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_叙事_村庄_生长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叙事是数字技术进入叙事领域的产物,是一种在线叙事,具有人机交互的性质,由制作者、读者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目前主要有超文本小说、互动影视作品等类型。

数字时代的叙事文本已经很难用经典叙事学加以阐释和分析了。尽管数字叙事中“讲故事”这一核心因素仍然存在,但故事的结构形式和文本的呈现方式已经改变,这对经典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构成了挑战。

视角是经典叙事学中的关键要素,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直接决定作品的面貌和风格。英国小说理论家卢伯克在《小说技巧》中提到,视角在叙事文本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理解叙事作品的入口。而在数字叙事中,视角常常游移不定。如在超文本小说中,制作者提供了故事的各类材料和节点链接,不同节点的链接使视角的不定性成为必然。随着读者将界面的一个个链接打开,故事的焦点不断转移,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从眼下事件转向另一事件,观察角度始终处于变换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视角的承担者除人物和叙述者外,作为操作者的读者也加入其中。

与视角相关联的叙述者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在经典叙事学中,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故事的讲述者和组织者。而在数字叙事中,叙述者的叙述功能受到读者制约,叙述者须根据读者的指令展开叙事进程,也就是说,叙述者需要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才能完成事件的组织和故事的进展。如在超文本小说中,节点的设置往往造成叙述的搁置,只有通过读者的点击才能延续故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叙述者共同承担着叙事功能。

时间是经典叙事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尽管在常规纸质叙事文本中,叙述时间也会出现闪前、闪回、交错的现象,或多条线索并行发展,但这些并不影响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读者仍然可以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中辨认出明晰的时间脉络,并获得重建的快乐。数字技术完全颠覆了这一秩序,数字叙事呈现的是叙述时间的空间化。如在布满节点的超文本小说中,时间被割裂,呈播散态势,情节发展主要不是依据时间而是通过链接把各种叙事片段随机组合在一起,不同的链接纵横交错,叙述时间成为一座来回缠绕的迷宫。在互动影视作品中,时间轨迹也因读者的介入和选择而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不同的故事结局。叙述时间的空间化也表现在数字叙事呈现的方式中。如今的数字叙事主要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除文字外,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也作为文本的重要因素存在于叙事文本中。在这样一个多媒体异质共存的空间中,叙述时间被淡化甚或被遮蔽,数字叙事从时间走向了空间。

在数字叙事中,文本没有主轴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在结构呈"块茎"分布,具有非延续性和扩张性的特征。就文本而言,数字叙事由多个节点组成,这些节点不仅造成了叙事的间断,而且标示了多条路径,故事由此不断分叉、延伸。这些节点之间既没有等级之分,也没有先后顺序,因此不存在某个固定中心。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随时定位,自由选择某个瞬间作为中心,并在操作中不断转移关注点。

展开全文

简言之,数字技术进入叙事,已不仅仅是媒体变迁所出现的“换笔”,也不是跨界所造成的某种叙事扩张,而是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根本性冲击和改造,具有某种革命性的意义。

(摘编自胡亚敏《数字时代的叙事学重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叙事是一种由制作者、读者和计算机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在线叙事。

B.数字叙事仍是"讲故事",但故事的结构形式和文本的呈现方式与经典叙事学不同。

C.数字叙事的文本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由图像、动画、视频、声音多种媒体形式构成。

D.数字叙事的文本是没有主轴结构的开放系统,系统中的节点既不分等级也没有先后顺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从视角、叙述者、时间、结构四个方面论述数字叙事对经典叙事学构成的挑战。

B.第三段引述卢伯克的观点,意在强调视角是经典叙事学中的关键要素,对于写作和理解叙事作品非常重要。

C.第五段列举超文本小说和互动影视作品的例子,具体论证了数字叙事具有叙述时间空间化的特点。

D.文章在论证数字叙事的时间和结构时,采用相同的论证思路,先与经典叙事学比较,然后分析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数字叙事中,叙事的视角、进程等均受到读者指令的影响,这让作为操作者的读者处在了数字叙事的主导地位。

B.在阅读经典叙事作品时,读者因梳理交错的叙述时间而参与到叙事中,从而改变叙事方向,获得重建作品的快乐。

C.数字叙事的文本内在结构呈"块茎"分布,不存在某个固定中心,这意味着超文本小说比传统小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D.数字叙事是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革命性改造,不能把它理解为媒体变迁出现的“换笔”和跨界造成的叙事扩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优秀代表,而位于中轴线区域的建筑群(见图1)则是其中的精华。

从立面规划看,中轴线建筑群屋顶正中连线犹如一条游动的巨龙。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也是紫禁城内的最高建筑,犹如升起的龙头。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的高低变化均为马鞍形,由高至低再由低至高,其屋顶正中连线犹如贯穿紫禁城南北的起伏的龙身。而北部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及神武门出口,其屋顶正中连线又变得平缓,犹如舒展的龙尾。龙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是帝王的象征,如游龙般的建筑规划特征,体现了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的核心地位和造型艺术。

从空间规划看,太和殿以南、坤宁宫以北均为由两侧的廊庑围合而成的空间,通过门的连通和贯穿,每个似乎封闭的空间被串成流动的大空间;太和殿与坤宁宫之间的六座宫殿则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是皇帝执政及帝后活动的场所,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只能从两侧通过重重门槛和台阶才能抵达。紫禁城中轴线各宫殿虽然是分开布置,但并非完全独立,它们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无论是前朝还是内廷的中轴线建筑,彼此之间的广场正中均由汉白玉铺成的道路相连,仅皇帝能在上面行走,这条路被称为“御路”。中轴线上各宫殿建筑空间形式规整、坐北朝南、突出中心、左右对称,并以"御路"点缀,营造出空间秩序的美感。

(摘编自周乾《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紫禁城建筑五问》)

材料二:

以土木结构为主流的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屋顶的造型与众不同且寓意深刻,其中的庑殿顶(见图2)就是“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往下依次是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庑殿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非常特别。它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殿顶。庑殿顶早在殷商时就有资料记载,晚唐后渐有建筑实例可查,其形象是屋面平缓,正脊较短;明清时期建筑实例最为多见,屋顶的正脊都变得比较长了。

(摘编自王其钧《古建筑日读》)

材料三: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我们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至如梁、柱、正脊、垂脊、正房、游廊、庭院等等,那就是建筑上的“词汇”。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建筑形式,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在中国,因很早就创造了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其屋顶正中连线如游龙般的建筑规划特征,体现了该建筑群的核心地位。

B. 在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群中,午门最高,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共同构成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北部区域屋顶正中连线平缓。

C. 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群主要由三大相对独立的空间构成,包括太和殿以南区域、坤宁宫以北区域、太和殿与坤宁宫之间的六座宫殿。

D.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和内廷建筑间的广场正中均有一条仅供皇帝行走的“御路”,"御路"既有连通的作用,又有点缀的功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庑殿顶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观念,从殷商到唐朝再到明清时期,其地位、形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B.庑殿顶的建筑实证从晚唐以后出现,在明清时期,相较于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等屋顶, 庑殿顶的建筑实例最为多见。

C. 以木材为主体的梁架结构法达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为中国建筑最终发展到砖石建筑结构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D. 房殿顶既有中国建筑的"词汇",又符合中国建筑的"文法",其建筑形式表现了建筑物的性质,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情感。

6.根据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概括中国建筑的"文法"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向上生长的村庄

周荣池

生长是土地上一种迷人的权力,草木牲畜以及人类的生长构成了村庄的全部事实,而这些事实也在不断地生长。那些我们参与或见证的生长,是集体的生存记忆。

我的父亲是取鱼摸虾手,也是耕田种地人。他是一位普通而辛苦的父亲,是南角敏这样的村庄里平凡的男人,辛勤而倔强。在他生长的岁月里,辛苦依旧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词语、当然自由已经在每一个村庄里生长起来。这种生长非常像那些野生的草木,看起来充满着力度和蛮横。事实上人们并非希望生活多么高效,温饱才是很长时间里人们的渴望,并且人们并不容许这种状况被轻易改变。他们像牛马一样辛勤而认命,深信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是农民该有的样子。

有一段时间,父亲农耕之余在水边养鸭,应该说这也是一件并不怎么样的营生。鸭子的聒噪令人厌烦,村庄心如止水的状况被父亲鲁莽地打乱,人们没有办法接受一个"泥腿子"竟然要将日子过得跟大家不一样。

鸭子死后,生活的苦楚就像三荡河里终究会散退的绿藻青苔一样,留下河流里一如既往的清澈与无奈。人们只能接受一目了然的日子,认为只有种植才像农民的样子,脊背向上的生长才是可靠的。

四叔并不相信土地只能生产粮食,他觉得土地不仅能生长而且可以生产。他从外地学到了种西瓜的本事,和父亲在一处有些坑洼的地上整起了西瓜地。在南角墩这种连卖西瓜都少有的地方,种西瓜又是一件出洋相的事情。虽然西瓜也是要种植和打理的,但这毕竟是和种庄稼不一样的营生。这一年高温,西瓜长势也好,但并没卖出好价钱。

西瓜田不再生长之后,四叔再没有种粮食——他找到了更好的营生。这一年已经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知天命的父亲把我送出去读书,他再没有任何折腾的心气了,再贫穷也逼不出他跺脚的暴躁。人就是庄稼,当生长到一定的节点,不论无奈还是有意,都会表现得特别安静。但这一回村庄自己似乎躁动不安起来,人们像被一阵强风吹醒,“打工”这个词蓬勃得如薄荷根一样在人们的心里疯长。

长久以来,人们和土地是厮守在一起的,即便是农闲,也像田里的稻草人一样站在生长的现场,他们觉得只有土地上的生长才是安心的。可当“打工”这个词出现在村庄,人们依然登上了离乡的客车。那种满是泥污的客车,就像是从来洗不干净的“泥腿子"一样,把农人一趟趟从村口运到了城里。

人们好像心里只想着两个字:上城。他们参与了城里的另外一种生长。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些属于城市的词语,其实大多数是农人在时光和街巷的背后洒着汗水所构造的。他们在城里务工时,看见好多与自己子女年龄相当的孩子,便意识到也要让自己的子孙读书上进。在他们看来读书和务工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为了离开村庄而抵达城市。

在城市不断饱和的过程中,他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于是又开始思忖着回乡——他们也确实没有忘记过南角敏这样遥远而平凡的村庄。从翻建自己的瓦房屋舍开始,他们把建设城市时学会的技术和审美带回了村庄,建设一种叫“新农村”的地方,用的是被城里人称为“农民工”的魄力和气力。

日子原来也可以这么过——不上城也可以过上城里的生活,如果把“村里的空气比城里好"的认识加上去,城市看来又是不如南角墩的。这些认识的出现与定格,大约用了一代人的时长。

当村庄里的屋舍也生长为楼房的时候,土地上的生长已经越过人们苍老的脊背和复杂的情绪——"向上"回到其形式的本身,蓬勃地出现在土地上。

年逾花甲的父亲重操旧业养起了鸭子。三百多只鸭子整日里在三荡河中张牙舞爪,却再也没有人关注这件事情,人们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混穷”的生活手段而已。父亲一直独居在南角敏。他并不是没有其他的住处,可南角墩是他最满意的落脚点,这里的生活已经成为他生命里的存在。

城市的发展欲望终于踏破了城乡的界限,土地从承包到流转继而转变性质成为给养工业或服务业的温床。在村庄几公里外的城镇,大批的安置房拔地而起,离开村庄的人们开始住上了以前梦寐以求的商品房。村庄离开了土地,在形式上有了更为坚固的存在,而且它还在不断地生长。这种生长是向上的,从一楼生长到多层,从平面生长为垂直,从散落生长为单元。进入村庄变成了“上楼”,村庄在“上楼”这个词语中开始向上生长。外出务工的四叔也回到了村庄,他的两个孙辈都要求在南角墩落下户口。

父亲因为养鸭子进不了集镇而依旧生活在三荡河边。他甚至愿意自己住在一条船上,这样就能够守住那些他嘴上厌恶一生的鸭子。守着那些聒噪鲁莽的鸭子,对于父亲来说,心里也并不觉得委屈。他知道在城市和集镇都有自己可以安居的地方,但是他觉得那些终究不像农村的样子。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写村庄里土地上的生长是人们的集体生存记忆,既与标题"向上生长的村庄"照应,又透露出作者淡淡的乡愁。

B. 四叔是当时不满足现状的农民的代表,他想改变命运并做出努力,但种植西瓜的失败对他打击很大,使他从此一蹶不振。

C.别人认为只有种庄稼才算正经营生,父亲农耕之余养鸭,别人进城"上楼",父亲却守着老家,这些都显示了父亲的与众不同。

D.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喻体多与农村生活有关,如野生的草木、牛马、绿藻青苔、田里的稻草人等,既生动形象又富有乡土气息。

8.村庄的"向上生长"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作者写“父亲”这一人物对表现村庄“向上生长”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贵也。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崇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货利之弊①以变之。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也。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臣妾于诸侯者,取金于府。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还其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其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则后莫复赎。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矣。”孔子可谓通于化矣。(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①弊:通"币",财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B.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C. 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D.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礼义之节以示之”与“此地有崇山峻岭”(《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崇”字含义相同。

B.“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与“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C.“乃请无讼”与“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请”字含义相同。

D.“圣人之举事也”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政治有注重教化的王道、侧重威慑的霸道和胁迫百姓的强权之政三类,想要成就王业的君主不会推重那种非用刑罚不可的政治。

B. 孔子不赞成用诛杀无道之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他认为要对百姓施以教化,反对不先施行教化就用刑罚来羞辱不孝之人的做法。

C.姜太公认为,贤明君主治理国家应当宽政节用,国无饥民,施政时要刑赏有据,不以私善害公法,不能凭个人的喜怒滥行赏罚。

D.子贡从诸侯那里赎人,却又接受了诸侯返还的赎金,孔子认为子贡这样做不廉洁,不符合鲁国法令,会对鲁国百姓造成不好影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2)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4~15题。

田居自和二首(其二)

张养浩

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劳心漫刻七年楮①,贻戚空成九载弓②。

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绰然③到处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

【注】①堵:刻堵,指写文章。②弓:修弓,指练武艺。③绰然:美好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稼穑”起笔,写农民种田基本靠天收,风调雨顺了才可能有好收成。

B.“七年楮”“九载弓”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多年散漫随性的习文练武经历。

C.“风挥天帚扫云空”用拟人手法写山风挥动巨大的笤帚清扫云天,想象丰富。

D. 诗人认为田居生活的美好景致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笔下自然会有好诗句。

15.本诗虽写"田居",但少有闲适之意,多有豪迈之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朱熹的“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反省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观点。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鸟兽难以越过表现山势高峻,生动地写出进入蜀地的艰难。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夏日,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湿透山坡草地。远处的山葱茏清秀,生意盎然。天一放晴,人们便不由得来了上山拾蘑菇的兴致,① 提篮拿袋奔向山野。

清晨是拾蘑菇的最佳时间。晨曦微露,磨菇在湿润的泥土中生长,有的羞羞答答,欲出未出,把松软的泥土顶开一道缝隙;有的如雏鸡破壳,冒出头来,还沾着些许泥土、草末和松针……山里人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山头沟坡和草滩河湾,知道哪里蘑菇多,哪里最易收获。人们每每顶着晨光出门,踏着暮色归家。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拾蘑菇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人与人、人与土地的情感交流。"走,拾蘑菇去!"三五好友相约,带着家人,拿好吃喝,至于能否拾到,倒② 了。山野间清新舒爽的空气,悦耳动听的鸟鸣,迎风摇曳的野花,令人 ③ 。孩子们在草滩上追逐嬉戏,大人们则准备野炊,炒一盘刚刚拾来的蘑菇,煮一锅蘑菇揪面片,大家围坐一圈慢慢品尝,幸福感是那样朴素而真实。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写成“有的将出未出,有的已露出地面”,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桃养人,杏伤人"这句不知来处的古谚,让曾经被视作仙果的杏蒙上了一层阴影。杏是蔷薇科的古老水果,① ?或许是唐慎微《证类本草》里的一句"杏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让人们对杏敬而远之。

“不可多食”,话是没有错,所有水果健康食用的前提都是适量;② 就给它扣上“伤筋骨”的帽子,着实有些冤枉它。不同生长期,杏果里的糖酸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果实硬度和有机酸含量不断降低,可溶性糖、维生素、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升高。一颗处于完美成熟期的杏,甜味是盖过了酸味的。这时的杏,不仅不"伤人",③ :鲜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不但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还能显著降低心脏病以及许多慢性病的发病率。此外,杏果肉中的钙、磷、铁等矿物质也比其他水果含量高。反而是被视作药材的杏仁,生食过量会中毒甚至死亡。不过,控制食用量或煮熟食用的前提下,杏仁也具有一定的心脏病和抗癌的功效。古人在寒食节时常拿它熬粥,这种粥又称"杏酪粥",李商隐的"粥香肠白杏花天"说的就是杏花开时百姓食用杏仁粥的风雅。由此看来,“伤人”的不是杏,而是人们对杏的误解。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桃养人,杏伤人"这句不知来处的古谚

B."不可多食",话是没有错

C. 这种粥又称“杏酪粥”

D.李商隐的“粥香饭白杏花天”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世纪60年代,3.7万名民工浩浩荡荡奔赴太行山腰,在悬崖绝壁间苦战十个春秋,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他们凭借不懈奋斗的精神,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道,架设了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中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引来漳河水,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成为当地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1.(3分)C(“由图像、动画、视频、声音多种媒体形式构成”有误)

2.(3分)D(“采用相同的论证思路,先与经典叙事学比较”有误)

3.(3分)C(A“这让作为操作者的读者处在了数字叙事的主导地位”有误;B “参与到叙事中,从而改变叙事方向”有误;D“不能把它理解为媒体变迁出现的‘换笔’”有误)

(二)(12分)

4.(3分)B(“共同构成”有误)

5.(3分)D(A“其地位、形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有误;B“相较于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等屋顶"有误;C"为中国建筑最终发展到砖石建筑结构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有误)

6.(6分)①重要建筑群突出中轴线建筑,具有空间秩序的美感;②屋顶造型与众不同且寓意深刻;③主要结构方法是梁架结构法。(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15分)

7.(3分)B(“但种植西瓜的失败对他打击很大,使他从此一蹶不振”有误)

8.(6分)①自然生命蓬勃生长,村庄里的人、草木、庄稼、牲畜生生不息;②村庄面貌日新月异,瓦屋变楼房,村民生活逐步改善:③村民观念与时俱进,从固守、离乡到返乡,村民对村庄、对生活的认识不断深入。(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以小见大,通过个体展现群体和时代风貌。(2分)用父亲参与并见证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村庄变化,展现时代变迁背景下村庄的“向上生长”;(2分)在村庄离开了土地时,写父亲坚持按他心中“农村的样子”生活,启发人们思考农村转型时如何保持乡土本色。(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3分)B

11.(3分)A(“崇”分别意为“崇尚”和“高”;B“就”分别意为“成就”和“赴任”;C“请”的意思均为“请求”;D“举”分别意为“做”和“全”)

12.(3分)D("却又接受了诸侯返还的赎金,孔子认为子贡这样做不廉洁"有误)

13.(10分)(1)君子的德行是风,小民的德行是草;草上的风一定会使草倒伏。(译出大意给3分;判断句和“偃”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百姓不知道父子相互告状是不好的事情已经很久了,这是执政者的过错。(译出大意给3分;“讼”和“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9分)

14.(3分)B(“散漫随性”有误)

15.(6分)①诗人关注农民稼穑的辛劳和喜乐,抒发了才学不得施展的苦闷,少有清闲、安适之意:②写山野之景,意境阔大,山随地远,风扫云空,气势非凡,多有豪迈之气。(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6分)

16.(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7分)

17.(3分)示例:①不约而同 ②不以为意 ③心旷神怡(每答出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可酌情给分)

18.(4分)①原文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②原文运用细节描写,富有画面感。(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13分)

19.(6分)①怎么会伤人呢 ②但仅仅因为杏“味酸” ③而且有益于健康(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3分)C(为特定称谓。其他三项为引用)

21.(4分)示例一:在控制食用量或煮熟食用的前提下,杏仁也具有一定的预防心脏病和抗癌的功效。 示例二:“控制食用量”前加“在”,“心脏病”前加“预防”。(“在”和“预防”两处,每答对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译文】

政治有三类:王道的政治教化百姓,霸道的政治威慑百姓,强权的政治胁迫百姓。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意义,但以教化百姓为可贵。如果教化不能改变,然后就威慑他们; 咸慑不能改变, 然后就胁迫他们; 胁迫不能改变, 最后就用刑罚惩治他们。那种非用刑罚不可的政治,并不是成就王业的君主所推重的。因此圣王先用仁德教化而后用刑罚,树立荣辱观念并明确什么是应该防范和禁止的;崇尚礼义大节来给百姓做示范,轻视财利金钱来改变他们的观念。

季康子向孔子问道:“如果用诛杀不守道义的人来成就有道义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执政,哪里用得着诛杀的手段?你想要行善,那么百姓也会善良的。君子的德行是风,小民的德行是草;草上的风一定会使草倒伏。”说的就是要宣明教化罢了。

鲁国有父子相互告状的,季康子说:“杀了他们!”孔子说:“不能杀他们。百姓不知道父子相互告状是不好的事情已经很久了,这是执政者的过错。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根本,如果杀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的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行诛杀;刑狱没有整顿好,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风而倒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以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罪过了。”告状的人听到这番话,就请求不再诉讼了。

周武王向姜太公问道:“贤明的君主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姜太公回答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他的政治清平,官吏不苛刻,赋税有节制,他的个人享用很节俭。他不因个人的喜好而损害国法,赏赐不给予无功的人,刑罚不施于无罪的人;不因为高兴就赏赐,不因为动怒就诛杀;官府储藏中没有庸烂虫蛀的粮食和财物,国内没有流浪饥饿的百姓。这就是贤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情况。”武王说:“很好。”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有向诸侯赎回奴隶的,可以从官府中领取赎金。子贡向诸侯赎人,但没要那笔赎金。孔子听说此事,说:“子贡这样做就不对了。圣人做事情,能够改变旧风气、旧风俗,而且可以对百姓进行教化引导,而不是只适用于自身言行。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赎人并接受赎金,就是不廉洁,不接受赎金,那以后就没有人再赎人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去赎人了。”孔子真可以称得上是通于教化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