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是什么意思(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绥靖公署主任和行辕主任哪个官大)_行营_绥靖_公署

本文目录

  •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绥靖公署主任和行辕主任哪个官大
  • 什么叫“绥靖政策”
  • 民国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是什么机构
  • 战争中常听到的“绥靖”、“妥协”和“纵容”三个词有什么区别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绥靖公署主任和行辕主任哪个官大

行营为什么又改称行辕了呢?1946年5月,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时期就已组建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寿终正寝,按照美国人的建议,整体改制为南京政府“国防部”,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直接接受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老蒋的领导,这也就意味着,老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头衔不复存在,既然“委座”的职务都没了,那么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名义设立的各个“行营”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委员长的称谓1946年5月不存在了)

比如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李宗仁的汉中行营(原辖第一和第五战区)搬到北平改称“北平行营”,全称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也就是主任李宗仁在此地代行老蒋的权力,华北地区的军事政治一把抓。在军队指挥体系上,北平行营改辖孙连仲第十一战区和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至少在表面看起来,权力很大牛皮哄哄。

行营的军事化色彩很浓,抗战胜利后有些不合时宜,加之军委会和委员长都不存在了,所以行营的称谓就得琢磨改名,因此在1946年10月改称“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反正老蒋1943年已经拿回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务,也仍然保持着军事独裁,所以意思上没啥变化。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北平无战事》的历史知识错误了。

在剧情高潮(孔雀东南飞行动开始)历史背景的1948年8月间,李宗仁的北平行辕其实已经裁撤,去南京就任“副总统”了,即便有,也不能称为“北平行营”了。而在行营改称为行辕之前,各大战区已经纷纷改制为“绥靖公署”,所以北平行营和后来的北平行辕,在军事上就变成了指挥孙连仲的“保定绥薯”和傅作义的“张垣绥署”。

抗战胜利后保留的“行营”机构还有六个,即李宗仁的北平行营、熊式辉的东北行营、程潜的武汉行营、张发奎的广州行营、张治中的西北行营和张群的重庆行营,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几个大区的军政指挥机构,直接对南京最高当局负责。无论是行营还是后来的“行辕”,头目的名称都是“主任”,这六个主任也都是资历很深的将领(张群例外),其中仅陆军一级上将就有两名。

(白崇禧曾任桂林行营主任)

也不是所有的行营都下辖“绥靖公署”,这一点要搞清楚,而是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军事机构的,比如东北行营只辖一个“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杜聿明),武汉行营只辖第六和第七绥靖区、武汉警备总司令部,广州行营干脆只下辖三个整编师(军)。只有北平行营和重庆行营,其下才指挥着绥靖公署,张群理论上有权节制川康绥靖公署、川鄂湘黔绥靖公署、云南警备总司令部等等。

如果单纯地讨论“谁的官大”,从表面上看行营主任的级别要略高于绥靖公署主任,类似于抗战时期行营主任高于战区司令长官半格。其实也不尽然,由于有些绥靖公署是不属于任何行营而直接对南京负责的,比如太原绥靖公署的主任阎锡山,也是陆军一级上将,论资历也跟李宗仁平起平坐。所以尽管山西省也是华北地区的一部分,但是太原绥署就不归北平行营管辖而独立存在。

(徐州绥署顾祝同)

再比如掌握重兵的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和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各自拥兵数十万,这两名陆军二级上将的资历也肯定不低于西北行营的张治中(都是八大金刚嘛)、东北行营的熊式辉。这两个绥署分别是由第一战区和第三战区改编而来,是华东和中原地区的军事指挥机关,其上并未设置行营,也是分头对南京和老蒋负责。

所以必须注意,蒋系军队的机构设置,从来都要考虑派系、资历、从属、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许多时候甚至是“因人而设”,不能简单地用职务来界定级别。也就是说,行营也有大小,绥署也有高低,都需要具体机构具体分析,比如抗战时期龙云曾经就任“昆明行营”主任,但他除了能够指挥滇军以外,驻滇的中央军、空军和其他宪特单位,又哪会把他放在眼里?真正说了算的是军委会“驻滇参谋团”(林蔚)。

(武汉行营程潜)

按照前述的介绍,只有李宗仁和张群两个行营主任,下面才指挥着两个以上的“绥靖公署主任”,这也是大家感觉行营主任高于绥署主任的原因,如果较真的话,其实李宗仁根本指挥不动孙连仲和傅作义,它根本就是老蒋架空李宗仁的一个手段。老蒋曾经假惺惺发布过命令,派驻华北的所有军政机构,都必须服从北平行营的指挥,但这道命令只是敷衍和面子的虚文。

事实上,华北和北平地区的各军政机关,都是直接听命于他们上级主管官署的命令,比如中央党部、陆军总部、行政院等等,与北平行营风马牛不相及,行营也根本管不着他们。北平行营实际上成了一个只接受公文副本的空架子,李宗仁后来回忆:“我任北平行辕(行营)主任三年,实在是吊在空中,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呢!”

(昆明行营主任龙云)

到1948年5月,当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需要去南京任职前,便向老蒋请辞北平行辕主任一职,老蒋则在接受辞职之时,索性也把因人设事而安排的北平行辕这个空头机构一并裁撤掉了。而远在西南的张群,却因为是老蒋的嫡系文官头子,他的重庆行营是有实权的,节制着川康地区的中央军和川军,后来改称为重庆行辕,到1948年又更名为“重庆绥靖公署”。

这个重庆绥靖公署在老蒋第三次下野期间,又被李宗仁更名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虽然是换汤不换药,但已经充分说明,行辕和绥靖公署这两类机构,某些时候还是平级和可以互换称谓的。这也就是老蒋因人而设、因事而设的典型例子,因为这两种机构的职能是完全相同的,一个大区设与不设行营,或者设几个绥署,完全是老蒋视情况而定,并无一定之规。

(重庆行营副主任钱大均)

随着在解放战争中蒋军不断的失败,从1948年初开始,老蒋着手将主要交战区的“行辕”逐渐裁撤,又改制为比较集权的“剿总”,这就是军事化色彩非常浓厚了,意图是非常时期以作战为第一要务,比如东北剿总、华北剿总、华中剿总、徐州剿总等等。而这一时期剿总“总司令”的人选,则一定是掌握实际权力的人物了,否则如何指挥作战?比如卫立煌、傅作义、刘峙等等。

更深刻的理解应该是,无论是行营、行辕和绥署主任,是嫡系的就有实权,是杂牌的就是个摆设(傅作义还真是个例外,所以有陈继承),而机构的名称并不重要,因为设立和裁撤都是最高当局随心所欲分分钟就决定的事情。

(东北剿总卫立煌)

什么叫“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

就是主要责任方,对某些势力已经出格违反公认规则的行为,采取默认甚至怂恿突破既有框架,从而获得短期利益或者期望自己得到长期利益的行为。

最著名的绥靖政策,当然是英法二战前对纳粹德国不断违反协议的纵容,最终导致自食其果的笑谈。

一战结束,德国限制武装,但遭遇了世界经济危机,国内容克资产阶级期望重新争霸,国民被洗脑要求复仇,希特勒上台后就是一系列突破限制的行为

德军原本被限制陆军10万,飞机坦克潜艇禁止研发,但德国迅速扩军,本身经济困难的英法视同不见。

随后,德国于1936年3月7日象征性试探派军队1000人进入莱茵兰非武装区并实际随时准备放弃,但法国沉默以对。

下图1就是莱茵区:

德国得到了充分鼓舞,就公开宣布恢复征兵制,法国依旧熟视无睹。

接着,德国要求合并奥地利,这是一战后明确禁止的,但英法依旧默认。1938年2月英国首相公开宣布,当德国占领奥地利,奥地利不能指望英国帮助。

英国首相张伯伦:

1938年3月12日,德国出兵占领奥地利,随后于15日签署了合并协议,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东方省,英法美均表示承认并将大使馆降为领事馆。

下面,就是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了。

黄色部分是苏台德区:

作为主权国家的捷克是英法盟友,但德国以保护苏台德地区德语族为名,要求捷克割让该土地。捷克准备武装反抗德国侵略,英法在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上蛮横表示,如果捷克拒绝而导致德捷战争,英法是不会帮助捷克的。但捷克如接受苏联援助,则德国与苏捷联盟作战将具备反布尔什维克性质,英法都将帮助德国。

被逐出会场,等四大国协商好再被带进来指定签署意见的捷克代表只能表示同意。对此,英法极为无耻地欢呼和平到来。

不料半年后德国就全面占领捷克土地,英法再次表示默认。绥靖政策已彻底被暴露在世界面前而且全面失败。

英法开始紧张起来,与苏联进行谈判要求苏联对波兰及波罗的海国家提供保护义务,却不愿为苏联提供保证。苏联当然不同意,转身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图获得战争准备时间。

7天后的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依据1939年5月19日的波法军事协定,英法虽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但一直未实际出兵攻击德军。当时法国拥有110个师及后面到来的13万英军,对面德军只23个师,长达9个月时间,英法从未发起主动进攻。

静坐战争:

此后,德国侵占挪威荷兰比利时,1940年5月对西线发起进攻,英法迅速失败,饱尝恶果,遗笑天下。1940年6月14日,德军骄傲地进入巴黎:

法国不仅要割让土地,傀儡维琪法国还需要每天支付德军占领费,一战英雄的贝当元帅被订在耻辱柱上:

民国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是什么机构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特别选择了一个全部担任过如题职务的三栖模特:桂系老大李宗仁,他先后出任过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营主任和北平行辕主任,基本上也是唯一一个挂满全职的民国高级将领,包括期间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是比较好的特例。

(北平行营、行辕主任李宗仁)

先说绥靖公署,全称是某地“绥靖主任公署”,它的准确定义为“地方性军政指挥机构”,并且分为抗战前、抗战后两大类型,注意级别是不一样的啊!抗日战争之前,早在1932年2月6日国民政府重建军事委员会起,绥靖公署就陆续开始设立了,作为直属军委会的地方军政统一领导机构,一般每省设立一个,情况特殊的地区(与红军作战)则在两省或者数省边区设一个。

绥靖公署的主要职能是维护辖区治安,因此不仅可以指挥辖区内驻扎的正规军、地方保安部队,也有权控制辖区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是特殊历史时期“军政一元化”的产物。李宗仁就是于1936年就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为什么这么晚呢?因为桂系之前一直在从事反蒋活动,直到“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后,双方才达成妥协:桂系不再反蒋,老蒋承认桂系在广西的统治地位,于是才加封了名正言顺的职务。

(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

粗略统计一下,这一时期共设立了18个绥靖公署,比如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湘、豫鄂皖边区绥靖公任卫立煌、滇黔绥靖公署主任龙云等等,所举实例,基本涵盖了某省、两省、数省边区或者以某市命名的情况,但是职能和权力是完全相同的。

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绥靖公署要么被裁撤、要么被改组为“集团军”编制,所以才说抗战前后的级别不同。比如卫立煌的豫鄂皖绥署被改编为第14集团军、刘建绪的浙闽赣皖边区绥署改编为第10集团军、张发奎的苏浙边区绥署改编为第8集团军等等。然而在抗战胜利以后,改制为绥靖公署的已经是“战区”了,所以特别说明,抗战前的绥署级别较低,只相当于集团军建制,而抗战胜利以后的绥署,基本由战区改编而来。

(西安、赣州行营主任顾祝同)

比如胡宗南第一战区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阎锡山第二战区改编为“太原绥靖公署”(名字没变,级别升格了)、顾祝同第三战区改编为“徐州绥靖公署”、刘峙第五战区改编为“郑州绥靖公署”、余汉谋第七战区改编为“衢州绥靖公署”、傅作义第十二战区改编为“张垣绥靖公署”等等,但是职权与抗战之前没有区别,仍然是军政一把抓的机构。

行营则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机构,是军事委员会的特别派出单位,全称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某地行营”,因为老蒋1932年复职以后,并没有兼回“国民政府主席”一职,而是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那么它的派出机构当然就是军事单位。抗战前第一个设立的是南昌行营,之后分别在武昌、重庆、西安等地分别设立,以高级将领充当“行营主任”,主抓几省地区的军事和作战。

(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军事委员会之下、战区之上设置了若干行营,理论上可以督导几个战区的作战行动,比如白崇禧的桂林行营即可协调第四、第九等战区,而李宗仁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升任的“汉中行营主任”,理论上则可以指挥第一和第五战区的军事行动,当然了,胡宗南和刘峙根本不听他的,李宗仁等于被明升暗降夺去了兵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战区已经改制,所以行营即可以指挥两个以上的绥靖公署、以及绥靖区,李宗仁的汉中行营换了地方,在日军投降后驻跸北平,遂改称“北平行营”。北平行营下辖傅作义的张垣绥靖公署和孙连仲的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一战区改制),不过呢还是没有什么实权,因为那俩绥署主任只是表面上听招呼,实际都听老蒋的。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

重庆谈判开始以后,军事化色彩较浓的“行营”名称有点不合时宜了,并且从1943年起老蒋已经重新做回国民政府主席职,所以1945年年底开始将行营改称为“行辕”,它的全称是“国民政府主席某地行辕”。所以行辕实际上是一个行政领导机构,李宗仁因此也就换了职务,尽管只差了一个字。

因为行辕之下有专门的军事指挥机关,比如东北行辕就下辖杜聿明的“东北保安司令部”,北平行辕下面有“华北剿总”,再后来节节败退之际,行辕又被改制为军政长官公署,均属换汤不换药,因不在问题范围之内,那就以后再介绍。

(豫鄂陕边区绥署主任卫立煌)

战争中常听到的“绥靖”、“妥协”和“纵容”三个词有什么区别

感谢信任与邀请。

绥靖政策古今中外都有。

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当希特勒德国试探性向莱茵区进军时,英法绥靖了。却哪里知道德国小部队接到的命令是:“如遇阻拦立即撤退。”

当希特勒德国吞并奥地利时,英法绥靖!坐观让希特勒得逞;

当希特勒要求苏德苔地区时,英法又绥靖的帮助希特勒达到了目的;

当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英法还是绥靖;

当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时,英法宣而不战,坐观纵容;

于是迎来了希特勒德国的反噬!

中国绥靖、妥协最典型的就富裕的宋朝,“岁币政策”使得宋朝成了“肥猪王朝”。软弱、无原则的忍让,不仅是宋朝最后走向覆灭,而且给宋朝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异族欺辱。

原则问题上的退让就是绥靖、妥协和纵容,这样只会使强盗得寸进尺,最终只能迎来更大的损失、乃至自取灭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