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什么好处?《曹刿论战》中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什么好处_论战_叙事_手法
《曹刿论战》中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什么好处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段的原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第二段。
看了原文我们再来回顾下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写法:
写作手法又简称写法,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一个重要辅助方式。例如:化动,拟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说明、衬托等等这些常见的写作手法都属于写法。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中的内容。不难看出,文中也就是《曹刿论战》中的第二段,主要是围绕着鲁庄公和曹刿2人之间对于战役经过的具体叙述来写的。
既然是叙述,那么我们常见的叙述手法有3种,分别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法。很显然,前面2者都不符合,因为文段里并没有出现我和他这样的称谓,只有第三人称叙事法符合条件。因为第二段就是通过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来看鲁庄公和曹刿二人的对话,再结合第三人称叙事法的特点: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源自百度百科),这就很明显了。
但是这第二段并不是只有这个第三人称叙事写法这么一个。
再回到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第二段的写作都是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先是①战于长勺,其次②齐师败绩,最后是③遂逐齐师。这里用简短的16个字就描述了整个战役的全部过程。甚至是可以说抛开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不谈,这仅仅16个字就已经可以载入史册了。
所以,这里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描写的手法就涉及到了顺叙法。还是和上面一样,我们来看一下顺叙法的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可以说,顺叙法是作为整个第二段中很隐蔽的存在,因为这个写作的手法被鲁庄公和曹刿2人的对话给遮掩了。
此外,本文还涉及到重点突出法这一写作手法。
纵观全文,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是以曹刿和鲁庄公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所谓的“论战”来描写的,而用于鲁国和齐国两军交战的战役描写却着墨很少,这就是重点突出手法的运用。
《曹刿论战》中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什么好处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段的原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第二段。
看了原文我们再来回顾下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写法:
写作手法又简称写法,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一个重要辅助方式。例如:化动,拟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说明、衬托等等这些常见的写作手法都属于写法。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中的内容。不难看出,文中也就是《曹刿论战》中的第二段,主要是围绕着鲁庄公和曹刿2人之间对于战役经过的具体叙述来写的。
既然是叙述,那么我们常见的叙述手法有3种,分别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法。很显然,前面2者都不符合,因为文段里并没有出现我和他这样的称谓,只有第三人称叙事法符合条件。因为第二段就是通过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来看鲁庄公和曹刿二人的对话,再结合第三人称叙事法的特点: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源自百度百科),这就很明显了。
但是这第二段并不是只有这个第三人称叙事写法这么一个。
再回到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第二段的写作都是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先是①战于长勺,其次②齐师败绩,最后是③遂逐齐师。这里用简短的16个字就描述了整个战役的全部过程。甚至是可以说抛开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不谈,这仅仅16个字就已经可以载入史册了。
所以,这里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描写的手法就涉及到了顺叙法。还是和上面一样,我们来看一下顺叙法的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可以说,顺叙法是作为整个第二段中很隐蔽的存在,因为这个写作的手法被鲁庄公和曹刿2人的对话给遮掩了。
此外,本文还涉及到重点突出法这一写作手法。
纵观全文,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是以曹刿和鲁庄公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所谓的“论战”来描写的,而用于鲁国和齐国两军交战的战役描写却着墨很少,这就是重点突出手法的运用。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
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
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
但其实呢,曹刿论战这段记载,明显有意模糊和隐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真实的曹刿绝不是普通人。因为,不要说在春秋时期这种注重血统和门第出身的年代,就是咱们现如今提倡人人平等的年代,有哪个高级官员,愿意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发表高论呢?
事实上,当众多高级官员愿意坐在一起,听某个小人物发表所谓的高论时,本身就证明,对方早已经不是什么小人物。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权力者都非常官僚,在激烈竞争的春秋战国时代,权力者为了拉拢人才,自然都会表现的非常开明。
这种观点,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有人认为,众多高级官员会开明到,愿意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讲如何治国安邦,本身就证明他把历史、社会当童话故事看。
举个很简单例子,现在的众多公司,竞争都是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谁听说过,一个公司的众多高管甚至老板,会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大讲如何经营公司?
当然,我们谁又听说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因为给某个企业的众多高管发表了一通大道理,于是就成为这个公司的高管?还是那句话,当你有资格让一群高管、甚至是老板坐在一起,愿意倾听你讲大道理的时候,本身就证明你已经非常成功。
回到春秋战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一番精彩的说词,就可以让自己身居高位。
表面上看,成功就这样简单。但问题是,不要说别的,只要你能修炼的,有机会跑到众多高级官员面前,让他们愿意倾听你发表一套不管有没有道理的高论时,你就已经非常成功,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曹刿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村夫,对此我还特意查过史书,而据史书记载,曹刿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他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而鲁国国君的先祖是周文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也就是说,曹刿本身就和鲁国国君是亲戚关系,加上他又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自然有资格让鲁国国君和大臣们听他高谈阔论。
事实上,假如曹刿真的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平民,不要说一个国君与众多大臣,就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板与高管,也不可能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讲如何管理、如何经营、如何规划的;更不会因为他讲的好,就直接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他。
其实,曹刿论战之所以让大家觉得很神奇和喜欢,只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普通人渴望一步登天的愿望。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不知名的草根,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突然受到某个大人物的赏识,于是一跃踏上成功的快速通道;这种故事永远受人喜欢。但是很遗憾,类似的故事,永远只是故事。
当然,这是题外话。在曹刿论战之后,史书上有关曹刿的记载,就是在十三年后,也就是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他劝谏鲁庄公不要到齐国观看祭祀社神,但庄公却没有听他的建议。此后,史书上就再没有关于曹刿的记载。
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过一个叫做曹沫的人,他也是鲁国的将军,也曾指挥鲁军和齐国作战,后来齐桓公和鲁庄工在柯地会盟,曹沫将军趁机靠近齐桓公,用匕首威胁齐桓公退还曾侵占过的鲁国领土,否则就跟齐桓公同归于尽。齐桓公无奈,只好同意了曹沫的请求。
后来,有人说这个曹沫,实际上就是曹刿。因为在先秦时期“刿”和“沬”发音相近,可以通假,而且他们生活的时间也相同。当然,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所以是真是假暂时还无法确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