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花源校区怎么样
- 你是否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桃花源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
- 我心中的桃花源300字作文
- 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赏析
- 桃花源记浓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
- 养中蜂是技术主要还是花源主要有技术能养好蜂吗
- 桃花源记的课外古文答案
- 你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
-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 有没有人觉得《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挺瘆人的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花源校区怎么样
我就是花源校区的。。。学校是欧式建筑。。。整个花源镇都是欧式建筑。。。这个学校的工程造价比较好。。收的4个班。。花源镇的环境不错。。。学校后面就是一大片的别墅群。。。。
你是否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桃花源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
《桃花源记》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所作散文。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将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写的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打鱼的人,一天顺着溪水行船,不觉忘记了行程多远。忽然就遇到一片桃花林,这些林木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树木都非常清秀美丽,并且落花散满地上。
打鱼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很是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在此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一些光亮。
打鱼的人下了船,从洞口就进去了。起初洞口狭窄,仅可以容一个人通过。他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眼前变得开阔明亮起来。只见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远处大片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一片片竹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不时传来鸡鸣狗叫声。
一些人正在田野里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安详自得,孩子们活泼快乐。
村里人看到这个打鱼的陌生人,都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打鱼的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子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并且杀鸡摆酒款待他。村里其他人听说来了一个陌生人,就都来打听消息。谈话中,村里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就带着亲人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这里的人问打鱼的现在是什么朝代,这些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打鱼的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这些人听完后无不唏嘘感叹。
村子里其他人也都把打鱼的人请到家中,拿出酒食款待他。就这样,打鱼的人在这里停留几天,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走时村里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打鱼的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走的水路回去,并且处处留下标记。等他出来后,就到郡城把这件事禀报了太守。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打鱼的人,寻着回来时做的标记走,可是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有个南阳人叫刘子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就高兴地打算去那里。但没等到实现,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这篇散文,像一个传奇故事,又像一个神话传说,实际上是作者所向往的清静优美、而又丰衣足食的地方。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这些人仅仅比世人多保留了一些天性的纯真而已。
陶渊明对现实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着及其清醒的认识,他之所以选择归隐,是为了保持个人的清誉、德行和操守,避免在官场的淤泥中,染黑自己。
但是在写这篇《桃花源记》时,他所想的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使他能够想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问题,实属难能可贵。虽然这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样的想法也是非常可贵的。
综合以上关于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的分析,可以说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它只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理想化的世界。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这样的地方,可是这样的地方离我们有多么遥远,简直是遥不可及。但又存在着,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心里有风景,哪里不是春天呢!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清静、美好的内心世界,让心里充满阳光、温磬、和平和慈爱,这就是我们的“桃花源”。
我心中的桃花源300字作文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那是人们理想中的世界。那里有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硝烟;那里有民风淳朴的人们,没有现在的勾心斗角;没有时间、事业的压迫。这就是一个人间仙境。
——题记
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一个远离现代社会喧嚣,没有那摩多危害人体健康的灰尘、二氧化碳的美好社会。那里没有汽车,只有碧绿的草地,没有破坏环境的人,只有保护环境的人。
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在春天时鸟语花香,到处开满了鲜艳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像在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我躺在草地里打滚、玩耍好不痛快。
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在夏天,可以找到一个避暑的地方,听着知了叫声。安然入睡。
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很美很美!
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赏析
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不是散文,而是小说!
昨天看了悟空推荐的这个题目,很兴奋!觉得这才是富有挑战性的话题,今天琢磨了好久,于是有了下面的感想!
千百年来,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喜欢这篇文章,且都视之为文章的典范,其感想也颇多。我原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和大家的感触差不多,今天仔细一想,才知道,有些不尽然。
过去,我和大家一样以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者叫散文诗。其实不然,它不是散文,也不是散文诗,它是一篇微型小说!
一, 为什么说它是一篇微型小说呢?
微型,是说其篇幅短,这是没有异议的。
下面说说《桃花源记》为什么是小说?
小说的特点是要有三要素,可以说小说三要素是评价一篇文章是否是小说的最好标准。
小说的三要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从这三要素看,《桃花源记》它都具备!所以从小说的这些特点看,它就是一篇完整的微型小说。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富有幻想,敢于追求新生活而又厌恶现实生活的渔夫形象!
《桃花源记》有故事情节吗?
《桃花源记》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桃花源记》开端于一个渔夫为了改善生活,希望多打点鱼,为此划船走了很远的水路。正因为此,让渔夫迷路了!
迷路了,怎么办呢?
得寻找回家的路啊?
结果没有寻找到回家的路,寻找到了一片桃树林。此时,桃花盛开,这让渔夫流连忘返,想穷其源头。找到源头后,发现了溪水,发现了小山,发现了小山有一个小洞,发现了溪水是从那个小洞里流出来的。洞口有亮,从洞口往里看,又看不清楚,这更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由此想走进去看个究竟,正好那个洞口可以通过。于是渔夫把船靠在一边,只身进了洞口。
渔夫进去以后,发现了村庄。村庄很安静,屋舍很整齐。又见到了很多人,这些人都很和气、热情,又知道了这些人的传奇经历。
这就是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渔夫找到这么一个宜居环境,尽情享受了人生难得的享受。
渔夫想,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享受,应该让很多人知道这个地方。于是,渔夫告辞回家。
出来的时候,渔夫很小心地做了标记,希望下次来的时候,顺着标记找到这个地方来。
渔夫出来后,首先告诉郡守。郡守也觉得是个好地方,派人去寻找,无法找到渔夫说的地方。南阳刘子骥听说了这个消息,也亲自去寻找。
通过郡守派人寻找,南阳刘子骥亲自去寻找,说明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这个地方,并且都有移民的欲望。这就是故事的高潮!
最后刘子骥因为寻找这个地方,身心交瘁,死在路上,这是故事的结局。故事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桃花源记》也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看过原文就知道了。
另外,《桃花源记》也有鲜明的主题。
《桃花源记》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个渔夫寻找桃花源头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一个美丽、安静、祥和、平明百姓宜居的村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失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这不但是一篇经典的微型小说,而且是一篇经典的微型历史架空小说。
陶渊明借秦朝动乱,百姓流离失所这一现实,由此玩了一次穿越。由东晋穿越到秦朝,由此幻想一片桃花林。现在网络上历史架空小说盛行其道,应该说陶渊明是鼻祖。
三,故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富于幻想,又极富逻辑。
故事由渔夫开始。
渔夫因为想多打点鱼,驾着小船,航行了很远,由此迷了路。
迷路了,就得寻找回家的路。结果回家的路没有寻找到,反而寻找到了一片桃花林。
桃花林太漂亮了,让渔夫流连忘返。
渔夫的好奇心促使渔夫想找到桃花林的尽头。
当渔夫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又发现了小溪、小山。小山有个小洞口,溪水从小洞口流出。小洞口有亮光,渔夫好奇,顺着亮光往里面看。里面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这又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想进去看个究竟。
渔夫发现洞口虽小,人可以进去。于是渔夫下船,走进洞口。
从洞口进去以后,发现了里面有村庄,村庄里还有人。
这些人是哪里来的呢?引发了渔夫的兴趣。
这里的人告诉渔夫,是他们的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这些人对渔夫也好奇,打听外面的世界怎样了,渔夫一一作了回答。
之后自然是这里的主人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从外面进来的渔夫这个客人。
渔夫尽情享受了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后,想回家去。然后带领更多的人到这里来生活。
于是渔夫出来的时候,沿路做了标记。尽管桃花源的人叮嘱渔夫不要告诉外边的人,渔夫受这里美好生活的诱惑,还是固执己见。
渔夫出来后,首先想到的是应该告诉郡守,让郡守出面组织人来桃花源。
结果,无法找到这个地方。
南阳高人刘子骥听说了这一消息后,也很兴奋,亲自去找,直到病死,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故事由此戛然而止!
这样读、这样想;认真读,仔细想。回味无穷!
四,《桃花源记》留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如桃花源中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道,而渔夫为什么要亲自向郡守报告?
如桃花源为什么无法找到了?
如刘子骥为什么直到病死,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如为什么要为刘子骥冠上“高尚士也”?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还可以列出很多!
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续写!
我也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就以上问题发表我的看法!
桃花源记浓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
桃花源记浓缩成一个成语是:
世外桃源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自】: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示例】:在这儿,在这~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近义词】:洞天福地
【反义词】:人间地狱
养中蜂是技术主要还是花源主要有技术能养好蜂吗
在我们养蜂中是枝术重要还是花源主要,有枝术能养好蜂吗?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们养蜂界可以完全说两者同等重要,要想在养蜂的事业中取得较好的收益,两者是缺一都不能达到有较好的收益的。特别是养蜂枝术更为重要。
养蜂事业上看起来是一项粗活,实际它的管理枝术上是细中有细,养蜂枝术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你的收入高低的。就是再好的蜜源条件,你没有过硬的实际管理经验和枝术,你的蜂场也不会有好的收入。
作为有多年养蜂管理枝术经验的老养蜂人,就是在蜜源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有于他的管理枝术不同是多样化的,采取了花期蜜源有风险的管理方法,他照样在别人搞不到收入,或者很少的情况下,他的蜂场照样能夠取得较好的收入,要比别人高,什至蜜蜂还损失不是很严重。这在我们养蜂同行中是有大量的例子可以相比的。
所以说,要想走好养蜂这条制富路,一生在养蜂事业上取得较好的收益,还是从开始走入养蜂这条道路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刻苦的去钻研养蜂这方面的枝术。养蜂方面的管理枝术不是死规律,是无穷尽永远学不完的。而是随着不同的蜜源情况下的多种原因,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技术作为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才能夠取得比别人收入高的收益。这就是和其它不同枝术的一方面。
作为新养蜂的朋友,一定要不断的听取和学习老养蜂人的管理枝术经验,再结合到自己的发辉才能夠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千万不可目中无人,看不起有多年管理经验枝术的老养蜂人,那可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损失。所以说在养蜂的道路上,蜜源和养蜂枝术是同等重要的,什至我认为养蜂枝术还要高于良好的蜜源条件。因为在良好的蜜源条件下,还是有不少蜂场照样搞不到收入,空手而归的。
桃花源记的课外古文答案
1 B
2 C
3 汤敦甫摸了摸袋子,里边没有钱了,就叫他一块儿到家里拿钱
4 老翁才害怕起来,磕着头哀声乞求
5 不会摆官架子 善良宽严 平等待人
你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这些图片组合在一起,就是我心目中的“桃花源”。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你怎么看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是因为文章最后二个自然段,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我认为不能说这是鬼故事。桃花源是陶渊明刻意追求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字元亮,亦名潜,字渊明。江西九江人,东晋大诗人,曾经担任参军、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当朝的腐杇黑暗统治,辞官归隐,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体验生活,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诗大多描写田园山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园记》是作者的五言古诗《桃花园诗》前面的小记。全文以武陵渔人无意中发现世外桃园的故事,描绘了一幅作者梦寐以求的没有专制统治的、平等自由的、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观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的、腐败的、混乱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桃花园式的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文章构思巧妙,写得引人入胜,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打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照渔人的行动顺序,介绍了桃花源的发现经过,刻意描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气息,详细记叙了渔人和他们的接触情况,充分地描绘了桃国中人的淳朴和真挚。
这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尽管这种境界是虚构的,不可能有这世外桃源。但作者却把这桃花源描绘得似有似无,似真似假,令人回味无穷,令人向往不止。
有没有人觉得《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挺瘆人的
谢谢你提出个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但不知道你怎么会让你有这种感觉。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不可否认,里面的确充满了神秘色彩(或者有人认为“诡异”)。
首先,一个捕鱼人,竟然不知不觉地闯进了一个仙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样的景象真的挺让人震撼的,溪水两岸几百步,全是桃树,而且粉色的花瓣撒满大地。荒郊野外,没有人烟,哪来的桃林?也怪不得渔人感到诧异,因为好奇,他当即决定,寻找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其次,桃源内的场景更是让渔人大开眼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挤过一个隐隐约约透着光亮的小小山洞,曲曲折折,终于进入桃源,里面的场景更让他吃惊: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茂盛的桑竹,交错的小路,快乐的人们……,这一切与外面的世界反差太大了。
再次,渔人带人再寻桃源未果,更是让人不可思议。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明是返程时一路上处处做好了记号,而带人复寻却就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那美丽的桃花源了。后来,一位叫刘子骥的隐士,高高兴兴地计划再寻,结果是带着遗憾死去(也许,他不打桃花源的主意也不会死得这么快吧)。
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桃花源,再也没有人去(也许不敢再去)寻桃花源了。
从以上几点看来,桃花源的确太神秘了,以至于有人认为神秘到“细想及恐”的地步。
那么,这个故事真的瘆人吗?(我真不习惯用“瘆人”这两个字)。
如果你了解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意图,就不会觉得它“瘆人”了。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东晋,《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陶渊明空有济世情怀却无法实现抱负,只能愤然出世,归隐田园。
表面上看来,陶渊明已经独立于世俗之外,但是,他并没有做到“心远地自偏”,他依然关注着人们的疾苦,他渴望世界太平,期望人们过上好日子。无奈之下,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幻想了,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啊。
《桃花源记》,即是陶渊明用以寄托理想的地方。
《礼记》中有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 ,其中就勾画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共同劳动、各尽所能、安居乐业。据说,陶渊明就是受到儒家有关大同社会理论的影响,才想象出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的。
陶渊明为什么设置这样一个情节——让人再寻桃源无果呢?
这是在暗示,桃花源根本不存在,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在当时的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梦想只能是梦想,距离现实还不知道多么遥远呢。
为什么有人感觉这个故事瘆人呢?大概是里面对桃花的描写让人产生联想吧。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桃”,的确有好多象征意义,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桃木可以用于驱邪,在我的家乡,人们就经常砍下桃木,放在所谓“八字软”的老人、孩子的枕头下面,以驱邪求吉。可是,陶渊明描写桃树和桃花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给大家展示一个环境美好、淡然和乐的理想社会罢了。
另外,对于“桃树”、“桃花”,还有另一种推测,陶渊明因为不愿意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所以“逃离”了,去做隐士了。还有,桃花源中的人,也是为了“避秦时乱”而逃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的。“桃”者,乃“逃”也!对于这种解释,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没有什么“瘆人”的;桃花源,只是一个与当时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 ,只是那些不堪苦难的人们“逃离”现实的避难所罢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