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手的意思(古代的弓箭,若万箭齐发是怎样的场景它们的威力有多大)_法国_弓箭_骑兵

本文目录

  • 古代的弓箭,若万箭齐发是怎样的场景它们的威力有多大
  • 古代的弓箭有多厉害射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一个人吗
  • 铁道旁牌子上写“禁止双弓”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1万弓弩手,100部三弓床弩,能打赢1000火绳枪士兵吗为什么
  • 大唐时代的陌刀军遇到重甲骑兵,谁胜算更高些为什么
  • 古代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古代的弓箭,若万箭齐发是怎样的场景它们的威力有多大

大家好,我是痴人,我有不一样的观点。

谈到古代弓箭的威力和万箭齐发的场景,就不能不说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会战和阿金库尔战役。这两个战役都是英格兰长弓手对法国重骑兵,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战争结果相当夸张。相对于1346年发生的克雷西会战,我更愿意拿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来作为例子回答这个问题,此战法国大部分贵族战死,对法国历史造成深远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初期,法国是彻底领教了英格兰长弓手的威力。在克雷西会战中,英国9千兵力,以长弓手为主,法国近4万兵力,以重骑兵为主。英国阵亡不到200人,法国阵亡人数在16000人以上。

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初期的惨败,法国吸取了教训。注意发挥骑兵优势,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建立野战炮兵。逐步收复领土,迫使英军退守到沿海地区。1396年缔结二十年条约,英国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

(长弓手)

1415年,英国国王亨利五世趁法国勃根第、阿曼雅克两派发生内讧,重启战端,发动阿金库尔战役。

英王亨利五世率领的军队寻找法国主力军队,展开决战。法国采取坚壁清野,英军在漫漫的征途中饥饿疲惫,只能劫掠一些村庄提供少量补给。直到法国递上挑战书。

英国军队不到6000人,包括5000长弓手和不到1000人下马骑士(骑术不精,下马作战)。

法国军队36000人,包括7000弓驽手,11000骑兵,18000下马骑士和步兵。

英国军队不设预备队,所有军队全部一字排开,投入战斗。

法国军队包含了法国大大小小的贵族。法国人是当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骑士精神的狂热信徒,装备精良,勇敢,一往无前。骑士精神具体请参照《唐吉可德》这本著作。

法国军队分为三队,第一波法国重骑兵发动进攻,此时,地面刚经过雨水,泥泞不堪。法国人行进艰难。英国长弓手一齐射出的箭雨,扑面而来,箭雨密集的遮住了阳光。英国弓箭强大的威力射穿了法国人身上的重甲。陷在泥泞里的法国重骑兵伤亡惨重。右翼副指挥官威廉爵士战死。

(重骑兵)

但屠杀还没有结束。为了骑士精神,英勇的法国人不会退缩,第二队重装步兵继续冲锋。悲催的是法国弓弩手的射程达不到英军阵地,不能发挥任何作用。眼睁睁地看着法国军队被射杀。

终于,法国军队冲进英军阵地,两军短兵相接。而英国人迅速派出他们的下马骑士手持重剑上前保护长弓手。法国骑士们发现他们的长矛在这种密集的阵形中无法施展开来。

这时,法国第三队眼睁睁的看着混乱的场景,他们都懵了。法国第三队由一些没有战场经验的年轻人组成。不少人以为在如此玄殊的军力对比之下,法军占据一面倒的优势,这些年经人所要做的是看一看法军屠杀英国人的壮观场景,感受一下战争。而现在的一切让他们惊呆了,皇室总管德勒伯爵查理’阿布莱特已经战死,法国陆军大元帅布锡考特被俘。于是这些年轻人赶紧四散逃跑。

(下马骑士)

此战,法国损失16000人左右,其中包括5000贵族。另外还有1000多名贵族被俘,其中包括法国陆军大元帅布锡考特(后死在英国监狱)

英国损失100多人,其中包括10多名骑士,100多名长弓手,约克公爵(爱德华三世的孙子)。

百年战争一直要等到圣女贞德的出现,法国才迎来曙光。此战中法国贵族损失严重,为法国建立强大的王权间接奠定了基础。

英国长弓手在此战中将弓箭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铺天盖地的箭雨让法国勇敢的贵族骑士们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我是痴人,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谢谢!

古代的弓箭有多厉害射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一个人吗

要说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有多厉害,这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事实上,弓箭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有很多弱点:一是瞄不准,二射不死,三是易消耗。

说瞄不准,是因为弓箭很难在很远的距离处,真正的射中你想要射中的目标。古代神箭手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射箭很难射准。要是都射得准的话,神箭手也不足为奇了。

(神箭手,图取其意)

我们看现在的射箭比赛,能够射中十环,而且箭箭都能够射中这种环数的,那就是世界上最顶级的高手了。而古人射箭比现代人更难。因为古人射的是人,目标更小一点。而且人还是活动的,会躲避。所以古代射箭,很多时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准。常常就是碰运气,射到什么算什么。

说射不死,首先是因为古代射过来的箭,在经过长途奔袭后,其实速度已经很小了,差不多都是一种强弩之末的姿态。“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古代的人都披坚执锐。因为有铠甲,所以铠甲挡住的地方很难射进去。同时因为手里拿着武器盾牌,还很容易把射过来的箭挡住。真正暴露在外的区域是很小的,但这样的区域,很难射到。

再次,箭毕竟是冷兵器,很难一箭射中要害的地方,所以一般都不怎么杀得死人。

说易消耗。是指箭不同于手中的兵器,手中的兵器是一直拿在手中的。但箭射出去就没了。射光了,你就没办法打仗了。虽说箭造起来并不复杂,但也得有个造的过程。

《三国演义》里面写“草船借箭”。实际上,这么容易搞到箭的方式,在古代战场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草船借箭)

不过,虽然弓箭的杀伤力非常有限,不容易杀死人,但为什么古代的战场上,常常把它作为打仗的第一选择呢?有两个原因。

一、弓箭的打击面大。

弓箭和砲石一样,在古代都属于远程武器。远程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击面大。不需要走近了肉搏,就能完成打击。

古代很多战争,都是只有弓箭才能发挥作用的。

比如城市攻防战,城上和城下,只能通过弓箭砲石这样的东西来比拼。要是能够爬上城墙的时候,就已经能把一座城市给攻下来了。

比如渡河阻击战,所谓“半渡而击之”,就是敌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就赶紧射箭阻击。宋襄公当年一定要等楚军渡过河,摆好阵势才和他们打,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中没有弓箭的缘故。

再比如山地埋伏战,把敌人引进一个峡谷中,等敌人进入了包围圈以后,两边的弓箭手立刻发动射击。要是没有箭的话,这仗还不知道该怎么打?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大多是这样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弓箭肯定是第一选择。只有最笨的打法,才是士兵们摆在旷野上,捉对厮杀。

(宋襄公剧照)

二、弓箭的致死率高。

有人会问,你刚才不是说弓箭不容易致死吗?为什么又说弓箭的致死率高了?

不错,弓箭因为瞄不准,射不死。但是弓箭又容易给人带来创伤。毕竟人体不可能全部包裹起来,战场上人员又密集。因此,虽然瞄不准,射不中这个,说不定就能射中那个。胳膊腿这些虽然不是致命的地方,但射中了也比较麻烦。被射中了,疼痛难忍,又流血过多,肯定不可能继续打仗了。

还有,古代的医药水平很低。武侠小说里面描写的那种,在伤口上撒上立刻能愈合的药粉,是很难找到的。古代又没有消炎的药物,而且古代还没有护士。因此,士兵在战场上一旦被射中了以后,伤口就很容易感染。而一旦伤口感染以后很容易就化脓,最后死掉。

所以也许当时射不死,但是接下来的致死率,其实是很高的。

还有,古人为了提高弓箭的致死率,常常会在箭头上想些花招。比如在箭头上搞出倒勾,把箭头淬上毒液等等。这样的话,当弓箭射到对方士兵的时候,就很容易引发并发症。致死率就更高了。

因此,不管怎么说,弓箭还是古代战场上的第一选择。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兵器图说》)

铁道旁牌子上写“禁止双弓”是什么意思

我来回答吧,这个问题只要是电力火车司机都应该知道,是提醒火车司机用的,而且这个牌子只会出现在火车过分相区域才会有,是提醒火车司机马上过分相了,要禁止双弓。

那么什么是分相,又为什么禁止双弓,以及在双弓情况下过分相后果是什么,我来问您解读。

我国铁路包括高铁在内,大多是电气化铁路,还有铁路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从而用电力机车取代内燃机车,从而节约能源。电气化铁路的牵引动力是电力机车火车头,机车本身不带能源,所需能源由铁道附近的牵引变电所将电流通过接触网传输给机车,机车头顶的会有前后两个弓,弓上是碳刷,每个弓均有一个空气压缩气囊,靠着气囊的压力,是弓与接触网紧密接触,从而使电力机车有工作电源。由于我国电气化铁道采用的是单相工频交流供电制式,为了平衡三相供电负荷,接触网不可避免地要设置电分相设施。机车在通过分相时,经过一系列操作,使机车断电后才能通过。换句话说就是比如从上海到北京,1500多公里的接触网,不是由一个供电所供电,是由不同的供电工区供电,而在火车经过两个供电工区的交汇处时,才会存在过分相,在分相区里,接触网是不带电的。举个简单例子,比如0到100米这段A工区供电,101到200米这段由B工区供电,那么在100米和101米之间的接触网就不会通电,就是分相。

那么过分相为什么禁止双弓?原因是电气化铁路使用的电流来自三相发电机,为了防止发电机偏载,每隔一段距离,大约30~50公里,就要更换一条相线。在更换相线的接触点附近,列车靠惯性通过。如果此时列车使用双弓,在前弓通过接触点,而后弓还没有通过接触点时,就意味着两根相线发生短接,这是必须避免的。因此,在接触点附近,就会有“禁止双弓”的标志牌。也就是说前后弓存在距离差,前弓过了分相接通了B工区的电,后弓还在分相区,就会造成短接,就会出现事故。

所以在过分相时是不能双弓的,而目前我国电力机车大部分装有自动过分相装置,但是火车司机和副司机还是要在过分相时确认一下,流程是电力机车会自动提醒禁止双弓这句话,副司机喊过分相注意,司机喊注意,同时将手柄归零,监控器零位,零级,观察主断标志的断合标志,主屏幕双弓标志断开。

而如果带电过分相,即双弓情况过分相,后果是很严重的,会造成整个供电工区的接触网全部短接,停电,导致整个供电工区内运行的电力机车只能停在铁路上,无法运行,造成接触网设备损坏,以及火车误点等等,而司机师傅也要受到处罚。

这就是禁止双弓的含义。

历史上1万弓弩手,100部三弓床弩,能打赢1000火绳枪士兵吗为什么

完全可以。

火绳枪与弓弩手各有优劣。

火绳枪的优势是:有效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更易瞄准。劣势是射速稍慢。

强弩的优势是:射速比火绳枪快。劣势是,弩箭初速度较小,杀伤力较小。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火绳枪的威力比弓弩大的多。

火绳枪的子弹发射的初速度,可以达到390米/秒——450米/秒;汉弩的初速度是45米/秒。大家都知道,速度越快,动能越大,杀伤力越大!

但是,题中弓弩手是火枪手的10倍!这仗就没法打了。更何况还有床弩。

如果我来指挥。我会把弩手分为四队,第一队2000人埋伏在左翼,第二队2000人埋伏在右翼。正面部署5000人,以宽正面浅纵深迎战1000名火枪手。其后是射程高达1000米床子弩!另外1000人作为预备队。

开战时,先以100部三弓床弩以1000米的超远射程射杀火绳枪兵。以其强大的杀伤力,一次发射,至少能杀死50名火绳枪兵。敌人肯定不会傻站着任人宰割,一定会拼命向前冲击,在他们前进的过程中,床子弩可以发射5——10次。可以杀死200——500名敌人。如果到达100米的距离,敌人还不崩溃。我正面5000弩手,将以密集火力与敌人展开对射。

由于我军兵力数倍于敌军,火力密度也大于敌军,双方形成对射局面。此时,我两翼伏兵突然杀出,猛攻敌军侧后。

然后,敌军崩溃,全军覆没。

大唐时代的陌刀军遇到重甲骑兵,谁胜算更高些为什么

自然是重甲骑兵。

首先要明确一点,初唐到中唐,唐朝的重骑兵就是中型骑兵的水平。所谓中等骑兵,就是说,骑士可以身披重甲,但是马匹是没有防具的,这倒不是说骑兵的落后,而是初唐、盛唐和中唐时大唐的敌人的性质决定的,突厥人、早期的吐蕃帝国、大石、回鹘都是轻骑兵或者中型骑兵,人马都穿重甲的具装重骑兵奔跑速度慢,根本不可能追得上敌人的骑兵,只能像步兵一样被耗死。因为没有马具装,故而骑兵很容易被斩马脚,而从汉代斩马剑发展过来的陌刀,就有了用武之地。

这里要再说一下陌刀的形制,根据指纹烽火工作室和中国知网的一批冷兵器学者的最新考证,陌刀不是想冷兵器大揭秘里面的形制那样,之前陌刀的形制参考的是宋代的掉刀,也就是三尖两刃刀的前身,出处是《新唐书·阚棱传》里面的“拍刀”。
但是根据宋代的绘画来看,掉刀是骑兵武器,而陌刀根据记载应该是装备给弓弩手自卫用的(弓弩手都是战斗力很强的战士,力气大才能当弓弩手),“陌”有百文钱的意思,也就是说,陌刀是指有百文钱长的刀,再加上唐代没有长柄刀,那这应该就是一种长刀,而且长度至少在1.6米以上,这到不是什么很吃惊的事,因为汉代的斩马剑也可以达到这个长度。

因为是装备给弓弩手的近战武器,故而陌刀不会很沉,不然士兵完全可是装备长槊。陌刀体轻而长,这在对付重甲骑兵上就是一个劣势,因为本来重利器就很难击破重札甲,而轻便的陌刀更是难上加难。那陌刀对付重甲骑兵的方法就只有砍马腿了,但是一旦遇上装备马具装的重甲骑兵,那陌刀就爱莫能助了。
就算是面对的是一群中型骑兵,陌刀也会因为难以大批装备而陷入以少战多的被动局面,更何况,陌刀使用讲究的是个人技艺,而不是集体步兵方阵,因此当陌刀作为主力军去对战重甲骑兵,就只能九死一生了。

古代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指的是: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在这“十八般武艺”中,排名前两位的就是弓和弩了,弩是改进版的弓,可见弓和弩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毫不夸张的说,在古代弓和弩是堪称冷兵器中“导弹”的存在。

在史记的记载里,李广曾以为一块大石头是老虎,一箭射进石头里,有人以为是夸张,但是考古学家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一个被用骨头制作的骨镞射杀的人,在他的左大腿骨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扎进了一枚三角形的骨质箭头,足足有三四厘米之深。在经过了上万年的时间依然都没有脱落下来。薛仁贵出征,九姓部众十余万,以骁骑数十来挑战。薛仁贵三箭便射死对方三名头领,威力惊人,敌人为之胆怯,降唐。

不提这些神人,以普通士兵为例,清代乾隆前期兵丁习射弓力一直为8力(相当于一石,一百二十斤左右),乾隆中期为6力,至道光为4力,所有箭头均不开刃且箭重均超过百克。这样的弓力,在有效距离内,被攻击一方中箭后基本非死即残。

不仅如此,古代的箭头花样百出,有些箭头为带脊两翼型,其后为插杆锥,可插箭杆,射进人体,两翼钩住肉,绝对拔不出来,还有破甲箭,箭体细长,穿透力强,中远距离可以击破皮甲和鳞甲,重箭,箭头较大,一般带有倒刺和血槽,杀伤力强等等,这些箭头还没有消毒,射中人体,光流血和感染问题就可以导致受伤士兵大量死亡。

因为弓的射程有限,而且威力受射手的个人能力影响,出现了改进的弩,弓要人力拉开,而弩使用机括,射程更远,杀伤力惊人,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宋史》曾称其“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为了加强弩的攻击性,出现了床弩,就是把普通的强弩大型化,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成为超强型的弩,最厉害的床弩是用三张大弓组合在一起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这种弩需要百余力气大的男子共同绞轴张弦,最远射程竟达一公里以上。主要作用是攻城,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箭支有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

有这样牛的武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宋真宗时期,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入侵,统帅萧挞凛勇猛异常,就是他,捕获了杨家将里号称“杨无敌”的杨令公杨业,杨业被俘绝食三天而死。萧挞凛率领辽兵一路南下,攻到了离开封只有百余里的澶渊。宰相寇准不许宋真宗南撤逃跑,“挟持”他亲临澶渊御驾亲征,双方准备在澶渊决一死战。

这样一场大战,却象一阵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萧挞凛在数百米外督军攻城,宋军发现他进入三弓床弩的射程内,三弓床弩有个优点,发射排箭不需要考虑精确性,宋军看准帅旗射击,萧挞凛头部中箭,不治身亡。辽军没了统率,成了一盘散沙,萧太后阵前求和,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弓灵活但射程近威力小,弩威力强但击发比较慢,在实战中弓和弩是结合使用的,南宋时期,岳飞韩世忠刘琦等屡屡用强弓劲弩的重甲兵打败金兵,岳飞使用的弩号称神臂弓,射程可达三百米,配合叠阵使用,叠阵是一个由多种所组成的混合阵型。

如图,当进攻之敌冲至距拒马线不足百步时,以射程远、威力大著称的神臂弓最先射击;敌人冲至七十步时,强弓开始发射,再近则是次强弓迎战。由于叠阵中的弓弩手比重高达70%,这就使得,宋军三轮密集攒射,就能放出千余只利箭。而那些侥幸穿越箭雨者,还将在拒马线前遭到长枪手的格杀。长枪手进行战斗时,其后的弓弩手仍可轮番射击。一旦阵中出现伤亡,则以击鼓为号进行人员替换。事先部署在两翼的骑则会向前压上以提供掩护。一旦阵型调整完毕之后,骑再行退下。如此循环往复。叠阵打得金兀术落花流水,屁股上挨了一箭,捡条命逃回老家。

一直到火药出现,弓弩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