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书走近一座城 ——读李晓东散文集《天风水雅》 天水日报 作者:汪彤新闻 时间:2023年03月09日 来源:天水日报
赏读《天风水雅》这本书时,忽然觉得,自己并不了解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天水。
许多时候,人们在一座城市住了一辈子,却对这座城市并没有更深的了解,或者还不比一个游人探访更多。许多景物和故事,因离得近,总觉得有一天会去看看,或者看了,也没有那么深的思考。
李晓东先生是个有心人,他与天水有缘,在天水两年时间,著写一本《天风水雅》,深度解读天水这座千年文化名城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这本书虽是散文集,却是一部有“史书”意义的厚重著作。
《天风水雅》虽是一本散文集,却以优美、简洁的文字,有考据地记述天水古城诸多历史渊源、风土人情。这些文字有深度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书中诸多篇章字句优雅,叙述宽泛,数字严谨、说理厚重,虽为叙事抒情散文,却字字斟酌,句句考究,一个写作者的文学态度和精神情怀跃然纸上。李晓东先生在表达内心对天水这方土地的真情时,对文章中具体的表达内容做了踏实的“功课”,这些“功课”是站在一个学者研究的角度:案头灯下研志读史,登高远望踏歌而行。思考与实践二者相结合,为散文述说的情感表达,做了认真而厚实的“补白”。
“天水多古树,古树550株左右;千年以上230余株,数量居全国第二。古树不居深山,而在市井……街边巷口,绿荫如盖,大木数抱,抬头看钉在古树的保护牌,树龄500年,树龄700年……”(《佳木依然》)诸多历史事件和数理数字,作者以学者风范,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因此书中诸多文字,有史学资料的可考性,有文献资料研究参考的价值。散文作品有志书的价值和分量,这是踏实文字功底和沉下心做研究的结果。
因一本书喜欢上一个城市,《天风水雅》文字的内在功夫,虽在散文叙事中,却意趣在文外,有更高境界,使写作务本而又高于文字本身。这本读来轻松、大雅的著作,应是作者如史学家,研究一座古城历史概貌、风土人情的扎实功底中,著述而成。这本书为人们了解天水,研究、关注天水文化,添加了厚重的一笔。
古城与历史依存,古城因诗文熠熠生辉。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点睛之笔,堪称明珠。《天风水雅》诸多篇目中,文字的情感在最浓烈的表达时,巧妙地以古诗词做点染,凝练主题,意味深远,让读者在阅读中,读到了高度和归属感。
“青年北路,却是金黄世界‘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水经过天水东流至长安,秋风也是先到了天水,后到长安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应是天水落叶。”(《秋天天水,大道黄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书中的描写,使千百年凝练的诗词,对这座充满沧桑的古城,进行深度点染。诗词恰到好处的承托,让充满神奇色彩的天水,有了让人向往的梦幻色彩。画龙点睛的古诗词,在妙语的述说中,使读者产生内心共鸣,对一座城有了向往的方向。散文语言的张力,让一座城市在经典诗词中,有了饶有情趣的深意。
不但如此,文本从诗词中引发来的思考,不只是文字凝练到人们心里的结晶,从历史勾连处神采奕奕的叙写,使文字在空间和时间中纵横、驰骋,让人们为一座城市心旷神怡。“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天水我的望乡崖》)作者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边塞诗,而在藉河的灯光音乐中,已把天水当家乡了。”写地方的现代,与厚重的历史相结合,是《天风水雅》不经意娓娓道来中,用诗词点睛之笔,抒发对一座城深沉寄拖的情思。
故乡、故土、故人情谊深浓。人在一生中,总有离乡漂泊的时候,而际遇的异乡,也总有一些地方,让人每每有归属的情感。内心有爱,情感便饱满,《天水,我的望乡崖》是《天风水雅》这本书情感的凝结点。一条黄河,从山西太原到甘肃兰州,伴随着游子几千里的路上,似漂泊或又是归来。“一昼夜奔波后,居然发现黄河还在身旁,真如见故人,让忐忑的心稍微安下来。”(《天水,我的望乡崖》)李晓东先生在书中,幽默的称自己为“馓饭市长”,一个不被当地人写透彻的民俗文化,在他的手里妙趣横生。
因为一篇文字,一个城市永久地留在人们心中。自古以来,千古流传下来的文字,不知给多少古圣之地赋予了留世的依据。一篇《岳阳楼记》,让一座在洞庭湖上的楼宇,永久地在人们心间成为永恒的向往,变为一个地域的标志。这些文字的功力,恰恰也在《天风水雅》中呈现。一本书让人们记住了一座城,一本书让人们心中向往一座城,一本书留住了一座城。李晓东先生巧妙地布局,淡淡地叙述他自己的故事,却在故事中,赋予游子们释放情思、情绪的地方,这种文字的表达,远远超然高举于物象之外。
《天风水雅》中有:“天水这座不高不低、不南不北、不干不湿、不大不小、不紧不慢的城市,会让人心神愉悦,健康长寿的。”
我出生在天祝,籍贯虽不是天水,祖上的足迹却确确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天水走出。如今我似乎回归了故土,从一本书走近一座城,从一本书唤起远方的游子对故土的怀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