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什么意思(腊八节是什么意思)_腊月_佛教_腊日

本文目录

  • 腊八节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要过腊八节腊八节的由来是什么

腊八节是什么意思

“腊八节”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的节日?

一一是用冻冰的盛水钵“蜡钵水准仪”和“粥”(弓)“蒜”(算)选择锁定来年及今后努力的目标意思的节日

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就要到了, 长期以来人们对腊八节的解释的浑沌就是一锅粥。这就是民俗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的来历。可是,我们食腊八粥而不知其“味”。

一、“腊八”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一句俗语说:“一过腊八就闻到年味”。什么是“味”?这一“味”字的意思是:“口”不食“未”知的东西,即看不见,摸不着,但能闻见,没有未知性质的物质就是“味”。就像我们闻到肉味,就能确定是来自肉,就没有“未”知是什么的问题。今天,我就说一下腊八节的确切意思:是用“蜡钵、水准仪”“粥”(弓)“蒜”(算)选择锁定来年及今后努力的目标的意思。

二、“腊八”“蜡钵”“粥”是干什么?

1.“腊”的意思:十二“月”不同“昔”就是“腊”,非常重要的时期,是缺公平的水这一“八”的时期,如腊肉就是脱水的肉的意思。因此要补公平的水“八”。

2.“八”这个数本身没什么,千万别迷信,但要知道其八(捌)的文化寓意:“拐”补短腿不用刀(刂),以自然的血水补平为善美,“上善若水……故几于道”(《道德经》八章),意即: 人和集体,以文化“八”代表的水平、水准仪测算(蒜)来年和今后的不足补平,公平均衡地发展,作为努力的“上善”目标,在交换、票决(马首)的道时选“几”,即选什么?就选这能补不足的“若水”的公平目标。所以,民间有“泡腊八蒜”的民俗。用水八测算(蒜),以平为期,故“腊月叫期月”,是期限期望的意思。

3.俗话说:“腊月的井口冻成蜡钵钵(方言音:八)”,中国民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腊八传统习俗:冻“蜡钵”(方言音:蜡八),让孩子拿一个钵碗盛水冻结一层冰,把冰下的气泡调至正中,叫“捉金马驹”,然后冻至气泡固定不动,把冰“蜡钵(蜡八)”块消下,埋入土地,就一年平安,马到成功。但人们不知其祖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水准仪。今天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 腊八节是原始科学社会传下来的人和集体,以文化水准仪测算来年不足,作为努力竞争创新的候选目标,得到交换、票决(午马)认可,马到成功,取胜的法宝节。

4.“腊八粥”的“粥”的文化涵:就是锁定公平目标不动的意思。大家看一下,“粥”字里有双“弓”,《老子》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其意思是:用弓选努力的目标,以水平为准,锁定目标。例如:射击学理有“枪打(箭射)一口气”的口诀,意思是锁定射击目标时“粘”住目标不动,连气都不能换。

这就是“粥”字的公平文化内涵:领导头脑精神营养“米”,离不开公平的水动力这张“弓”决定,这张“弓”离不开领导头脑精神营养“米”的指导作用,按需公平分配营养,“粘”住不动,所以腊八粥的主料是有粘性的粟米(糕米)、糯米和水及枣豆等,即早(枣)动手,心中有来年的盘子(豆)等。看身体缺什么,补什么,找到营养平衡目标就粘住不动,不像稀饭流食与干饭硬食那样。还比如:青年男女选中互补的对象不变时,俗称“粘乎上了!”

三、这样解释腊八的根据是什么?

1.从我们每个人说起,健体每天要喝足水(八),水是营养的腿;哪里不平,哪里需到哪里去,干事要雪中送碳,做《红楼梦》“八”回正式出场的人物薛宝钗“削宝差”:帮人解决困难,不争热门工作,是自己和社会最“需”要的及时雨水等等,所以《周易》第八系列的第一卦叫“需(坎水与乾天组成)”卦。

2.从人类历史看,原始科学社会就是像这“腊八粥”一样的浑沌公平社会,但不是混乱,而是有序。有人不相信原始社会有这种高级美好的事,将来也不可能有这种理想的高级社会。事实上,人的生理机制就是按需分配,不需要的东西就呕吐、排泄出去了的理想“组织”。

家庭、社会按此机制运行叫文化、龙、科学社会。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按需要劳动分配”的社会,(每个正常家庭都是在现有收入水平基础上实行“按需分配”),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不能得到效益收益,而且受罚,这是一个发现,犹如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不知道自身、家庭和社会需要而盲目劳动的人不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文化的人。腊八的文化内涵,就是让人明白这一文化内涵后进行科学地操作。

四、吃腊八粥要起早摸黑的原则

1.俗语说:“明冬暗腊八”,意思就是说,吃腊八粥要起早摸黑吃。这一原则是说的一个“早”字。人生的每一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就迟了,即俗话说的“穷汉盼来年,一年不如一年”。因为,明白人过年是从腊月就开始准备来年的工作,即俗话说的“一年庄稼二年务义”。腊八就拉开了竞争、锁定来年获胜目标的序幕。所以,腊八粥中有枣豆等,即早(枣)动手,心中有来年的盘子(豆)等。

2.“腊八节”不是只管腊月初八一天,这一天是本节的主题教育实践。不论在什么时候,凡是选择锁定目标的事,都要以“腊八节”文化内涵操作。这就是“腊月叫期月”,是期限期望,而不是就限定在“其”“腊月”或一个日“期”的意思,“节(節)”字也是这意思:要节制(竹)过节是“即”刻适用的糊涂认识,要明白凡是适用它的时候都能用。不要像俗语说的:“知冬不知夏,腊月里砍的卖镰(刀)把(夏天收割时用的季节性工具把)”。例如:腊八节缺少和需要腊八粥,你就卖腊八粥。平时看身体缺什么,就补什么;家庭丶单位和社会缺什么,我就从什么方面准备丶奋斗,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

3.到腊月二十三祭灶丶竞争时,把腊八节锁定的目标亮出来,即“量箭”,在过年大时交付票决,把“箭射出去”,争取在过年“五更”、头脑换届中当选丶通过,实践检验报靶:“箭命中靶心”获胜,“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元日》)。

这一真意,古代为什么不宣传?因为,奴隶社会至今天科学社会以前,搞愚民政治,不能说明过腊八节、小年、大年的文明、科学、民主集中的真意。在今天的科学社会里我们幸福幸运,终于可以说明过腊八节、小年、大年的文明、科学、民主集中的真意了!(汉字造字规则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说明”)。

文/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二O一九年农历腊月初六

附图: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为什么要过腊八节腊八节的由来是什么

腊八节,顾名思义,是在农历腊月初八的节日。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腊八节是佛教的一个节日,这样说也没错,但中国腊八节的起源要远远早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

据民俗专家考证,腊八节最初是源于我国古代的腊日祭祀风俗。腊日,即腊祭之日,是岁末腊月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日子,唐宋以前十分兴盛,是中国古代岁末的一个重要节日。在中国上古时期,腊日的祭祀实际又分两种——蜡(zhà)祭与腊祭。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蜡祭主要是祭祀与农事劳作关系密切的神祗,即农业神。 

《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意思是说天子要在岁末举行蜡祭仪式酬谢与农业相关的八位神仙,祈求来年人寿年丰,这习俗是从传说中的古帝王伊耆氏(一说是神农、一说是尧)就开始的。

而腊祭则主要是指祭祀祖先。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可见,“腊”与“猎”相通,“腊祭”即“猎祭”,就是年末用打猎获得的飞禽走兽祭祀祖先,目的是为了感恩祖先的赐予,期望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蜡祭与腊祭原来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的,一个祭农神、一个祭祖先。然而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秩序日渐衰败,加上蜡祭和腊祭日期非常临近,秦汉以后,两者逐渐合二为一,统称“腊祭”,作为年终的腊月也因此得名。

先秦时期腊祭活动往往持续多天,具体的正日子,先秦时期没有记载,汉晋等历朝各有不同,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开始把腊日固定到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唐宋以后,上古的腊日逐渐衰落,分化成了两个节日:一个是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腊八节;一个是祭灶节,也即腊月二十三的小年。

说起后起的这个佛教色彩浓郁的腊八节,自然就要提到佛教的传入我国。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佛教活动在境内日渐兴盛。北齐高僧慧思的《立誓愿文》记载,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日就在腊月初八日。

传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行,还没大彻大悟,就饿得皮包骨头,某天因饥饿疲乏一头栽倒在地昏迷过去。这时恰巧有一位牧羊女路过发现了他,就把自己带的杂粮用泉水和牛乳熬成粥喂他。释迦摩尼吃了牧羊女熬的粥后元气大增,继续苦修,最终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因此在这一天,佛家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作为中国古代祭祀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祖成道日合二为一,腊八节得以最终形成。(当然民间的腊日活动停止后,官方的腊日祭祀一直延续到清朝。)

这种“土洋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一方面,佛教教义与中国民间节日的结合,借助节日这一平台,吸引和收纳了大批信徒;另一方面,佛教的渗入,也使原本式微的古代腊日节以腊八节的名义得以重生和延续,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老百姓之所以喜欢过腊八节,是因为腊八节融入了佛家好善乐施的信义,腊八节的教育意义以及抚慰心灵的效用,使得人们愿意接受并自觉传承。

关于佛教腊八节的习俗,起初只有浴僧和浴佛、煮“药食”、燃灯习俗等等。这些活动主要在佛寺中进行,参与者基本是僧众,世俗民众参与度并不高。直到唐代,史书中还没有腊八喝粥的记载。那我们如今腊八节最显著的习俗喝腊八粥,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要从宋朝说起。

陆游在故乡山阴即今天浙江绍兴一带闲居时,曾写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内有“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等诗句,正是描写乡间田野喝腊八粥的风俗,说明在宋代腊八粥已深受乡民青睐,已然成为世俗之物了。据说这一习俗,就是从牧羊女施舍杂粮粥给释迦牟尼佛,助其成道而来。这一习俗在中国出现,应该就在唐末宋初之时。

当时佛寺把居士、信众供奉的五谷杂粮存起来一部分,等到腊月初八的时候,方丈和尚就叫人把这些东西全部拿出来熬成腊八粥,回馈寺庙周围的百姓,意思就是让人们沾沾佛气、消灾避难。当然在背后,僧人们其实也有用施粥来赚人气的想法。

自打宋朝形成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上至官方下到黎民都争相熬制腊八粥,吃腊八粥习俗已从寺院佛门扩散到寻常百姓之家,成为民间之物,这也标识着腊八节最终得以成型。只不过,民间喝粥的寓意完全不同于佛门,主要是祈求农业丰收,家庭平安吉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