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教师如何写好教育叙事?_叙事_研究_教育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师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原创|李海林

来源|源创图书

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本身说明教学经验和道理。这与过去我们对科研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

过去我们一谈到科研,总是要涉及一些“理论”、一些抽象的概括、一些名词术语。但现代知识论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一种是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理论的、知性的,而默会知识则是实践的、体验的。说得直白点儿,就是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既可以通过理论命题获得,也可以通过教学故事体验、意会到。

理论命题和教学故事对教师的教学都有影响,有时后者甚至影响更大。正如有的论者所说,教育叙事研究是文学的叙事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叙事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自我的途径。叙事总是与体验联系在一起。故事里有真情,故事里有真理,故事里有真的生命。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以教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

朱永新:写作创造美好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生命叙事——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展开全文

1、叙事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我觉得叙事研究对一线教师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叙事研究可以改变教师的日常生活之本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平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动中完善自己,其中点滴的细节和事件构成了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教师的教育叙事正是立足于此。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触角有多长,叙事研究的延伸就有多长。有人说,叙事研究使教师的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故事的叙说,成为教师“个人生命颤动的揭示”,“教育叙事的确是教师专业生活事件的真情告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富人情味、极具人文关怀、极具情感魅力的思索领域”。

第二,叙事研究可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解放教师的思维。教育生活事件背后往往会隐藏大道理,但叙事者并不直接讲大道理,他的责任只是叙说教育生活事件本身,背后的道理则由听众、读者去领会。当我们这样使用语言,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式时,我们所做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实质就是回到生活世界,面向事实本身。丁钢说过,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在于寻找一种适合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

第三,叙事研究可以改变教师的话语方式与写作方式。教育和哲学、科学不同,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必须寻找符合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话语方式和理论方式。也许教育叙事研究是比较合适的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教师。教师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这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叙事研究可以改变教师面对科研时的无力感和陌生感,包括抽象思维的艰难,也包括理论化表达的艰难。

第四,叙事研究可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分隔的状况。虽然我们大力提倡教育研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上,有些理论是很难直接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叙事研究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它肯定是一种研究,另一方面它肯定与实践直接联系在一起。有人形象地揭示了叙事研究的这一特征:叙事研究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

李庆明:为全民写作探路——写作的四大“法宝”

新教育生命叙事合集|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2、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

第一,叙事研究所叙之故事必须是真实的,绝对不得虚构;情节必须是真实的,不是想象的;作者(即研究者)的情感及心理活动也必须是真实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历了一个故事,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教学意义,能为其他教师提供某种启发,于是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这就是叙事研究。实录是叙事研究的基本原则,这把它与教育文艺、教育文学区别开来。它是一种研究活动,不是文艺创作。

第二,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必须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不是由教师本人有意控制的。这是叙事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叙事研究就是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让这个故事本身说明一个教育、教学的道理。实验研究是通过某种方式施加影响,验证某个条件与某个结果之间的关系。叙事研究是以“事”为对象的,是一种综合研究,而实验研究是针对某“条件”与某“结果”的关系,“事”本身并不是它的主要对象。

第三,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必须有一个主题。并不是任何事都可以是叙事研究的“事”,只有那些有主题的事才能成为叙事研究的“事”。所以在叙事研究中,我们其实是围绕某个主题来叙事的,因此允许对素材进行裁剪,也就是有所取舍。

第四,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必须有很强的可读性。它包括情境、角色和情节等要素。故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发展的,这种具体的情境是给予教师以启发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缺失这种情境,它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发性以及叙事研究的其他价值就大打折扣。角色也是故事的一个要素,叙事研究不能只出现叙事者一个角色(虽然他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它之所以能给其他教师以启发,关键就是因为它可以启发教师正确处理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所谓角色,不仅包括人,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例如教材、媒体等。在叙事研究中,虽然情节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样重要,一般情况下,也不必像文学作品中那样写得绘声绘色,但说明事情的过程和关键性内容的情节却是不可省的。

第五,叙事研究所叙之事要有比较突出的心理性内容。叙事研究所叙之事是主观之事,是叙事者心中的事,因此这种叙事包含教师本人的心理体验与感受。一般来说,叙事研究常用第一人称,一般表达方式是以“我”为视角:“我”遇到了什么情况?“我”是怎么想的?“我”是怎样分析的?“我”采取了什么措施?“我”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

李镇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四个不停、四个学习”,让教师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黄华斌:在写作中发现教育的价值与幸福

3、叙事研究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

叙事研究常用到以下写作方式。

记叙文。这是最常见的写作方式。

日记式。这是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种方式,尤其适用于长篇叙事研究。

自传体式。即教育自传。这种写作方式特别适用于有长期写作计划的教师。

书信式。常用于教师培训。它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让老师们容易接受。

随笔。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多发一点儿议论。

按我个人的经验,写叙事研究的文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一般来说,单篇叙事研究不宜太长,两千字以内比较适合。

第二,一篇叙事研究只说一个故事,表达对一个问题的体验和感受。

第三,情节不要过于复杂,因为过于复杂的情节会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于情节本身,与表达主题没有很大关系的情节可以一笔带过,也可以略而不谈。

第四,如果涉及自己或他人的隐私,则要特别注意保密,或隐去真名,或对隐私加以模糊化处理,总之不得伤害他人,不要伤害自己。

第五,叙事研究涉及很多心理性内容,这就容易发牢骚,虽然叙事研究要真实,但写作态度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

第六,可以谈自己的感想,但不宜下结论,因为下任何结论都必须经过论证。而叙事研究是用故事直接说明道理,它实际上只具有或然性。下结论不是叙事研究的任务,它只是用故事给人以启发。

第七,不要把叙事研究写成教育通讯、先进事迹报告或教育文艺,也不要把它写成检讨。叙事研究的目的不是表扬人或批评人,而是讲一个教育、教学的道理;不是让读者关注事情本身,而是让读者关注事情本身所承载的教育、教学道理。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语文教师如何做科研》(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原文标题为叙事研究:讲一个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故事与教育:教育叙事研究的多重维度探究

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

改变自我,改变世界——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探路者——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

新教育实验的年度报告——为中国教育探路者,我们一直在路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