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他的半文盲妻子:写信靠画图,庆功宴上摆妻子包的饺子_饺子_有了_自己的

关于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的文学作品迄今为止都存在着争议,有人说他把农村生活和人性的弱点都显示在了文学里,有人说他把“色情”融入在了作品里——里面有对女性的私密刻画和和太过残忍的结局。

殊不知,成就莫言文学最重要的人物都是女性,一位是他的母亲,一位是深情陪伴他的半文盲妻子。

“爱情是一场大病”

莫言在他的书中写到他对爱情的看法:“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我的病都要好了。”熟悉莫言的人都知道,这位生活在山东高密的孩子,从小因为贫困和饥饿一直忍受着这患有“疾病”的人生。

莫言的母亲带着他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而他的的妻子杜勤兰找到了让莫言“痊愈”的药方。

童年时期的莫言上了一段时间的小学就辍学在家帮助母亲劳动。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莫言一直自卑又懦弱,加上家庭条件格外不好总是吃不饱饭。

莫言的母亲带着莫言偷偷来到集体的田里捡麦穗吃,但是很快就被发现,莫言的母亲被工作人员推倒在地,她眼中的绝望和难过是莫言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伤痛,他在心里有了第一个目标:“长大以后一定要吃饱饭!”

展开全文

长大后莫言有一次和母亲在菜市场看到了那位已经老去的工作人员,愤怒让莫言想要冲上去打他,但是母亲却对莫言说:“孩子,那不是当年的工作人员,而是一位老人。”母亲让莫言宽容善良,有了迎接生活的勇气,没有让莫言因为社会的疾病成为一位病态的人。

时间转眼过去,1973年曾经的莫言终于长大,他成为了当地县棉厂的一位普通工人,此时此刻,他已经和厂里的一位叫杜勤兰的姑娘共事3年,莫言对她暗生情愫却因为家庭不好始终不敢表白。

直到他拿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书,才终于决定勇敢向前迈出一步。莫言约杜勤兰出来,冬天的寒风吹着姑娘的脸庞,莫言好像得了失言病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杜勤兰忍不住急了,连忙说:“你有什么话就赶快说,不然就回去吧,因为太冷了!”听到这里,莫言赶紧深吸一口气表明心意:“杜勤兰你知道不,其实我一直喜欢你!”

却没想到杜勤兰爽快地说:“那你赶紧准备聘礼,到我家来提亲啊!”莫言欣喜万分,内心曾经因为自卑而产生的阴霾也一扫而空,这个雪天让莫言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和希望。

二.一味良药

和杜勤兰表白确定关系后,莫言来到了队伍中当兵,这对相隔异地的恋人只能通过书信来互诉衷肠。

虽然莫言识字但是杜勤兰却是个半文盲,不知道如何写莫言写信。于是她画了一个白胖子,短短的头发,胖胖的脸颊,还有厚棉袄,像个小莫言,还在下面署名:兰。

当莫言收到信后,发现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书信而是爱人的画作,虽然没有字,但是莫言却能够知道杜勤兰对他的关切。于是莫言只用一句话回应:“穿暖吃饱,好好照顾自己。”言语朴素,温情无限。

过了一段时间,杜勤兰又寄来了信,这次也是一幅简笔画,上面是一家人坐在家里门口吃饺子的样子。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莫言家里难得吃几次饺子,这幅画好像在提醒他,该回家了。

杜勤兰没有在写文字的能力,汉字也认识得不多,不能写字在信中明确表明自己的内心,但是又好像和莫言说了很多很多。

次年,在部队中的莫言向组织专门请了长假,他要回到山东和杜勤兰举办婚礼,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当时婚礼的标准三件套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

莫言家庭困难,买了缝纫机和自行车已经掏空了家里几乎所有的钱,买不起手表了。知道这件事的杜勤兰一点也没有怪莫言,她只说:“没有手表就算了,只要你对我好就行了。”

莫言如愿结婚,回到部队。因为他从小总是饥一顿饱一顿,家里的饭吃不饱,等莫言工作的时候也总是觉得饥肠辘辘,在做图书管理人员的时候他总是饿了就吃一段大葱,喝一碗白开水,这样做的代价是莫言有了严重的肠胃疾病。但是他却不愿意去看医生。

杜勤兰知道后,找来了中医的偏方,亲自去山上采药,她怕远在部队的莫言不能收到中药药汁,于是把中药汁水融入了煎饼里送给莫言。工作之余的莫言吃着杜勤兰做好的中药煎饼,感受着妻子的爱意,似乎难受的肠胃病也不再那么痛苦。

莫言在队伍中做过许多不同的工作,曾任战士、班长、教导员、干事等职。但是枯燥的军旅生活并没有让莫言的生活真正好起来。

有一次莫言和一位作家好友在一起吃饭,这位好友本来打算请莫言吃饭但是却没带够钱,不过他并不慌张。他问莫言:“你有纸吗?”莫言觉得很困惑于是就把自己的烟盒给了好友。

只见这位作家在烟盒上写了一首诗,打电话给城里的编辑部门,对方收了这首诗立刻给这位“大作家”预支了几十块的稿费。莫言一看只要一首诗就可以挣这么多钱,莫言问好友:“当作家很能挣钱吗?”好友说:“当然!”

莫言又问:“顿顿吃白面饺子?”好友说:“顿顿吃!”从此以后,莫言坚定了自己当作家的目标。在当时,几十块钱可以吃几百顿的饺子,对于生活贫困的莫言来说简直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

1978年,莫言陆续开始写作,在1981年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春雨霏霏》,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莫言的作品来源于他的生活,来源于他从小到大对农村生活最真实的感悟。

比如说他所塑造的“饿死鬼”一样的人物就是莫言儿童时期的写照,因为总是吃不饱,导致莫言看见吃的就会拿出一种“凶猛可怕”的姿态。

写作的路程孤独又漫长,正如后来莫言成功后也说:“因为我相貌丑陋,很多人都不看好我,那些有文化的人总是对我充满讥讽。”但是在这途中,杜勤兰一直陪着莫言,鼓励甚至启发莫言写作的灵感。

莫言的书《晚熟的人》出版后取得了成功,激起了社会中许多普通人的共鸣,这本书的灵感就源自于杜勤兰。杜勤兰知道莫言的书成功后说:“这本书的题材我也有一半的功劳呢,你也不付一点钱给俺当书费。”

一向沉默寡言的莫言听到后却乐呵呵地说:“都是你的,都是你的,连我都是你的。”虽然只是夫妻间的玩笑话,但是莫言却真正地做到了为杜勤兰拒绝其他的美好。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被张艺谋改成电影后更加名声大噪,他的小说地位也水涨船高,不少女粉丝都迷恋上了莫言,甚至有条件不错的女粉对莫言说:“自古以来才子配佳人,你应该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但是莫言却直接拒绝了女粉丝隐晦的暗示和求爱,他说:“爱情和财富,地位都无关,而是与内在深处的灵魂有关。我早已认定,和我朝夕相处的糟糠之妻,就是与我相伴一生的人。”

的确,年轻的莫言知道自己容貌普通,家庭也不好,杜勤兰仍然义无反顾地嫁给他照顾他,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这份爱情无关于地位和外表,也无关于文化。因此,即使莫言功成名就也不会忘记妻子的付出。

“千里情缘一线穿,一生的情缘都是天仇地合。”或许杜勤兰读不懂莫言书中的文字,感受不到语言之间传递的大量共鸣,但是莫言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有杜勤兰的影子。妻子的存在让莫言从小到大的“怨乡”之情有了温暖,有了颜色。

三.治愈一生

在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庆功宴上,莫言却摆出了让妻子杜勤兰包好的饺子,这么多海味珍馐,莫言却依然偏爱妻子做的家常美食。不过关于饺子还有其他的故事。

儿时的贫困让莫言童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一年也难得包一次饺子。对吃饭有着巨大执念的莫言,在文章《故乡过年》中说过,因为是除夕难得包一次饺子,莫言一口气就吃了三碗饺子。

一顿白面饺子是莫言童年中最美好的向往,也是因为一顿白面饺子,让莫言坚定了自己成为作家的信念。

有一次莫言的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但是因为是过年,母亲还是尽力包了一顿饺子。他没有想到,包了饺子后,外面走来一位穿衣褴褛的老人过来乞讨,莫言把家中的红薯给老人,老人却有点生气的开口:“你们一家人都在吃饺子,但是却给我这位老人吃红薯干。”

莫言也很生气,他对老人说:“我们一家人好不容易才吃上一顿饺子,能给你吃红薯干儿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莫言的母亲却阻止了他,把自己碗中的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的碗里。莫言的母亲用半碗饺子,教会了莫言善良和怜悯,踏踏实实地吃一顿饺子,也是莫言心中的白月光。

成家以后,杜勤兰勤快能干,虽然家里条件依旧不算富裕但是因为莫言喜欢,杜勤兰总是会包上一顿饺子,让莫言满足口腹之欲。一顿饺子,虽然普普通通,但是却承载着莫言童年的心酸和期盼,莫言长大后,一顿饺子是他童年的梦想,也是妻子对他的理解和怜惜。

莫言和杜勤兰相互理解,相互关心,长时间的生活让他们对彼此多了几分信赖和依恋也多了很多默契。莫言面貌普通,但是善良宽厚,没成名之前许多人都不看好他,成名之后却有络绎不绝的人来找莫言办事帮忙。

面对这些提着礼品来的人们,莫言都拒绝了他们的不合理要求,于是这些人会找到了杜勤兰,希望这位目不识丁的大嫂能够成为他们的突破口。

面对这样的情况,杜勤兰采取了和莫言一样的态度。杜勤兰深知莫言的为人和秉性,他不喜欢趋炎附势的人,但是对待朋友却格外的仗义。当莫言的朋友遇到紧急情况,想来找莫言借钱的时候,即使莫言不说,杜勤兰也会直接把钱借给他的朋友。

长久的默契,让这对看似不般配的夫妻有着灵魂伴侣般的恩爱。曾经参加过军队的莫言,为了保住自己的军籍,不得不让当时怀孕的杜勤兰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莫言有着难言的苦衷,但是杜勤兰却始终体谅的丈夫,莫言对杜勤兰怀有愧疚,对妻子更加疼爱。

1981年,杜勤兰和莫言的唯一一个孩子降生了,他们给女儿取名为管笑笑,从此莫言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莫言曾经说过:“我最大的成就不在写作上,而是有个幸福的家。”莫言和杜勤兰早年失去了一个尚在腹中的孩子,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了管笑笑的身上。

杜勤兰虽然目不识丁,但是温婉贤淑,体谅莫言,小女儿管笑笑和父亲莫言一样纯真善良。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治愈了莫言曾经在童年受到的委屈和伤害,女儿的出生让莫言感受到了新生命的喜悦和期待。

在构思《丰乳肥臀》这部小说期间,杜勤兰和管笑笑来到北京照顾莫言。即使父亲在身边,管笑笑也喜欢给莫言写信,欣喜的莫言把女儿的书信贴在客厅的墙上,时不时阅读。

随着莫言的多部作品都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莫言的光芒也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莫言从没忘记过自己的妻子,他充满感激,尊重和爱恋,带着杜勤兰出席各种活动,向大家介绍这位普通的妇人是他的妻子。

杜勤兰的温柔贤惠,让莫言感受到了家庭的美好,莫言的尊重和不离不弃也让这对夫妻有了更加平等的关系。

莫言总会在作品中不经意流露“怨乡”却“怀乡”的情感。如果说莫言作品的灵魂来源于他儿时的心酸和痛苦,那么杜勤兰的爱意让莫言有了面对曾经的勇气。幸福的家庭抚平了莫言的伤痕,也治愈了他的人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