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文章的关键是胆大心细_武汉_青石板_江面

写事文章吧,我自己发生过,可能还是很独特的,写来总会有自己的味道。

写人也是如此,这位亲人这个朋友跟我关系不一样,我们之间有独特的故事。

而写景文章,景就是那个景,一千个人一万个人来写,还要写出不一样的感觉,难度确实很大。

这个问题在我们春季读沈从文的《边城》时就遇到了。第一和第二章描绘茶峒这个美丽的地方。沈从文笔下的景,都是跟人融合在一起,每一笔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写渡口景色中重要的工具:渡船,先描述船是如何工作的——

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接下来动态描绘细节画面——

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一下子就把渡船的特点展示了出来,文字洒脱又细腻,有大量画面。

再比如写茶峒城的重要景色:吊脚楼,直接概括它的重要——

展开全文

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接着写吊脚楼在涨洪水时的细节,展示当地人的性格——

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等待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

从沈从文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写景,不仅仅写景色,还有重要的工具和人的活动,这样才能展示出这个地方的特色,风景风俗融为一体。

具体做法上,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尝试:

◎胆大

◎心细

一、胆大

要大胆概括出景色给你的感觉,这个感觉要有独特性,你最好是站在高空的视角来观察。

六年级学员夏博洋的《乌镇》,一开笔就大胆地概括了特点:

一个乌镇浓缩了整个江南烟雨。白墙黑瓦的平房,一条条青石板路,一条条小溪,一座座古桥,这就是乌镇。

为了进一步体现特色,又写了一段文字——

小镇没有起始点,不知哪里是头,哪里是尾,在不知不觉间便轻易进入了这座古镇。

七年级学员黄振衣的《老城新谈》,开笔这样概括武汉的特点——

武汉的城区总不是方方正正的,一条繁华的主干道延伸到江边,旁边却又像千足蜈蚣一样伸出无数街道胡同,常常刚走在华丽都市的建筑物中,一拐弯便到了老城区去了。

二、心细

就是要在整体概括下,找到里面的精彩细节,一点点去描绘,呈现出动态的画面,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八年级学员卢艺菲的《桂林》,这样写特色工具:水中筏子——

有时却是当地人用那遒劲的竹枝和木板所拼成的木筏。筏子上有那竹与木留下的清香,随着激起的小小水花一通同扩散至整个水面。

清香这个细节很打动人,隔着纸都闻到了那股气味。

雨季的江面烟雾缭绕时,她这样写道——

那些划竹筏的人,要么穿着蓑衣,戴着草帽,仍在江上悠哉悠哉地划船,要么就是找一处遮雨的屋子,喝几口热乎的酒,或是在满是翠色的芦苇荡中避雨烤鱼。

文字有画面感,很动态,人在景色中活动。

夏博洋写走在雨后乌镇的青石板的细节,读来有趣——

一场小雨下过这青石板路上就如同披上了一层轻薄的“果冻”,光滑如冰,透亮如镜,踏在上面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畅快。

黄振衣写到武汉老城的细节,感觉那画面一下子撞进了我们的眼帘——

随便拐进一个巷子,破旧的尘砖与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震惊。一座座静静屹立的房子上架着铁丝网,网上挂着旧床单与帘子,某户人家窗户里传出浓浓油烟,锅碗油盐相撞发出的“乒乒乓乓”,孕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文章很好地借鉴了《边城》中的技法,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文字,读来很有感觉。他们笔下的景色,我们读来很熟悉,又很陌生。

熟悉是因为我们去过看过了解过,陌生是因为它足够大胆,有大量的细节。

最后,欣赏三篇优秀的课堂文章。

向上滑动阅览

桂林

卢艺菲 光谷实验中学八年级

“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不是亲眼所见,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到这如诗如画的仙境。

一条大江串联着一座城市与一片山野,生出一方人文风情,群山环绕。绿水逶迤。城内人多喧嚣,城外人少安宁。若是坐了船从渡口沿江而下,一路上便能看到连绵不绝的山峰,千奇秀丽的“壁画”,如丝如绸的清水与自由奔放的游船。这些船只多是中等大小的游轮,有时却是当地人用那遒劲的竹枝和木板所拼成的木筏。筏子上有那竹与木留下的清香,随着激起的小小水花一通同扩散至整个水面。

等到雨季,江面上便有烟雾缭绕之势。雨点从天上降落在江面,激起一圈圈的小小涟漪,相互碰撞着、交融着,给平日里似玉一般的江水添上许多花纹。雨水若是落在那无顶的竹筏上,便将那竹木清洗一番,让它们展现出翠色。而那些划竹筏的人,要么穿着蓑衣,戴着草帽,仍在江上悠哉悠哉地划船,要么就是找一处遮雨的屋子,喝几口热乎的酒,或是在满是翠色的芦苇荡中避雨烤鱼。有些爱水的游客则会趁这个时候亲近水面,或用水激起如珍珠如玉的水珠,或是舀起一滩水再将其洒出,看着水珠同雨珠一起落下,在江面上画出一幅美妙的画。

若是天晴,那些竹筏便像水里的鱼,自由地、缓慢地划过江面,一边欣赏着岩石上自然所刻出的画,一面与比它要大好几倍的游船打招呼。筏子的主人多半会趁闲暇之时,捕几条鱼,或自己下水畅游。伴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如丝绸一般的江水,听着飞来飞去的鸟儿鸣叫,吃一口美味又鲜香的烤鱼,喝一口热乎的酒,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向上滑动阅览

老城新谈

黄振衣 粮道街中学七年级

常看电视剧里的恋人分手后总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偶遇,这种事在武汉却不可能发生了。

武汉的城区总不是方方正正的,一条繁华的主干道延伸到江边,旁边却又像千足蜈蚣一样伸出无数街道胡同,常常刚走在华丽都市的建筑物中,一拐弯便到老城区去了。这样新旧融合。古城与现代的碰撞,或许也是武汉的特点之一吧。

大,是武汉的第二特点。黄河与长江将武汉一分为三,武昌、汉口、汉阳,其中任何一个区拎出来都相当于一座小城。武汉的大,加上它老城新路的复杂,偶遇的几率或许只有0.01%。

随便拐进一个巷子,破旧的尘砖与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震惊,一座座静静屹立的房子上架着铁丝网,网上挂着旧床单与帘子,某户人家窗户里传出浓浓的油烟,锅碗瓢盆碰撞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孕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宁静而缓慢的气息似乎是很难在大都市中生存下来,但武汉却就是这样,古城区的生活似乎与大道上的繁华毫不相干。

武汉还有个独特的交通工具,那就是游轮。游轮是武汉最早的水上工具,老一代人的记忆都和它有关。常想小时候,最常的娱乐便是花几元买个船票,坐上游轮,从东坐到西,南坐到北,一路上,沿途的风光从不让人感到厌倦。休闲时刻来到江边,抬起石子向江面打水漂。

静静地望着石子激起的波纹,与横跨长江的大桥上来往不息的车辆,内心似乎也便平静些。毕竟江风是永远能吹散头发,吹动人们的心灵的。

向上滑动阅览

乌镇

夏博洋 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六年级

一个乌镇浓缩了整个江南烟雨。白墙黑瓦的平房,一条条青石板路,一条条小溪,一座座古桥,这就是乌镇。

小镇没有起始点,不知哪里是头,哪里是尾,在不知不觉间便轻易地进入了这座古镇。

一条条青石板路便是乌镇的精华,四通八达,坑坑洼洼的青石板,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条小路。虽不整齐但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的韵味。一场小雨下过这者石板路上,就如同披上了一层轻薄的“果冻”,光滑如冰,透亮如镜,踏在上面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畅快。

青石板路的两旁,是一座座平房,自墙上虽不那么纯净,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这不净而美的墙却让人倍感舒适,因为这墙也同人一样沾染了社会的气息。为人们遮风挡雨的,还要属那一片片黑瓦,不规则且随性地铺盖在房子的顶部,是一种说出来的美。

一条条小溪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丝丝生气。人们总是讲滨水而居,在乌镇,它的好被一一显露。这水水不清而浊,正因为有一艘摇撸船荡漾其上,站在船头,看船夫披着白衣,戴着斗笠,手摇着固定在船上的浆,一摇一摆,似一尾尾小银鱼在水上摇摆,游动。那鱼是多么自在,悠闲啊。这摇撸船夫十分随性, 想停便停, 想划便划,这船也便跟着他在水上,桥下自由地漂荡。

躺在船上,倚在船边,,感受阳光从我身上跑过,风从我身旁走过,摇一把大蒲扇,感受那种漫生活。

其实乌镇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风情,文化。

恭喜 卢艺菲 黄振衣 夏博洋同学作文

入选丁丁老师公众号

各奖励稿费30元

截止目前丁丁老师共发出644笔稿费

愿大家拿着“最有温度的零花钱”

继续写出“会呼吸的作文”

丁丁老师春季班正在报名中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咨询电话(微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