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写作 | 陈人杰:在西藏攀登“我的诗歌高原”_写作_名家_西藏

名家谈写作 | 陈人杰:在西藏攀登“我的诗歌高原”

编者按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或许某一句话便能让茫茫书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敬请期待。

——栏目主持:刘雅

陈人杰

作家

在西藏攀登“我的诗歌高原”

我是浙江天台人,大学毕业以后在杭州工作,后来有援藏的机会,就在2012年去了西藏。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平均海拔4700米的地方,我整整工作了7年。在那边,我几乎每天都跟老百姓、跟牧民在一起。这个地方真是地广人稀,村与村、乡与乡之间隔着十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而往往只有乡里才有幼儿园,村一级是没有的,孩子的教育需求就没有办法满足。所以,我就想着在比较中心位置的村建设幼儿园。为了建幼儿园,我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申扎的每一个乡村,拿出了一个可能性方案,并回内地企业进行宣讲,募集到了启动的资金。第一个试点幼儿园建好后,牧民们那个高兴啊,真是令人感动。于是,就想着多建几所。因此,本来计划只援藏一年的我,就连续当了三届援藏干部。到2019年,已经建成了8所幼儿园。后来决定留在西藏,主要是为了我的诗歌理想。

西藏是被称为第三极、雪域高原、世界屋脊,我没有来之前,对西藏的理解就是土地荒凉、氧气稀薄。我第一次上申扎的经历后来写成了“极地”那组诗:“头晕、刺疼、口吐白沫/仿佛绝望的哀乐让人沉溺其中”(《缺氧》);“星垂四野,身体像云一样憔悴”(《夜宿买巴乡》)。没有到过高寒地区的人难以有这种生命的悲怆。但当我走出房门,走向原野的时候,那绚烂夺目的格桑花,那疾风劲草,活出自己的美丽,极地困不住一朵花的盛放。的确,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看过大自然的四季,对生命的理解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一朵花,你看过它春天含苞、夏天盛开,但到了冬天,它会枯萎、凋谢,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懂得生命有美丽也有衰亡。如果你只看到冬天万物凋零、衰败,也许你会感伤悲观,但到了来年的春天,当你看见春回大地,花朵又含苞待放,你会重新建立起生命的信心和热情。所以一朵花的四季轮回能够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无常和生生不息。

展开全文

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关于“西藏想象”的书写一直是一个热点。过去在许多文人笔下,西藏或者是圣地、净土、最后的乐园,或者是神秘、落后、野蛮血性。在新时代下,我以为西藏的诗歌书写,应回归其本来面目,凸显高地的精神实质,张扬其得天独厚、仰之弥高的胸襟及一望弥千里的视野。置身于这片高原的近十年生活,使我深感西藏是诗的原野、歌的海洋,更确信它能够造就诗歌精神的无穷伟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自然是诗歌之源。几亿年的沉淀,西藏高原上的一切都具有历史感,有沧桑变幻,有风云际会,也有静谧和空旷。人在它的面前,顿生渺茫之感、敬畏之心,这与杭州西湖经过千百年来的人工雕琢的美完全不同,所喷发的诗意也是天壤之别。在西湖的歌舞柳风中,是很难唤起宇宙意识、祖先情结、苍生情怀的,而在羌塘草原,我无时不被星星垂怜,不被露珠指点,仿佛每一片草叶都保持着起源、发端和重新开启的时间。没有哪片土地像西藏,它的空间是如此无限敞开,又如此密封;它向一切感官敞开自身,而其符号意义又秘而不宣。而只有把心灵与这片大地相贴相融,才可以生出穿透灵魂的诗句。

对于西藏高原,我们除了要沉浸自然之美,还要秉承杜甫等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精神,对人类持有恒常的悲悯之心,关注现实生存,书写民生疾苦,走出“象牙塔”,深入生活,触及生命之痛,对生活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敏锐触动人类情感中的隐秘角落,拂去现实表层的浮土,以诗性的光辉照耀人间,创造性提升诗的新境界,这是优秀诗人所必具的品格。此外,诗歌要触及灵魂、揭示本质,更要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里触摸到血液本身的声音。

但丁说:“诗人就是把灯提在身后只身走进黑暗的人。”这么多年,我提着诗歌之灯,一路向西,从西湖到西藏,从东海之滨到万里羌塘,从温润水乡到冰天雪地,最后从援藏到留藏,在“黑暗”的孤寂中走向鸿蒙星空。海拔的落差、强烈的地域和文化的反差、主动的使命担当与命运对我的天意加持,都赐予我内心的审美风暴,油然而生宇宙意识、苍生情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也是江南游子深入自然肌理,由观察到行动,行走在祖国的最高处,扎根在高原的最基层,愿留不归,用脚步丈量、追寻向着诗歌高原迈进的必由之路。

“诗是用语言忠实而完美地保存不可表达的尝试”(沃尔特·德拉梅尔),只要我们准确地把他们记录下来,诗意就产生了,就展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就达到了保存不可表达的尝试。使命在身,不容懈怠;山高水长,砥砺前行。

诗歌永远是经验的积累,需要反复打磨,作家要多行走,通过李白的诗看月亮,与自己抬头看月亮时肯定是不同的。经典都是来自于大自然,阅读提升你的知识,大自然增加你的灵气,我们一定要从广阔的大自然中汲取充分的营养。

在后疫情时代,对我个人的诗歌写作而言,主要是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要更加关注大自然。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求,导致对自然的破坏。我们要调整我们的心态,调整我们的价值观念,更加用心地去看待周边的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二是要有苍生情怀。到了西藏以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每个人面对自然都是平等的。因为你关注自然,关注每一棵草、每一块石头、每一个人,你就懂得万物有灵,所有的万物都是平等的。所以,在疫情之后,我们更要善待大自然,善待我们周边的一切人与事,相信那无形的力量。我们的诗歌也应该表达这样的情怀,并以之来抚慰我们,这是我们一生岁月静好的基础。

来源:

1、《文艺报》(2022年2月9日第5版)

2、新晋鲁奖得主陈人杰:诗歌,是从广阔的大自然中汲取营养(“红星新闻”客户端,2022年11月22日)

3、名家专访丨诗人陈人杰:在西藏攀登“我的诗歌高原”(来源:凤凰网)

更多精彩:

名家谈写作 | 陈仓:好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名家谈写作 | 龚盛辉:通过文学手法把科技通俗易懂地展现给读者是我的职责使命

名家谈写作 | 王松:皮裤套棉裤,“故事”的故事

名家谈写作 | 董夏青青:渴望写出当下军旅生活的质地与肌理

名家谈写作 | 索南才让:当我像鹰飞向群山

名家谈写作 | 王十月:写作二十年、编辑十六年的一些心得

名家谈写作 | 石一枫:和写作相关的几组概念

名家谈写作 | 庞余亮:生活奖赏的都是有心人

名家谈写作 | 葛亮:写作是我内心的沉淀之道

名家谈写作 | 蔡东:我用文学的方式勘探痛苦

名家谈写作 | 艾伟:文学的内在逻辑

名家谈写作 | 沈念:活着之上的光亮与正信

名家谈写作 | 南翔:短篇为何迷人

名家谈写作 | 弋舟:青年作家与时代

名家谈写作 | 孙频:所有的生长都来自暗处

名家谈写作 | 郝景芳:我是怎么写故事的

名家谈写作 | 祝勇:历史写作的四个关键词

名家谈写作 | 卢一萍:小说的虚构之美

名家谈写作 | 梁鸿:写作与世界的关系,就像魔术师与真相的关系

名家谈写作 | 李洱:熟悉的陌生人

名家谈写作 | 东西:写作小辞典

名家谈写作 | 张贤亮:怎样写小说

名家谈写作 | 张柠:细节与情节

名家谈写作 | 石一枫:我所怀疑和坚持的文学观念

名家谈写作 | 叶文玲:写作的“酵母”

名家谈写作 | 金仁顺:写作是件朴素的事

名家谈写作 | 文珍:即便虚构作品同样也有真伪之辩

名家谈写作 | 徐则臣:训练一定要有,哪怕你是个天才

名家谈写作 | 周大新:文学经典的形成

名家谈写作 | 陈应松:我们为什么写作?

名家谈写作 | 李修文:相比语言,应该更信任生活

名家谈写作 | 叶兆言:进这个“门”,必须得有一百万字来打底

名家谈写作 | 梁晓声:观察、分析和感受是写作的前提

名家谈写作 | 季羡林:我怎样写散文

名家谈写作 | 冯骥才:《艺术家们》的写作驱动与写作理念

名家谈写作 | 鲁敏:路人甲或小说家

名家谈写作 | 周晓枫:写作是漫无尽头的、倔强而绝望的努力

名家谈写作 | 刘恒:写作是苦行之路,请保持奋斗精神

名家谈写作 | 史铁生:写作四谈

名家谈写作 | 冯骥才:我心中的文学

名家谈写作 | 季羡林: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名家谈写作 | 刘庆邦:小说创作的情感之美、细节之美

名家谈写作 | 张炜:稿纸的作用

名家谈写作 | 阿来:文学对生活有影响力吗?

名家谈写作 | 刘震云:不懂,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

名家谈写作 | 韩少功:若不是作为职业,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作?

名家谈写作 | 迟子建:关于写作的十二则体会

名家谈写作 | 刘庆邦:王安忆写作的秘诀

名家谈写作 | 贾平凹:我是这样写作的

名家谈写作 | 王小波:我为什么要写作?

名家谈写作 | 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

名家谈写作 | 马原: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

名家谈写作 | 苏童:《包法利夫人》是现实主义小说经典中的经典

名家谈写作 | 路遥:创作的甜头只有在吃尽苦头以后才能尝到

名家谈写作 | 12堂小说大师课: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名家谈写作 | 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名家谈写作 | 余华:逢场作戏的语言

名家谈写作 | 余华:我文学道路上的三位老师

名家谈写作 | 莫言:寻找灵感

名家谈写作 | 毕飞宇:年轻作家要建立起自己的对话关系

名家谈写作 | 铁凝:三月香雪

名家谈写作 | 毕飞宇:孤独是有价值的

名家谈写作 | 夏丏尊、叶圣陶谈“文心”

名家谈写作 | 张悦然:小说里的“顿悟”

名家谈写作 | 林斤澜: 世界上的小说,都从短篇开始

名家谈写作 | 朱光潜:选择与安排

名家谈写作 | 汪曾祺: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名家谈写作 | 要彻底了解文学,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

名家谈写作 | 施蛰存:爱好文学,不一定得从事创作

名家谈写作 | 王鼎钧:描写,写的是景

名家谈写作 | 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

名家谈写作 | 王鼎钧:记叙的技巧——直叙

名家谈写作 | 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

名家谈写作 | 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名家谈写作 | 谢有顺:写作和自我的关系是一切写作的出发点

名家谈写作 | 林语堂:写作的艺术

名家谈写作 | 叶圣陶:好文章要具备“诚实”与“精密”

名家谈写作 | 刘恪:小说是个人灵魂绝不妥协的结果

名家谈写作 | 孙犁谈长篇小说的结构

名家谈写作 | 张怡微:情感的质量

名家谈写作 | 夏衍:民国初期的读书和写作

名家谈写作 | 茅盾:技巧不是神秘的东西

名家谈写作 | 王安忆:小说的感情问题

名家谈写作 | 冰心:要使文章声韵美,就多同别人谈话

名家谈写作 | 沈从文:写作的秘诀就是多读多写

名家谈写作 | 王安忆谈《巴黎圣母院》

名家谈写作 | 丁玲谈自己的创作

名家谈写作 | 曹禺:从生活和人物出发

名家谈写作 | 李浩评莫言的《枯河》:故事的讲述

名家谈写作 | 巴金: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名家谈写作 | 毕飞宇读鲁迅先生的《故乡》

名家谈写作 | 老舍《写透一件事》

名家谈写作 | 毕飞宇谈莫泊桑的《项链》

名家谈写作 | 鲁迅《作文秘诀》

编辑:刘雅

二审:王杨

三审:陈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