我觉得是艺术杜撰而来,本来开封府所在地为京畿,规格是很高的,开封府尹在宋朝为从三品大员,小鱼小虾按律法斩杀并不需要尚方宝剑,而皇亲国戚或者官职更高的官员,案件审理也不会由开封府来进行,大型案件往往都交由刑部会审,即使是开封府办案,皇帝就在京师,案件审理完结后报予皇帝听从圣令并不难,尚方宝剑在此显得多此一举。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包拯只做了不到两年的开封府尹,史料也未记载他办过什么大的案件,反倒是包拯的外交能力和财政能力更为突出。
元朝时期,忽必烈对于救了皇后命的道士张留孙予以嘉奖,史书载为“命尚方铸宝剑以赐,建崇真宫于两京”,此处的尚方宝剑我并不认为具备斩杀大臣的特权,而是荣誉的象征。
权宜行事
“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刘伯温而在史料中看,尚方剑用以赐给臣下行专杀和便宜之事的做法,是始于明朝“万历三大征”。 万历二十年时,宁夏哱拜叛乱,万历皇帝“用尚书星言,赐魏学曾尚方剑督战”。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皇帝赐臣下尚方剑行监察权利事件,这里的赐剑就不简简单单的是荣誉的象征,而是代表皇帝督战,“见剑如见天子”的说法应该就是始于此事。
而真正替天子行生杀大权的便是替代魏学曾的叶梦熊,叶梦熊破城之后“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这里便是倚仗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特权而进行的,但哱拜之子哱承恩还是被押赴京师接受皇帝的处罚,这也说明了外征之将虽可行权宜之事,但也要控制在法度之内,正如刘伯温所言的“按法诛奸赃”,降兵两千杀就杀了,但叛军之首不得私自处决,皇权依旧是最高权利。这件事情过后,明朝廷得到了实际成果,因此赐尚方剑便逐渐频繁。
在历史上,尚方宝剑是皇权专制的象征,授予臣下的记载并不多,即使授予臣下,也是与清朝的“黄马褂”功能类似,属于荣誉的象征,更不会具备“免死金牌”的功效。而在明朝的尚方剑授予时,几乎为朝廷特派的大臣前往地方督战或者视察,回朝后是要上交的,并不能据为己有。而这种授予外派大臣的尚方剑也更多的是加强外派大臣的权重,并不代表着超越法度以外的斩杀大权,当一定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也并未体现在各朝代的律法中,只是一种默认的皇权象征。
袁崇焕用尚方宝剑将私通敌国,且拥兵自重的毛文龙正法,何错之有
袁崇焕的罪名很多,其中最无可争辩的就是擅杀毛文龙。
主要有几点理由。
1,袁崇焕有尚方宝剑,毛文龙也有尚方宝剑。如果毛文龙杀了袁崇焕,崇祯估计也只能承认事实,秋后算账。两个元帅是基本平等的。
2,事实的情况是,袁崇焕官比毛文龙大,心比毛文龙黑,所以袁崇焕胜利了。袁崇焕的历史名声要感谢乾隆和金庸,乾隆为了抹黑崇祯把蒋干盗书的故事套在了袁崇焕身上。金庸碧血剑和倚天屠龙记把袁崇焕和岳飞并列在一起。这是黑岳飞最成功的一次。
3,袁崇焕杀毛文龙罪名是勾结金国当汉奸,后来袁崇焕议和不成被崇祯杀也是报应。袁崇焕毁掉皮岛敌后抗战根据地,毁掉明朝北方水军,导致金国获得大量火器军和孔有德等将领。这么看,袁崇焕才是汉奸。
4,袁崇焕和毛文龙都是魏忠贤当权时布置的防线。相对而言,辽东和皮岛两个战区,皮岛花费少,战绩多。辽东防线太长,足以拖垮明朝脆弱的财政。可惜如果毛文龙厉害点,杀了袁崇焕,或许,抗金大业还有一丝成功的机会。
5,袁崇焕是进士,毛文龙是武举人。文化程度差异决定了毛文龙没有胜出机会。可是按照美剧套路,毛文龙这样的肌肉男才是英雄,袁崇焕这样的勾心斗角的政客都是臭流氓。
金庸老爷子的小说一向会为坦荡荡的邪教说话,毛文龙就像天真的岳老三。如果毛文龙真的拥兵自重,袁崇焕有机会入其军斩其帅夺其权吗?
#提问律师天团#尚方宝剑和圣旨同时出现,到底听谁的
刚才看了个网友的评论很形象,交警和红绿灯听谁的?毫无疑问,圣旨就相当于交警,圣旨和尚方宝剑同时出现的时候肯定是听圣旨的,比如皇帝要是颁发一道圣旨下来要没收大臣的尚方宝剑你给还是不给?不给就是抗旨。再举个例子,如果有位大臣拿着尚方宝剑要斩杀一位官员,这是突然有人拿着圣旨说“刀下留人”,这位大臣是不是得停止行刑?再说尚方宝剑更多的是一种警示,而圣旨都已经下了决定了,不过话说回来,都是代表皇权本就不好比。
在大家的印象中,尚方宝剑特别牛逼,尤其是小时候看包青天的电视剧,恨不得自己有一把,包青天动不动就拿尚方宝剑震慑其他官员,所以在民间的小说里,尚方宝剑如同皇帝亲临,各级官员都要下跪参见。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真的如此吗?
尚方宝剑在汉代就有了,但仅仅是皇帝御用的宝剑而已,没有过多的赋予权力;一直到了宋朝,才有了尚方宝剑发挥作用的时候,但是用的并不多,到了元朝皇帝才开始把自己的宝剑暂时交给大臣,赋予特权,到了明朝用的是最多的,尤其是京官对付地方官的时候,但并没有像电视剧里那么厉害,可以斩杀官员,真正要斩杀还是需要禀告皇上,下达圣旨才能执行。
如果你实在想不通,不妨看看它们的主人,尚方宝剑的持有者是大臣,大臣上面还有皇帝;反观圣旨,圣旨赋予的命令是皇帝直接下达的,中间并没有操作者,而且你只能听从、谢主隆恩,反之就是抗旨,后果更严重。尚方宝剑如果一定要执行先斩后奏的权力,也不是不可以,万一对方有什么黄马褂、丹书铁券、打王鞭什么的,还是会束手无策。这样分析是不是清楚多了,不过同时出现的概率肯定低。
【羽评历史,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