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是什么意思怎么拼?《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会盟,手指蘸血往脸上抹两道横杠,何意_歃血_楚王_歃血为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歃血 歃血 楚王 歃血为盟

本文目录

  • 歃血是什么意思怎么拼
  • 《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会盟,手指蘸血往脸上抹两道横杠,何意

歃血是什么意思怎么拼

歃血拼音:歃血,指的是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歃,形声,从欠,杀声。表示与口、出气有关。本义:饮,微吸。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会盟,手指蘸血往脸上抹两道横杠,何意

正儿八经这个问题得问导演了,为什么这样。

其实历史上这方面的说法叫做“歃血为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很明显这里是主要还是畜生之血。由于中国的历史过于久远了,这种行为究竟起源何时,至今已很难考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歃血为盟首先流行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春秋左传正义》:“凡盟礼,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违,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尊卑以次歃,戎右传敦血,以授当歃者,令含其血“。很明确就是要涂在嘴巴处,可能是说话算数吧!

关于歃血的具体行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其主要内容就是将血混入酒中,共同饮下。但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别,混入酒中的血也各有不同。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文字:“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血来!’遂取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合纵)’”。此处歃的是鸡、狗、马血。在东周列国志中,却有这样一段描述:“次日,立坛于召陵,桓公(齐)执牛耳为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称楚君之命,同立盟书,桓公先歃,七国与屈完以次受歃。”此处却是牛血。到了汉代,仍然保留着上古习惯,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誓毕,宰牛设酒聚乡党百余人共饮一醉。

唐、宋之后,因为封建君主制度的确立,统治阶级之间的结盟减少。歃血结盟却又转向民间。江湖上的绿林好汉们,唐时的响马,宋代的草寇,明清时的土匪、胡子,干的是月黑杀人,风高放火,打家劫舍,杀富济贫,反叛朝庭的勾当。结伙时首先要喝血酒——即歃血结盟。首先要将自己的中指割破,将血滴到酒碗里,然后参加盟誓的人将血酒分喝,并设下毒誓,表示永不背盟。到了清朝末年,以至民国初期,江湖上的土匪,社会上的帮派组织——上海的青帮,两湖的红帮,江淮的船帮、盐帮,在组织活动时,仍然要搞歃血的仪式。不过割破自己的手指恐怕太恐怖——这是我的猜测——便改做将一只大红公鸡斩首,将鸡血滴在酒里,然后大家分喝鸡血酒。赌咒盟誓,这也是帮派组织内部加强团结的一种手段,大约也应算做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内容,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后,流传了几千年的歃血为盟的形式才逐渐消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