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中,四野厉害还是三野厉害?如果三大战役前的人民军队参加淞沪会战,能守住上海和南京吗_战役_万人_四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四野 战役 万人 四野

本文目录

  • 三大战役中,四野厉害还是三野厉害
  • 如果三大战役前的人民军队参加淞沪会战,能守住上海和南京吗
  • 如果当时只有四野的部队能不能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三大战役中,四野厉害还是三野厉害

四野,无论军力,人数,战功,解放区域,和歼敌人数都远强于三野,二者不是一个层次的。

1.比军力:四野战力中共第一,远超其他野战军,地方说的好,杜律明曾经说:关内敌军(四野)战力远超关外(一二三野战战军)。另外,从朝鲜战争可以看出,一共进行5次战役,前三次四野的部队,打得美军节节败退;后2次把三野部队换上,形式急转直下,我们马上抵抗不了美军的攻击,成师建制被消灭,可见四野战力远强于三野!

2.比人数:四野120万人,三野可怜60万人。

3.比战功:四野打了三大战役中的2大,尤其辽沈战役决定国共关键之战,还有海南之战等。三野打不出华东,底盘越大越小,人越打越少,金门战役9000人全军覆没,台湾没有解放,导致祖国至今处于分裂。

4.比解放区域:四野从祖国的最南端黑龙江漠河一直打到海南岛三亚,解放土地包括东北、华北、华中、中原、华南、西南部分,亘古未有;三野在华东一个小地盘上反复折腾,最后还是不能突破华东这个小地盘。

5.比歼敌人数:四野歼敌323万人,三野240万人。以前很多粟米总是说四野歼敌180万人,而三野是240万人而沾沾自喜,其实三野的那个240万人是包括敌方土匪人数,而四野不包括土匪。最新统计算上四野的歼击的土匪数字,四野共歼敌323万人,远超三野!

如果三大战役前的人民军队参加淞沪会战,能守住上海和南京吗

这么比较不合适,可以引用“第三人”来进行对照,也就是三大战役之前的蒋军。众所周知,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完胜东北、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蒋军主力,那么分析一下这个时期的蒋军能否在十一年前守住淞沪,就能倒推如题所问了。实际上,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前述三大地区的蒋军实力可是不弱,仅陆军总兵力即达200万人左右。

卫立煌的“东北剿总”拥兵四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55万余人,傅作义的“华北剿总”也是四个兵团,计有12个军42个师60万人,而刘峙的“徐州剿总”虽然初期下辖四个兵团(邱黄李孙),如果再加上战役期间从华中来援的黄维兵团,以及由绥靖区升格扩充的两个兵团,兵力将不低于七个兵团31个军78个师70万人。而且要注意,这200万人都是野战部队,占蒋军当时一线作战兵力的七成以上。

先说炮兵和重武器配置,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缴获各类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坦克装甲车340辆;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缴获各类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坦克装甲车215辆;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共缴获5537门火炮,30271挺轻重机枪,坦克装甲车210辆。怎么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蒋这个“运输大队长”当得绝对不赖。

轻武器科目中,辽沈战役我军缴获各种枪支203960支,淮海战役我军缴获长短枪151045支,平津战役我军缴获长短枪155944支,其他军事装备比如电台、报话机、军马、炮弹、子弹和刺刀等就暂不细列了。仅运输汽车一项,辽沈战役缴获2261辆、淮海战役缴获1747辆、平津战役缴获2390辆,加一起也有6398辆,这样的机动能力和运输能力,是1937年的国军根本不具备的。

辽沈战役是基本全部解决了敌人,跑了个52军大部,平津战役也是基本全部解决敌人,跑了个侯镜如的第17兵团一部,淮海战役漏网的敌人较多,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以及小蒋的战车团都逃掉了,所以三大战役中我军的缴获,还不是三大地区敌人的全部武器装备。然而仅仅这些,拢一起就是蔚为壮观了:

重武器:各类火炮16298门,其中不少还是美式榴弹炮和山炮,轻重机枪61067挺,美式轻重机枪数量也不少;坦克装甲车765辆。轻武器:三大战役合计缴获各类枪械510949支,在这50多万支枪中,步枪已经绝大部分已经是中正式、日式三八大盖和美式春田步枪,还包括大批的汤姆逊冲锋枪、M1卡宾枪等速射武器。

然而在1937年,南方政府累计投入淞沪战场的也不过70万部队,以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为例,每个师拥有山野炮16门、迫击炮30门、轻重机枪328挺(连战防炮都不是每师都有)。中国军队先后参战的有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大致归拢一下,可以视为75个师左右(以一师两旅计),我们就全按第87、第88师的装备标准来配备。

得出的数字是:大小口径火炮3450门(肯定远远没有这么多)、轻重机枪24600挺,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因为大部分中央军部队和所有杂牌军,都达不到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税警总团的装备水平。而这两个数字跟1948年的蒋军相比,一个是零头,一个是不足半数。我们再看一下1937年日军师团的武器配备水平(八个师团加两个支队,以九个师团计):

轻武器:日军每个常设、特设师团约14900支枪,合计126000支,其中以三八大盖为主。1937年国军装备较好的德械师仅有3800支枪,75个师不过285000支,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杂式步枪。而1948年的数量是50多万支,所以轻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可同日而语。

火炮: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最吃亏的是什么?炮兵火力,日军一个师团有山野炮或者榴炮48门、步兵炮24门、掷弹筒144具,再加上独立的炮兵部队,两个军九个师团身管火炮的数量也不会超过1000门,再把类似于迫击炮的掷弹筒算上,总数也就是2000多门(具),跟1948年的国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那可是过万的数字。

装甲兵:1934年国民政府订购20辆“维克斯”6吨坦克,这些坦克都配属给军委会直属装甲兵团战车营第1连,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战车营第1连的20辆坦克分成4个排参战。日军共投入了3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所以才形成了装甲优势,然而跟1948年的国军一比较,仅三大战役缴获的就有765辆,美式轻坦也足以碾压日军的豆战车了。

空军飞机: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方面共动用了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而民国空军出动了大部分家底的200余架,基本上是日军保持着空中优势,战役后期完全掌握了制空权。而1948年民国空军的实力为飞机9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600余架,虽然对比37年的日军貌似数量优势不大,但是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B-24、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日本人想夺得制空权也是妄想。

海军舰艇: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军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共计舰艇30余艘;中国军队动用了海军舰艇40余艘,但是吨位相差太大,都是老旧小艇,然而到了1948年,中国海军仅接受的日伪舰艇就有288艘,另有美军转让的舰艇271艘,其中不少是大吨位的军舰,比如4000多吨的“重庆号”等等,在吴淞口和黄埔江上打起来,至少不落下风吧?

所以分析下来,如果把三大战役之前的三大坨蒋军集中摆在淞沪战场,坐拥144个师200多万的庞大兵力,轻重武器和炮兵占尽绝对优势,海空军亦不落下风,个人意见,这已经不是能否击败日军守住淞沪和南京的问题了,因为面对如此规模的军事实力,是日本人干脆就不敢挑起战争,那不是找死么?

既然1948年三大战役期间的国军都能守住淞沪,打败他们的人民解放军还用说吗?必然全歼来犯日军。

如果当时只有四野的部队能不能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第四野战军的番号正式出现,是1949年3月11日,也就是平津战役结束以后的一个多月以后,此时由东野改称的四野下辖两个兵团、十三个军(不计入第50军)、一个特种兵司令部、一个铁道纵队的总体建制。另外,野司还直辖相当数量的部队,包括一个步兵师、两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两个整训师和六个后勤分部,总兵力有多少呢?88万余人。

也就是说,即便第50军也入关纳入作战序列,第四野战军的总兵力也不过在90万人左右,并且野战军主力尚集结在平津地区进行整训,因为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傅作义起义部队,其中不少还是中央军,如果没有完成改造、消化的基本任务,南下作战是要出问题的。为了配合渡江战役的发起,在军委严令下,四野只动员了肖劲光指挥的“先遣兵团”12万人提前南下,以牵制华中的白崇禧集团。

确实,这个时间点上,由于三大战役已经结束,东北、华北和华东的近200万蒋军精锐已经灰飞烟灭,所以才有人感觉,以四野一己之力就可以横扫所有残敌解放全中国了,这是错得离谱的错觉。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绝不能低估蒋军当时的残存力量和解放全中国的作战难度,兵强马壮的第四野战军可以纵横天下,但是不可能“包打天下”,其中有几个困难是单凭四野自身难已克服的。

一、第四野战军来不及在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

作为中国第一大江,长江下游江面最宽处达到10余公里,并且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江面更宽,极大影响航渡。这也是二野、三野百万大军必须在4月以内实施渡江战役的关键因素,也就是无论北平和谈成功与否,百万雄师一定要在5月来临之前过大江,否则就将被迫推迟强渡时间,因为自然条件不再允许。

老蒋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把李宗仁推到前台搞和谈,就是在玩弄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以加固江防和编练新军,三大战役结束后,老蒋命令脱逃的胡琏、李弥、孙元良等将领,纷纷到各地编练新部队,一口气成立了十四个“编练司令部”,比如胡琏后来新建的第十二兵团,就是以位于江西的第2编练司令部改编的,已经扩充到40000余人。

如果我军不能在4月渡江,给敌人几个月的喘息时间,大批新编部队开到沿江防线,那就不光是汤恩伯的45万兵了,则渡江作战将面临极大困难。

而根据第四野战军的实际情况,军委曾于1948年底明确指示:“东野我军协同华北主力,于明年一二月完成夺取平、津、张的任务,三四两月休整,五月沿平汉(线)南下,六七两月执行江汉战役,并完成渡江准备工作,八月渡江”。看见了吧,按照四野的休整时间,只能计划在1949年8月渡过长江,那么蒋军和桂军将获得三个月以上的整补时间,这还了得?兵贵神速啊。

因为四野南下的道路上还有不少敌人,比如在河南、湖北北部的江汉平原等等,从平津地区一路推进,即便是不经战斗的徒步行军,80多万大军也得走上两个月,何况还需要消灭沿途许多敌人。事实上,即便是张轸起义、宋希濂西逃,四野主力渡江的时间也仅仅是1949年7月中旬,给了白崇禧三个月的时间调整部署和扩充部队,如果再给汤恩伯这些时间,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因为如果渡江战役由四野包打,白、汤两部能在三个月内从70万人扩充到100万人左右!并且装备、士气和后勤都将有所恢复,而4月间的蒋军,那完全是惊弓之鸟。只有刚刚结束淮海战役的二野和三野,由于距离很近,才能在3月份就饮马长江北岸,然后用一个月时间做好渡江准备。

那么多船只要搜集、那么多战士需要练习、那么多物资需要筹备,光靠四野来得及在4月中旬完成战役准备吗?

二、第四野战军干部战士并不适应江南地区作战。

众所周知,四野的前身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时,调出关外的八路军、新四军老部队只有11万人,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中也肯定伤亡不小,那么东野出关的70多万大军中,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战士都是东北人了,收编的傅部也多为华北和绥远籍贯,这些指战员在东北和华北的平原上作战轻车熟路,然而一踏上江南山地和水网地带,作战环境、气候和饮食是极不习惯的,也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四野前委、华中军区曾经于1949年9月专门致电军委:“此次进军江南,正值江南雨季与酷热季节和粮食青黄不接的时期,雨具蚊帐俱未发,药品无足够准备,中下级干部对防暑防病均缺乏经验,部队到江南后即大批生病,七月份野战军发病数达52800人。。。北方指战员对于南方天热、多雨、多山、不懂话、缺少面食、蚊子咬人,很不习惯,加上病的威胁,使部队情绪一时波动很大”。

鲜为人知的是,报告同时说明:“在上述情况下,逃亡剧增,七月份全军减员23000余人,其中战斗牺牲仅1200,掉队及失去联络的约9000,逃亡亦占9000,八月份全军减员14000,内逃亡达9400人,以上两个月共减员37000,为一项重大损失”。不用过多解释,这份报告已经说明了一切,说明了第四野战军在进军中南和江南的过程中,不仅要面临敌人的威胁,自然条件的威胁尤甚。

如果是华东和西南地区,这些自然条件的困难恐怕只会更多,所以三野进军华东沿海地区,二野经略大西南,那都是有全方位考虑的,这两大野战军的基层干部战士,有不少是长江沿岸省份的子弟,对江南气候环境的适应性,要远远超过四野官兵。许多历史爱好者,在研究解放战争史的时候,无疑忽略了这一点。

三、老蒋在江南和西南残存的军事实力仍然不容小觑。

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结束后,蒋军的总兵力仍有204万人,除了空军的10万余人和海军的3万余人外,陆军正规军仍然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128万人,另有非正规军175000余人,以及后方勤务部队、机关军校45万人,其中可以用于作战的不低于150万人,在兵力上还是要超过单一的第四野战军。比如盘踞在山西的阎锡山部队就还有将近10万人,若非有华北军区部队,四野要不要分兵攻打?

汤恩伯的京沪杭警总有45万人,白崇禧的华中剿总还有25万人,西安绥署胡宗南还有18万人,广东余汉谋、四川张群、广西李品仙、西北马家军都保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在如此广袤的战场上,第四野战军显然是分身乏术的。那么如果没有一野、二野、三野的配合作战,消灭大陆上的所有敌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四野固然在战争中会继续壮大,比如发展到1950年的150万大军,难道敌人就不会利用这个机会扩充军队吗?

再退一步,即便第四野战军依靠自身的力量,再经过两到三年的作战,全部解决了大陆上的蒋军,解放战争胜利的时间也已经被严重延迟,那么拖到1950年半岛战争爆发以后,国际形势巨变,谁能预料战争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个人感觉,几乎是不堪设想,我们一直高度评价韩先楚将军在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意义在哪里大家难道不清楚吗?

所以说,我们可以赞美林总和四野在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地位,但是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夸大四野的作用,也不是辨证的历史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