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9_材料_立身_扬名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9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经拥有40亿元新台币身家的台湾旅游大亨郭正利,未料投资房产失利。不仅欠了15亿元新台币债,旅行社倒了,妻子也离开他了,但他不向命运低头,曾西装笔挺、出入名车,现在穿着廉价的运动服,在市场摆摊学起“叫卖哥”卖起麻油鸡,对于还有2400万元新台币的债务要还,他坦然面对说:“人生起起落落,头放低、腰放软,我将再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

试题分析:解读此则材料,应抓住人物的言行,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积极的社会、人生价值。

由昔日充满光环的亿万富翁,沦落为负债累累的“失败者”,公司倒闭,妻子离开,郭正利不但没被命运击倒,反而表现出了比常人更大的信心和坦然。“人生起起溶落,头放低、腰放软,我将再起!”这种面对生活拌折、命运灾难发出的坚定、乐观的声音背后反映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可以立意:

①失败不可怕,关键是能勇敢的站起来;

②自信、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③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做生活的强者;

④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重新再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狄金森关于阅读的著名诗篇。是的,世界上有什么事情能够比阅读更加重要,更加美好呢?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

为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帮助同学挑选合适的书籍,你所在班级读书角需要关于“好书推荐”的文章,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写一篇文章,向同学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充分阐明推荐的理由并和同学分享阅读的感受与收获。

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衔接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

展开全文

本题所给材料引用美国诗人狄金森关于阅读的著名诗篇,表明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比阅读更加重要,并强调阅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意义非凡。

再看具体要求: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自己的阅读,写一篇文章,向同学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适合自己的好书。充分阐明推荐的理由并和同学分享阅读的感受与收获。所以在进行“好书推荐"写作时,考生应选取自己熟悉的书,明晰整本书的人物特点、故事情节、叙事风格艺术特色、自己的收获和感悟等等,找到最令自己欣赏的地方,明确自身推荐的理由;推荐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生动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推荐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以激发读者的阅读欣赏。例如:《平凡的世界》——于平凡中汲取力量;《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檀香刑》——平凡人的使命;《百年孤独》——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记起;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次材料作文属于三元关系材料作文,之前赵老师已经交流过三元关系的审题技巧,現就本次材料来看下:首先解读主体材料,两个自然段,第一个段落里给了本次作文的三个核心概念——立身、行道、扬名,然后对于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导向性解读,“立身”有两个方面的解读进和退,也就是考生在论述这一核心概念时要进行辩证分析两个方面如何立身,进而联系自身或者社会现实来进行解决如何离身的问题。“行道”材料界定很明确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这给我们找到榜样诸如谭嗣同岳飞洪战辉等坚守道义的例子,坚守道义的理解可以有对于他人朋友,也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国家,总之论证时要层次清晰事例丰富,才能增强说服力。“扬名”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是界定在“后世”而不是“当世”,这给考生深刻辩证说理提供了空间,针对现实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那也是在追求扬名于当世,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对的,也注定没有好的结果,所以吾辈青年应该怎么办,也是这次作文写作的一个重心,针对这一现实来论证才可以。

限制性:

1、准确把握理解核心概念。“立身”“行道”“扬名”立身是安身立命,行道是坚守道义、正道直行。

2立身又分为进和退两个方面,扬名是扬名于后世而不是当世。

3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把握限制。扬名是立身、行道后的自然结果,

那就是先立身行道,不要追求扬名于当世。

4现实针对性,本次作文必须针对现实 ”很多人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来进行批驳论证。

【立意参考】

且立身,谨行道

扬名不必在我,立身行道为先

立身行道于今朝,方可扬名于后世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日前,《新周刊》杂志评选“韧”为2022年度汉字。这一年,金融危机、国际冲突、极端气候、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困局持续影响人类生活;但无论是“在绝境中挖掘出新生”的俞敏洪,还是面对剧变果决自断其臂的华为,都向世界展示了刚毅的“中国韧”。

材料二:

长江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张晓萌说:“什么是韧性?韧性不等于死磕,不是做无畏的较量,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找热爱、寻找生命的意义。一个有韧性的人,可以从逆境中反弹回来,而且可以持续地从逆境和困境当中成长并获益。因此,韧性的打造,是一种向内重拾信念、向外探索并且连接的过程。改变何来?韧性何来?来自持续性小赢的行动。”

材料三:

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和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及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复兴中学本月底将推出以“坚韧”为主题的专刊,请你联系实际生活,为该刊写一篇卷首语,体现青年态度和时代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提到《新周刊》杂志评选的2022年度汉字“韧”字,体现出在面对时代困局和人生困境时的韧性;材料二写长江商学院教授张晓萌提到“韧性”的含义,强调韧性的打造,是一种向内重拾信念、向外探索并且连接的过程。韧性来自于持续性小赢的行动,来自于坚持不懈地积小胜成大胜的过程;材料三美国心理学会对韧性的定义强调面对人生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和反弹能力。

由此看来,人生需要坚韧的品格,去面对逆境的磨砺和压力,并有积极智慧的应对而不断前行,这才是生命该有的姿态。坚韧的品格可以帮助我们抗拒外界的压力,保持内心的稳定,坚守真正的价值,以及把握自己的未来。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勇敢、坚毅、清醒、持久的精神力量,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苏轼也说过:“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写作任务是复兴中学本月底将推出以“坚韧”为主题的专刊,联系实际生活为该刊写一篇卷首语,体现青年态度和时代思考。卷首语作为放在正文前面的文章,主要用来阐述正文的主要内容和旨义,要求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要注意提炼文字,言简意赅,突出正文主题。

行文思路上,首先要明确坚韧品格的必要性,然后从两个方面解读坚韧,一是坚韧不等于坚硬,在生活的磨难中知难而进,智慧前行,赢得胜利;二是坚韧意味着接纳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只有拥有恒心、耐心才可能到达成功的顶峰。可采用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如巨石下的小草用坚韧展示强大的生命力,鲁迅先生曾归结一个“韧”字为中国的精神等。

参考立意:

1.追求坚韧的品格。

2.打造韧性,坚定信念。

3.战胜脆弱,塑造顽强的自我。

4.读懂坚韧,书写成功。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得志时就改造天下,造福天下百姓。

在这方面,苏轼可谓典范。当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时,做到独善其身,寄身文章,留下了许多光照千古的名篇;当他受到执政者重用时,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显著。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很多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行了具体解释,这是整则材料的中心;第二层以苏轼为例,阐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作文的核心话题是“穷与达”。具体写作时,必须围绕“穷与达”来写,不仅要考虑“穷”时怎样提高品德修养,“达”时怎样“兼济天下”,还要考虑“穷”与“达”的关系。

导写语“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很多启示”中的“当代青年”是对考生身份的界定,文章中要有“当代青年”的身份意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中,“结合材料”要求观点从材料中得出,即观点不能和材料无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