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瞄不准,射不死,还易消耗,为何相传却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选择?古代弓箭的材料,包括弓的材料,箭杆的材料_弓箭_古代_箭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铜镞 弓箭 古代 箭杆

本文目录

  • 弓箭瞄不准,射不死,还易消耗,为何相传却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选择
  • 古代弓箭的材料,包括弓的材料,箭杆的材料
  • 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弓箭瞄不准,射不死,还易消耗,为何相传却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选择

我们绝不要用现代业余爱好,去对标古人事关身家性命的职业技能。

现代人二十五六岁这年龄,刚刚大学毕业。再几年后,又爱上了弓箭射击运动,练了几次后,又觉得很难,然后说:弓箭这东西,难瞄,易消耗,然后又从俱乐部的练习用箭枝上判断,古代弓箭射不死人。令人闻之而叹:我的天!

且以两汉隋唐时期这千年间为例,凉、并、幽等边州,三河地区、北地六郡等汉唐最优质兵源地的边塞少年们,自幼便在为将来上阵搏取军功而苦练弓马,到二十五岁时,早已是几次应召从军,身历数十战,能于万军阵前矫健如飞,驰马挽弓、杀人如麻的悍卒了。

古代打仗时使用弓箭远射成为首选。是因为人类对于尖锋利刃扑面刺来有着不可抗拒的本能畏惧。

西汉,李陵五千步兵出塞,在弓弩箭矢充足时,虽然被八万匃奴骑兵包围,士卒却全无惧色。

汉军结阵前行,且战且走。只要敌骑敢进入射程,便列队迭射,矢如暴雨。几天战斗下来,杀伤敌军上万。

可是,一旦箭矢用尽,任李陵麾下的五千步卒皆为武艺娴熟、精于刺击的勇士,在敌军的骑射冲击之下,也是即时崩溃。

所以,射术为古代十八般武艺之首。而弓箭又与铠甲并列,就是士兵们在战场上的胆气之一。

在古代,弓马射术是官府考校武艺的最重要标准。

如果你不懂射术,哪怕你刀法舞的泼水不进,扎枪时又能身如游龙,挥拳快如闪电又若何?

这些都没有用,因为官府不认这个,官府只认射术。若是不会弓马,就是个江湖杂耍卖艺把式,不能入武举也不配为武臣。

如果能用射击将敌人阻挡在三十步之外,从而避免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近身格斗。那么,当然会尽量的发射箭雨,力争把敌人消灭在冲击路上,而不让他们贴上来肉搏。

这个道理,古代与现代都一样。

如果有人说:我宁可喜欢用刀斧近战,而不喜用弓箭。那么,就是明明有子弹成箱成箱不用,偏要选择去拼刺刀,这个人,肯定是大脑进水,要么是吹牛不打草稿。

  • 有本事,你拿把菜刀与人对砍试试,还喜欢近战,当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至于“弓箭瞄不准、射不死、且易消耗”之说,更是胡扯!

事实是,可以肯定的说:

弓箭完全能瞄准,当然也能射死人,消耗也不是大问题!

如果不信,那么来分析分析。

(一)弓箭能不能瞄准。

只要下工夫去练,当然能瞄准。

  • 反之,如果你不肯下工夫认真练,那就算是给你一支高精尖狙击步枪,你也不一定能打得中目标。

我们先来看看现代人与古代人练习弓箭的区别。

(1)现在的弓箭圈爱好者,那是业余爱好,基本要工作收入稳定之后,才染上这一爱好,待首次拿起弓时,年龄基本已三十开外。

然后,工作之余练一练。或者兴致来了,想练时,练一练,不想练,也没事。

这样,你当然会觉得,所谓“古人的弓马技艺,能瞬间杀人于百步之外”的说法不靠谱,并表示怀疑。

(2)而在唐以前崇尚军功封爵的几千年问,古代的贵族、将门世家子弟,从小练弓马,那就是为了延续门庭不哀,背负着家族使命在练,从束发开始,就是半日读书,半日弓马,十年不停的在练习。

(3)而良家子们苦练弓马,或者专练步射,那同样是为了取军功,得土地封赏庇荫子孙的头等大事,如此岂能不刻苦。

  • 如果弓马不熟,那么万一应征召从军上阵,到时候射不死人,就会反被人射死。如此,一切都成空。

所以,古人自少年起就刻苦练习的、事关身家性命的弓马技艺,与现代爱好者们成年后的兴趣爱好练习之间,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

由此,弓箭是瞄得准的!

只要肯刻苦练习,功夫下的深了,要百步穿杨那是万里挑一,但百步内中靶,人人都能做到。

(二):弓箭射得死人吗?

当然射得死,如果没有铠甲遮护,要害部位被射中一箭,当场毙命。

话说回来,就算无关紧要部位,譬如胳膊腿上被劲弓一箭穿透,确实不会死。但是虽然不死,那还能动得了吗,还是挥刀舞枪战斗吗?

有人说,没事,咬牙忍一忍,左胳膊中一箭,右手照样挥刀砍人。这说法,显然就是无知而可笑。

那么,如下图,这是出土的古代箭镞,就是箭头。你挑一款,插没入自己身体任何一个非要害部位,然后提个木棍与人对打练习五分钟,看看你行不行之后,再来讨论古代弓箭能否射死人。

而史书上常有记载,某某将军身中数十箭,仍然纵马如飞。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有铠甲挡着,外层铁铠,内层皮甲,看似身中十箭,却没有一箭深入皮肤肌肉,更不会锋刃触骨。

但只要有一箭铁镞透了骨,哪怕他天下第一勇士,也立即痛的动弹不得!

春秋第一勇士宋国大夫南宫长万,不慎让鲁庄公用金仆姑放了冷箭,一箭透骨,立即翻倒在地,遭众人所擒。

还有,除精锐选锋外,古代军队的绝对主力普通步兵,大多数是没有铠甲的。因为铠甲制造难!

弓箭是不是易耗品?

从古至今,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消耗物资的武装集团。

为了打胜仗,是不计消耗的!

反之,若是舍不得一些小消耗,那么打败了,整个国家几百年积储都成了别人盘中餐,还有什么消耗不消耗的。

中国古代步兵,弓箭是标配。

据《练兵实纪》,明军步、骑战兵,除火器兵与刀盾兵之外,其他如长枪、刀棍等手冷兵手士卒,每人皆标弓箭双插。

合力弓一张,弓?二条,大箭三十枝。弓袋与箭袋,合称为双插。

而实际上,只要打胜了,那么每次战斗结束,都会打扫战场。

无论敌我双方,射出去的箭矢,当然是由胜利方回收的。

若无损坏,则直接插于箭袋中备用。若损坏,则交由随军工匠整理修补。

这样一看,是否觉得消耗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古代每一支独立行动的军队,都是有辅兵营随行的。辅兵营中必有工匠,负责为战兵修补铠甲刀弓。

据《六韬》所述,春秋战国时的军队编制。甲士一万为一军,配强弩六千。专事射击类兵器就占百分之六十。

而这只是编制中的强弩兵,尚未计算其他将吏士卒们的随身标配弓箭。

弓箭射击在古代战争中有多重要,那就可想而知了。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从杜甫的《兵车行》中,就可知弓箭在古代军队中的重要性,更在刀矛之上。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弓箭的材料,包括弓的材料,箭杆的材料

单体弓的话,我国古代一般使用柘木,檍木、柞树,杉木这些硬而有弹性的木材,伐下后还需要阴干等待木质紧密,竹弓那是最次的材料,日本大弓用的就是竹材料,所以可看到日本片里大将身上插满箭也不倒。复合弓比较复杂,使用几种材料胶合在一起做弓身,就不一定全身木材了。

箭由箭头(青铜)、箭杆(木头)、箭羽(羽毛)三部分组成。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主要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但古人制作时非常讲究各部分的尺寸、形状、比例、选材等。单就箭镞来看,殷墟出土的铜镞有四种:一是薄匕式,类似匕首的锋部,镞中有脊,两侧分叶,外缘带刃,两刃向前聚成锋并向后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连接箭杆的铤。

二是三棱式,这种镞呈长条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锋,下出铤。三是圆锥式,镞头短而体轻,上锐下圆,形似圆锥。四是平头式,形如圆柱,镞头平而无锋,仅可撞击不能射杀,是专门用做习射时的“志矢”。在实践中证明“三棱式镞”最适用,其优点是:制作简便,镞体坚固,镞锋锐利,穿透力强。

还因镞体近似流线型,故箭飞行时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证了箭射出后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又具有较强的杀伤性能。所以,到战国末年,三棱铜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了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陕西秦俑坑出土的铜镞数以万计,三棱铜镞占99。85%,足以说明先秦时期已由多种镞型趋于单一形式的三棱镞。

箭杆古代称“梃干”,一般用竹或木两种材料制做,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古时候,人们把用竹制做的箭杆称为箭;把木制的称为“矢”。

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第一位有封地的女性,第一位在史册上有那么多记录的女性,都是一人——妇好,商王武丁的王后。

其实,“妇好”是对这位传奇女性的尊称。“妇”,应该是亲属称谓。而“好”,古代读“子”。她的庙号称“辛”,即“乙辛”。周代甲骨上所刻的“妣辛”,也是指她。
妇好到底传奇到何种地步,我们可以从一些典型的有关妇好的文物身上感受到。

首先,是妇好玉凤。中国自古崇尚玉石,玉,被认为具有通天的本领。此外,还传说殷契是凤的后裔,殷商是男人的天下。可是,凤,这一商至高的象征,却出现在了妇好这位女子的墓中。

妇好墓中的这枚玉凤,既有玉的温润来展示女子特有的温柔,又有干净利落的线条来体现这位尊贵女性的果敢。作为高贵身份的体现,玉凤,毫不吝啬的告诉世人,妇好,就是一代绝唱。

然后,是甲骨。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万多片甲骨中,妇好,被提到两百多次。只有一个在社会中足够被重视的人,才值得被如此多次记载。

而在这些甲骨上,就有关于妇好征战的记载。“妇好”这个称谓,一次又一次地和“伐”联系在一起。毫不夸张地说,商王武丁拥有的中原,有一半,都是妇好为他打下的江山。

除此以外,妇好墓中出现的铜戈、铜镞、铜大刀等等青铜武器,还有一系列青铜礼器,都昭示者她并不是一位活在深宫的女子。她应当是一位经历过狼烟烽火的将士。

尤其是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钺。钺,在古代是国家军权的象征。这足以说明妇好不仅是一位将士,还手握重权,应当是国家的一员大将。
或许正是因为身有卓越战功,妇好才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拥有自己的封地,时常主持各种重要祭祀。

妇好,她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已知的第一位女将,也是一位帝王的王后。她本就拥有令人艳羡的地位,本可以拥有轻松安稳的生活。却用她自己的努力,从一群男人中脱颖而出。

伊人着红妆,伊人斩敌将。妇好,用自己的实力告诉这个世界,她,也是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