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辛泰线上的铁路打冰人_隧道_作业_积冰

展开全文

山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火了行驶在鲁中山区的7053/4次公益“慢火车”。这趟往返于泰安、淄博间的绿皮车,也是山区居民进出大山的唯一铁路通道。春节之际,山区游子们陆续回家过年,守护线路安全的铁路“打冰人”,工作也更繁重了。

国铁济南局济南工务段莱芜桥梁车间养修工区工长徐争吉,是这支打冰队伍的领头人。今年50岁的他,已在7053/ 4次公益“慢火车”途经的辛泰线上从事桥隧检修、打冰工作30多个年头。

“我们车间管辖范围内的铁路全长416公里、桥隧设备936座,点多线长。”桥梁车间党支部书记牛连水介绍,因为山体联通地下水层,地质多为沉积岩,隧道内常年有水流出,每年12月底至来年1月底是隧道冰冻期,冰层过厚,就可能剐蹭列车,影响行车安全,打冰就成了冬季车间的常态化作业之一。

“全长160多公里的辛泰线,除了是7053/4次公益‘慢火车’的必经之路,还是济南莱芜、钢城两区以及淄博、泰安等地的重要运输通道,每天有40多趟货物列车通往全国各地。”徐争吉告诉记者,辛泰线有山区地段70多公里,隧道22座,其中桃园二号等7座隧道结冰问题最为突出,“为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我们每周至少3次巡查每处桥隧设备,有冰凌出现时,更需要每天进行打冰作业。”

天气预报显示,除夕当天莱芜区最低气温-10℃,列车途经的山区更低,隧道内可能出现严重积冰。徐争吉迅速召集好队友,提前准备好工具、用品,根据7053/4次列车运行时间,用好天窗期开展巡查打冰作业。

桃园二号隧道距离车间驻地30公里左右,从车间到作业地点需要一个半小时。为了赶在“慢火车”到达前将冰凌彻底清除,天还没亮,打冰队伍就开着工程车出发了。沿着狭窄的进山便道行进至距离隧道2公里左右时,工程车无法再通行,只能手拿肩扛,带着工具、物品,靠着头灯照明,顺着弯曲的小路往隧道摸索着前行。“天窗期”只有两个小时,必须争分夺秒,队员们的步履又紧又密,呼出的水汽像要冻住一样。

“再交代一下安全注意事项,首先是现场防护和驻站勤联系,严格执行3分钟联系制度,了解列车运行状态,作业人员下山的时候一定注意,下面路滑。”徐争吉一边走,一边不厌其烦地叮嘱,“隧道内阴暗潮湿、照明不好,要注意脚下湿滑,别滑倒了;清除吊冰、墙冰时要保持警惕,大家相互之间多照应一下。”

养修工区副工长徐珅是一名复员军人,2005年参加工作,如今已是工区技术骨干。每次打冰,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我自己多干一些,其他同事就可以少干一些。”徐珅说。

冰漫钢轨容易造成事故,每次进入隧道,徐珅先和大家一起把钢轨表面的冰清理干净。隧道顶部的吊冰,用几米长的绝缘杆进行敲击;高两米左右的地方,用自制冰镐就能清理;一人高地段的壁冰,则用铁铲、手镐进行清除。

“我们之前统计过,地面上的积冰有24处,加上隧道拱顶还有支墙上,总共有54处,每天都要打一遍,否则积冰太厚会影响行车。”徐珅介绍。

隧道内寒风刺骨,飞溅的冰渣不时落在脸上、衣服上。作业人员体力消耗大,队员们轮换着上,以保证最快最好地完成除冰工作。打下来的冰凌冰块,还要用镐敲碎,然后撒上盐,加快融化速度。

整个打冰组共有16名职工,去年2月进入济南工务段的高峰是唯一的“00后”。“每次作业完,在隧道外面看着火车驶过,就感觉它会开回我的家,把我的思念捎带回家一样,每个人都回到家了,我也就回家了。”老家在辽宁葫芦岛的高峰动情地说。

“守着铁路,我们却很少有机会坐高铁。越是假期,工作越忙。”徐争吉说,“每当看见列车从我们身边平稳安全地驶过,把旅客安全地送回家,我心里就知足了。”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文忠 崔健 通讯员何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