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和泰山,哪个风景更美哪个更有名气?《水浒传》里像武松这样既没有家族传承又是穷苦人的壮士,那么高的武功是怎么来的_雍正_乾隆_康熙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石静 哪个 雍正 乾隆 康熙

本文目录

  • 黄山和泰山,哪个风景更美哪个更有名气
  • 《水浒传》里像武松这样既没有家族传承又是穷苦人的壮士,那么高的武功是怎么来的
  • 年龄五十岁,和妻子每天只几句话,过成了室友,和我一样的多吗
  •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 夫石静似仁,泉动似智泉动不撼静,石静不碍动出处和含义

黄山和泰山,哪个风景更美哪个更有名气

我认为黄山最美!泰山险峭,黄山秀丽;它们各有特色。名气并列第一,泰山看日出的人比较多。黄山看风景的人比较多。综合分析后我认为还是黄山美,黄山的名气也很大。

《水浒传》里像武松这样既没有家族传承又是穷苦人的壮士,那么高的武功是怎么来的

《水浒传》像武松这样的英雄人物,武松演义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封建社会里,武松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穷苦壯士,但武松在人民群众中,和他们祸福一共,甘苦同受。武松既没有家庭背景可恃,无靠山可依。光凭一身正直,两手武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顾个人安危,只是抗暴扶弱,武松的品格光明磊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深受人民爱戴。

你提到武松这么高的武功是怎么来的?在《水浒传》描写的是:由于武松性格突出,形成很鲜明,他的刚烈气质、磊落的品德、惊人的神力经过民间传诵,得到了不少加强和充实。我认为他的武艺高强,出于神化的英雄。在书中写道:相貌体面,与二郎神仿佛,武松的确成为人间的天神。但描述武松的神勇时,虽然是用了夸张手法,但使人感到这决不是凡间人物,书中总结了心目中的英雄理想化罢了。

话又要说回头来,但人们又不感到不可信,如“举大石武松逞威风”中描写了武松惊人力气。在安平岭上,武松力推双车上岭下坡。每辆车装满石为七八百斤重,这在常人是不可思议的。更惊人的是托举千斤石,只见他“徐徐驾运两臂功夫,上至泥丸宫,”下至涌泉穴,三百六十节功都运到。一荡双手摇平,向右侧一松,再荡到左面,向左面一摇,两手再低下来,向后面荡过去,两手托天,向上一抬。石头被武松托起后,然后在树林兒了一个圈子,面不红,心不跳,气不喘。这证明武松的内功所在,有神力大为震叹。在这样的英雄,书中没有写道,武松用的是什么高超武艺,只讲的是用这样的神力,才敢于单身大闹快活林,勇斗女将门神,才可能飞云浦带镣战胜凶徒,力斩群丑,才可能只身闯都监衙门,如入无人之境。

武松高起的武艺和惊人的力气,证明他性格刚强,他有时不免恃力而为,近乎横蛮。在写孔家庄打孔亮时就是这样的写照……。当然,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再如,武松在景阳冈上打虎,用他的高超神力,塑造出了武松的形象,表示了武松勇于为民除害的思想品质。在此,我们不能只是自卑地折服赞赏武松,望洋兴叹,我们应该有勇气去学习武松英雄道路上的反抗过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武松敢于向官吏、恶霸、地痞、流氓做斗争,为老百姓伸冤报仇,所以,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年龄五十岁,和妻子每天只几句话,过成了室友,和我一样的多吗

现在我将以一个女儿的身份,讲述一下我爸妈目前的中老年生活吧!

每天早上6点钟左右,我爸会起床洗漱,准备好了就开车去工地上班。我妈如果高兴了,也会提前一点起床给我爸做早饭,如果最近我爸表现不好,惹我妈不高兴了。那就对不起,连早饭都没得吃,只能空着肚子去上班了。所以早上他们俩几乎是零交流,因为就算我妈把早饭做好了,我爸看到了也只是端起饭碗坐在桌子上吃完,连碗也不拣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因为我爸干活的工地中午不管饭,离家也近,所以我爸中午也会开着车回家吃饭。我妈自然是恰着点地把饭准备好,见我爸到家后洗手的功夫,就会把饭菜端上桌,两人也是各吃各的。如果我妈连着几天没有给我爸炒肉,我爸会在饭桌上唠叨几句:这日子都快过成了斋公!

这句话听到我妈的耳朵里,自然是暗示我妈要准备点肉吃了,哈哈。只有这个时候,我妈会反驳几句:不就两天没吃肉,就讲这话,你看看你那个大肚子,还吃肉?所以我爸也就老实了,怏怏地埋头吃饭不再讲话了。吃完午饭,我爸会看完电视或者玩会手机就躺在沙发上眯一会儿,手机闹钟响后就会马上起来洗把脸,继续去工地干活,一直到了晚上才回家。

晚饭我妈也是到点就开饭,他们两人饭桌上又是全程几乎无交流。有事就说事,没事就各吃各的,吃完饭后,我妈忙着洗碗,拖地。我爸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出门去小广场上和别人聊聊天,一直到很晚才回家。

所以一整天下来,他们两人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就算聊天说几句,也会各持己见,谁也不让谁,吵得不可开交。等到我回家后,他们两人就会当着我的面,让我来辨是非,看是谁对谁错?小的时候,我向来偏向我妈,觉得我妈最辛苦,在我眼里,爸爸就是个甩手掌柜,除了上班,家里的大事小情,一概不管不问。所以我内心里的那杆天平,总是偏着妈妈这边。

现在长大了,很多事情也看开了。再加上我爸年纪大了之后,脾气也比之前小了很多,我妈反而是得理不饶人的主儿,所以目前的我,是站在有理的那一方,谁也不偏袒。经常会劝着要强的妈妈想开一点,别把我爸逼得那么紧。

其实想想到了爸妈这个年纪,他们早已过了爱情的甜蜜期,完成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大事,年龄也已经进入到了疲惫期。彼此之间的一个眼神和动作,早已心领神会,有时不用对方开口,就知道他下一步的动作或语言是什么了。所以话不多话,全靠经验来体会对方。

有时会因为太了解对方,知道同一件事对方的第一反应和回答是什么,所以当有不同意见时,也就不会再开口说话了。因为过了大半辈子的两个人,前半辈子里有些事情,能争的已经争赢了,争不了的也只能认了。毕竟有半辈子的经验摆在那里,谁的脾气性格大家也都了解了,到了现在50多岁的岁数了,也难得改变,自然也就不想再争了。

不争不辩,时间长了,也就淡了,两人之间的话自然也就少了。

最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话少不代表情淡!

就比如我爸妈这般:天气热了,妈妈知道爸爸嫌每天装水带水麻烦,她会早早地去超市买上几件矿泉水,等爸爸下班后,让他直接装在车里的后备箱中,这样任何时候口渴了,打开车门就拿的到水喝。天气凉了,妈妈也会把保暖的衣服准备好,放在床头,爸爸看到了,自然就换上了,两人之间不用开口说话,对方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爸爸知道妈妈这两年一直都想要个金手镯,等到他发工资的那天,直接拍了两万现金放在我妈面前:拿去吧,买一个你喜欢的镯子,别舍不得!

对,就是这样,没有过多的承诺和语言,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实实在在的举动,维系着他们之间的所有。

别看爸妈到了50多岁的年纪,天天不怎么交流,话说得少。有时话里话外,也是嫌弃着对方,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老来伴,老来伴,老了就是一个伴。

所以他们都会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最近的心烦忧愁,只是到了他们这个年纪,不像年轻人那般你侬我侬,很多关心与爱护都体现在了行动上,而少了很多语言上的表达。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里,还保持着恋人之间的甜甜蜜蜜。90%的中老年夫妻都是如同我爸妈这般,这也是目前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但千万别因此就思虑太多,觉得是不是两人之间的生活已经到头了。请千万千万不要这样想,如果你觉得两人之间的语话太少,那自己就做改变的一方,平时试着多说话,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说给对方听,有时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快乐哦。

最后祝愿所有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平安喜乐!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序齿的有24个儿子,但是抛去夭折的15人,长大成人的共有20个儿子,而在康熙朝参与争夺皇储之位的便有9个儿子,也就是“九子夺嫡”。

参与“九子夺嫡”的9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也就是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以及十四子胤祯(又名胤禵)。

康熙的这九个儿子又分为大阿哥一党,太子和老三一党,老四和老十三一党,老八、老九、老十外加老十四一党。

最初是大阿哥和太子互相明争暗斗,结果一废太子时,老大和老二斗的是两败俱伤,两人都被康熙圈禁起来。

这时候本来归属于老二太子一党的老四胤禛便想着远离太子,准备独立山头了,于是这期间就是老四一党和老八一党在争皇位,二废太子之后老八彻底失去康熙喜爱,于是推出老四的亲弟弟胤禵来和老四打对台戏,最终还是以老四雍正即位而结束。

所以说这场“九子夺嫡”争皇位事件牵扯进了康熙将近一半的儿子,而后来雍正即位后对这些当初参与争皇位的兄弟也是手段极为严酷,那么雍正对那些没参与争夺皇储之位的兄弟们又如何呢?下面就来说说康熙剩下那十一位没有参与“九子夺嫡”还已经成年的儿子们结局。

皇五子胤祺:秉性平和,乐善好施的善人王爷

胤祺是老九胤禟的同母哥哥,他们的母亲都是康熙最宠爱的贵妃宜贵妃,也就是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宜贵妃。

但是胤祺与亲弟弟胤禟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亲近,因为胤祺自幼是被皇祖母也就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所抚养长大,所以胤祺与亲弟弟胤禟关系并不亲近。

由于胤祺自幼由皇祖母养大,因此他的脾气秉性非常温和宽厚,且谦恭谨慎,所以他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他也是康熙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儿子中最大的儿子。

由于母亲宜妃很受康熙宠爱,再加上胤祺自幼由皇太后抚养长大,所以康熙很早就册封了胤祺为恒亲王。

历史上的老九为人比较豪爽仗义,不吝钱财,也能救济贫苦百姓,而他的亲哥哥老五胤祺虽没有他的豪爽之气,却比他更加宽厚仁善,老五胤祺是历史上出名的乐善好施的贵族王爷。

胤祺经常做善事,接济贫苦百姓,乐善好施,对待下人比如宫女和太监也没有太大的架子,所以他老爹康熙都称他为“心性善良,为人敦厚”。

但是胤祺的母亲宜贵妃和弟弟胤禟就不一样了,在雍正继位后,宜贵妃十分不满雍正继位,所以对雍正很是不礼敬。

在雍正继位之初,宜贵妃就表现出了对雍正继位的不满,她无视雍正的生母德妃,在祭奠康熙时,宜妃故意走在了已经被雍正封为皇太后的德妃前面,这是对雍正母子极大的藐视和不满,但是雍正不敢对母妃发火,只是记恨在心,开始逐渐清理宜妃身边的人。

比如宜妃最贴心的侍女和太监,可能是电视剧中的小桃红和三德子啊,都被雍正借故找茬发配到宁古塔为奴,而宜妃也被雍正赶出了皇宫,就住到了她所生的大儿子胤祺的府上。

此后宜妃再未去皇宫给见过雍正,尤其是当老九被雍正圈禁折磨致死后,宜妃彻底对雍正只有恨意,而雍正对这位母妃也十分不满,雍正和其子乾隆在册封先皇太妃时,唯独将康熙最宠爱的宜妃排除在外,宜妃在死后也没能与康熙合葬。

而胤祺的亲弟弟老九也是因为八爷党的原因,在雍正继位后不肯向雍正服软,表示出臣服的态度,最终老九被雍正圈禁折磨致死。

对于母亲和弟弟对雍正的不满,胤祺并没有往深了掺和,所以雍正也对这位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非常满意和欣赏,也并没有因为宜妃和老九而故意针对胤祺。

虽然雍正没有针对胤祺,但是由于他母亲宜妃和亲弟弟老九的关系,雍正将老九圈禁折磨致死后,也是余怒未消,他故意让作为老九亲哥哥的胤祺去给老九改名为“塞思黑”。

雍正此举就是故意恶心宜妃和老九,让他们母子看看,宜妃的大儿子去给弟弟改恶名,而弟弟也得眼睁睁看着亲哥哥给自己改恶名。

温和宽厚的胤祺也没推辞,他也深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得罪雍正,也不敢为弟弟老九求情,只能按照雍正交代的去给弟弟老九改名。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因病去世,雍正以亲王礼将胤祺厚葬,并为他上了谥号为“温”,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又亲自为这位五弟撰写了碑文,称其为“秉性温和,持躬谦谨,有乐善好施之风”。可以说胤祺在雍正朝结局还是十分不错的,毕竟现实中这么一个性格温和谦恭的人,谁也不会去刁难他。

皇七子胤祐:安分守己的淳亲王

胤祐的生母是成妃戴佳氏,成妃出身一般,胤祐且出生就有残疾,但是史书没有记载胤祐身体究竟有什么残疾,又是残疾到什么程度,不过从史书的一些记载来看,胤祐的身体残疾应该并不严重,因为胤祐曾经跟随父亲康熙亲征过葛尔丹,也是皇子之中能带兵打仗的人,所以即便身体有残疾应该也不是很严重。

生母出身不高,成妃最开始只是康熙众多后宫之中的一个嫔,直到五十多岁,熬了很多年,胤祐都已经长大成人,康熙才想起来封其为妃,可见她在康熙后宫之中非常平凡。

胤祐因为自有身体有残疾,也就可能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毕竟康熙优秀的儿子实在是太多了,胤祐虽然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身体残疾,外加能力并不出众,所以他也没机会去竞争皇位。

而且胤祐也是因为自幼身体有残疾,所以为人非常谦恭谨慎,而且平易近人,也和胤祺差不多,没有皇子的架子。

胤祐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史书记载他曾经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且还立过战功,后来也一直从事军事管理职务,说明胤祐的军事统率能力还是非常不错。

胤祐也因为征葛尔丹立下战功,在众兄弟之中最早被封为贝勒,后来更是晋封为多罗淳郡王,晋封郡王爵位之后,康熙特地任命胤祐为正蓝旗统领,胤祐负责管理正蓝旗满蒙汉三旗军务。

在康熙晚期,吏治腐败,贪腐成风,而胤祐接手正蓝旗军务之后,开始整顿军务,恪尽其职,诸务毕举,颓风靡习得到了很大改变,可见胤祐是一把军事管理能力的好手。

雍正继位后,为了安稳人心,特意将在“九子夺嫡”中保持中立,平时还很平易近人的胤祐晋封为淳亲王。

胤祐由于身体健康不行,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就去世了,正好活了50岁,胤祐去世后,雍正表现的还很悲伤,评价胤祐为“敬谨小心,安分守己”,雍正还给胤祐上了谥号为“度”。

也可以说胤祐的结局也算比较不错,除了去世的有些早之外,同样也是因为身体有残疾没有竞争皇位的资格,再有就是为人谦恭随和,平易近人,所以这样人对于皇位没有威胁,可以得到善终。

十二子胤祹:康熙儿子中最为长寿,自幼由苏麻喇姑抚养长大的皇子

胤祹是康熙第十二子,生母是康熙的定嫔万琉哈氏,定嫔虽然是正黄旗出身,但是家族出身并不高贵,所以在康熙后宫之中地位并不高,胤祹也是生性低调内敛,因此胤祹母子并不是很受康熙重视。

尽管胤祹母子不受康熙重视和喜爱,但是不耽误他们母子是康熙儿子和后宫嫔妃之中结局最好的一对母子。

胤祹是康熙所有儿子中寿命最长的儿子,他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才去世,享年78岁,而胤祹的母亲定嫔则更能活,定嫔活了将近100岁,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97岁高龄去世,定嫔也是清代历史上最长寿的妃嫔。

胤祹生性低调内敛主要是跟他自幼就被康熙交由孝庄太后的丫头苏麻喇姑抚养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苏麻喇姑比康熙大了40多岁,和孝庄太后差不多大,活了93岁才去世,在康熙时代是一位特殊的皇宫服务人员,她身份虽然只是孝庄太后的陪嫁丫鬟,但是由于她忠于孝庄太后,而且对幼年的康熙有呵护、抚养和教育之恩,所以自幼父母双亡的康熙视其为母亲一般。

胤祹出生不久正好孝庄太后去世,已经年过70多岁的苏麻喇姑因此深受打击,成天郁郁不乐,康熙为了转移苏麻喇姑的注意力,所以把出生不久的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希望借着胤祹能转移苏麻喇姑对孝庄太后的悲伤之情。

果然苏麻喇姑由此开始尽心尽力抚养胤祹,由于苏麻喇姑在孝庄太后影响下,非常信奉佛教,所以苏麻喇姑从小就教育胤祹一切随缘,不争不抢,低调内敛。

正是在苏麻喇姑的尽心教育下,胤祹谨遵苏麻喇姑的教诲,不过问政治,也不参与皇位之争,可以说胤祹的人生是带有佛系的人生。

胤祹在康熙时期无欲无求,没有太多的表现,所以康熙想封他爵位都没有由头,因此胤祹在康熙时代只被封为固山贝子的爵位。

不过康熙倒是对胤祹很欣赏,苏麻喇姑在93岁高龄去世时,胤祹以皇子身份坚持要为一生只是孝庄太后陪嫁丫头的苏麻喇姑披麻戴孝守灵得到了康熙许可,康熙由此认为胤祹是至诚至孝之人,对他这种行为大加赞赏。

不过至诚至孝的人未必要重用,而且这样人也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实人,因此这样的人在政治场上是吃不开的,也幸亏胤祹是皇子,如果是普通人,也混不进政治圈了。

老实人在政治场上是混不开的,胤祹在雍正即位后被封为履郡王爵位,但是很快因为胤祹老实,雍正就褫夺了他的郡王爵位,又将他降为贝子。

即便如此,胤祹还因为小错,将乾隆生母姓氏写错了,被雍正连贝子爵位都剥夺了,降为了护国公。直到雍正后期,胤祹才再度被雍正恢复了履郡王爵位。

胤祹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甚至在乾隆时期,大多数时间都是管宗人府的事情和一些礼仪事情,比如王公贵族婚丧嫁娶,不过胤祹倒是主持葬礼比较多,胤祹主持葬礼生涯中最辉煌一幕的就是主持哥哥雍正的葬礼。

雍正去世后就是由胤祹主持的葬礼,由于胤祹主持葬礼非常让乾隆满意,所以乾隆因为胤祹主持雍正葬礼有功,即位后就册封胤祹为履亲王,命胤祹专职掌管宗人府和礼部事宜。

乾隆对胤祹母子还是非常不错,后来由于胤祹是乾隆在世的叔叔中最年长的叔叔,所以乾隆下旨胤祹享有御前免跪待遇,还批准他可以乘轿子进入皇宫。

而且因为胤祹的母亲定嫔太能活,所以乾隆尊其位祖母皇太妃,逢年过节或定嫔过寿,乾隆必定亲自到胤祹府上去问候定嫔。

乾隆这一生写的几千首诗中还有很多诗是写给胤祹和他的母亲定嫔的诗,可见乾隆对胤祹这位叔叔和皇祖母定嫔还是非常不错。

胤祹在康熙朝不冷不热,在哥哥雍正朝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到了乾隆朝才得到了尊重,还算是侄子乾隆对他比较不错了,而且胤祹寿命还很长,所以在康熙的所有儿子中就属胤祹的佛系人生结局最好。

十五子胤禑:由雍正生母德妃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

胤禑是康熙的十五子,他和十六子胤禄是同母兄弟,都是康熙的密妃所生,出生之后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抚养。

按理说胤禑算是由雍正生母德妃抚养长大的皇子,应该和雍正关系比较亲密,但是其实历史上雍正自幼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到11岁,之后一直是由哥哥胤礽抚养长大,所以雍正与生母德妃关系并不是很亲近。

而胤禑在康熙在世时年纪还小没有得到封爵,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并没有因为胤禑是由母亲德妃抚养长大而跟他特别亲近,只封了胤禑一个贝勒爵位,然后就把胤禑派去给康熙守陵。

在胤禑临死前一年,雍正才封他为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去世,享年39岁。

可以说胤禑一生很碌碌无为,父亲康熙没来得及喜欢他时就去世了,而哥哥雍正也不怎么喜欢他,史书对他记载非常少,他本是雍正生母德妃抚养长大,按理说雍正应该与他比较亲近,但是雍正对他却是十分冷淡,从这其中可以看出雍正与生母德妃关系也不是很好,所以雍正对胤禑也不是太好。

十六子胤禄:雍正最为喜爱和倚重的三个弟弟之一

胤禄与胤禑是同母兄弟,但是在雍正朝的待遇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胤禄是雍正最为倚重的三个弟弟之一,雍正最为信任和倚重三个弟弟分别是老十三胤祥、老十七胤礼和老十六胤禄。

胤禄在雍正朝时期,雍正这些兄弟中待遇和喜爱仅次于老十三和老十七。

胤禄备受雍正喜爱和信任,主要因为胤禄早在康熙时期就被过继给了康熙的堂兄庄亲王博果铎为子嗣,虽然博果铎比康熙晚死一年,但是康熙在世时就曾经看博果铎没有子嗣让胤禄去伺候博果铎终老,这也就算是将胤禄过继给了博果铎。

所以胤禄本身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他对雍正的皇位构不成任何威胁,而且胤禄本身为人谦恭,还善于团结兄弟姐妹,胤禄继承博果铎的庄亲王爵位后,对博果铎家族这头的堂兄弟姐妹也是十分关照,而且胤禄在康熙诸子之中也是一个比较能团结兄弟姐妹的人,有好人缘。

在雍正继位后胤禄的待遇在雍正的众兄弟之中仅次于老十三胤祥和老十七胤礼,雍正临死前诏命胤禄和胤礼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

在乾隆即位后,胤禄和胤礼都被封为总理王大臣,还获得了御前免跪的待遇,但是在胤礼去世后,乾隆担心胤禄一人没有人能制衡,所以故意炮制了废太子胤礽长子的弘晳逆案,将胤禄牵扯进来,剥夺了胤禄的权力。

但是整体来说乾隆对胤禄还是比较不错,只是将他的权力收了回来,所以说胤禄也是康熙诸子之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位。

十七子胤礼:雍正众位兄弟之中受信任程度仅次于老十三

胤礼生母为汉人勤妃,胤礼自幼师从清代大诗人沈德潜,为人斯文谦恭,他深有乃师沈德潜的豁达气度。

胤礼在“九子夺嫡”时还尚年幼,而且少年时期的胤礼就非常老成持重,他在少年时从不参与政治,也不参与皇权争夺,只是纵情山水,工于书法,还擅长诗词歌赋。

外加胤礼的母亲勤妃家族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所以知进退,明得失,善于明哲保身,且性格还温和谦恭的胤礼在雍正即位后被封为果亲王,深得雍正喜爱和信任。

雍正继位后他最信任喜爱和重用的兄弟就是老十三胤祥和老十七胤礼,其次则是老十六胤禄。

当老十三胤祥因病早逝之后,雍正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弟弟就属老十七胤礼了,可以说老十七接替了当初老十三的位置。

甚至后来雍正在最后临终时还一再叮嘱乾隆要善待果亲王老十七,对十七叔好一点。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清史稿》

看看这话,雍正不光让乾隆善待老十七,还担心老十七操劳国事把身体整垮了,步上老十三的后尘,还一再叮嘱老十七切勿操劳,保重身体。

这都说明了雍正对老十七的信任和关爱,所以历史上雍正和老十七兄弟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

雍正临终前,将老十七任命为顾命大臣,希望他在自己死后继续辅佐儿子乾隆。

而乾隆也确实遵照雍正遗嘱,继位后对胤礼是礼遇有加,并且特赐胤禄和胤礼免去入朝跪拜之礼。

可惜老十七最后还是步了老十三的后尘,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因操劳过度去世,享年41岁,他一生无子,乾隆让幼弟六阿哥弘瞻入嗣胤礼,继承了果亲王的爵位。

胤礼的结局在康熙诸子之中算是非常好的一位了,可惜就是寿命太短。

二十子胤祎:除了守陵还是守陵的皇子

胤祎是康熙的二十子,生母是襄嫔,也是康熙的老来子,“九子夺嫡”时期胤祎还很小也不可能跟着掺乎,所以雍正即位后,胤祎到也没受到政治打击。

雍正对这个弟弟算是不好不坏,按规矩给他晋升了贝勒,后来雍正命他去给康熙守陵,胤祎不肯去,被雍正盛怒之下降级成了辅国公。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后恢复了胤祎的贝勒爵位,但是大侄子乾隆还让这位叔叔去给老爹雍正守陵,胤祎可是见识到了哥哥雍正发怒,所以他也不想惹得侄子在对自己发怒,于是乖乖的就去守护哥哥雍正的清泰陵了。

可以说胤祎这一生基本就是碌碌无为,专门和守陵挂钩的皇子,雍正派他给老爹康熙守陵,乾隆还派他给雍正守陵,可以说胤祎这一生就是皇家御用守陵人。

二十一子胤禧:乾隆的画家小叔叔

胤禧和侄子乾隆同岁,仅比乾隆大7个月,他也是康熙老来子,生母是庶妃陈氏,没有封号的一位妃嫔,地位也不高。

胤禧因为年纪小,所以也没资格去争夺皇位,因此他一生之中也是不问政治,寄情于山水之间,擅长书画,尤其善画山水,而且还能写诗文,乾隆曾经称赞这位小叔叔诗赋为清代第一。

胤禧生性淳朴,虽然贵为皇子,却生活勤俭朴素,很是难得,所以雍正和乾隆父子对他也是十分不错,胤禧在雍正朝被封为贝勒爵位,到了乾隆朝因为乾隆也好诗词书画,叔侄算是趣味相投,所以乾隆因此将胤禧晋封为慎郡王爵位。

胤禧曾一度为乾隆朝议政大臣,但还是由于胤禧一生无欲无求,不想太过于插手政治,所以胤禧最终还是寄情于山水书画诗词歌赋之中。

胤禧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48岁,乾隆听闻这位小叔叔去世,也是非常悲痛,由于胤禧一生无子,乾隆将儿子永瑢过继给胤禧为孙子,承袭了胤禧的爵位。

可以说胤禧结局也算是康熙儿子中比较好的一位。

二十二子胤祜:史书记录最少的皇子

胤祜生母为谨嫔,胤祜比侄子乾隆还小了一岁,他的一生事迹史书几乎没什么记载,可以说他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儿子,只知道他有几个媳妇儿,生了几个儿子,感觉他这一生除了娶媳妇儿生孩子就没做过别的值得记载的事情。

雍正对他也是不冷不热,按部就班晋爵贝勒就完事,乾隆九年(1744)比乾隆还小一岁的胤祜就去世了,年仅34岁。

胤祜这一生只能说是还算凑乎,在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皇室中没被迫害就算不错,当然也破害不到他,都属于康熙老来子,对雍正皇位没有任何威胁。也可能是在皇家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34岁就早早去世了。

二十三子胤祁:最不受乾隆尊重的小叔叔

胤祁生母是静嫔,康熙老来子,比侄子乾隆还小3岁,胤祁为人轻佻浮躁,雍正时期年纪比较小还无所谓,被雍正晋爵为贝勒,到了乾隆时期因为办事不力各种被大侄子乾隆斥责,可以说他是最不受乾隆尊重的叔叔。

临死前才被乾隆授予了郡王的虚职,即不拿郡王俸禄,只挂郡王之名。

二十四子胤祕:康熙最小的儿子连侄子乾隆都跟着宠爱

胤祕是康熙最小的儿子,所以受宠爱比较多,雍正对他就很疼爱,外加胤祕生性宽和忠厚,侄子乾隆也是对这位比自己小5岁的叔叔比较厚爱,在乾隆时期胤祕被晋封为诚亲王爵位,也算是康熙最小的这几个儿子之中待遇最好的了。

所以说还是老幺得宠,老幺只要会来事,性格宽厚一些,不管老爹还是哥哥甚至是大侄子都会宠爱着他。

胤祕在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去世,享年56岁,结局也算是康熙诸子之中比较好的一位了。

写在最后

康熙的这些没参与九子夺嫡的儿子中要说结局最好,寿命最长最有福气的还得是老十二胤祹,佛系人生给他带来了好的结局,最受雍正重用的是老十七胤礼。

康熙后面的几位比乾隆还小的儿子,除了最小的胤祕比较享福之外,其他的人都不是很受侄子乾隆尊重。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夫石静似仁,泉动似智泉动不撼静,石静不碍动出处和含义

出自:《杨抡伯牙法》是评价古琴曲《石上流泉》的

“曲以石上流泉名者,义云奥矣。夫石静似仁,泉动似智。泉动不撼静,石静不碍动。故宣尼谈仁智取况山、水。斯曲也,当求之古乐行忧违其人者,彼膏肓泉石,何硁硁也。”

沉稳的山石如同仁慈宽容的圣人,灵活的泉水如同才思敏捷的智者。流动的泉水无法扰乱山石的宁静,宁静的山石也不会阻碍泉水的流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